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挺悠闲的,走了那么多地方。最后那篇文章不错,写出了景致。 “这种来自生活的歌舞能不美吗?” 一处败笔 |
启东海门的歌舞 人们都说海门启东一带歌舞美,但是是否知道,海门启东优美的歌舞和鲜美的文蛤有关。 文蛤是有介壳的软体动物中味道最鲜美的一种。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心仪文蛤之鲜美,专门派人到海门启东一带采集文蛤,御口品尝之后,称赞它是“天下第一鲜”。 以前海门启东人家烧菜不用味精之类佐料,家家屋角灶头养着许多文蛤,煮汤烧菜,扔下几颗,便是最便当的天然鲜料。 海水每天涨落,海潮退下去,海边的沙滩、泥滩、岩石便露出来。我们把露出来的地带叫“潮间带”,文蛤就栖息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的沙质潮间带。启东海门东临长江入海口,偏北临茫茫东海,潮涨潮落的海边,随处可见文蛤。 春天三四月是采文蛤的旺季。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潮水涨落的幅度最大,于是海边人相约:“踩文蛤去!” 春阳灿灿,从东海跃起,蓝晶晶的苍穹下,白色的海浪卷动着向远处退去,一抹沙滩,到处是赶小海的人。爱热闹的年轻人抬一叶小舟,带上音响,播放着流行的迪斯科音乐。 启东海门人把采集文蛤叫“踩文蛤”,那是因为采集文蛤的方法特别。 红男绿女们在迪斯科音乐声中,赤着脚,在沙滩上踏着自由的舞步,双手在胸前背后甩动助劲,手舞足蹈,潇洒优美,反复踩踏,一枚枚色彩斑斓的文蛤便从沙土中挤着脚趾探出身来。 文蛤外壳质地较厚,表面光滑,两扇合起来严丝合缝,人踩在上面,不必担心刺痛肌肤。赤身裸体的孩童欢跳着,在大人腿边捡拾。那一派情景哪里是在赶海,简直是一台迪斯科或者秧歌舞演出。 如果踩累了,姑娘小媳妇便荡着脚坐在船舷,边闲聊边看别人踩文蛤。小伙子老大爷们走上沙滩,席地而坐,抽上一支烟。文蛤是富有神话色彩的动物,连《国语》都说它的来历非同一般:“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池为蜃(大蛤)。”这时你走近前去,可以听到许多关于文蛤的神话故事。 相传隋炀帝嗜蛤,下旨沿海百姓进贡新鲜活蛤,沿途迎送,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遇到一蛤,随你怎么砸也砸不开,隋炀帝便把它放置案头。到了夜里,那蛤大放光芒。天亮时,蛤肉脱落,蛤壳中竟然现出一尊佛二尊菩萨像来。隋炀帝吓了一跳,赶紧磕头跪拜,再也不敢要百姓贡蛤,并且在长安大兴善寺内塑造了一尊蛤像,以告诫后世帝王。 那尊蛤像不知现在还在不在,我没有到过长安大兴善寺,所以不知道。今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乾隆皇帝大概被富于灵性的文蛤吓唬住了,不敢下旨逼迫百姓进贡文蛤,可又不甘心不品尝一下历朝皇帝的贡品,所以,几次下江南来了。 启东海门的文艺工作者被热闹的赶海场面所吸引,纷纷来到海边,支起画架速写,收集民间文学,舞蹈家触动灵感,于是,踩文蛤的歌舞便搬上了歌台舞榭,这种来自生活的歌舞能不美吗? 旅游到启东海门,你是不是也想着去看一看呢? |
青岩山下采耳人 湘西青岩山,石峰突兀耸峙,砂岩棱角峥嵘。 清晨,阳光映照着红褐色石壁,隐隐约约可见灰白色或灰绿色的石耳似飘在云间的烟朵。站在山脚下,仰面注目,山风轻拂,那烟朵仿佛离壁飘然而动,真不知是云动还是山动,不多一会就让人头晕目眩。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人们是从云间采摘石耳的。 《本草纲目》记载:“石耳气味甘平无毒 ”,可供食用,亦供药用,营养价值颇高。食用“作茹胜于木耳”,糯软可口,奇香味美,合肉作羹,味道更美;药用则有“明目益精”、养阴止血、健胃消食、利水消肿、驱虫之效。古刹山僧把石耳视作佛家珍品而藏之,皇宫内廷把它作为御膳国宴佳肴。 但是,采耳不易,采耳人入山,往往空手而归,有时甚至丢掉生命,所以古书上关于采石耳的记载笼罩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记载说,采耳必须“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包白盐一斗,执吴唐草一把入山”(不知“吴唐草”为何物),入山时间规定为“六阴之日,明堂之时”,即使这样,“若人不至诚久斋,行秽德薄”,还是采不到石耳,甚至命丧山中。 石耳系植物体,呈叶状,通常背面灰白或灰绿色,腹面黑褐或黄褐色,草质,易脆折,腹面中央有脐状突起物,借此着生在沙质岩石上,多见于山地的悬崖石壁。 我们见到的采耳人携带的工具极为简陋,身背数十丈粗棕绳,腰系麻布袋,似猿猴般攀援在绝壁顶端。我仰视三四百米高处,云雾缭绕,灌木依稀,采耳人似踩着彩云。只见他把棕绳拦腰挂在绝壁树根上,腰间系上保险扣,左脚套上铁箍,自上而下慢慢下坠,待到数十丈长的棕绳放完,人已到生长石耳的地方,双脚蹬住石壁,开始采摘,采完一处,双脚一蹬,荡到数米远的地方,继续再采。据说一座石峰,一般可采到三四斤。 好惊险的采耳活动!看到采耳人在白云间飞舞,我头也晕了,可是那采耳人履险如夷,飘荡若仙。 据导游介绍,我们见到的并不是采耳活动中最精彩的场面,最精彩的是“空中飞人”。 青岩山峭壁林立,采耳人采完一处石耳,如果邻峰也长着石耳,相距又不过分远,便双脚往石壁一蹬,飞身向邻峰荡去,攀住树枝或石块,继续采摘。如果飞跃时没有攀住树枝或石块,或者枝断石落,人身荡回,那是会撞得粉身碎骨尸骨不存的。但是,采耳人凭着熟练的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在荡回的瞬间立即转身,让两脚接触石壁,减少冲力,稍事休息,再作飞弹,直到牢牢钉在邻峰石壁上。采完石耳,又优哉游哉荡回原处。 那情景真不知是人间杂技抑或仙境腾云。 |
在金丝枣的故乡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四十里燕山扑入眼帘,梯田镀金,渠水流银。东一堆,西一堆,蓝天碧宇下飘曳着丝丝红云赤霞,那便是枣林。 中秋八月的玉田,茂密的枣树叶被西风吹落,漫山遍野成了金丝枣的世界,一串串,一球球,挤挤拥拥,被淡绿色的叶柄穿缀着,吊挂在千姿百态的杈桠枝头,闪着殷红剔透的光亮。这里不是风景旅游点,可是,金丝枣的香甜把我吸引来了。 下车走上山坡,千丛万丛枣林里,处处闪动着穿红着绿的人影。树荫下堆着小山似的箩筐,鲜枣金煌煌的,好一股喷鼻子的香甜,正是收获季节。 一个穿火红衣衫的小媳妇捞起一大把红枣,塞到我手里,笑着说:“吃吧,你尝尝有多甜。今年红枣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枣儿红得紫赤,泛着锃亮的光泽,薄嫩的表皮,匀溜的个头。我拿起一颗品味,汁液润喉,浆蜜沁腑,舌尖唇间泛起浓郁的甘甜清香。怪不得杜甫说:“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上树千回,那还不是这股香甜吸引人? 我连声赞说:“甜!” 我们都想买些带回去,小媳妇邀我们到她家去,这正中下怀。 这是个典型的枣乡农家。堂屋里堆满枣子,那都是隔年的。当地枣子汁浓糖稠,经过 一冬一秋自身糖化,养分变得更加醇裕,此时食用,枣糖会拉出缕缕金丝,纤绵不断。金丝枣因此得名。 据说以前这种枣树全县只有一个小村子种了寥寥几棵,记不清何朝何代,有个地方官精选了几颗枣子进贡朝廷。皇上享用了这种佳果奇味,大加赞赏。进贡人因此得以加官进爵。金丝枣的名气也随之传遍天南地北,枣树也逐渐增多起来。 这种枣非但香甜味美,营养也极丰富。据说,唐贞观年间,有个替人种枣的雇工,因为主人仅日供蒸饼一块,饥饿难当,无力干活,便每天收拾落在地上的熟透烂枣,烧煮成糊充饥。秋收过后,体重增加,容颜焕发,体格健壮,后来此人到同州城内专卖枣肉沫糊,生意兴隆,声誉不胫而走。 现在这里家家种枣,户户育林,绵延四十里燕山的坡坡岭岭上、沟沟坳坳里,栽种着大大小小无数枣树,每年可收摘一百多万斤金丝枣。 咬一口金丝枣,真甜,我笑,围着我的小媳妇一家人笑得更甜。想想,几棵赖以生活的枣树,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的艰苦劳动,现在广获丰收,怎么能不乐?“请你们明年三月再来!”小媳妇说。 原来阳春三月枣蕾飞绽,满山绿叶叠翠,黄花点金,甘甜四溢,香飘千里。江浙湖广的养蜂人接踵而来,敞箱开巢,任千万只蜜蜂采酿枣花蜜。此时,满山野嗡嗡嘤嘤,莽莽枣林沸沸扬扬,那热闹将又是一番景象。 生活在甜美中的人们总希望明天的生活更美。我当然理解这种心情。 临别时,我大声说:“明年三月一定再来。” |
金秋食菊记 这是八十年代的事,到哪里去旅游已经忘了,但是那顿晚饭至今未忘。 进入山区,翻了几个山头,跟不上导游那面赶鸭子的三角旗,给甩了。七转八弯,傍晚走进一个山坳。山里人纯朴直爽,接过三元钱,竟把我当贵客招待起来。 主人姓王,自我介绍62岁,满头乌发,精神健旺。他倒出一盅醇黄透明的烧酒,说是重阳刚过,菊花酒还有些,桌上四菜一汤。那鸡汤,乳白浓汤中极细的蛋黄丝,舀一勺,还未进口,满鼻花香。细细品尝,根根黄丝略带苦味。那碗糖醋猪肉更是奇怪,上面覆盖着丝丝金黄色蛋丝,好似撑了一把伞,尝一口,似乎荤中有素,素中含荤,香甜不腻,原来不是蛋丝盖肉。唯一的一碗素菜嫩绿的菜叶,肥大的毛头,拌着白丝,清爽可口,不知那白丝又是何物?那菜也不是一般青菜。 临睡前,女主人送来一盏茶,透出馥郁幽香,端起就喝,才知原来是菊花炮制。 第二天起来,见青山滴翠,溪流绕屋,篱笆内外一片金黄,伸向远处,直接山脚,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仔细一看,遍地菊花,尽态极妍,英姿勃发。 不知怎么的,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诸多千古佳句自然而然泛上心头,我才知道这是一家种菊专业户。 临别,老王告诉我,昨晚相待一席菊宴,四菜一汤,或瓣或叶,碗碗有菊。我感到奇怪。 “用菊做菜是这里老辈们传下来的。老祖宗种菊,最早不是为了赏菊,而为食用。”老王为我解释。 原来食用部分是嫩叶和花。嫩叶煸炒,清雅爽口;花瓣做羹汤,鲜美清香。菊花火锅非常有名,雅称“清白传家”。至于菊花鱼片、菊花鱼球、菊花鲈脍、油炸菊叶等等,来不及侍弄。如我早来半个月还可吃到菊花仁炒肉丁,那是采集菊花嫩芽烹调,其味香脆。他们种菊,主要供应港澳地区。 怪不得呢,我想起屈原“夕餐秋菊”的诗句。看来食菊历史至少应自春秋始。 宋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甘菊冷淘》诗:“淮南地甚暖,甘菊生篱根;长芽触土膏,小叶弄睛瞰;采工忽盈把,洗去朝露痕;拌面新且细,溲摄如玉墩;随刀落银缕,煮投寒泉盆;杂此青青色,芳香敌兰荪……”描绘采集菊苗煮食面条的生动情景,跃然纸上。 可见宋代种菊,供观赏和食用并重。 |
好莱坞明星马克·白兰度去世,当时人们只看到他的表面,以为他死于贫困,在清点白遗产时,发现他竟有600公顷的小岛的土地。 球星罗纳尔多在巴西买下140平方公里的小岛,别墅建在自己的土地上,游艇停在自己的码头上。 ——这叫有钱。 他们不炫富,不虚夸,不浮躁,不贪婪,安安稳稳过日子。 暴发户,似富未富,稍富夸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要不浮躁,不虚夸,不贪婪,难!如要举例,看看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就知道了。 |
生活和创作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此贴由 丰庄老农 在 2011-01-01 12:19:38 最后编辑 |
原文由 史零 在 2010-11-12 10:26:48 发表 李白经历失意,造就出他的诗歌的高境界;但是,并非一切好诗好文都是有不幸经历的人写出来的,可能生活幸福、满足的人写出的文字更好更美更可看。道理实在很简单,一个日夜愁苦烦闷为生活忙碌得人,怎么会坐下来安安心心写文章?穷地方出将军,富地方出秀才,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实事求是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所以,文学也应该比以前繁荣,中国出荣获诺奖的文学家的希望也在今天。不过,目前中国刚富起来,人们沉浸在暴发户的泥潭中,浮躁,烦恼,虚夸,死在棺材里都想着钱。 当前,文学界出不了好东西。 |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广告服务|付款方式|隐私条款|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手机版|
举报电话:021-59527095 沪ICP备12019224号
Copyright © JIADING 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