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5745 回复:10
发表于 2007-12-18 16:51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部煌煌中国史,真正做到“留取丹心”的,多是些大豪杰、伟丈夫,册册史书,话的是男儿,写的是阳刚。尤其是危立权力顶峰,掌控华夏命运的执牛耳者,几乎清一色的男性专利。君权父权夫权,三纲如岳,乾纲独断。巾帼偶露峥嵘,二十四史,唯武曌一人而已。
后世读史人,往往将吕雉、武曌、慈禧合论,现代史上又出了位江青,这些女人仿佛成了代表中国历代女政治家群体的“F4”。然而,称得上“至尊红颜”,能左右历史进程的,远不止这区区四女。那一双双宫闱背后的纤纤玉手,或用美貌,或用温情,或用心机,或用权谋,一颦一笑间,轻轻拨动历史的巨轮。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归亚蕾饰演的窦太后,虽两鬓霜白,却不怒自威,迟暮老朽,依然过问政事。她相夫文帝刘恒,教子景帝刘启,晚年还要面对雄心勃勃的孙子刘彻。前后经历三代明君,依然能于一片阳盛之中留取坤名,实属难能。窦氏之功,在于辅佐明君,开创文景之治,后启汉武盛世。后人批评她过于笃信黄老,阻碍年轻的刘彻建立霸业,但总结汉武一朝,开疆扩土,好大喜功,若有窦后稍加劝阻,也不至民财枯竭,国力早衰。
与吕后、窦后并称为“前汉三后”的,是王太后。她是刘彻的曾孙汉元帝刘奭的正宫皇后。元帝喜欢儒生,也喜欢太监,单单对自己老婆很是冷淡。女人一旦丧失了夫爱,丢掉了母性,便钻营起政学治术来。待元帝归天,王太后大权独揽,将儿子汉成帝刘骜变成了傀儡,自己成了名副其实的女皇帝,这大权一揽就是二十六年。揽便揽了,还把小家庭的私心一齐带了出来,处心积虑地把娘家人儿扶上高位,姓王的一个个鸡犬升天。先是王凤,后是王音,再是王商,然后王根,最后出了个王莾,篡了刘家天下。“娘家人”抢了“婆家”的江山,王太后这才幡然懊悔,气得将传国玉玺摔坏一角。如今,这枚缺角的印玺,还安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里。
史上美女如云,西施貂婵昭君玉环,但要你举出几个丑女来倒是不易。西晋皇后贾南凤,是见于史册的少数丑女之一。史书对于此女的容貌倒是未加详述,所谓的“矮、黑、丑”多是后世传言,但她利用夫君智力方面的缺陷,玩弄阴谋权术,掀起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却是不容抵赖的。贾南凤是曹魏旧臣贾充的女儿,这贾充是个奸侫之臣,协助司马懿篡夺曹氏江山,女儿继承了他邪恶的基因,嫁给了天生智障的司马衷为妻,然后利用权术让白痴丈夫登上帝位。前台的夫君如木偶一般任其操控,贾皇后则一步步实现着做女皇帝的美梦,她挑动司马家族的内部争斗,连续除掉了司马亮、司马玮等亲王,又囚死太后,废掉太子。此女的个人生活也极不检点,常命人捕取年青男子入宫淫乐,完事后将其杀之。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工于心计的贾后,最终死在自己掀起的皇族内乱中,时年四十五岁。
北魏朝冯太后,是国史上最成功的女政治家。她祖上本是北燕国的王族,北燕亡后降于北魏,十五岁嫁于北魏高宗文成帝,是为文明皇后。北魏一代,皇帝普遍早婚,一般十四、五岁便做父亲,早过的性事令这些男子们短寿,文成帝十五岁有太子,二十六岁便驾崩了,年纪轻轻的冯氏成了尊贵的皇太后。儿子献文帝才十二岁,主幼国疑,各方政治势力蠢蠢欲动,冯太后发动政变,清除了权臣乙浑等人,终于临朝称制,大权在握,这一年,冯太后才二十五岁。今日社会,二十五岁的女孩应该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但当时的冯太后面对的是整个国家的重担。她当政时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并首创了“班禄”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国家公务人员发放薪水,以薪养廉,肃清吏治,直至今天还值得我们值鉴。此外,冯太后还采纳臣下意见,推行均田制与三长制,繁荣内政,使国富强。但当她在政治上极端成功之时,母性的光辉却在丧失,她的一杯毒酒,夺去了儿子献文帝的生命,又长期主政,不肯将朝政还于孙子孝文帝拓拔宏。一个成功的女政治家,一个失败的母亲。
契丹辽国,是北方异民族政权,在她三百余年的历史间,出现了大量的女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地皇后”述律平与“承天皇后”萧绰。
述律平,回鹘人,小名月理朵,史称“铁血皇后”。少年时嫁于耶律阿保机为妻,当时的契丹部落分为七大部,各部酋长轮流任大汗。阿保机心怀大志,想一统各部,建立契丹国,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其他六部的反对。他的那位铁血皇后可不含糊,借名设宴,引六部酋长前来,酒酣耳热之际,命埋伏的刀斧手一网杀尽。契丹得以建国,述律平女士的手段令世人惊慄。阿保机死后,“铁血皇后”成了太后,临朝称制,成了辽国其实上的女皇帝。阿保机生前有意将位传于长子耶律倍,而述律平钟意小儿子耶律李胡。为了阻止长子登位,她杀尽了拥护耶律倍的旧臣,逼得亲生长子远走他乡,流浪异国。可惜小儿子实在不争气,难当大任,只得立次子耶律德光。冤怨相报何时了,这位铁血皇后,最终却被自己的亲孙子世宗(耶律倍之子)软禁,郁郁中结束了一生。
萧绰,小名燕燕,嫁于辽景宗耶律贤。景宗自幼得病,常不能理政,于是政事多交于萧皇后协助。景宗三十五岁便死,儿子圣宗耶律隆绪即位时才十四岁,升格为太后的萧绰临朝称制。所谓“称制”,就是太后辅政,待幼主成年,即当还政。但萧太后一“称”便称了二十七年,圣宗直到三十九岁才得以扶正。在萧太后临朝的二十七年中,是辽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她重用韩德让与耶律休哥等大臣,对内强化经济,对外征伐北宋,并取得一系列胜利。同时,她也是位现实主义者,清楚北宋虽弱,却不是武力能轻易消灭的,于是在取得较大优势之后,于1004年与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之间再无大的战事。萧太后大力推进辽国的汉化改革,重用汉臣,还喜欢亲自审判断案。虽然历来的小说戏剧对她丑化颇多,缘于她率军多次大败宋军,但从大民族史观看,她终究还是一位值得褒扬的女政治家。
北有辽国女主,南有宋朝太后。几乎在萧太后同时代,北宋也出了一位女主,她便是刘太后。这位刘太后本名刘娥,四川成都人氏,出身贫寒,而且是个孤女,不得已嫁于当地一个银匠龚美,随丈夫走街串巷招俫生意。但两人生意一直不景气,穷极潦倒的龚美只得让妻子改嫁,入了襄王府。这位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襄王十分宠爱刘娥,登基之后很快立她为后,她的前夫龚美也时来运转,被赐刘姓,与前妻兄妹相称(这辈份乱的 )。刘娥生性机警,通晓史书,不同于一般女子,真宗病重,朝政多交于她手。真宗死后,成了太后的她,也临朝称制,执掌政事。从执政水平看,她略高于丈夫赵恒,当政期间,她创设了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官,澄清吏治,重视水利,还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纸币:交子。综其优劣,也堪称是一位有为的女政治家。
此外,中国历史上值得提及的女强人还有不少,比如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唐代的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农民政权女皇帝文佳,元代的乃马真皇后、海迷失皇后等等。她们或是权势未达到“至尊”,或是统治时间太短,对历史进程影响不大,这里便不太再赘论了。
细加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女强人出现的年代,多是大王朝大帝国鼎盛时期,且南宋以后,女主当国的情况就很少见了。
乱世割据,需要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女人的阴柔无处施展。而王朝一统,文化艺术繁荣之后,女性才有展露头角的舞台。
一个女人想变成女强人,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唯有借助男权的威势起步,并且在男权出现孱弱空隙的一刻乘虚而入。
吕雉专政,是趁老公刘邦归天,儿子刘盈懦弱而成就的。
武后称帝,是丈夫高宗李治病重,儿子李显年幼给了她机会。
贾后利用了丈夫的智障,冯太后若是嫁给个长寿的丈夫,也不会有她展翼的一天。
南宋之后,中国历史出现了二种变化。一是理学盛行,伦理道德的强化使得女性干政的思想禁锢加深。因而,南宋以后,汉女几无有大成者,仅有的几位女主要么出自蒙古,要么来自满清。
二是皇帝集权的加强。在明代以前,皇权的威严要受到各种势力的牵制,比如朝中的相权、后党、外戚、宦官势力,朱明以后,随着皇权的极端化,这些势力的影响逐步削弱,客观上加大了女主权国的难度。
红颜治国,有得有失,功过参半。有萧太后的大辽盛世,也有武则天的冤狱铁幕。她们登上权力顶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腥风血雨和阴谋权术。在一个男权主宰的社会中,女人在夹缝中求生存求拓展,即便荣登大宝,也终是昙花一现,徒为历史的插曲罢了。今人阅史重温,感喟于凤飞龙天的华美,留一声黄花落地的叹息。
此贴由 刀笔小吏 在 2006-01-04 18:12:28 最后编辑 |
|
|
|
|
|
|
|
窦太后在我看来,似乎仅仅只是偏向小儿子多一点,因而导致对孙子皇帝的态度偏差。幸亏阿娇她妈和猪儿他娘(刘彻小名好像叫猪儿?)弄了个金屋藏娇出来,算是哄住了皇帝老爹,也哄住了太后奶奶,保住了皇位。说到底,这个老太太只能算是偏袒孩子多些,倒也不是真的喜欢干政,仅仅只是因为私心想让自己最爱的孩子多得到一些好处罢了,所以我觉得她不能算是治国干政。
王政君呢,倒是可以说是政治年龄蛮长久的一个女人了,历时四代的第一贵妇阿~!她揽权,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她那个傻子儿子迟早也被赵合德玩弄于床底之间,牡丹花下死了吗?!扶持外戚也没什么不对,毕竟对于宫里的女人来说,一朝得势便是为了光耀门楣的,外戚猖獗的又不止她王政君一人!她错就错在太过轻信王莽,不过话说回来,这王小子太会扮猪吃老虎,平时伪装的这么好,可怜王老太太年老眼花,没看清那张皮罢了。
贾南凤这个人物我不甚了解,只知道她好像是年纪很大才嫁掉的,但是司马衷没记错的话,不是靠老婆才登上帝位的,而是他的亲娘杨艳要死要活地要求老公立白痴儿子为帝,因为长子早亡的理由,使之成为嫡长子。
外族的历史,不予评论,我看得实在有限……
楼主真该写写妇好~!如此的大女人,实在叫我佩服不已~!虽然留下来的记载有限,但是如此多繁的出土物品,却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奴隶时代背景下受人尊敬的女子,并非她的美貌,并非她的讨巧,也并非她的收礼教(幸好孔子诸君比她生得晚,使得她没被礼教所套),而是因为她的相夫,因为她的爱国(或者说是部落),也因为她的勇敢。
其实看看这样的点评,还是很悲哀的,历史上留下多少有名有姓的女子?留下的要么是政治的牺牲品,要么就是封建社会变态的道德礼教下的变态守教者,不然就是这些女权主义者……真正流泪受苦的女人,却只有一个某某氏作为代号。中国女人的悲哀,从历史纪录来看,就是最好的印证……
此贴由 冰封的火 在 2006-01-04 23:19:49 最后编辑 |
|
|
|
|
|
|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6-1-5 12:01: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晋惠帝司马衷登位,历史学家沈起炜有过记述:晋武帝司马炎的正宫皇后杨氏有三子,长子幼时夭折,司马衷是次子,还有一位三子司马柬。按长幼顺序,该立次子。但武帝对次子的智力状况有所风闻,于是要对儿子们进行智力考核,题目是对一些政事拟出批文。这次是由贾南凤作主,使人代为起草(相当于现代的“枪手”),这枪手就引经据典写了一篇批文。后来旁边有人指出:这样不行,陛下一眼就看穿了,只能就事论事,不可以引用它书。于是贾南凤命此人起草,结果是写得又浅显又明白。司马衷照抄一份(起码字还是会写的),武帝看了十分高兴,觉得儿子的智力完全正常。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司马衷与一位谢才人生有一个儿子司马遹。有一次宫中失火,当时只有五岁的司马遹拉着祖父武帝的衣襟,要他退到火光照不到的地方,说:“深夜发生意外事件,应当提高警惕,不可让火光照见皇上。”武帝见孙儿有如此见识,十分高兴,认为即使儿子司马衷笨,但孙子司马遹聪明的很,也可以成为一代明君。
窦太后除了家族原因,更主要的是治国方略上与汉武帝不同。中央台的专家也分析过了,窦氏是黄老学派的信徒,以道家无为治国,在朝中打击儒生,而景帝给刘彻派了二位老师,一儒一道,任其自辨,后来刘彻成了不折不扣的尊儒派,儒家的方略是“出世”,和老太太的理念发生了冲突。试想,如果刘彻继续奉行黄老,也不致与窦太后有所龃龉。 |
|
|
|
|
|
|
|
原文由 刀笔小吏 在 2006-01-05 12:01:35 发表
窦太后除了家族原因,更主要的是治国方略上与汉武帝不同。中央台的专家也分析过了,窦氏是黄老学派的信徒,以道家无为治国,在朝中打击儒生,而景帝给刘彻派了二位老师,一儒一道,任其自辨,后来刘彻成了不折不扣的尊儒派,儒家的方略是“出世”,和老太太的理念发生了冲突。试想,如果刘彻继续奉行黄老,也不致与窦太后有所龃龉。
窦漪房与刘彻老爹交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因为宠爱小儿子,曾多次要求过长子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刘恒做代王的时候生下了刘启,后来因为四位兄长早亡而变成了嫡长子,但是似乎窦老太太并不爱自己的长子,但是碍于规矩,无奈看着皇位传给了刘启,但是刘启却出尔反尔地最终立了自己的儿子作太子,而且小儿子最后早亡(死的比老娘早,应该算早亡哦?),自然把这笔烂帐算到刘启的继承人头上。这算起来应该是旧仇了,若不是有刘嫖姑妈顶着,估计刘彻也没什么好日子过。至于黄老学派的问题,应该也是一方面吧。不过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窦老太年轻时受过这么多磨难,几乎什么都经历了(姐弟失散、为宫人、为妾妃、为皇后、为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等等),为什么临了,还要跟自己的孙子过不去?如果单单只是因为这简单的黄老学派问题的话,我想应该还不足以燃起熊熊大火,我还是宁可相信更多的一层是因为作为母亲的溺爱导致最后对变态的厌恶感……(我怎么觉得我自己说的也蛮变态的……)
至于司马衷这个考试的典故,我倒是没见过,头一次听闻,有机会再去翻翻资料。
|
|
|
|
|
|
|
|
真是开眼了。自以为对和平大朝的历史还多少略知一二,今日得闻刀兄教诲,确感惭愧。看来真得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啊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4-6-11 23:32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自古以来,男子是阳刚的象征,而女子则是温婉伊人惹人怜爱。
古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人的三纲五常禁锢着多少女子的思想与才能。如若女子的才能超越男儿,要不象花木兰一样,被颂为“巾帼英雄”,错生女儿身。要不象武皇一样,被后人褒贬不一,是非对错于今时今日还留有争议。总之,在古人看来,男与女,一阴一阳,不容互易。否则,会受到社会的冷眼非议。
而尽现于历史上的“女强人”,突显出来的也仅是凤毛麟角。她们拥有智慧与权利,是众多男权主义者所向往的。是出于妒嫉,还是出于道德舆论,这些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女强人”成为他们心中的芒刺。
历史的记载大都处于男性的手笔,在这其中难免会掺杂着个人色彩。就近代的慈禧来说,从小到大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其他的文献记载,都是一味地抨击她的种种不是,几乎是人人痛骂。而最近的一本由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的书中,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这位,身处国力不济、夫与子无能,而掌控着国权的女人。女人与男人一样,同样也有野心,她身处国力日益衰败的没落时期,换一个人可能也是同样的结局,仅仅是过程不同罢了。
命运是个大轮盘。由古至今,从母系氏族,到今天的“男女平等”。虽然人们的思想不再恒古不化,但是直至今日还是男权社会。男与女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古有女主掌控国权,而今甚至连插足的机会都不再有。
红颜依旧,至尊不复。
此贴由 candy_li 在 2006-01-07 08:47:35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4-11-3 15:44 |
---|
签到天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
再补充一位至尊女人吧。
西辽历史上也出过一位“承天太后”,其尊号显然是抄袭萧太后的。这位“承天”二代,就是西辽第二代皇帝耶律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按理说,皇帝的妹妹至多称“长公主”,但这个女人偏偏要自称“太后”。
西辽仁宗耶律夷列死时,其子耶律直鲁古年幼,仁宗为防“母后干政”,遗诏命小妹普速完摄政。仁宗绝对想不到,小妹的政欲远远强过自己的老婆,承天太后摄政期间,大权在握,频繁对外发动战争,还扰乱宫闱,与自己的小叔子萧朴古只沙里私通。更可气的是,这对奸夫淫妇还罗织罪名,把普速完的正式丈夫萧朵鲁不给杀了,最后导致普速完的公公萧斡里剌动怒,发兵包围皇宫,射死了这对狗男女。
这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在正史中少见记录,在此补上。 |
|
|
|
|
|
|
|
苏州人瞎说几句。
史书的编撰大致是这样的:本纪,方志,宰系,传记。这些有擅权的女性在史书的排列位置是在帝王之后的,篇幅数量很多,而且在传记篇里通常会安排一定数量的“女学”,所以说史书全是男子的说话是不确切的。
中间的有几段比如贾南风批的也不算确切,建议看一下何义门的批注。
文中叙说的南宋之后出现的两种变化。理学的盛行,和皇权的集中的加强。其实都是不确切的,因为从文中流露出来的对理学的看法本身就有疑问。这个可能和缺少训诂之类的阅读有关。皇权集中的说法就不再提了,并非是对女子执政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明朝的例子比较明显。
苏州人瞎说,莫放心上。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4-1-17 08:49 |
---|
签到天数: 16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孝庄,是否也可算呢?
无盐呢?
怎么我讲的都像是电视看多了的样子,呵呵,春秋战国中奇女子也不少啊,虽不知是否能算至尊,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