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原创]游忆   丰庄黄老师 发表于 2011-4-3 15:46

该用户从未签到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10:30:46 | 只看该作者

                           在金丝枣的故乡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四十里燕山扑入眼帘,梯田镀金,渠水流银。东一堆,西一堆,蓝天碧宇下飘曳着丝丝红云赤霞,那便是枣林。
      中秋八月的玉田,茂密的枣树叶被西风吹落,漫山遍野成了金丝枣的世界,一串串,一球球,挤挤拥拥,被淡绿色的叶柄穿缀着,吊挂在千姿百态的杈桠枝头,闪着殷红剔透的光亮。这里不是风景旅游点,可是,金丝枣的香甜把我吸引来了。
      下车走上山坡,千丛万丛枣林里,处处闪动着穿红着绿的人影。树荫下堆着小山似的箩筐,鲜枣金煌煌的,好一股喷鼻子的香甜,正是收获季节。
      一个穿火红衣衫的小媳妇捞起一大把红枣,塞到我手里,笑着说:“吃吧,你尝尝有多甜。今年红枣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枣儿红得紫赤,泛着锃亮的光泽,薄嫩的表皮,匀溜的个头。我拿起一颗品味,汁液润喉,浆蜜沁腑,舌尖唇间泛起浓郁的甘甜清香。怪不得杜甫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上树千回,那还不是这股香甜吸引人?
      我连声赞说:“甜!”
      我们都想买些带回去,小媳妇邀我们到她家去,这正中下怀。
      这是个典型的枣乡农家。堂屋里堆满枣子,那都是隔年的。当地枣子汁浓糖稠,经过 一冬一秋自身糖化,养分变得更加醇裕,此时食用,枣糖会拉出缕缕金丝,纤绵不断。金丝枣因此得名。
      据说以前这种枣树全县只有一个小村子种了寥寥几棵,记不清何朝何代,有个地方官精选了几颗枣子进贡朝廷。皇上享用了这种佳果奇味,大加赞赏。进贡人因此得以加官进爵。金丝枣的名气也随之传遍天南地北,枣树也逐渐增多起来。
      这种枣非但香甜味美,营养也极丰富。据说,唐贞观年间,有个替人种枣的雇工,因为主人仅日供蒸饼一块,饥饿难当,无力干活,便每天收拾落在地上的熟透烂枣,烧煮成糊充饥。秋收过后,体重增加,容颜焕发,体格健壮,后来此人到同州城内专卖枣肉沫糊,生意兴隆,声誉不胫而走。
      现在这里家家种枣,户户育林,绵延四十里燕山的坡坡岭岭上、沟沟坳坳里,栽种着大大小小无数枣树,每年可收摘一百多万斤金丝枣。
      咬一口金丝枣,真甜,我笑,围着我的小媳妇一家人笑得更甜。想想,几棵赖以生活的枣树,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劳动,现在广获丰收,怎么能不乐?“请你们明年三月再来!”小媳妇说。
      原来阳春三月枣蕾飞绽,满山绿叶叠翠,黄花点金,甘甜四溢,香飘千里。江浙湖广的养蜂人接踵而来,敞箱开巢,任千万只蜜蜂采酿枣花蜜。此时,满山野嗡嗡嘤嘤,莽莽枣林沸沸扬扬,那热闹将又是一番景象。
      生活在甜美中的人们总希望明天的生活更美。我当然理解这种心情。
      临别时,我大声说:“明年三月一定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1 18:44:03 | 只看该作者

                         青岩山下采耳人

      湘西青岩山,石峰突兀耸峙,砂岩棱角峥嵘。
      清晨,阳光映照着红褐色石壁,隐隐约约可见灰白色或灰绿色的石耳似飘在云间的烟朵。站在山脚下,仰面注目,山风轻拂,那烟朵仿佛离壁飘然而动,真不知是云动还是山动,不多一会就让人头晕目眩。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人们是从云间采摘石耳的。
      《本草纲目》记载:“石耳气味甘平无毒 ”,可供食用,亦供药用,营养价值颇高。食用“作茹胜于木耳”,糯软可口,奇香味美,合肉作羹,味道更美;药用则有“明目益精”、养阴止血、健胃消食、利水消肿、驱虫之效。古刹山僧把石耳视作佛家珍品而藏之,皇宫内廷把它作为御膳国宴佳肴。
      但是,采耳不易,采耳人入山,往往空手而归,有时甚至丢掉生命,所以古书上关于采石耳的记载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记载说,采耳必须“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包白盐一斗,执吴唐草一把入山”(不知“吴唐草”为何物),入山时间规定为“六阴之日,明堂之时”,即使这样,“若人不至诚久斋,行秽德薄”,还是采不到石耳,甚至命丧山中。
      石耳系植物体,呈叶状,通常背面灰白或灰绿色,腹面黑褐或黄褐色,草质,易脆折,腹面中央有脐状突起物,借此着生在沙质岩石上,多见于山地的悬崖石壁。
      我们见到的采耳人携带的工具极为简陋,身背数十丈粗棕绳,腰系麻布袋,似猿猴般攀援在绝壁顶端。我仰视三四百米高处,云雾缭绕,灌木依稀,采耳人似踩着彩云。只见他把棕绳拦腰挂在绝壁树根上,腰间系上保险扣,左脚套上铁箍,自上而下慢慢下坠,待到数十丈长的棕绳放完,人已到生长石耳的地方,双脚蹬住石壁,开始采摘,采完一处,双脚一蹬,荡到数米远的地方,继续再采。据说一座石峰,一般可采到三四斤。
      好惊险的采耳活动!看到采耳人在白云间飞舞,我头也晕了,可是那采耳人履险如夷,飘荡若仙。
      据导游介绍,我们见到的并不是采耳活动中最精彩的场面,最精彩的是“空中飞人”。
青岩山峭壁林立,采耳人采完一处石耳,如果邻峰也长着石耳,相距又不过分远,便双脚往石壁一蹬,飞身向邻峰荡去,攀住树枝或石块,继续采摘。如果飞跃时没有攀住树枝或石块,或者枝断石落,人身荡回,那是会撞得粉身碎骨尸骨不存的。但是,采耳人凭着熟练的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在荡回的瞬间立即转身,让两脚接触石壁,减少冲力,稍事休息,再作飞弹,直到牢牢钉在邻峰石壁上。采完石耳,又优哉游哉荡回原处。
      那情景真不知是人间杂技抑或仙境腾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9:25:10 | 只看该作者

                              启东海门的歌舞

      人们都说海门启东一带歌舞美,但是是否知道,海门启东优美的歌舞和鲜美的文蛤有关。
      文蛤是有介壳的软体动物中味道最鲜美的一种。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心仪文蛤之鲜美,专门派人到海门启东一带采集文蛤,御口品尝之后,称赞它是“天下第一鲜”。
      以前海门启东人家烧菜不用味精之类佐料,家家屋角灶头养着许多文蛤,煮汤烧菜,扔下几颗,便是最便当的天然鲜料。
      海水每天涨落,海潮退下去,海边的沙滩、泥滩、岩石便露出来。我们把露出来的地带叫“潮间带”,文蛤就栖息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的沙质潮间带。启东海门东临长江入海口,偏北临茫茫东海,潮涨潮落的海边,随处可见文蛤。
      春天三四月是采文蛤的旺季。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潮水涨落的幅度最大,于是海边人相约:“踩文蛤去!”
      春阳灿灿,从东海跃起,蓝晶晶的苍穹下,白色的海浪卷动着向远处退去,一抹沙滩,到处是赶小海的人。爱热闹的年轻人抬一叶小舟,带上音响,播放着流行的迪斯科音乐。
      启东海门人把采集文蛤叫“踩文蛤”,那是因为采集文蛤的方法特别。
      红男绿女们在迪斯科音乐声中,赤着脚,在沙滩上踏着自由的舞步,双手在胸前背后甩动助劲,手舞足蹈,潇洒优美,反复踩踏,一枚枚色彩斑斓的文蛤便从沙土中挤着脚趾探出身来。
      文蛤外壳质地较厚,表面光滑,两扇合起来严丝合缝,人踩在上面,不必担心刺痛肌肤。赤身裸体的孩童欢跳着,在大人腿边捡拾。那一派情景哪里是在赶海,简直是一台迪斯科或者秧歌舞演出。
      如果踩累了,姑娘小媳妇便荡着脚坐在船舷,边闲聊边看别人踩文蛤。小伙子老大爷们走上沙滩,席地而坐,抽上一支烟。文蛤是富有神话色彩的动物,连《国语》都说它的来历非同一般:“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池为蜃(大蛤)。”这时你走近前去,可以听到许多关于文蛤的神话故事。
      相传隋炀帝嗜蛤,下旨沿海百姓进贡新鲜活蛤,沿途迎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遇到一蛤,随你怎么砸也砸不开,隋炀帝便把它放置案头。到了夜里,那蛤大放光芒。天亮时,蛤肉脱落,蛤壳中竟然现出一尊佛二尊菩萨像来。隋炀帝吓了一跳,赶紧磕头跪拜,再也不敢要百姓贡蛤,并且在长安大兴善寺内塑造了一尊蛤像,以告诫后世帝王。
      那尊蛤像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我没有到过长安大兴善寺,所以不知道。今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乾隆皇帝大概被富于灵性的文蛤吓唬住了,不敢下旨逼迫百姓进贡文蛤,可又不甘心不品尝一下历朝皇帝的贡品,所以,几次下江南来了。
      启东海门的文艺工作者被热闹的赶海场面所吸引,纷纷来到海边,支起画架速写,收集民间文学,舞蹈家触动灵感,于是,踩文蛤的歌舞便搬上了歌台舞榭,这种来自生活的歌舞能不美吗?
      旅游到启东海门,你是不是也想着去看一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2-12-16 23:59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64
    发表于 2011-4-3 15:46:37 | 只看该作者
    你挺悠闲的,走了那么多地方。最后那篇文章不错,写出了景致。

    “这种来自生活的歌舞能不美吗?” 一处败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