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8144 回复:24
发表于 2009-5-7 23:1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37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六朝古都--南京被层层阴霾笼罩着,凛冽的江风吹出一派凋零景象,摇坠的落叶诉说着这个东方古国多舛的命运。
日本兽军的皮靴踏着震耳欲聋的轰响,将战火烧过东北,烧过华北......百万中国大军在淞沪战场兵败如山,悬挂膏药旗的枪刺已经抵近南京。面对日本的步步进犯,当时的中国领袖蒋公介石,处处重重矛盾之中。“十年剿共”,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终于将红军逼到西北一隅,眼见大势已定,却遭遇野心无限膨胀的日本。
和谈?顾维钧大使在九国公会上激昂陈词,苏联代表提出制裁日本的方案,却被心怀鬼胎的西方大国们一体否决。最终所谓的“斡旋决议”,在英国的“绥靖”与美国的“孤立”之下毫无进展。
弃城?一枪不放,将一国之都拱手献于日本,他蒋介石担不起这个历史骂名。记得当年留学日本时,生物老师嘲笑中国人如细菌般微不足道,蒋同学愤然离场。但当他手执国家权柄时,方知“爱国”两字的不易。
守城?日军已从三面包围南京,唯一的退路却是浩浩长江,这是死地。背水而胜的项羽、韩信,毕竟只是历史之沧海一粟。谁愿意率一支孤立无援之师,困守南京,为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事?
蒋的手下猛将也不少,当时留在他身边的,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等人皆可一用,但谁都明白,南京战必败,败必亡,即便不亡,也要承担败军之将的责任。情急之下,蒋怒道:“如果没有人守,我自己守!”
见蒋发了脾气,众将只得硬着头皮替主分忧了。在这些人之中,蒋相中了唐生智。
唐生智,字孟潇,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北伐战争中担任中路总指挥,统率第4军、第7军、第8军和叶挺独立团,一路所向披靡,夺武胜,战汀泗,直捣武汉,饮马长江,打得吴佩孚丢盔弃甲,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将才。北伐时期的唐生智,给“蒋校长”挣足了脸面。谁曾想,“宁汉分裂”之后,又是唐生智东征讨蒋,逼得老蒋通电“下野”。“宁汉合流”之后,唐生智被迫远走日本。蒋桂战争时,唐又被蒋请了回来,率军与桂军和冯玉祥的部队血战。可以说,蒋与唐之间,充满了恩与怨,情与仇,其中的个人感情,旁人难以猜度。
在军事会议上,唐生智慷慨道:“委员长,若没有别人负责,我愿意勉为其难,坚决死守,与南京城共存亡!”
2007年11月24日,唐生智正式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图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
|
|
|
|
|
|
|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1:02
|
只看该作者
蒋介石对南京,其实充满了留恋之情。紫金山之秀,秦淮河之丽,这与他的故乡--奉化溪口是多么相像啊。只是现在,他不得不走了,离开这座满是回忆的危城。12月6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了最后一次最高军事会议之后,于次日凌晨5点坐“美龄号”专机飞离南京,蒋在绕南京一圈后,取道庐山,准备转往武汉。
蒋介石走了,把一堆难题留给了唐生智。蒋介石很少如此大方,尽可能多地将手头的部队和大将调拨给唐司令,南京城聚集起11万中国大军。唐生智将这些部队分别布署于南京各个阵地要害之上。
红山、幕府山和城北地区,交给了宋希濂的36师。
图为36师师长宋希濂
|
|
|
|
|
|
|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1:55
|
只看该作者
雨花台和城南地区将给了孙元良的第88师。
图为88师师长孙元良,即台湾影星秦汉之父。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3:32
|
只看该作者
清凉山由宪兵队把守。第74军、第66军在栖霞山、句容、淳化、牛首山一线构成半环形的外围阵地。
号称蒋介石的“铁卫队”的教导总队,负责防守紫金山和城东地区。这支“教导总队”,按照德国军事顾问法根豪森的建议,全副德国装备,完全按照希特勒“铁卫队”的方式训练,士兵文化素质高,又多是国民党党员,可谓是国军精英中的精英。教导总队原只有二个团约9000余人,总队长桂永清毕业于德国步兵学校,参谋长邱清泉也是一员虎将,教官中有15人是德国顾问。淞沪会战中,教导总队在八字桥一战成名,之后迅速扩充到3个旅约43000余人。本次南京保卫战,桂永清主动请战,深得蒋介石赏识,当即拨给银元10万作为军饷。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如下:
南京城防总司令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副参谋长佘念慈。
下辖:
第71军(军长王敬久),辖第87师(师长沈发藻);
第72军(军长孙元良),辖第88师(师长孙元良兼);
第74军(军长俞济时),辖第51师(师长王耀武)、第58师(师长冯圣法);
第78军(军长宋希濂),辖第36师(师长宋希濂兼);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参谋长邱清泉,参谋主任廖耀湘);
第66军(军长叶肇),辖第159师(师长谭邃)、第160师(师长叶肇兼);
第83军(军长邓龙光),辖第154师(师长巫剑雄)、第156师(师长李江);
江防军(军长刘兴);
宪兵司令部(副司令肖山令,代司令职),辖第2团、第19团和教导第2团。
南京保卫战为国捐躯的将领:
肖山令中将,南京宪兵副司令、代市长;朱赤少将,88师旅长;高致嵩少将,88师旅长;罗策群少将,66军159师代师长;李强华少校,88师营长;易安华少将,第87师旅长;赵寒星中校,88师参谋;韩宪元上校,88师团长;周鸿少校,88师营长;华品章上校,88师副旅长;黄琪少校,88师营长;符仪廷少校,88师营长;胡豪少校,51师营长;程智上校,51师团长;苏天俊少校,88师营长;
王宏烈少校,88师营长;李杰上校,88师团长;刘历滋少校,51师副团长;李兰池少将,112师副师长;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黄纪福上校,159师副旅长;蔡如柏上校,169师团长;万琼少校,51师营长;谢承瑞上校,教导总队团长;刘国用少将,58师副旅长;号剑豪少将,58师副旅长;蓝运东少将,预备第10师参谋长;黄观涛少校,宪兵团副团长;雷震上校,教导总队副旅长
图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后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
|
|
|
|
|
|
|
|
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6:21
|
只看该作者
日军是有备而来的,他们分兵五路合围南京。
第一路由11、13、16师团组成,他们沿进京沪铁路经丹阳、镇江、句容,向西突进;
第二路由第3、9师团组成,他们由金坛直扑南京;
第三路是114师团,沿宜兴、溧阳、溧水公路前进;
第四路由第6、18师团组成,沿宁芜公路进攻芜湖,切断中国军队向江西的退路;
第五路由国琦支队担当,他们从广德出发,攻占浦口,防止中国军队向北渡长江逃跑。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塚田攻少将;
副参谋长:武藤章大佐;
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中将;
参谋长:饭沼守少将;
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
参谋长:田边盛武少将。
参加南京战役的日军战斗序列:
日军第16师团:
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
参谋长:中泽三夫大佐。
下辖:
第19旅团:草场辰巳少将——第9联队:片桐护郎大佐(京都);第20联队:大野宣明大佐(福知山);
第30旅团:佐佐木到一少将——第33联队:野田谦吾大佐(久居);第38联队:助川静二大佐(奈良);
骑兵第20联队:笠井敏松中佐、野炮兵第22联队:三国直福中大佐、工兵第16联队:今中武义大佐、辎重兵第16联队:柄泽畔夫大中佐。
日军第6师团:
师团长:谷寿夫中将;
参谋长:下野霍一大佐;
下辖:
第11旅团:坂井德太郎少将——第13联队:冈本保之大佐(熊本)、第47联队:长谷川正宪大佐(大分);
第36旅团:牛岛满少将——第23联队:冈本镇臣大佐(都城)、第45联队:竹下义晴大佐(鹿儿岛);
骑兵第6联队:猪木近太大佐(熊本)、野炮兵第6联队:藤村谦中佐(熊本)、工兵第6联队:中村诚一大佐(熊本)、辎重兵第6联队:
川真田国卫大佐(熊本)。
第9师团:
师团长:吉住良辅中将;
参谋长:中川广大佐。
下辖:
第6旅团:秋山义允少将——第7联队:伊佐一男大佐(金泽)、第35联队:富士井末吉大佐(富山);
第18旅团:井出宣时少将——第19联队:人见秀三大佐(敦贺)、第36联队胁坂次郎大佐(鲭江);
骑兵第9联队:森吾六大佐、山炮兵第9联队:长芹川秀大佐、工兵第9联队:野中利贞大佐、辎重兵第9联队:三田村正之助大佐。
第114师团:
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
参谋长:矶田三郎大佐;
下辖:
第127旅团:秋山允三郎少将——66联队:山田常太中佐(宇都宫)、102联队:千叶小太郎大佐(水户);
第128旅团:奥保夫少将——115联队:矢崎节三中佐(高岖)、150联队:山本重德中佐(松本);
骑兵第118大队:天城干七郎少佐、野炮兵第120联队:大冢升中佐、工兵第114联队:野口胜之助少佐、辎重兵第114联队:中岛秀次少佐。
图为日本第6师团长,谷寿夫中将。
|
|
|
|
|
|
|
|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7:39
|
只看该作者
12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围阵地。中国守军是第2军团下辖的第74和66军。这两个军之前刚参加了淞沪会战,人员损失很大,虽然补充了新兵,但训练不足,很多人刚学会射击,还有的连手榴弹都不会使用。但这些中国人凭着一颗爱国心,用身躯抵挡日寇的进犯。经过反复争夺,日军凭借武器优势突破了外围阵地,兵临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本飞机向城内投下劝降书,松井石根亲笔写信给唐生智,声称自己对东亚文化“犹存保护之心”,劝唐生智为免兵祸,“和平开放南京”。唐生智接信后冷笑一声,将信扯碎,下令决一死战,各部队与阵地共存亡,擅退者按军法连坐!
五路日军攻势凌厉,第四路的18师团兵犯芜湖,与防守此地的是川军的第23集团军。川军领袖刘湘称病离开前线,只得由副司令潘兴华代守。川军的装备根本无法与国民党正规军相比,更不用说日军了。大部分士兵拿的还是满清时期留下的旧式毛瑟步枪,甚至还有比这更破旧的“四川造”土枪,打上几十发子弹,枪栓就拉不开了。这样的装备,比之陕北的红军还要差上几分。
图为四川省主席、第23集团军总司令刘湘
|
|
|
|
|
|
|
|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8:34
|
只看该作者
狂傲的日军第18师团一路长驱直入,根本未将中国人放在眼里,企图将拦在他们面前的川军第145师一把捏碎。飞机、重炮、坦克,密集的弹幕射向145师阵地,防线在顷刻间瓦解。145师师长饶国华将军含愤自尽。
芜湖一丢,南京唯一的通道被切断,9个师团共20万日本兵将南京围着铁桶。
图为自杀殉国的145师师长饶国华
|
|
|
|
|
|
|
|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1:59:19
|
只看该作者
12月10日13时,松井石根下令总攻南京,第9师团首先向光华门进犯,第114师团和第6师团齐攻中华门,第16师团进攻紫金山。
打算一举拿下紫金山的16师团,立即发现眼前的对手十分难啃。防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是11万中国守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他们依托工事,还有手中的精良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日军的冲锋。16师团在留下一大片尸体之后一筹莫展。在好不容易摸清中国军队布防之后,狡猾的日军决定“柿子挑软的捏”,把主攻方向转向教导总队阵地侧翼的工兵学校,那里担任守卫的是国民党第87师。87师的战力无法与教导总队相比,日军很快攻陷了此处,教导总队的侧翼一下暴露了。
图为日军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
|
|
|
|
|
|
|
|
9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6 22:01:42
|
只看该作者
另一边,日军第6师团猛攻光华门,中国守军防线多次被突破,唐生智急令156师增援,堵住光华门缺口,双方在城垣部反复冲杀,先是对射,后是白刃战,到处都是铁器切断骨肉的声音和凄厉的惨叫。第6师团士兵来自日本熊本县,那里民风剽悍,该师团的战斗力强,作风野蛮、残忍。战至最激烈时,中国军队组织敢死队,身背汽油和手榴弹,跳入日军丛中,集体引爆,一阵血肉横飞之后,日军不得不暂时退了下来。
在光华门的失利令第6师团的谷寿夫师团长和第114师团的末桦茂治师团长很是恼火,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拿下光华门正面的雨花台阵地。
宽度不到2000米的雨花台地阵,经历了一整天的轰炸和反复冲锋,守军依然牢牢钉在阵地上。整整三天,日军付出数千人的伤亡,却依然攻不下雨花台。驻守雨花台的孙元良88师也损失巨大,所属的262旅长朱赤和164旅长高致嵩以下6000余名官兵全闻壮烈殉国。
战至12月12日中午12时,雨花台终于失守,同时,紫金山第2峰也靠陷落。南京城墙被炸得千疮百孔,日军从缺口处蜂涌而入。而大部分一线的中国部队多已经失去了指挥官,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已成散兵状况的中国军人自发地用胸膛迎了上去,用最后一丝力量阻挡日军前进的脚步。
图为中国军队守城实况
|
|
|
|
|
|
|
|
此时,呆在卫戍司令部里的唐生智也是心急如焚,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他患上了痢疾,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帅,他最清楚“士气”在此时的重要性。一旦士气崩溃,十万大军夺路而逃,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他立即找来运输司令周鳌山,命令他控制长江渡江运输,并严令36师宋希濂部严守下关码头,任何人未经允许擅自登船撤退者,杀无赦!
南京城防已破,想在巷战中取胜是不现实的,唐生智召集参谋部一批人研究最后的对策。唐生智满面涂霜,神情凝重地对参谋处长廖肯和参谋处科长谭道平说:“南京已被日军攻破,无法守卫了,委员长已有命令,叫我们撤退,你们立即去拟定一份撤退命令。”
12日下午3时,撤退命令被传达到师级军官,要求各部向浙皖边区转进,除携带4天的干粮外,其余辎重一律丢弃。
唐生智强抑内心的悲愤,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手下的军官:“战争不是在今日结束,而会在明日继续......请大家记住今日的仇恨!”
日军越逼越近,唐生智和身边的几位参谋军官驾车一路奔至下关码头,坐上一条小火轮,冒着日机的轰炸渡到江北。这些高级将领刚在江北的浦口登岸,才发现唐生智已经病得无法行走,而日军国琦支队已经抢占了江浦线,正向浦口杀来。情急之下,副官们找来一辆拉粪的板车,拖着唐生智、罗卓英等人就走。唐大叹一声:“我戎马20年,大小百余战,未有今日之辱啊!”
虎落平阳。今日的对手已不再是吴佩孚之流,在日军现代化战争机器的辗压下,唐生智一行只得仓皇北逃。此时距他们最近的,是驻扎在扬州的顾祝同,谁知顾未见日军已率部先逃,留下一座空城。好在扬州城里还有几辆汽车,算是顾祝同留给唐生智的救命符。凭着这几辆汽车,卫戍司令部全体成员安全到达安徽滁州,暂时松了一口气。
图为南京卫戍副司令罗卓英,后任中国远征军司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