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949 回复:0
发表于 2002-3-25 13:2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有人说人分四等:一等人有能耐没脾气,二等人有能耐有脾气,三等人没能耐没脾气,四等人没能耐有脾气。这话当然有道理,意思也不言自明。但我以为还有“第五等人”,其人品还在这四种人之下,姑称之为:拿脾气当能耐。普通人如仅以脾气为能耐,恐怕是要饿死的。但有一种人如果这么做,不但不会饿死,还可能功成名就,这种人便是作家。
以文革题材作品成名的张贤亮,在小说中对那个动乱年代的描写与反思,确实发人深省,像《绿化树》等代表作均系佳作。然而在他的文章中,却似乎总夹杂着一些泄私愤的成分,比如《青春期》中的“被经血玷污过的‘为人民服务’”,总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作者虽在文革中受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这不能成为在作品中以个人情感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的借口。借文章发脾气,这不应该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所为。“牢骚太盛”对于张贤亮这样的作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张贤亮虽有“脾气”,但其作品的出发点毕竟是对社会的认真思考,缺点仅是表达方式的偏激。而那位白话文中国第一的孤岛上的天才就另当别论了。此公口口声声“政治皆狗屎”,却又总爱跟政府唱反调。我常怀疑他的见解是否出自真心,比如有人提及他是台湾“唯一公开支持一国两制”的人,但如果他真的来到大陆,没准也是唯一公开支持台独的人。标新立异似乎是他的主要目标,他的作品不过贩卖牢骚而已。这种人几乎连“脾气”也称不上,他的本事只在矫俗干名。不过如果单单是出了这么一个人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奇怪的是这种人居然还有众多的崇拜者,有人甚至连他“搞过多少女人”也津津乐道,其心态就不便妄揣了。
贩卖脾气最成功的例子,要数那位自封为流氓的无知的无畏者。他以市井的口吻骂人骂世,结果赢得了世俗的认可,也让文化人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可谓一举两得。而就是凭借这些媚俗的“流氓文学”,他还捞到了不少“实惠”。此等人与其称之为文人,还不如叫做哗众取宠的文字贩子。而当一些有良知的文化人对其行径提出批评时,他便告诉别人“千万别把我当人”,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驾架势,其唾面自干的工夫让人不得不佩服。
其实人没有脾气并不是好事,因为不满现状方能思变,方能发展。然而现今的“脾气家”们,在其脾气背后缺少的是一副大心肠,于是脾气化为了牢骚,文字也成了出气筒。至于那些以此作为媚俗之资本者,就更不用提了。我们需要的是作为“向上的车轮”的不满,而不是乱发脾气。即使达不到鲁迅先生“反抗绝望”的高度,至少也应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与严肃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到症结,然后方能进步。
为了前进,我们需要脾气:为了前进,我们也应该把某些人的脾气扔到“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