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4602 回复:0
发表于 2014-10-1 18:34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8-1-30 10:51 |
---|
签到天数: 12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张爱玲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康定东路87弄)一幢规模宏大的红砖大宅。她在苏州河畔度过少女时代,从小喜欢吃南翔小笼包。后来,她赴香港求学,仅隔数年便重返申城,与姑姑一起闲居意大利风格的爱林登公寓(今常德路195号),开始尝试职业写作;后来又随姑姑住入卡尔登公寓(今黄河路65号),直至1952年夏赴海外。
好多人或许不知道,张爱玲早年在沪成名,系从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起步。《紫罗兰》创刊于1925年夏,是综合性半月刊,后因故停办;1943年5月复刊,改出月刊,宗旨为“文学与科学合流,小说与散文并重,趣味与意义兼顾,语体与言齐放”。张爱玲初识周瘦鹃,正值他为《紫罗兰》复刊忙碌之际。周瘦鹃在《写在<紫罗兰>前头》中提到:“黄园主人岳渊老人介绍一位女作家张爱玲女士来,要和我谈谈小说的事……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就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味了。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簿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随又和她谈起《紫罗兰》复活的事。”周瘦鹃读完张爱玲的作品,感到挺像英国名作家毛姆的风格,并有《红楼梦》的影子,决定全部采用。当张爱玲再次登门时,特意捎了一篓南翔小笼包以表达谢意。周瘦鹃又与张爱玲谈了许久,但坚持自己一向不收作者礼物的习惯,建议她转增准备去探望的一位正在养病的老作家。
当《沉香屑》在《紫罗兰》复刊号和第二期亮相时,张爱玲首次引起上海文坛瞩目。嗣后短短数月间,年仅22岁的张爱玲的许多作品相继在上海推出,沦陷的申城出现“张爱玲热”。对此,张爱玲在1943年8月发表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称:“我为上海人写了一部香港传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据说,张爱玲与友人闲聊时,曾夸南翔小笼包不仅好吃,而且形状雅致,乃“灵秀之物”。
张爱玲奇迹般地崛起,与上海沦陷形成文学真空状态密切相关。诚如当年傅雷所说:“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在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有这情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