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印家住宅,它在高桥镇北街84号(现为365号),由南北两部分中式房群组成。南部为附属庭院,有一堂两厢共五间的平房。院内有客堂、住房、灶间以及花坛、葡萄架、金鱼池等设施,环境恬静优美,供亲友和下人居住。北部庭院才是主人和家属居住之处,共有四进。第一进是沿北街的街面房屋,包括南面的边墙门间和北面的正墙门间。沿北街南面是三间二层楼房,中间楼下是边墙门间,平时人们都从此进出。两边是住房,墙门间楼上是书房。北楼向东一间也是亭子式的书房,三面均有玻璃长窗,也是一间书房,采光极好。每天早晨,主人在此读书练字。沿街北面五间是平房,中间一间是正墙门间,此间东西有两扇大门,东面有坚实的门墙,有人物刻花,有宽厚的双铜环大门,有砌在墙内的可以拉动的大门闩。此门只在喜庆等重要活动时才开启使用。第二进是高大的三间平房。中间是印家大客堂,正上方挂有“惇裕堂”一块匾额,内有四扇厚实的围堂门与第三进相隔。客堂两边是两间厢房,围成一个大天井,也称为前天井。第三进是主人扩建的主楼,是三上三下的楼房,作为家属的住房。两边是两间大厢房,与第二进相连,厢房上面是水泥的大晒台,供楼上主人使用。主楼处于该宅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中天井,内有水井一口。第四进是四间平房,前面有一个后天井。这些房屋用作厨房和堆物等用。房屋南面有通向印家花园的后门,出门就是河浜(即清浦江),过木桥对岸就是印家花园了。印家住宅共有房屋32间,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经过木桥过河即印家花园。四周有围墙围起,南面有正大门。但过桥后人也可从西边门进入花园,其面积约十亩,有7000平方米。它由两部分组成,其中1/4是祠堂,它是一座三进深的中式建筑。第一进是三间平房,两边均有门可以进出,中间有一个小天井。第二进是祠堂主体,有三大间。中间是祠堂大厅,有80平方米,两边是厢房。第二进前面有大花坛和水泥场地。两边有走廊与第一进相连。第三进也有五间,是灶间等杂用房。东有边门可以进出园林。第三进前也有一个小天井。祠堂结构都是中式平房,但显得庄严别致,独具一格。花园部分占地有3/4。有一大一小两个人工池塘,由环塘的荷花池和假山、亭台及绿化带等组成。池塘上有石桥和水泥桥,有钓鱼台和观鱼台。大池养家鱼,小塘养金鱼。该园的特色是建有中西合璧八角形的三层观景台,名叫“近江台”。它筑在4米多高由开挖湖塘堆筑成的土堆上,顶层离地近10米,是当时高桥镇上最高的建筑。从假山拾级而上到第二层,亭台开阔,有50多平方米。再上至第三层,有六角形石台一座,中间有一圆孔,可插旗杆。石台边置有数只陶质圆凳,供来人休息。坐下可品茶、下棋、赏月,站立可远眺观景。白天,向东遥望,城市灯火点点,可见国际饭店的顶层灯光。园林中花木扶疏,百花争艳,亭边清浦江缓缓流淌,入园如临仙境,使人心旷神怡。整个宅群及园林,主人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基石料都从水路运来。自1928年开始营造至1935年才全部完工。平时园林的修剪也由主人自己承担。今园林大部被毁,但尚留下亭台和住宅等优良建筑可供后人景仰和怀念。印渔村不仅是一位精通建筑的实业家,更是一位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的创业者。有据可查的即有以下几项:在文物保护方面。高桥镇有悠久的历史,位于北街和黄潼江(现为海高路)交汇处的一座桥梁就是古高桥。1928年因填河筑路,恐古迹湮没,印渔村亲自撰写“迁桥筑路记”碑文,置于铁栅亭内,并立“古高桥旧址”石碑一块;又建双井一口,名为“保安公井”,位于桥址北侧,供附近居民饮水及消防之用。让人缅怀历史,不忘古镇古迹。在旧社会,作为一名地方人士有如此的文保意识,确是难能可贵的(该碑文拓片现存于上海市文管会)。在教育方面。高桥镇原来只有私塾,没有新式的小学。1928年他慷慨捐资5000银元,在镇北购置土地,兴建了一所日新小学,聘请连友三任校长。该校收费公平,贫困学生还可免费上学。在慈善事业方面他做得更多。平康会就是他推动组织的一个地方慈善机构。该会在西华门建立戒烟酒公所,劝导吸毒者解毒。又设立救火会等,因此那条街至今还叫做“慈善街”。他一面经商读书,一面又钻研医药,自费自创“黄疸药丸”和“莎药水”等药品,分赠周围群众,用以防病治病。百姓们每有困难,他都乐于资助,为民排忧解难。1930年他出资修建了6华里长的“西官路”(即今草高支路),方便了高桥和凌桥地区之间的交通。他还修建了大小桥梁20余座。在镇北他用新式建材翻建了东嶽庙,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此举行庙会和“出会”,每年元宵佳节在庙前场地上竖起高耸的塔灯,光照四乡,盛况空前,成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风俗。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寇占领了上海,宝山等地有大批难民逃来高桥,印渔村见状即令下属职员购米百石予以赈济。并将这些难民安置于印家祠堂内,使他们有一个安身之处,以后才得以安全返回家乡。日伪当局想利用他的名望,要他出任高桥“维持会”会首的要职。他说:“我是炎黄子孙,绝不做害国害民之事。”被他严词拒绝。印渔村为人正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爱国士绅,值得人们敬仰和纪念。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