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895 回复:0 发表于 2003-1-25 13:08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1-25 13: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哈哈哈哈哈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班门弄斧,人皆不以为然。认为区区小子,焉能在公认之大人物前耍弄“雕虫小技”。故敢于弄斧者皆视作“狂人”,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人胆敢在一代宗师孔夫子前卖弄几句“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之语,实在是胆子不小,然后免不了被视之“楚狂人”。虽然如此,但总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甘受贻笑天下之名,不断班门弄斧。
与班门弄斧同义语甚多,以“关公门前耍大刀”为著名。一部《三国演义》,百二十回,“无名小辈”在关公门前使刀弄枪的不可胜数,最后一人乃是魏将宠德。他在关公神话风头最盛时请命出征,不时在令关公门前使刀。其刀法,实在令关公击节叫好。虽然最终关公在“温酒斩华雄”之类的丰功伟业后平添了一条“擒子禁,斩庞德”的赤赤战功,但世人无不扼腕叹息,再无人因庞德“不自量力”之举而耻笑之,后人无称“庞德狂人。”
庞德惊世之举,毕竟未能动摇“班门”,昔日权威依旧高高在、上,虽有时也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但到头来,一言以蔽之,曰:“姜还是老的辣。”新人必须在一边“垂手而立”,小心谨慎,若想成一代宗师还须慢慢排队,待“当年的媳妇熬成婆”之时,才得以新换旧。其实到彼时,当年新人的影子早已丧失殆尽,初生牛犊之锐气不复见,一次次往复轮环,旦复旦兮!
“班门”的堡垒并非固若金汤,不可功陷,在班门的前弄斧者,须有过人胆识和超人技巧。看过世界杯足球赛的人皆不会忘记第一天,喀麦隆挥舞足球技术利斧,在“老师傅”阿根廷门前一次次挥斧成风,杀得阿队落荒而逃,败将下去,球王马拉多纳见此情景也“心如刀绞”,望球兴叹,徒唤奈何!
由此看来,班门弄斧,只要舞得巧,照样为世人称。喀麦隆虽斗胆弄斧,却匠心独具,怎不令人拍案称绝。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等千古名言就是对“班门”中“铁杆保皇派”的当头棒。若要验证此言,倒有一番寻寻觅觅。仔细搜索,一件学生击败教授的事在大洋彼岸之美利坚不期而现。
据《读者文摘》载:在美国一次全中学生数学回开中某生50题答对48题,但并未以此夸耀一番,而潜心研究其中一题,经过多次实验,求教,计算,论证,证明标准答案有误。当考试中心接到其报告后,专门由数学教授开会论证,反反复复,最终不得不承认“我们脸红了”,并给数以10万计的学生加分。
何等可贵的“弄斧”精神!这把斧,终于技高一筹,战胜权威,“班门中人”也只能承认起失误,且心服口服。
如今,时事变迁,“班门弄斧”之语,也须 “古为今用”了。10年前,中国打开大门,面对西方眼花缭乱之科学技术,该如何是好?很简单,“师夷之长计”,而为我所用,认楚狂人之胆,奋庞德之余威,效喀麦隆之无畏,仿美中学生之创见。班门弄斧,追而赶之,赶而超之。
闻颦鼓我思壮士,“江山代有人才出”,天下有识之士共舞班门弄斧,知起不可而为之,历史车轮才回滚滚向前。
幸甚之哉,书以咏志!
古时有位好乐之士,对牛欣然抚琴,弹起“清角之操”,然牛充耳不闻,伏食如故,于是,乐士怪牛不通音乐耻笑牛。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对牛弹琴”的典故。现在,有人又埋怨这位乐士,不该对牛弹琴,演外之意,牛,“君子不齿”,怎么通晓音乐?难道牛真的不通晓音乐吗?不然!人有人言,鸟有鸟语,牛有牛乐,只有达其意方可动其心。千百年来,牛受到耻笑、贬斥,有苦难言,实在冤枉。今天,大有必要为牛们析其理,正其名。
乐士弹的“清角之操”不会不高雅,弹技不会不超绝,即使余音不会饶梁三日,知音听来,想必也会听出其中的“巍巍乎高山,潺潺乎流水”。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钟子期爱听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却未必欣赏卓问君的“幽咽缠绵”,起码,他不会钟爱天下所有乐士弹的乐曲吧。倘若,他对某一位乐士也来个“充耳不闻”,你骂他是“笨牛”岂不大错特错?倘若,第一位对钟子期弹琴的不是俞伯牙而是上面的乐士,那么钟子期这位“乐感大师”岂不被错定成“笨牛”永无出世之日?况且,曲高和寡,“清角之操”是属阳春白雪、海市蜃楼之类“牛”们,诚实勤劳,情感基础是仁爱善良,生活作风是任劳任怨,根本无法享受脱离它们生活的“仙乐”。如此,它们怎么能成为你的知音,你有怎么能发现知音呢?
牛不是不懂音乐,而是不懂脱离他们生活的音乐。不妨设想,你弹的牛犊的深情呼唤,母牛定会驻足昂首,竖耳聆听;你弹的是屠夫的霍霍刀声,老牛定会低眉轻吟,潸然泪下……牛懂乐,关键是你弹的音乐要与它们休戚相关。
由此,我不禁想起现在文艺评论和创作上的一种怪现象。
常听“文化人”说:“民众的文化素质太差了,根本不懂啥是文化。唉!真是点‘对牛弹琴2’的味道。”真的吗?非也!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不知涌现出多少名著佳作,哪一部不是人民认可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不是不美,民间有几人能诵?谢灵运的山水诗文,章句不是不丽,民间有几人为之动容?乾隆皇帝的诗不是不多,民间又有几首流传?诗圣杜甫的诗,统治者鄙弃,但人民喜爱,千古传诵。大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贵族们不屑一顾,人民却爱不释手,广为吟唱。还是曹雪芹的愤世嫉俗,鲁迅的嘻笑怒骂,冰心的殷殷关怀,巴金的真诚厚实……无不以人民之忧而忧,人民之叻而叻,替人民而泣而歌。人民是他们亦是人民的知音。只有“弹”人民的心声,人民才爱戴他,为他的“琴音”动容倾心。将子龙的 《乔厂长上任记》、路遥的《平凡世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人民皆能“听懂”,并且爱“听”,为之称好。怎么能说人民不懂艺术呢?
人民懂艺术,艺术家就应为人民创作。那些责怪乐士“对牛弹琴”者,可恨!那些耻笑“牛们”不懂自己“琴音”的“乐士”们,可悲!在文化市场日趁繁荣的今天,欲做拥有众多知音的“乐士”,应该且必须学会“对牛弹琴”的本领。
“牛”们渴望能够听见更多弹给“牛”的“琴音”!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句歇后语老少咸知,意思是:捉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纯粹是管了不该管的闲事。人人都这么说,就觉得这个“道理”是天经地义的,可仔细想一想,果真如此吗?
老鼠是专门嗑衣服、嗑箱子、偷粮食、传播病毒的家伙。对这样一种无恶不作的坏蛋,别说是狗拿,就是驴拿,鸭子拿也是应该的。不是有一句成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既然人人喊打,那为什么狗拿耗子就是多管闲事呢?这就要从说这话的人的立场来研究了。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人恐怕不外乎以下两种人。一种是耗子本身,因为它真正反对的倒不一定是“狗”,而是“拿”。不管是狗拿,还是猫拿,什么拿它都不喜欢,都会说这是多管闲事。另一种持此论者可能就是猫——当然决不会是好猫,只会是不称职的猫。它或是因为懒,或是根本不会拿耗子,甚至说不定它和耗子之间有某种“猫腻儿”,它才会在狗捉耗子时站出来替耗子说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极为气愤地在报纸上看到,歹徒在列车上抢掠旅客财物,而乘警却躲得无影无踪。这时,旅客中有人站出来,将歹徒生擒活捉。难道这也能说是“多管闲事”吗?如果你在学校门口看见有人欺负小同学时,你能因为自己既不是值周生,也不是派出所的而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吗?当然,也不是每次老鼠做坏事时都被猫撞上,那么,不是猫的我们就不该去管吗?正是因为对坏人、坏事,对耗子“人人喊打”,才会出现徐洪刚、崔大庆这样见义勇为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才会不断进步。如果遇到危险的时候,人人都抱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铁路警察——管不着那段”的想法,别说社会、国家不会进步,就连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安定也保证不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坏人坏事,贪污腐败,当说必说,当管必广,才能使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所以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真是一些不称职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说的风凉话。自己该做的不做,还要讽刺挖苦别人,简直岂有此理!
“狗拿耗子”不是狗管了不该管的闲事,而是管了所有人都应该管,也必要管的正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打击坏人,匹夫有责,人人有责。对“耗子”这样的坏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发扬狗的精神——不是吗?当我们看到耗子束手就擒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见义勇为的狗竖起大拇指才对。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追查一下,那只渎职的猫正躲在什么地方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