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552 回复:0
发表于 2006-12-12 12:01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5-6 08:20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胡氏大院位于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人也称其为石门楼。胡氏大院是泰顺县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大,建筑工艺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胡氏祖上原居住在庆元官塘,明顺德年间,胡家先人胡道严迁徙至泰顺雪溪西岸,从此在此地安居乐业。传至胡东伟一代(清嘉庆年间),家道昌盛,逐渐开始大规模地建造住宅,大院共经前后三次的建造才形成我们今天看见的规模。胡氏大院内有住宿和农家菜。如果玩得晚了,可以选择住在大院内,20元一张床,十分的简易,但很干净,农家菜的味道也不错。
这是一处让人充满遐想的院落,至今还住着人家,主人好像习惯了被南来北往游人所打扰,种花养草,溪洗涮晒悠然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偶尔有客人坐下嘘长问短主人从不敷衍,想喝几杯香茗主人同样热情招待。门前照样没有售票处、捐款箱,院内也不放置垃圾箱等公共设施,这本来就是当地村民地家。我在小心地参观每一处对我不设防的屋舍的时候一种蓦然伤感悠然而升:这种淳朴还会被打扰到什么程度?这种信任还会持续多久?这种自由还会存在多久?这真是一种侵略,我是一个文明的侵略者。在开发、开放的同时,我们是否更多的要想到保护呢?
从胡氏大院出来之后,沿水泥村路往南开五公里左右就来到了另一处著名的景点:仕水矴步(一种落地的石桥)。
仕水矴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架设于仕阳镇溪东村一段平坦宽阔、水流平缓的河面上。全长144米,共233齿,每齿分高低两级,高的那级可供肩挑扁担者或涨水时行走,低的那级可容两人并肩而行。对于石料的选择,建造者也颇费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这种颜色与石质的搭配,不仅美观,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畅行无阻;在涨水时,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见。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石取其坚,计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
离开了仕水矴步时已经是下午的6点了,此时夕阳西下已经没有了黄昏的光彩,收拾好照相器材便驱车赶往下一个住宿点——三魁。自从昨天夜晚的“惊心动魄”我决计不再开山路的夜车了。
三魁镇是泰顺县域中部的商贸强镇和交通重镇,地处通衢,省道分泰线贯镇而过。因境内赵洋、西岙、牛顶尖三峰高耸,故地名三魁。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三魁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古廊桥有薛宅桥、刘宅桥、永庆桥等;古民居有张氏九榴等;古寺庙有卢梨崇教寺等,自然风光有刘宅百丈瀑、三折瀑等。
到达三魁镇已是傍晚时分了。
镇上只有一条大约3~4公里的商业街,两边的店铺鳞次及彼,令郎满目几乎样样齐全。车站及镇上比较象样的旅馆基本都被游客住满了。在车站附近至少看见有两个车队,一个是从杭州来的悬挂“浙A”拍照的混编车队(什么车都有),一个是挂“闽J“牌照的混编车队。还好我赶在大部队的前面,在靠近河边的地方化了100元找到一间房,车就停在楼下。让我惊喜的是三魁镇的政府免费为游人提供的景点导游图就放在总台,上面十分专业的提供了交通、住宿、餐饮、安全、景点介绍等方面的援助,为彩色8K铜版纸印刷。等行李摆放停当,下楼准备找一家饭店吃饭。走在大街上,又发现有一个车队打着双跳灯进镇了,待车队走近发现是挂着江苏拍照的SUV车队,足足有十几辆。
第二天总结:对泰顺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里的弯道,全天行走的100多公里的没设一个路卡、没有一个收费站的盘山公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风淳朴,尽管有不少年龄稍长一点的根本就听不懂普通话,他说的什么你也会听不明白,可是从言语之中你会体会到他们的好客;难得旅游景点与居民同在,不收门票,没见一位当地的专业导游;几乎少见指路牌,景点的指示绝大多数来自“民间”,只是简单的用一块素色的木板上面用毛笔(有的甚至用圆珠笔)书写几个碗大的字,稍不留意就会错过;除了三魁找不到一张象样的旅游图;加油(97#)150元,住宿100元,晚饭80元。行程约100公里。
D3天(5月4日)泰顺境内(三魁——筱村——司前)
中国廊桥网:http://www.langqiao.net/Index.html
泰顺地图:http://www.langqiao.net/map.asp
这些在出发前都没有去浏览,提供给想去的各位,愿对您有所帮助。
也许是临近雨季,山区的早晨总是灰蒙蒙的,早餐后首先去的是被城镇包围着的薛宅桥。 这桥坐落在三魁镇的薛宅村,具有典型的木拱桥的特色,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后多次重修皆毁于水患,现桥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因横跨锦溪,古名“锦溪桥”。全长51米,单跨29米,单檐。已载入《中国桥梁史话》。 该桥名气虽响,可周边已造满了现代的建筑物,实在有些美中不足。
薛宅桥边也有不少的参天古树,不少树龄已经逾千。
穿过三魁镇一直向北,在水泥路的尽头,看到了破旧的永庆桥。
永庆桥,位于三魁镇战州下溪坪村,伸臂梁木平廊桥,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全长33米,宽4.5米,离水面高8米,建廊屋12间,中间为二层重檐楼阁,内设扶梯,造型雅朴。建造永庆桥的主要首事人为吴世江,家谱中记载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生平持己勤俭,课子耕读,救人之难,济人之急。而且乐善好施,建桥梁,修碇步。”吴世江于嘉庆二年(1797),在他五十七岁时主持兴建永庆桥。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永庆桥风采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乐善好施的吴世江在桥建成十年后离开人世。永庆桥至今还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
综观桥粱建筑,普遍注重从其结构、功能出发进行营建,而不加过多的装饰。永庆桥廊屋内最具装饰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这些梁木的两端上有几条流畅飘逸的线刻。这条线刻,细看似像鲤鱼须,俗称“梁须”。这其中有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领班,自恃技艺超群,不但手艺高,而且能算善断。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宫殿时,由于一时粗心,将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梁时日早已确实,不能更改,急得这位木匠团团转。若不按时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觉得没有办法了,不如一死。当他正想悬梁自尽时,忽然来了一位渔翁模样的人,手里提两条鲤鱼,问明情况劝他不要寻短见,先烧鱼喝酒吃饭,再想办法不迟。于是二人对饮起来。酒喝光了,那渔翁硬要这位木匠领班去买酒再饮。领班无奈,只好应从。等他走后,这位渔翁便迅速将两碗鱼对放,中间搁一根筷子,筷子两端分别插入鱼嘴中,然后迅速离去。等领班买酒回来,不见那位渔翁,但见桌上东西乱放,十分恼怒。但细细一看,却喜从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说:“我有救了!”原来,这只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两条鱼,则代表梁两端的柱子上挑出来的两个搁置点,搁住大梁,他想这位渔翁一定是“鲁班先师”的化身。房屋建成后,他为了纪念救命恩人鲁班,所以就在梁的两端刻上鲤鱼须。
由于道路不熟,加上GPS故障,在参观了永庆桥之后便另辟山路折返回三魁准备径省道往洲岭方向参观另一个金牌景点——三条桥。在半路上看到了一座与之可能混淆的三柱桥。后来看了两桥的区别才明白:三柱桥顾名思义桥墩有三根石柱所撑,而三条桥则有三条原木所铺。
在往三柱桥和三条桥的路上,先后造访了尼姑庵和庵前古民居。从名字上看他们似乎有一些关系,这也是两处不售门票的景点,尼姑庵只在门口看看,庵前古民居景区拍照少许。
庵前古民居。
庵前古民居内景。
三柱桥,位于三魁镇下武洋村,系木平梁廊桥 面阔七开间,梁架结构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混合,悬山顶,此桥周边环境优美,溪水潺潺,古树掩映,田野宽阔。全长15.41米,宽4.47米,跨度10.10米,距水面3.20米。
大约在上午9:45分左右,处三魁折返到了省道,10分钟左右由西阳镇转入去三条桥的水泥山路。在山道上开了有20分钟,只见昨晚在三魁镇上所碰到的杭州车队在狭窄的水泥路边“抛锚”。千万别以为他们的车出毛病了,而是告诉你景点到了。果然在停车的不远处看见一“民间”指路牌——三条桥。这已经是在上午的10:30左右了。我小心翼翼的在前方调头,在靠近指示牌不远的下坡路边停车,从路边搬来一块石头垫在前轮下,背上相机,按照指示牌的方向向山里走去。
通往景点有一段高低不平的土路,小车基本可行,但一遇上雨天恐怕就难行了,这条路大约大约2公里就到尽头了,单车道碰到会车就麻烦了。
三条桥位于垟溪乡和洲岭乡交界地,古时由三条巨木为主梁跨溪架设而成,由此得名“三条桥”。此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由于当年在拆旧桥时发现有贞观年号的旧瓦,因此有人猜测三条桥可能建于唐代。现在我们看见的三条桥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的。三条桥这样的木拱桥在建筑学上称为叠梁拱桥,泰顺县现存这类古桥共6座。
三条桥古朴优美,无名氏题在桥身木栏板上的一首“点绛唇”,更给我们带来了绵绵不尽的浪漫遐想:“常忆青,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
廊桥尽头是一观音庙,香炉里插着蜡烛,偶见一两个善男信女在虔诚上香。当年,商贾行旅奔波于闽浙之间,以辛劳和生命换取着财富,不给菩萨烧香磕头,精神就得不到抚慰。即使是一介山民,平安的祈望也往往在焚香中得到菩萨无形的默许。当地人将庙修到桥头或桥屋上,使廊桥成为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这是泰顺廊桥的人文魅力与特点。
廊桥的一个功能就是遮风蔽雨,桥上有两列长凳,行人疲惫时可以坐下来憩息片刻再走。当集市的喧哗只留下风声水声与虫叫声时,廊桥就浪漫起来了,适合情侣幽会,适合成全一种命运的邂逅。不知在封建的山村里有多少幽情私奔曾在这儿谋划,又有多少离愁别恨在廊柱间铭刻?只是这样的人间悲欢,一如建桥师傅的名字似的没留下来,只留下一段遐想的空间和淡淡的遗憾。
有一片网文名字叫:三条桥——一个人的独舞,写得十分精彩:
静坐在溪水边,让灵魂在独舞。随着微微清风在舞动着曾经年少的痴狂,精灵一样的碧水踩着细碎的舞步从身旁滑过,却忘记带走了我丝丝的愁情。木桥静静守候在寂静的山谷中,就像孤独的灵魂静静守候着黎明与黄昏。曾经的记忆都湮灭到无情的历史中,所有的开心和忧愁都随着时间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片言只语的记忆。
古时的廊桥已被现代的文明所淹没和遗忘,静静地躺在它生长的地方,忠实地守望着两岸的沧海桑田,早已失去了先人修造的初衷,也许经过这里的人仍会坐在它的长椅上歇脚,但物是人非,当脚步声渐渐远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象过去那样与此紧密地依存呢?当我在桥下仰望这宏伟建筑的时候,在赞叹祖先聪明智慧的同时又不免凭添几分作为“不肖子孙”的亏欠。三条桥遗址:
引用一句古诗:古人不见今日桥,今日桥曾走古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