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桥小拍   shendawei77 发表于 2012-4-28 18:41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7 11: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9:01:22 | 只看该作者
    清溪茶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7 11: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9:04:02 | 只看该作者
    穿过西街,一直往东走,在高桥港的胜利桥北堍东首,有一幢钢骨水泥住宅。解放前,它那高耸的水泥围墙、沿浜的通栏阳台,拥簇在东街一片古旧低矮的旧房群中,像座城堡似的魁梧宏伟,巍然屹立,分外亮丽。这就是高桥仰贤堂沈宅。 该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1933年竣工。宅院面北坐南背靠界浜,占地面积1亩许。它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观望,宽敞层叠的阳台又有点西式别墅的风格。主楼是五开间两厢房的三层楼房。底层中间是三开间70平方米的大客厅,厅内立着四根直径40厘米的黑漆水泥厅柱。厅前是50平方米的前天井。厅的两侧为各40平方米的厢房。二层有一间厅楼,两间厢房楼和两间小房间,共五间。二层的南面有宽敞的过道和沿浜的阳台。主楼的顶层是个假三层,分隔成五间,在屋面上伸出四个老虎天窗以采光,一个向北,三个面南。主楼底楼层高达4.5米,二楼层高4米,外墙面全部水泥抹面,显得高大挺拔。站在顶层,向东可以看到进出长江口的海轮,向南可以看到永安公司的霓虹灯。主楼的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 主楼的东边是二层楼的书房,下面筑有地下室,屋顶是晒台,计60平方米。书房前也有一个20平方米的小天井。主楼西面是二层楼的配房,底层是后墙门间、西厨房和柴间,两层是什杂间,楼顶也是晒台,计90平方米。主楼的南面,也就是大厅的背后有个30平方米的后天井,后天井东面是16平方米的东厨房,西面是5平方米的浴室。主楼的两侧有1米宽的通道,通道外侧和前后天井外侧筑有5米高的围墙。主楼北面临街有六间二层楼街面房,一楼一底,有厨房、亭子间和晒台,中间是前墙门间,七间共约320平方米。整个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 这座建筑的第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一些当时传入不久的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西洋骨架。在结构上,主楼是由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的,上面罩了个中式的青瓦屋顶。屋角山墙上又塑有西式图案。玻璃门窗的花格和插栓扣件也都是西式的。向外的窗户上安装有防盗铁窗栅。内装修中采用了西式大吊灯。厢房和厢房楼里装着四只西式壁炉。 第二个特点是河边的驳岸工程非常艰巨和牢固。当年浦东内河没有防洪工程,界浜里的水随着海潮涨落而进退,大潮时水流湍急,驳岸围堰几度被冲毁。沈宅驳岸下部有粗大的洋松木桩为基础,上部有钢筋混凝土筋肋的厚实墙体支挡,相当牢固,历经70年的水流冲蚀仍能巍然不动。 第三个特点是内装修讲究。客厅的12扇后屏门上装饰着精致的木雕和字画。屏门下部刻有24幅浮雕,内容是传统礼教故事24孝,上部镶嵌着24幅字画。在上下厢房里装饰有四套隔扇挂落。隔扇下部是描金字木刻,上部也镶嵌字画,两个隔扇间为盘纹雕花挂落。这些雕刻的数量与高桥镇上有些古宅相比并不算多,但比较精致。所有的门窗、楼梯扶手都用一种紫红色的中式清漆(叫做广漆)涂抹,非常庄重明快。此外又安装着西式的壁炉吊灯,尤显富丽堂皇。 第四个特点是镇上第一家建有地下室的住宅。地下室临河而筑,距河岸只3米,然防水处理非常有效,毫无渗漏。地下室的入口设在书房楼梯下的壁柜后面,十分隐蔽。第五个特点是建房的用材比较讲究。门窗用的菲律宾柳安都经过熏蒸处理,不会变形。楼梯踏步用柚木。屋面檀条是直径25厘米的洋松。整个住宅找不到一处木节巴,木材上的结巴都经过挑选剔除。 第六个特点是有优美的傍水观景阳台和亲水建筑。住宅南面二楼和底层都筑有宽敞的沿河阳台,两边还有两个水埠。当时镇上运输主要靠水路,这座水埠头舟来船往,装卸工人的吆喝声早晚不断,十分繁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7 11: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9:05:54 | 只看该作者
    印家住宅,它在高桥镇北街84号(现为365号),由南北两部分中式房群组成。南部为附属庭院,有一堂两厢共五间的平房。院内有客堂、住房、灶间以及花坛、葡萄架、金鱼池等设施,环境恬静优美,供亲友和下人居住。北部庭院才是主人和家属居住之处,共有四进。第一进是沿北街的街面房屋,包括南面的边墙门间和北面的正墙门间。沿北街南面是三间二层楼房,中间楼下是边墙门间,平时人们都从此进出。两边是住房,墙门间楼上是书房。北楼向东一间也是亭子式的书房,三面均有玻璃长窗,也是一间书房,采光极好。每天早晨,主人在此读书练字。沿街北面五间是平房,中间一间是正墙门间,此间东西有两扇大门,东面有坚实的门墙,有人物刻花,有宽厚的双铜环大门,有砌在墙内的可以拉动的大门闩。此门只在喜庆等重要活动时才开启使用。第二进是高大的三间平房。中间是印家大客堂,正上方挂有“惇裕堂”一块匾额,内有四扇厚实的围堂门与第三进相隔。客堂两边是两间厢房,围成一个大天井,也称为前天井。第三进是主人扩建的主楼,是三上三下的楼房,作为家属的住房。两边是两间大厢房,与第二进相连,厢房上面是水泥的大晒台,供楼上主人使用。主楼处于该宅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中天井,内有水井一口。第四进是四间平房,前面有一个后天井。这些房屋用作厨房和堆物等用。房屋南面有通向印家花园的后门,出门就是河浜(即清浦江),过木桥对岸就是印家花园了。印家住宅共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经过木桥过河即印家花园。四周有围墙围起,南面有正大门。但过桥后人也可从西边门进入花园,其面积约十亩,有7000平方米。它由两部分组成,其中1/4是祠堂,它是一座三进深的中式建筑。第一进是三间平房,两边均有门可以进出,中间有一个小天井。第二进是祠堂主体,有三大间。中间是祠堂大厅,有80平方米,两边是厢房。第二进前面有大花坛和水泥场地。两边有走廊与第一进相连。第三进也有五间,是灶间等杂用房。东有边门可以进出园林。第三进前也有一个小天井。祠堂结构都是中式平房,但显得庄严别致,独具一格。花园部分占地有3/4。有一大一小两个人工池塘,由环塘的荷花池和假山、亭台及绿化带等组成。池塘上有石桥和水泥桥,有钓鱼台和观鱼台。大池养家鱼,小塘养金鱼。该园的特色是建有中西合璧八角形的三层观景台,名叫“近江台”。它筑在4米多高由开挖湖塘堆筑成的土堆上,顶层离地近10米,是当时高桥镇上最高的建筑。从假山拾级而上到第二层,亭台开阔,有50多平方米。再上至第三层,有六角形石台一座,中间有一圆孔,可插旗杆。石台边置有数只陶质圆凳,供来人休息。坐下可品茶、下棋、赏月,站立可远眺观景。白天,向东遥望,城市灯火点点,可见国际饭店的顶层灯光。园林中花木扶疏,百花争艳,亭边清浦江缓缓流淌,入园如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整个宅群及园林,主人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基石料都从水路运来。自1928年开始营造至1935年才全部完工。平时园林的修剪也由主人自己承担。今园林大部被毁,但尚留下亭台和住宅等优良建筑可供后人景仰和怀念。印渔村不仅是一位精通建筑的实业家,更是一位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的创业者。有据可查的即有以下几项:在文物保护方面。高桥镇有悠久的历史,位于北街和黄潼江(现为海高路)交汇处的一座桥梁就是古高桥。1928年因填河筑路,恐古迹湮没,印渔村亲自撰写“迁桥筑路记”碑文,置于铁栅亭内,并立“古高桥旧址”石碑一块;又建双井一口,名为“保安公井”,位于桥址北侧,供附近居民饮水及消防之用。让人缅怀历史,不忘古镇古迹。在旧社会,作为一名地方人士有如此的文保意识,确是难能可贵的(该碑文拓片现存于上海市文管会)。在教育方面。高桥镇原来只有私塾,没有新式的小学。1928年他慷慨捐资5000银元,在镇北购置土地,兴建了一所日新小学,聘请连友三任校长。该校收费公平,贫困学生还可免费上学。在慈善事业方面他做得更多。平康会就是他推动组织的一个地方慈善机构。该会在西华门建立戒烟酒公所,劝导吸毒者解毒。又设立救火会等,因此那条街至今还叫做“慈善街”。他一面经商读书,一面又钻研医药,自费自创“黄疸药丸”和“莎药水”等药品,分赠周围群众,用以防病治病。百姓们每有困难,他都乐于资助,为民排忧解难。1930年他出资修建了6华里长的“西官路”(即今草高支路),方便了高桥和凌桥地区之间的交通。他还修建了大小桥梁20余座。在镇北他用新式建材翻建了东嶽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此举行庙会和“出会”,每年元宵佳节在庙前场地上竖起高耸的塔灯,光照四乡,盛况空前,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寇占领了上海,宝山等地有大批难民逃来高桥,印渔村见状即令下属职员购米百石予以赈济。并将这些难民安置于印家祠堂内,使他们有一个安身之处,以后才得以安全返回家乡。日伪当局想利用他的名望,要他出任高桥“维持会”会首的要职。他说:“我是炎黄子孙,绝不做害国害民之事。”被他严词拒绝。印渔村为人正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爱国士绅,值得人们敬仰和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7 11:4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9:08:31 | 只看该作者
    灵恩堂位于石家街69弄4号。灵恩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租用民房的。1930年浦西鸿德堂出资购买土地建造教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7-18 07:58
  •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5
    发表于 2012-4-28 21:08:41 | 只看该作者
    高桥人看不惯我们嘉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