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5784 回复:8
发表于 2009-10-30 23:57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1-18 08:5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白天上新浪读书频道找书看。正好点到《沧浪之水》。
这书是前天在图书城里看到的。随便翻了一页,是小说,没买。但是看着这个名字我有点喜欢。有时候,看书和看人差不多,一个名字就能吸引一半的好感。因为我马上反应出“沧浪之水清兮……浊兮……”那么句话,可是一下子也想不全,于是,自然的翻开第一页。果然,介绍中第一句就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好了,不管是谁说了这句话,反正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然后,就把书放回了原处。
虽然我喜欢看书,但象大多数人一样,买来的书大多都不会看完,或者是几乎不看。因此,我近来也不大买书了。一是身在异地,到时候扔了可惜,拿回家又占行李重量;二是发现网上看书也很方便,只是眼睛看着累点罢了;三是有些书也就看个故事情节,再加上些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感悟,过后,也就不记得多少了。
一天中,看了一小半吧。我看书速度一向快不起来。而且,就算是看得慢,也并不仔细,也记不好,看了后面,前面的又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些大概。所以,我一直看不大得推理小说,一些要紧的细节老注意不到,也想不起来。
小说一开始,就简单的介绍了池大为的出身。父亲是名中医,而且业务水平和待人接物应该很正。身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社会的现实和他做人的宗旨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从他留给儿子池大为的一份人物素描来看,他不但景仰孔孟的儒家思想和屈原陶渊明士大夫的气节,而且也努力实践之。并且,他也把这种家族的精神,传给了他的儿子,池大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
小说中,池大为的人生起步似乎也并不那么糟糕。走出大山,在北京的校园里,有校花级的女生主动牵手。可惜,就为了保持内心的一点只有自己才看重的傲骨,毅然放弃了。从校园出来后,来到省地方,机缘巧合,让卫生厅马厅长留在厅里办公室。作为唯一的研究生,可以看出,马厅长对他还是很有好感的。在不同的场合,也有意无意的培养着他。相反的,同一办公室丁某人,(好象姓丁吧,名字绝对想不起来了。就这记性。)虽然早来一年,但每逢重要场合,总会被安排在池大为后面。在中国特色下,很多安排都不是无意的,都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凡是明白点事的人,都能看出来。丁某人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在业务上无法与池大为相比,但投机取巧,钻营权术,溜须拍马的功夫,却是炉火纯青。关于这一点,大多数领导也都会看得很清楚。要不然,也不会在很多场合,马厅长仍然把机会留给池大为。我感觉,马厅长是想要手下的人相互制衡一下,类似于古时候君王手下,总要有奉承的人和办实事的人同在,并且互相牵制。但他心底里,还是想要依靠池大为的业务能力来做成绩的。毕竟,政绩是基础。没有政绩,关系处得再好,也不牢靠。可是,问题来了,池大为的为人并不适合在机关里工作。他当初本来就一心想着到业务单位去做事的,在那里,也更适合他发挥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传统美德。
池大为看不惯丁某人的所作所为,一是看不惯,二是更不屑于学他的样子。但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就是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是丁某人不是这样想的,他从一开始,就把池大为当作了自己仕途上的最大政敌。从大大小小的细节处,都处心积虑的要抬高自己,贬低池大为。对内,对外,都是如此。好在,池大为对此除了嗤之以鼻外,根本没有想得更深。他只想着,如何严守着一份知识分子的宝贵的清高。对于领导和同事们的看法的建议,他从来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可是他的命运却是如此的有趣,又有一位女朋友来到了他的身边。作为一名省城以外医院的普通护士,她的最迫切梦想,当然是调到省城,离开辛苦工作的基层医院。(抱谦,她的名字也想不起来了。)利用一次一次的机会,她及时抓住了。当然,她一开始也是通过池大为而获得的这些机会,但池大为明显没有认真考虑过什么。两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根本不同,注定了不可能走多远。
终于,池大为犯了和他父亲当年类似的毛病。不过,毕竟社会进步了,不会再让他回到大山深处,再做一名隐士。不过也差不多,他被打发到什么协会去了。对于一名正需要实现价值的年青人来讲,这个安排有点残酷,不过,对于池大为的精神世界来说,他倒也有点愿意接受。一是可以少看一些他厌恶的东西,二是可以更好的回归他的精神家园。
后面,又陆陆续续的发生了一些故事。池大为结婚生子了。妻子也是个纯朴的人,这也正符合池大为的审美。可是,生活是现实的,他的妻子对于儿子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爱,尽管条件有限,但有关儿子的事,一点也不马虎。并且,她对池大为也提出了要求,要他象个男人一样,对家庭,对儿子负起责任。意思主要就是提供给儿子最好的条件,不能比别人家的差,不能让儿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人家。但是这个社会上,一个男人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没什么可以被别人利用的,那就很不好办事。可以被人家利用的,不外乎权和钱两事,其中,权是第一位的。马厅长的前任,退休后,门可罗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丁某人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长年累月的紧跟在领导后面。最后,丁某人如愿一步一步坐到了主任的位置。尽管,可能当时这个位置更可能由池大为来坐,但只能说,是池大为主动的放弃了本可以属于自己的东西。天予不取,不能怪其他人。应该说,池大为的群众基础不错,单位里大多数同事都对他有好感,对丁某人很是鄙夷。可奇怪的是,到了关键时候,却是没人为他说话的,反而,都说了些违心的话,情愿事后再偷偷来说抱谦。池大为也不能再想什么了。反正最后的结果,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人得志,池大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相对显得有点落魄了。对此,他的妻子也不象一开始那样,对他百般理解了。现实就是现实,不会因为自我的价值取向,而变得事事如自己的心意。
现在只看了一小半的小说,还不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等看完了,再说。现在脑海中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冒出来《围城》里方鸿渐的影子。赵辛楣评价方鸿渐说,这个人不坏,可是全无用处。但我至少觉得,方鸿渐虽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但做人还是有一套的,只是有时候太过小聪明了,反被聪明误了事。而池大为空有业务能力,做人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看得出来,他其实对此还是有所明白的,但就是不愿意去做,哪怕是适当的做一下,也可以为自己顺水推一下舟。正如书中有一句话说的,有些人是可以用来景仰的,但不可以用来当成榜样。(原话不是这样的,这只是我记忆和理解的意思。)我也认同,古来圣贤,高风亮节,当为后世楷模,但成为了所谓的圣贤,注定了不是社会的主流。看看小说一开始的人物素描,有几位是得到好下场的。事实就是事实,可是,还是有人前赴后继的以此为精神的寄托。也许,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固有的情怀吧。
明天,接着看。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3-9 13:44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所以说性格会决定命运
很多人会说天意
但其实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预见未来了
不迎合这个社会就很容易会处处碰壁
很多人身上都有池大为的影子
知道却不想朝着那个方向弯曲自己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11-18 08:52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31 22:49:55
|
只看该作者
下半部《沧浪之水》也看完了。
和上半部比起来,池大为的工作和生活可真是冰火两重天。池大为凭借着本身就有的对社会人性的认识,以及足够的个人能力,终于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一步一步走上了一条平步青云的道路。
当然,仅凭着个人能力,是不足以打开这个圈子的门,挤入这个圈子的。还要自己有了迫切的愿望。以丁小槐为代表的一些人,可能生来就非常迫切的有这种愿望,所以,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拼命往上钻。但池大为的家庭出身,造就了他知识分子天生的清高,不屑于这类庸俗的事情,而更多的只是以发现这种现象,并从道义上加以批判为乐,仿佛这样显得自己更加高明。尽管现实生活往往近乎潦倒。只是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慢慢的让池大为认识到了自己实际上是多么的渺小,根本没人把他放在眼里。而丁小槐,此时应称丁处长,电话里一句话,就能顶上他苦苦哀求的可怜样。这些事,终于也激发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让他产生了一种若有若无的仇恨,不是恨别人、恨社会的不公,而是恨自己的不争气。这也可以算是一种知识分子另类的骨气吧。其实所谓知识分子,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称呼,它算不上一个什么阶层,只是一类把知识和良知看得比较重的人的总称。当一个人放弃原先的世界观价值观,重新认识世界时,任何人都要重新定义。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连“士”都不要了。
机缘巧合,不久,几个机会先后降临到他的头上。先是丁小槐来请董柳去帮马厅长的孙女打针。也许丁小槐多年来,就是这一步失策了。尽管他前几年一直小心防备着池大为,不让他接近权力高层,但这一次,老天注定要让他来到池大为面前,给池大为一个机会,就当是弥补前几年欠下的债吧。虽然丁小槐还是有所防备,不让池大为一起去,但董柳和池大为的坚持,让他也没办法。池大为终于有了一次接近马厅长的机会。在这里,他最应该感谢他的妻子。正是董柳的现实性,弥补了他的一些不足。随后,厅里又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政变”的事件,老天给他机会,让他知道了这事,并且,没有象从前那样,依着自己的个性做事,而是圆滑的脱离了干系。然后,及时的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坚决站在了马厅长的一边,并成为了马厅长赢得最后胜利的功臣。由此,池大为重新进入了马厅长的视野,仕途也呈现出一片光明。
当然,池大为是有本事的,按照马厅长的意思,他的“硬件”很符合要求。又是硕士,又工作多年。后来,池大为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又帮马厅长完成了几个心愿,争取到了国家课题,让厅里拿到了博士点,等等,让马厅长的位置也越来越稳当。池大为也慢慢的结识到了上层的领导,如组织部钟处长、朱秘书、文副省长等,为自己今后的“进步”取得了更大的可能。
差不多也就是又一个人生的低迷期的长短,池大为进入了完全相反的另一个状态。处在这个角色上,有时候都由不得他,慢慢的,就自然而然的发展着。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世外高人一样的人物,晏老师。晏老师估计原来也和池大为差不多,有点愤世嫉俗,看不惯那些龌龊的事。结果,一晃年华已逝,心神俱老,还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办事员。但他毕竟经历了太多的事,已经能够跳出这个圈圈,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一些事。他本来,不过是池大为在人生低迷期的一个棋友,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才使得他能够比较客观有利的帮助池大为的发展。好几次,在池大为处于关键的转折口时,因为采纳了晏老师的建议,而化险为夷,柳岸花明又一村。我觉得,这样一个人物,简直就是方外之人,神仙一般。是否意味着,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先知一样的特质。
历史往往都是在重演。池大为最终上任厅长职位。他也摆脱不了规矩,虽然先前口头上保证不改变前任马厅长的政策,但用不了多久,他还是让退位后的马厅长的预感成为了现实。马厅长最终也和他的前任施厅长一样,处在了本质上没多大区别的境地。
池大为的身份尽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知识分子本性还是存在着的。他一开始,还是想用一些知识分子的情怀,来做一些事。但事实证明,他处在这个位置,就不是完全的自己了。自由,都是相对的。只是个平民百姓时,可以说自由,因为说的话做的事没什么份量,没人当回事,随你,但真的碰到件大事,就寸步难行了,就象当初池大为儿子在医院急着要住院做手术,却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当一个人处在某个位置上时,也可以说自由,因为规矩是他定的,他就是规矩,但也有时候不能随便说话做事,不然,就可能会惹来无穷的麻烦。池大为想进行一些改革,以实现从前的一些理想。但理想从来都是理想,理想可以变成现实,那是需要漫长的年代过渡的。只要社会还是原来的社会,人就还会是原来的人。表象代表不了本质。
写到这里,我想起当年读大学时,一堂哲学课,老师让我们到室外草地上讨论一个问题,颇有两千年前苏格拉底柏拉图上课的风格。问题是中国近年以来的社会道德的变迁。我记得当初有同学纷纷发言的,主要有这么种看法,说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社会道德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后来慢慢下降,可能到现在有所回升,但总的来说,还是比刚建国时,相差很多。我其实当时也有一种看法,但很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发言。可能是我的性格就是如此,做不到勇于表现自己。这一点对我的发展其实影响很大。我当时的看法是这样的,中国社会的道德和国际主流相比,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包括建国之初也是如此。所谓的较高水平,一个是我们没看到过,因为我们那时还没出生,二是这样的现象都只是一些表现的现象,掩盖不了整体实质的贫穷落后。古人都认识到,“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时吃不饱穿不暖,道德再高,也不会脱离实际。从本质上讲,物质的溃乏,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现象。因为原始社会,还叫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呢。难道原始社会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这是没办法的事,社会发展如此,经济基础如此。这儿好象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本书来。经过一系列的事,池大为也终于切身体会到了,处在某一个位置,他就是不是自己了,他的想法也就不会完全属于自己了,更多的,只是属于这个角色的想法。马厅长当年也是如此,施厅长当年也是如此,如果丁小槐能上台,他也会如此。池大为最后,还是只能做了一些算不上太大的事,比如帮某某人调了个岗位,评了个职称,但对于一些规则,他是没办法触动的。
也算是池大为的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在任时,下属的公司上市了。国有企业上市,大多数的结局是最后被重组。池大为也因此收获了一些利益。毕竟池大为的知识分子本性仍在,他不象其他人,得到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好处,他只不过以自己的不大的本金,获得了一些所谓的灰色的,在当时算不上违法的收入。这也算是从一个很小的实例上看出,权和钱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如果当时在任的不是池大为,那么这笔钱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他的口袋的。钱是什么?这个问题凡是初中毕业的人多会脱口而出:“钱,是一般等价物。”这个定义可以说是够深刻,够精到了。但是,说实话,这个定义狗屁不是,和没说一样,根本没深入到本质。我还是最欣赏前几年华师大一个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概念。钱,从本质上讲,是获取资源的能力。我现在觉得,权也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老有人认为,权钱之间可以交易,可以划等号,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占有资源的一种能力。因此,当看到有人不顾一切的向上钻营时,不必以小人量之,因为他和别人做生意一样,都是为了今后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人,毕竟有更多的资源,才可能过得更好。
池大为从山村里出来,还两个朋友,一个后来从商了,一个后来成了教授,似乎代表了知识分子的几个出路。但无论是从商,还是什么,最后,都变得现实。从商的胡一民还是有一定的洞察力的。他谈到影片《生死抉择》,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软肋,清官意识。中国社会发展几千年了,其实还是停留在老时候,和当年所谓的包清天一样,还指望着出现几个书记,能够大义灭亲,主动举起反腐倡廉的大旗。这绝对不是进步的表现,而是倒退。我现在还奇怪,当初这么部片子,还大力宣传,真不知道主办方的思想达到了什么水平。
最后,池大为跪在当年他的父亲坟前,回首走过的每一步,潸然泪下。他掏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人物素描,用打火机点燃。也许,只有九泉之下的父亲,还会用得上这些精神上的寄托。在现实中,这些东西也需要,但都是用来装扮自己的外表言行的。
看完后,随便写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什么条理和结构,就当是真正的散文。 |
|
|
|
|
|
|
|
选择是放弃了其它的可能
不管怎么样
池大终于和谐地找到了平衡 |
|
|
|
|
|
|
|
毕业后朋友推荐看的一本书 说是看了能让我变得现实些 看完有些感慨 但到现在除了书名基本没有什么印象 |
|
|
|
|
|
|
|
这部书是同事强烈推荐我看的,看了之后,我再也不敢顶撞领导了,哈哈。
言归正转。这部书开头,池大为父亲传给他一幅历代圣贤的画册,这部画册实际上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传统的精神领地。这片领地中种植着道德操守,种植着人格尊严,种植着家国理想,更重要的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书的末尾,已经身居高位的池大为在父亲墓前烧掉了这部画册,除了遥寄之外,更是他与知识分子传统品格痛苦分手的象征。在利欲面前,国人的所谓信仰操守统统被击得粉碎,变成了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政治动物。
池大为胜利了,因为他成了官场中的政治新星;池大为失败了,因为留存于他精神领地中的植被都枯萎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