嘉定都市网

查看:4367 回复:0 发表于 2014-10-9 23:30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23:3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谬论的终结——驳所谓“上海小片”的划分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苏州砖家汪平近10年前写了《北部吴语三小片的重新画分》一文,把上海全市(以及启东海门)的方言按照行政边界脱离苏沪嘉小片,独立为所谓的“上海小片”。这一观点遭到了一些上海知名的语言学家的反对,更在网络上的吴语爱好者中被一致反对。然而,还是有些上海人和上海粉,出于上海人的优越感和“与众不同”的意识(但也怕被过于孤立,因此非要拉上郊县),赞成这个观点并四处宣扬,还炮制了一些所谓的“最新”的语言地图。虽然广大网络吴语爱好者,以及学界并不认同和承认这个新的划分方案,但是也确实蛊惑了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加上另一些人刻意炒作,另此文及其结论妖言惑众多年,影响恶劣。故本人今专作此文,进行批驳。

作者提出了划分出上海小片的如下依据:

上海小片十二特征:

1.中古全清声母读塞音的,有读为[?b ?d ?g],实际上是内爆音。该特点上海市区现在已没有。例外是东北边缘的青浦、嘉定、崇明及沙浪话。

驳:既然都知道上海市区,青浦,嘉定,崇明,启海张那么多地区都没有,还强行当作“上海小片”的特征,岂不是太过可笑了?

2.[hu f]不分。苏沪一带人都知道,浦东人“风”读如“烘”。其实上海各郊区都如此。

驳:嘉定中部,北部区分hu f,只有南部不区分(宝山很多地方应该也区分)。而且我认为,虽然上海县方言是不区分的,但是不代表上海话也是不区分的,上海话深受苏州宁波影响,可能从来就没有不区分过,但作者却偏偏要在表上写上海不区分hu f。就算退一步说,上海话曾经也不分,那也是过去很久的事情了,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上海市区,以及嘉定中北部是不能划进上海小片的,而没有了上海市区,命名上来看也应该更名为“松江小片”更为妥当。按照作者的表格,嘉兴,嘉善也是有这个特征的,并非松江府独然。

3.效摄今主要元音读[ao]。

驳:ao是什么音标?和普通话的ao一样读音?如果指的是au,那么效摄念这个读音吴语区很多地方都是,包括苏州下属的一些县市,甚至连台州下属的一些县市都这么读。而且a,ae,au,o等只是音位区别,如果这都能作为划片依据,那嘉定宝山话的闲山摄,灰韵等更可以作为依据单独划出一个小片了。

4.流摄一等及逢知系的三等今读单元音[eu]。

驳:嘉定中部偏南地区,宝山的大部分,流摄一等字,以及流摄三等部分字元音都读ai(多为普通话读ou的字,少数不是),此类读音在太仓都有,而且和常州一致。嘉定中部,北部地区,读法也是各种各样,其中县城读的也不是标准的eu,而是类似于英语er的发音,和上海话区别明显。嘉定宝山话流摄三等字中,很多都读v(多为普通话读iu的字),倒是和苏州话是一样的。既然嘉定宝山主流无eu这一读音,那么和什么知系还是猫系狗系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而且我查到的流摄三等知系的常用字只有肘,这个字嘉定中部偏南地区,宝山的大部分都读tsai。要说流摄,嘉定宝山都是可以单独成小片。

5.咸摄一等覃韵逢端系今读不圆唇的[e],和山摄合口一等舒声端系今读圆唇的[Ф]不同。

驳:我查到的覃韵端系的常用字只有“耽”一个(眈等不常用),查到的山摄合口一等端系的非入声常用字有“端”“短”“锻”“断”(其中“断”也同时属于定系)。后者我想苏沪嘉都统一读toe/doe吧,前者只有一个字,而且除了“耽误”一词以外几乎用不到,这样精跳细选出来的使用有限的字,能说明什么意义?而且嘉定宝山和松江府也不一样,嘉定宝山多tae,松江府多te。

6.阴平调值为高降。

驳:作者自己列的表中,上海地区的阴平调值都是53,同时显示常熟,张家港(非沙浪),嘉善,平湖,江阴也都是53,那这些地方怎么不算进“上海小片”?但在钱乃荣的资料中,上海地区(包括青浦西南)的阴平调值都是52(陈忠敏的资料中上海地区包括青浦西南都是53)。这说明发音人不同,调值也会有很大不同。而且各县市方言调查的都是县城,市区为准,难保其他很多乡下地方不是这个调。而且青浦西南属于吴江方言区,但是却被记录为53乃至52,而吴江表中显示是55,一个方言区的却差那么多,难道没有问题?而且上海市区的53或52,都是中老派,现在的新派,新新派,可能不是这个调值了。

7.“茄子”说“落苏”,“梨”叫“生梨”。

驳:正宗嘉定宝山本地话不说落苏,而说茄子,音ga tsy。说落苏的也有,但是是受上海话影响,不是本地词。就落苏一词,连南京下属的高淳都有,拿来当“上海小片”的特征词,岂不可笑?嘉定宝山话除了生梨外,也说梨,梨子,但上海话只说生梨。

8.“小孩”说“小囡”,“父亲”叫“阿伯”,“叔叔”叫“爷叔”。

驳:嘉定宝山话父亲面称叫“爹爹”,“阿爹”,不叫“阿伯”。作者自己也写了,崇启海张是“爹爹”,长兴海盐也是“阿伯”。 而且现在的青年人都只说“爸爸”,这个词以后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作者是苏州人,却不知道苏州话也说“小囡”,真另人哭笑不得。此外,太仓话,嘉兴话都有小囡,嘉定话小孩此外还可以叫“小人”,“囡”,“囡嗣”,浦东金山等地还叫“小倌”(此词在吴语区分布很广),上海话只有“小囡”,但没有“囡”,“囡嗣”,“小倌”的说法,却有郊县话里都没有的“小鬼”,“小鬼头”。
爷叔至少嘉兴话也有,作者却写了个“阿叔”,嘉定话里也有“叔叔”,作者却写了个“爷叔”(但是上海话无“叔叔”,只有“爷叔”),实在是掩耳盗铃。而且作者的表格也显示,崇启海张不说“爷叔”。

9.第三人称单数为“伊”,或在“伊”前多一个不知来历的字。闵行说“其”,略有不同。

驳:“伊”在吴语区中广泛存在,昆山,太仓,海宁,桐乡,临绍片都是“伊”,难道他们也是“上海小片”?何况上海一些郊县包括嘉定都有“实伊”,而嘉兴,嘉善,平湖,海盐,吴江也都带“伊”字。此外宁波和闵行一样也是“其”,作者难道不知道,“其”和“伊”是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而且既然闵行都例外了,为什么还要算进“上海小片”?

10.“不”说“弗”,声母是浊的。

驳:苏州话里难道没有弗feh?其他吴语至少我知道绍兴话,湖州话也是feh,作者承认了崇明也是。嘉定宝山话的qveh读音(紧喉音)和上海话的veh读音不同,来源不明,嘉定西部北部一些地方也存在feh的读音。

11.副词“没”(文言“未”)和动词“没”(文言“无”)相同,都说[mme?]。

驳:动词“没”,嘉定北部西部一些地方存在mpeh,和太仓一致,好象崇明也是这样读的。上海市区现在基本读meh。副词“没”,嘉定宝山说“朆”,和其他吴语区一致,但上海话里没有,作者也承认了青浦说朆,崇明不说mmeh。

12.是非问说“V+va”。例外的是嘉定。

驳:既然都知道嘉定宝山例外了,为什么还要算进“上海小片”?作者明明说了嘉定是例外,表格里还写V伐,而不是和苏州地区一样的阿V,不是自打耳光吗?再说“阿”,“安”的问法在吴语中本来就是少数派,伐/哇的问法才是主流,拿这个作为“上海小片”的特征,岂不可笑?作者果然是苏州人思维。

作者的表格里面,也是漏洞百出,其错误指出如下:

1。楼字读音,宝山本地话不是li,主流是lai,和嘉定中南部一致,不同于松江府的leu。

2。云字读音,嘉定明明读in,和太仓,昆山,嘉善一致,和青浦外的松江府地区不同,却居然说读iong。

3。南短的元音,上海话明明是一样的,非要写作不一样。

4。老鼠,嘉定宝山话说老次,不说老虫,和上海不一样。

5。徐字读音,除了嘉定城区外,嘉定其他地方都读zi,嘉定城区的zv实在是另类。

6。表示“了”的著,嘉定话读zy,还有用“则”的,不读“子”,和上海市区在内的苏沪嘉主流不同。

以上12条,条条漏洞百出,本人已经一一反驳,可见所谓的“上海小片”,是根本就不存在的。首先以个别词汇,字音来分区片是非常可笑的,而且这些区分极不严格。嘉定宝山话也有一些词汇是独一无二,特别是一些字音非常与众不同,不仅在苏沪嘉,就是在整个吴语中都是很另类的,难道我们也可以以此为论据,单独划个小片?其次,作者过于强调“老上海话”,很多把上海市区划入上海小片的依据就是“老上海话”。而这个老派上海话目前几乎无人使用了,即使中派上海话,使用者也是寥寥,且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上海人包括上海老年人现在的主流就是新派上海话(至多一些中老年人在新派中带一点中派口音)。方言新划分不着眼于现在,相反是按照过去,这种思路实在难以理喻。再次,作者的很多资料,以及发音人都有问题,并以点带面,犯下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整篇文章牵强附会,逻辑混乱,错误连篇,不说难以服众,就是作者自己都未必相信(事后作者承认了自己的出发点就是嫌上海影响力太大所以要给个独立的地位,而加上郊县是因为不这样的话上海小片又太小,并非单纯地考虑语言本身的因素),颇给人一种“欲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也难怪有网友评论说,此文一出,稿费又到手了。对于“上海小片”问题的争论,也可以到此为止了,此小片要么不存在,要么只包括上海市区。对于还在流行的“上海小片”的说法和方言地图,希望能尽快停止,不要再继续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