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4181 回复:4 发表于 2014-5-2 16:23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6:23:41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昆曲到江南丝竹看太仓的戏曲贡献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昆曲的发源地太仓
    点击:386 作者:南明河 放大字体:[ 大中小]
    太仓元明时是“六国码头”,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和昆曲有密切的关系。
    1、太仓也是昆山腔的发源地
    《辞海》中说“昆腔(也叫昆山腔),原为元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太仓本是昆山的一部分,元代时,顾信(建墨妙亭的主人)在茜泾西门外西南四里许建有玉山草堂,有蓬莱馆、百花坊、苍莨阁诸胜,是昆山正仪玉山草堂没有的)据《吴梅村集》和桑悦《太仓志略》“盛彧传”中记载:太仓有一批文人如熊梦祥、卢昭、秦约、文质、袁华、陆仁、陆琬……等在玉山草堂与顾阿瑛等“往来唱和”。
    2、太仓人创制昆曲“水磨腔”
    明嘉靖、隆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从江西豫章(今南昌)流寓到太仓南关(今南郊东街),团结一批戏曲音乐家,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南曲、北曲和双凤等地民歌的优点,按中国汉字的规律,“以文化乐”,精心创制成舒徐宛转,优美动听的昆曲“水磨腔”。76还创制改制了伴奏乐器,组建成丝竹乐队(流传到群众中,形成了吴中新乐弦索,即江南丝竹)他总结撰写了戏曲论文《南词引正》(又名《曲律》)语言文字简练明白,朴素生动,深入浅出,是古代戏曲理论中的重要文献。魏良辅们改革昆山腔取得了巨大成功,戏曲界都尊魏良辅为“昆曲鼻祖”“曲圣”,说:“昆山之旅以太仓魏良辅为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保护的中国昆曲,实际上就是魏良辅创制的昆曲“水磨腔”为基础的昆剧艺术。
    昆曲水磨腔配上了昆山梁伯龙的《浣纱记》,粉墨登场,成为昆剧,昆曲更快地“风靡全国”,艺压群腔,成为200多年戏曲舞台上首屈一指的剧种,京剧和全国几百种地方戏都从昆剧吸取艺术营养。所以人称“百戏之祖”、“中国戏曲之母”。乾隆年间,浏河人沈乘麟花五十年时间,七易其稿,编成《韵学骊珠》上下二卷,把昆曲中南曲北曲的读音,加以反切,成为昆曲界的规范,至今还有指导意义。
    3、王氏家乐班和吉芳班职业昆班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王锡爵告老在家,建立了家乐班,聘请张野塘、赵瞻云传教昆曲,首演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儿子王衡撰写了《真傀儡》等五个剧本,王时敏请通州的“琵琶第一手”白在湄及其子白彧如演艺,康熙二年请著名曲家苏昆生来教曲。王氏家乐班经常在“太师第”鹤来堂里演出。儿子王衡和曾孙王抃写的剧本不少都由家班演出,王抃写的《鹫峰缘》还由苏州全苏班排演,效果很好。
    雍乾年间,由于官方禁止蓄养家班,王氏家班走向社会,成为民间职业昆班,生旦净丑末共60人左右驻地在太仓城内西火神庙,一面演艺,一面培养昆曲人才,其中有不少当了堂名艺人,例如浮桥陆公市的百忍堂就是经吉芳班培养而成为坐唱堂名,一直延续了十二代。
    4、堂名歌吹遍布城乡
    堂名别称“歌吹”(和“鼓手”谐音,俗称“小唱”、“打唱”,是婚寿喜庆宴兵娱客时奏乐唱戏的职业性坐唱班子。
    魏良辅为首的一批戏曲音乐家,起初就是坐唱堂会的堂名,原来唱北曲,后唱南曲,创制昆曲水磨腔后,坐唱昆曲水磨腔,据乾隆金鸿《镇洋县志》记载:“今昆腔行天下,虽遐陬荒缴,言声律者,奉为绳尺,而南码头曲,则老工伎师习为清唱。”(即堂名坐唱)
    据调查,昆曲堂名是培养昆曲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观众普及昆剧的重要力量,还能增加就业门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苏州全福班解体时,太仓城乡还有42个堂名班,艺人400人左右唱昆曲,1941年传字辈艺人的仙霓社解散时,昆剧又一次绝响,太仓全县有41个班,300多人从业,在普及昆曲,维持“昆曲”“衰而不亡”的局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传茗、高步云、包棣华、陈祖赓、周品臣、高昌林等等都是堂名出身的,在昆曲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5、曲社曲局
    业余曲社(局)也是普及昆曲的重要力量,曲友既是昆剧的忠实观众,又是能提建议,研究改进昆曲的评论者,家庭富裕的又是昆剧团的支持者。太仓西火神庙里的太仓曲局,双凤的定音局,太仓青年俱乐部的昆曲社等等都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太仓师范等学校吴养涵等任教时教学生唱昆曲,金睿华、沈文璋、周瑞琛等继承父辈的遗志至今仍在昆曲社中发挥作用。成立于1999年底的娄东昆曲社,不仅努力继承传统的昆曲水磨腔,清唱为主,也搞彩唱,还试验排演了折子戏创作新曲子,被文联评为先进单位,苏州市文广局评为“苏州业余优秀文艺团队”。在太仓近代还有双凤汪世瑜、沙溪王世菊都曾在浙江省昆剧团担任院长、导演,南郊凌继勤是苏州昆剧团的继字辈著名演员,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太仓既是昆山腔的发源地,又是魏良辅们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地方,有专业戏班约二百年,有著名的昆剧艺术家、剧作家,有遍及城乡的坐唱堂名班子,还有不少昆曲社和昆曲的爱好者,太仓的昆曲源远流长,资料丰富,底蕴深厚,应是一个重要的昆曲基地。(南明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 16:23:59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江南丝竹之乡——太仓
    发布时间:2009-03-16 10:34:17信息来源:太仓日报字体:【大 中 小】
         太仓,亦名娄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以经济繁荣、人文荟萃而享有“金太仓”的美誉,是镶嵌在长三角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块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不但涌现过“曲圣”魏良辅、戏曲音乐家张野塘、古琴家徐上瀛等音乐大师,而且自明代嘉靖、隆庆以来的400多年中,民间丝竹演奏活动绵延不绝,长盛不衰。2006年5月20日,江南丝竹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五”以来,群众性丝竹活动连绵不断,重大的丝竹活动更是高潮迭起,至今,已形成了“团队遍及城乡,邻里丝竹相闻”的繁荣景象。2008年11月,太仓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江南丝竹)之乡”。
     【历史积淀】
      据1999年出版的《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截至1997年6月30日江南丝竹主要情况普查统计,历史上太仓的江南丝竹艺人为175人,占苏州各县市区总和的42.2%;江南丝竹班社25个,占41.7%;江南丝竹曲目135首,占51.7%。除此之外,太仓的“十番锣鼓”、“苏南吹打”、“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的总量也高居苏州市首位。
     【发源简述】
      太仓市文化馆陈有觉、高雪峰先后参加了《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普查编篡工作,经过长达六年的溯古访老,潜心研究,撰写了论文《江南丝竹发源初考》,认为太仓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
      论文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从文献记载到乐器、乐队、乐曲等各方面分析认为:江南丝竹正是张野塘在太仓南关协助魏良辅组建的昆曲伴奏乐队流传到民间形成的吴中新乐弦索演变而成的。
     【发展成就】
      1999年7月4日我市宣告成立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协会主要任务是团结、组织全市丝竹爱好者,搜集整理、继承发展优秀的江南丝竹音乐,开展学术研讨,创作新曲目,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和演出交流活动。
      自1995年至2008年,太仓在江浙沪、北京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了多次专场演出活动,出版了大量太仓江南丝竹的总谱和音带,在各类民乐比赛和乐曲创作活动中,屡屡获奖。同时,在全国重要的艺术刊物上成功发表了许多有关太仓江南丝竹发展、保护内容的论文。
     【重要价值】
      普及价值:江南丝竹表现了江南人民灵气、细腻、朴素、勤劳等性格,反映出江南地区山清水秀、鱼米丰产的地域特色,她来自民间,与老百姓的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因此倍受百姓喜爱,很容易普及。
      研究价值:江南丝竹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对戏曲、音乐、民俗、群众文化等各学科的发展都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实用价值:江南丝竹讲究的“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传统技法中,包涵了相互谦让、创新意识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对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6:08:21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1972 年起提任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1978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
    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

    1982年5月,匡亚明授予吴健雄荣誉教授称号
    员会委员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还获得其它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
    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吴健雄生前多次探访母校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物理系,并与导师南京大学教授施士元交流,1986年获得南京大学荣誉博士学

    1988年,吴健雄与袁家骝
    位。1986年,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多次来到南京大学,向南京大学全校师生做了演讲。吴健雄、袁家骝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特在南京大学设立“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以表彰在物理实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吴健雄70岁、80岁生日都在南京大学度过,南大为她举行了隆重的祝寿仪式。1992年吴健雄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创立了吴健雄图书馆,并设立吴健雄奖学金。
    吴健雄1997年2月16日在纽约病逝,终年85岁。遵照她本人生前的愿望,吴健雄的骨灰安放在她的故乡江苏苏州太仓浏河镇。吴健雄逝世后,1999年东南大学在其校园建立纪念馆,并创建吴健雄实验室和吴健雄学院。
    人物故事

    椿庭恩泽

    吴健雄出生在江南小镇江苏太仓浏河镇。这方鱼米之乡地处长江出海口要冲,历史上的交通十分便利,是市

    青年时期的吴健雄
    集百货转贸中心。自元之后,有六国码头之称。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开锚地即在此。乃父吴仲裔先生是位思想开明有远见卓识的达观人士。他早年就读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上海、西安交大前身),因不满校方禁止新思想的传播,参予闹学潮的行列。学潮之后,毅然退学,转入以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爱国学社(蔡元培主办)。嗣后又入同盟会,并参加上海商团,学习军事技能。1913年袁世凯就座临时大总统,独揽大权,党同伐异,导致“二次革命”。年轻的吴仲裔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败北,他扫兴地回归故里。吴健雄此时出生,小名薇薇。她系健字辈,行二。族人依“英雄豪杰”命名,故得名健雄。虽为女儿身,吴仲裔倒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
    吴仲裔先生不仅思想开明,且敏而好学,多才多艺。唱歌、吟诗、弹风琴、狩猎,还迷上无线电。他自己动手装了部矿石收音机,让小薇薇听到那来自天上的声音,给她买“百科小丛书”,向她讲述科学趣闻。这一切,在小薇薇的心田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吴仲裔深明大义洞识教育之重要,特别关注女性教育。当时浏阳镇上有座火神庙。匪患肆虐,香火已烬,庙院为商团所占。吴仲裔苦口婆心地说服众乡绅,拆庙建校,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始立。校名取意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吴仲裔自任校长,将其妻樊复华也拉做教员。广纳四乡平民子女读书,除开设弘扬中华文化的《论语》、《古文观止》外,还增立数学、注音符号新兴学科,研习缝纫、刺绣和园艺等。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吴仲裔在课余常带女儿到镇上的天妃庙去玩,寻觅郑和航海事迹碑,向女儿讲述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故事。“春雨润物细无声”,在不经意中滋润、激发着吴健雄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成名后的吴健雄,回忆她的人生历程,言及其父对她的一生影响时十分激动。她说:“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现在我可能在中国某地的小学教书。父亲教我做人要做‘大我’,而非‘小我。’”
    椿庭恩泽,铸就了吴健雄的辉煌。1984年10月,她第一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独资捐建明德学校紫薇楼。她平时俭朴著称,为设“吴仲裔奖学金”她慷慨解囊,捐出近100万美元巨款,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她的“寸草心”,造福桑梓。四年后,她又专程回故乡,参加纪念父亲吴仲裔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并亲自向太仓县59名优秀师生颁发首次“吴仲裔奖学金”。
    师恩三叠

    吴健雄由一个普通农村的女孩子,成长为“一颗从‘微观系统’出现的大星”是中外众多师长培育之果。人们

    吴健雄
    爱称吴健雄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尽管她是1936年赴美,而居里夫人1934年已作古,失之交臂;但吴健雄在中央大学作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施士元先生是居里夫人的学生,由此而言倒真有一种嫡亲的师承关系。吴健雄到美后,能以一个外籍女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一缘其时她本身已崭露头角,更得力于她的老师美国“原子弹之父”、这项计划的主持人奥本海默对她的赏识和厚爱;吴健雄在柏克莱的导师、195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塞格瑞对她更是喜爱有加。他们共同发现了对铀原子核分裂连锁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惰性气体“氙”。吴健雄就有关研究结果写了篇论文,前列塞格瑞的名字准备发表,塞格瑞发现后删去了自己的名字。这篇论文以吴独自署名的方式在美国最有权威的《物理评论》上刊出,奠定了她在物理界的地位,俾使她顺利地获得了博士学位。此举成为科坛佳话。塞格瑞早年游学欧洲,与居里夫人有所过从。他在评论吴健雄时写道:“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身,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但她更加入世、优雅和智慧。”
    吴健雄是吴家出生的第一个女孩。幼时的吴健雄长得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欢。和其他许多小孩一样,在学习方面,吴健雄也是从诗文背诵、识方块字和算学起步的。在学习过程中,吴健雄已显现出颇不寻常的智力。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家50里的苏州去读书。吴健雄就读的苏州第二女子师范是当时一所相当有名的学校。校长杨诲玉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教育家,经常邀请知名学者来校演讲。在这些学者中,给吴健雄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先生。其实,在胡适来校演讲之前,喜爱看书的吴健雄已在《新青年》等杂志上读过胡适的文章,对胡适非常仰慕。胡适来校演讲前,校长杨诲玉知道吴健雄的文章写得很好,又对胡适很崇拜,便说:“健雄,你一向喜欢胡先生的思想,这一次就由你来把演讲记录写出来好了。”吴健雄还记得,胡适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摩登的妇女》,内容是讲妇女应如何在思想上走出旧的传统,令吴健雄眼界大开。她像着了迷似的,次日又追随到东吴大学再次聆听。胡适演讲的风度,对社会改造、对新时代妇女的见解,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潮湃,激动不已”。
    1929年,吴健雄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并被保送到中央大学。吴健雄念的是师范,按规定要先教书服务一年,才能继续升学,但由于当时规定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吴健雄在这一年当中,并没有去教书,反倒是进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再读一年书,因而也有机会成为胡适的得意门生。吴健雄曾说过,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
    刚开始的时候,胡适并不认识吴健雄,虽然他知道中国公学有一个资质极其优异的学生叫吴健雄。有一次考试,吴健雄就坐在前排,考试是三个钟头,吴健雄两个钟头就第一个交了卷。胡适很快看完卷子,送到教务室去,正巧中国公学的两位名师杨鸿烈、马君武都在。胡适就说,他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么透彻,于是给了她一百分。杨鸿烈、马君武二人也同时说,班上有一个女生总是考一百分。于是三人各自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写下来,拿出来一看,结果三人写的都是吴健雄。
    吴健雄和胡适的这段师生经历,不但吴健雄认为对她影响深远,而且胡适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这是他平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胡适勉励吴健雄:“凡治学问,功力之外还需要天才。龟兔之喻,是勉励中人以下之语,也是警惕天才之语。有兔子的天才,加上龟兔的功力,定可以无敌于一世。仅有功力,可无大过,而未必有大成功。你是很聪明的人,千万尊重自爱,将来成就未可限量。这还不是我要对你说的话,我要对你说的是希望你能利用你的海外往留期间,多注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阔达,使见解高明,做一个博学的人。凡一流的科学家,都是极渊博的人,取精而用弘,由博而反约,故能大有成功。”胡适对吴健雄有着深远影响。后来在台北和美国许多地方,他们多次见面谈话。胡适对吴健雄期许甚高,呵护备至。一次胡适外出旅游,瞥见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书信集,特地买下寄给她。1936年胡适乘到美国参加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演讲之际,专程到柏克莱去和吴健雄作了长谈。次日胡适等船回国之间隙给吴健雄写了封长信,勖勉有加。信发出十多天后,胡适忽然想到信中的一个字母“M”系“A”之误,专此又去函更正。胡适这一字不苟的精神使吴健雄受了“很大的启示”。距此23年后,吴健雄已跻身世界著名科学家的行列,是时,她追怀往事,思绪万千。在一封致胡适的信中说:“几星期以前在整理旧物时,翻到我在西部做学生时您给我的信件,有一封是我刚从中国来到西岸后不久时你给我的信。信中对我诱掖奖导,竭尽鼓励,使人铭感。所以我把它翻印出来特地寄奉,不知老师还记得否?我一生受我父亲和你的影响最大……”吴健雄对胡适的仰慕,以及后来胡适对吴健雄的激赏,尽管有人说此“给人们许多想像的空间”,也只是世人的想象而已。也有人认为:吴健雄对胡适一直执弟子礼,“不过以她当时的年纪和人生经历,衡度那时的社会风气,在吴健雄纯稚热烈的少女情怀中,无疑有着爱慕情怀的。”吴健雄也确有留给他人想象空间情感十分微妙手札:“刚在电话中替你道别回来,心想您明天又要‘黎明即起’的去赶路,要是我能在晨光曦微中独自驾车到机场去替您送行多好,但是我知道我不能那样做,只能在此默祝您一路平安。”“但另一方面却又怕您以为我误会您的意思,使您感到不安,其实以我对您崇敬爱戴之深,决没有误解您的可能,请绝对放心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6:08:42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6月16日 10:59 来源:

      明代诗人袁子英有诗曰:“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诗中赞叹的便是中国古代“第一码头”——太仓刘家港。
      1405年6月,从南京启航后,经过两天的航行,郑和率领第一次下西洋的舰队来到这里。他们将在这儿进行入海前的最后准备。历史记载,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在刘家港准备入海。郑和为什么会选择刘家港呢?
      专家们分析有五大原因:
      一是良港。太仓刘家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元朝时为将南方物资粮食运往北方,政府开通漕运,岸阔水深、流清沙少的刘家港迅速成为融“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为一体的核心良港。
      二是富地。太仓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早在明洪武26年,朱元璋下令在刘家港北岸建仓库91座,共919间库房,每年尽收江南苏、松、杭、嘉、湖5府粮食数百万石,号称“百万仓”,当时“天下之仓此为最盛”。郑和舰队官兵27800人,粮食消耗巨大,在此处储备粮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有人才。太仓有着深厚的航海传统,有一大批有丰富航船经验的水手可供挑选。
      四是商贸城。从元朝开始刘家港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元朝政府还特地在此处设立市舶提举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太仓成为万商聚集的商贸城,这里商贾云集,商品充足,船队很容易获得下西洋的各类物资。
      五是近京都。太仓是离南京最近的临海港口,便于朝廷与船队联系。郑和在太仓时曾到刘家港天妃宫去祭拜,并在第七次起锚出海前,将历次下西洋的事迹刻成一块“通番事迹碑”立在宫中。如今刘家港天妃宫已经成了郑和纪念馆,一年一度的“郑和航海节”都在这里开幕。2005年7月4日至6日,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将在南京和太仓两地举行。
      1405年,一切准备停当后,郑和舰队从刘家港起锚入海,下一个目的地是福建长乐太平港,那里将是郑和舰队入洋前的最后补给地。在太平港,他们会一直等到太平洋西北季风的到来。(来源:南京日报)
    责编:李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8 05:05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3 06:09:16 该帖发布自手机版:wap.jiading.com | 只看该作者
    元明时期,位于长江出海口的太仓连续开展了150年的海运漕粮与郑和下西洋等大规模航海活动,并成为了当时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元明政府在太仓地区建造设置了众多大型港航设施、机构,其中就有位于今太仓南郊地区的海运仓。
      明景泰年间的进士、监察御史、太仓籍诗人高宗本有诗咏太仓南郊海运仓云:
      太仓城南有海运仓,人皆以南仓呼之,永乐初年,贮米数百万石,浙江等处起运秋粮皆赴焉,故天下之仓此为最盛。后罢海运,遂废,今荒墟矣。
      百万当年海运仓,
      可堪风雨变荒凉。
      雕甍接栋春何在,
      野草含烟绿更长。
      戍鼓声乾逃雉兔,
      征旗影落下牛羊。
      元戎功业难为继,
      独对寒潮酹一觞。
      现存有关明确记载太仓南郊海运仓建造年代的史料并不多见,唯明张采编崇祯《太仓州志》的记录较为详细,现照录如下:
      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洪武二十六年,即元旧,创廒九十一,为间者九百一十九,贮浙江、南直隶各处粮至数百万石,俗又呼百万仓。永乐十二年,会通河成,罢海运,仓废。弘治十年,仓基改大教场。
      张采《太仓州志》的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海运仓(又名太仓、百万仓)为元代时期初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在元代旧仓或仓基的基础上重新建造 ,地点在太仓“城南娄江北岸”。由此,我们获知了海运仓在明初重建的时间,但是元朝究竟何时创建海运仓的时间点仍然是模糊的。
      通常认为,在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年)朱清、张瑄来到太仓开创海运漕粮事业之后,元朝政府就在太仓地区建造了特大规模的储仓设施。 但事实上,元代在太仓建立如后来明洪武年间所建的海运仓那样的大型储仓的时间可能是较晚的,估计要在元代中后期了。《大元海运记》是一部记载元代海运漕粮活动的专志 ,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海漕事业的原始资料,是研究元代海运最值得重视的重要史料之一。该书中有两段记录江浙行省、海漕万户府官员与元朝中央政府讨论是否要在太仓建造大型储仓的文字,有助于我们来推断元政府在太仓建仓的时间。
      《大元海运记》卷上云:
      是年(指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遣官江浙行省提调运粮官讲究海运久行良法。中书省启:奉皇太子令旨,以为讲议海运,差委刑部田侍郎,仍委高参政等,提调督责万户官,同讲究久行良法。今讲究到船户利病之由、海运兴废之故,议拟减运粮额,去福建召顾扰民之弊;增脚价,充船户应用不敷之资。除免一切差徭,少苏民力;弃远就近装粮,以图民便。选重望长官,提振大纲;汰冗员千户,去除民蠹。太仓盖仓,移府就彼置司,易为办事。各项便宜事理,开具申覆。都省除准拟减粮额,并去千户所四处,选官分职外,其余元议船户免役等事,未奉明降。府、司参详海运利病,如蒙照依,本府官万户王少中,与中书省差来官,并提调官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高中奉讲议以后运粮可以久行良法。
      至大四年,元朝的海运漕粮事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当年海运粮数约287万石,非常可观,但是此时海运的组织、调运等环节中也已逐渐滋生出各种亟待解决的欠缺和弊端。因此,元朝中央政府派出了重要官员与海运所在地——江浙行省及海漕部门的负责人会商调研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官员经过调查讨论,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海漕事业的建议,其中有一条是建议在海漕起运港——太仓建造大型仓库,并将专门负责海漕事业的主管机构“海道都漕运万户府”从平江路(即今苏州)迁至太仓,这样既便于漕粮的储藏装运,也便于海漕万户府加强对海运的管理。
      《大元海运记》稍后的叙述,又为我们提供了江浙行省及海漕部门与元朝廷中书省、户部之间请示、批复是否应在太仓建仓和迁海漕管理机构到太仓的详细记录,云:
      元讲议太仓创盖仓廒,收纳浙西等路税粮,供给海运。本万户府、管军万户总司,并昆山州于太仓置司,似此却将十处千户所裁减。每所额设司吏四名、都目一员,照略案牍办事。照得本府既管运粮,海船多於太仓刘家港等处湾泊。在先年,分运粮数少,就浙西各路支装海运。近岁以来,粮额增添,督责海船直抵江东、太平、宁国、池、饶、建康等处支装,缘海船多系大料,真州以上江面窄狭,水势湍急,山矶数多,溯流而上,损坏船粮,年年有之。浙西诸路,相离太仓,远者不过两三百里,近者百里之上。装粮之际,顾觅里河民船,剥至太仓装海船,其间东量西折,公私扰害不便。况太仓正系湾泊海船,人烟辏集去处,每岁粮船,俱于此处装集,整点起发开洋。若于此处盖仓,收纳浙西各路税粮;就移万户府于太仓置司,装发海粮,却将十处千户所裁减四处,只设六处镇抚所,香糯所依旧存设。已经照勘得千户所六处,合该司吏四名,计二十四名。除现存应设司吏二十名,外合添设四名,都目八员,照略案牍,实为公便。及有本府达鲁花赤阿散忽都鲁,与都省差来官刑部田侍郎,亲诣太仓刘家港,起发至大四年夏运船。略行踏视,得太仓朱辛一房屋东北朱家庄旧有房舍,周围空闲地基可以起盖仓廒,收顿官粮,兼有万户府于此镇守关防。已经彩画图本开坐,申蒙省府移准。
      中书省咨:减并讫千户所四处,只设六处镇抚所,香糯所依旧存设。革去千户二十四员。其元议盖仓,移府、州于太仓置司,添设各所都目、司吏,未蒙准拟。今岁皇庆元年(1312年),海运粮斛一百八十万石,跨涉一十七处。装发实是阙官,办事幸而完备。今来府司参详,如蒙照依元议,移咨都省:拟于太仓起盖仓廒,收纳浙西各路税粮,供给海运;本万户府、管军万户总司,并昆山州移于彼处置司;每千户所一处,添作司吏四名,都目各一员,照略案牍。一则革去冗员千户蠹政害民之弊,二则削除船户舍近趋远装运之劳,实为官民两益。已经申覆省、府照详,未奉明降。如准海道万户府所拟,似为相应。
      户部议得:昆山州太仓刘家港起盖仓廒,囤贮粮储,濒靠大海,中间恐有不测。况兼运粮已久,似难更张。外据运粮千户所,难同有司。不须添设司吏、都目,具呈照详。
      在上面的这段引文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申请在太仓盖仓和迁海漕万户府于太仓的公文呈递和批转的全过程。先是,由海道都漕运万户府出面,代表本万户府、江浙行省和都省差来官员,提出在太仓创盖仓廒,收纳浙西各路(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地区)税粮,供给海运;并将本万户府(即海道都漕运万户府,海漕机关)、管军万户总司(军事机关)和昆山州州衙(地方政府)三个政府机构迁至太仓,置司办事,使港口与管理机构合一,从而提高整个海漕系统的工作效能。接着,中书省向主管部门户部批转了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的这份呈文,中书省的态度是基本倾向于同意这个方案的,云:“如准海道万户府所拟,似为相应”。(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的呈文应是在至大四年(1311年)的下半年提出的,而中书省的批转已在第二年即皇庆元年(1312年)的下半年。)最后,户部提出了反对的意见,理由是太仓刘家港濒临大海,在该处起盖仓廒,并不安全;此外,“运粮已久,似难更张”,海运已经形成了自我运转的专门机制,如果作大幅调整,可能难度很大。由此可见,当时元政府对是否在太仓盖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还未能拍板敲定此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