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681 回复:7
发表于 2007-11-21 20:24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阿辽莎,革命时代的遗腹子
《太阳照常升起》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这也是一部令人费解的电影。
1.解析
拍摄《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40岁,以年龄推算,他应该在文革中度过了童年及少年时代。从这个方面入手,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呈现出成长、爱欲、历史、政治、色情、理想、回忆、梦境相互重叠交织乃至倒错的复杂面貌了。
实际上,在文革中经历过青春年代的常人大多有这样的情结,那就是“最隐秘的”和“最公共的”往往都在记忆中混为一谈,不分彼此。这甚至让我想起诗人35公里的一段散文:“1976年,我亲耳听到一列火车在大地的深处轰隆隆驶过,虫子像洪水那样溃逃,为了证明没有蛇,父亲拆掉了顶棚,他们在顶棚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完整的老鼠骨架,像远古时代恐龙婴儿的化石,那一年春天,流星在村子周围降落,我将各种蜂窝状的石头藏进地窖……”这真像《太阳》里面的第一段:“疯妈”在树下挖出了一筐石卵,然后爬上树顶大叫:“阿辽莎,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无论火车在“大地的深处”还是在“上面”驶过都令人困惑,另外,“阿辽莎”“他一笑天就亮了”是什么意思呢?这可以成为一个悬念,直到影片的最后一段--“梦”中才被解开:所有人都在狂欢,而一列火车从山丘上面呼啸而过,“疯妈”在火车上面生了婴孩,在晨曦中,婴孩被命名为“阿辽莎”。阿辽莎是一个时代的遗腹子,实际上,那个时代出生的所有婴孩均为遗腹子,一首忧伤而浪漫的苏联歌曲就是这个时代的挽歌,“阿辽莎,不要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了”这句令人困惑的喊叫其实是整部电影解码的钥匙:无论时代的火车开向哪里,婴儿必将诞生,而大地依旧,太阳照常升起。
如果说,婴儿代表了人类的希望,一种坚韧的原始生命力,而女人(母亲)无疑就是非常重要的象征了,她的繁殖力、母性、爱,代表恒久不变,而她在不同时代中呈现不同的面貌就代表了活泼的变量,影片中所出现的疯妈,林大夫,唐嫂实际上就是一个女人的三种身份,另外,还会有一个被革命时代所异化的身份—李铁梅。
在疯妈与唐嫂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就会发觉影片中有两个经常被说出而没有出现过的地方—苏联与南洋,疯妈那个未曾出现过的情人或丈夫-李不空,苏联名字就叫阿辽莎,他就是那个残破理想的象征,革命时代的影子,而疯妈身上的中山装就是革命时代的烙印,中山装和双鱼布鞋,这种带有性和暴力的双重迷醉,使疯妈成为英雄的情人和母亲。
在小队长钻进密林中的石卵砌成的洞穴中的时,我们知道那必定是一个理想破灭的遗迹,石卵是从不会孵出生命来的,所以洞穴中的一切都已腐朽化为粉尘了。而李不空(阿辽莎)的故乡,就很像是《百年孤独》中的小镇—马孔多,只是作为人类原乡的梦境存在的,因为它的英雄已去,母亲消失。
而我们回头看看南洋这个地方,我以为影片中所指涉“南洋“一词隐喻的是现在,即是英雄回归于现实,李不空化为老唐,老吴,小梁,疯妈化为林大夫(情人),唐嫂(妻子)。
2.评论
在这部带有“魔幻意识流”痕迹的电影里,所谓鞋子,枪,小号,洞穴,红色娘子军都是性的象征,原始生命力与革命理想的结合产生出畸形怪胎,而火车,军装,中山装,李铁梅则带有时代和政治话语的印记(在某种层面上,性与政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乌托邦理想的破灭,凸现出现实的陌生和荒芜,而亲切的故乡只存在于梦境……好了,如果我这样一一解码下去,很可能没完没了,但是,对这部电影中所堆砌的象征符号做出解释和猜测,正是姜文赋予观众的一种乐趣,也同时是一种苦恼,那些含义丰富的潜台词,那些疯子的呓语,在急促的影像节奏中令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因此,仅仅看一遍《太阳》是绝对不够的,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认识,很可能会与时光一道变化更新。
我特别欣赏的是《太阳》色彩,场景和音乐,在这几点上姜文的确是才华横溢,那种华美,怪异,丰饶;融理想,政治热情,想象力,色情于一炉,尤其是影片第一段中的红色与绿色,不仅仅是高原红土地和绿色植物之间的对比,还是革命热情和原始生命力之间的对比(革命时代的军装就是红色和绿色的),但是这种对比又带有梦的特质,因为我们都知道它的时代过去了,姜文就将自己无尽而疯狂的想象力带进电影里,就像“疯妈”在屋顶吟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疯妈身上的中山装,红裤子,双鱼布鞋在水中漂流;小梁含笑吊死学校拱门,一列威武,雄壮,带有男性性感的火车在山丘上奔驰,它身后飘扬着一展燃烧的大旗……这些场景令人激赏,而久石让的配乐更是精彩,革命时代进行曲的主旋律,而又透出悲怆,华美,舒缓的感情,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整部电影的矛盾。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姜文的这部新片有那么几点古怪的地方:比如,它看似非常感性的叙事,而实际上每一个人物,道具,故事结构,甚至服饰都有刻意安排的痕迹,只是比较隐晦和迂回曲折些罢了,就好像一个平时看上去五大三粗的愣头青,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他心眼还挺多;另外,影片的氛围色彩和急促的节奏感相互冲突,这部电影甚至不给我们以喘息舒缓的地方;还有,第二个故事有点儿和整部电影的氛围脱节,它很像一个回忆性的黄色小笑话,第四个故事有点故弄玄虚,过于浪漫虚空了,虽然场景很精彩;最后,象征符号有些滥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居然塞进了那么多的象征和隐喻,在一部电影里想要表达家国、民族,甚至是人类、地球的命运显然不怎么现实,请容许我说一句善意的俏皮话:这种手法很像是美国人拍摄的大制作MTV。
他们这一辈人影人如此热衷于象征和隐喻,热衷于民族寓言,热衷于大场面,有人说是怕电影审查,我看是扯淡,怕是和文革中无处不在的集体话语有关,这种集体话语和个人欲望相互扭结的情感已经深入到他们骨髓里面了,按戴锦华教授的说法,他们是“子一代”的艺术,什么“弑父杀子”,话说得比较耸人听闻,但是如今都四五十岁占据主流话语的“子一代”还陷在这种情结里面,就比较自恋了,我看我们还是赶快进入“孙一代”吧。
还是《圣经》里的那句话:一代人来,又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1-23 13:38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4-1-17 08:49 |
---|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9 15:20:56
|
只看该作者
|
|
|
|
|
|
|
说实话,这片子我看了两次才懂
不过我一直是很喜欢周韵的 |
|
|
|
|
|
|
|
天鹅绒```羊脂球```
肌肤,触感,色泽```
都可以极好的来形容和描述一个女子```
越是不容易看懂的电影,越是容易让人不能忘记``` |
|
|
|
|
|
|
|
实在不想看一部电影太费劲,再好的电影看着费劲我个人就不喜欢 |
|
|
|
|
|
|
|
看一遍有点迷糊,姜文给我印下了太多符号,大多我都还没琢磨透彻,我想导演对电影的最终目标是用影象超越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姜文正在努力。
性的部分相当充满诱惑力
此贴由 xjl 在 2007-11-21 20:25:13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