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759 回复:0 发表于 2004-3-14 11:18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4 11: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又解老子论“美”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从老子开始,他提出一系列的美学范畴。   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虚静”、“玄鉴”、“自然”等等。
    在老子美学中,或者我们说在中国美学中,“美”并不是最重要的范畴。
那么,老子如何论“美”呢?
    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句话就给中国的“美”字下了定义,做了初步的诠释。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就明确的将“美”和“善”区别开来,壁垒分明,“善”可以为“美”,而“美”却高于“善”。很有力的纠正了中国美学中以前“善”“美”难分的虚无观念。二、老子将“美”和“恶”对立开来。他说的“恶”就是“不美”的意思。形成了“美”的概念。
在北京大学叶朗先生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说到老子美学这一块,叶先生认为老子对美和艺术取了一种简单的否定态度。例如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是艺术,是指美,“为不腹不为目”是实用。从字面上看,老子确实在求实,确实摒弃了我们所认为的“美”,可我们将老子放入他的时代,就可理解他的理想的“道”的涵义。
叶先生对于老子认为声色犬马是美而非实用的观点很有见解,很有深度,但先生认为老子排斥“美”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商榷的。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奴役和被奴役的时代,下层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当时社会中的“美”和艺术都只供给奴隶主、贵族豪门享受,不在人民大众手中,只是作为贵族骄奢淫欲的工具而存在。老子出于自己的思想、人格、,出于自己的“道”,对当时的这种压迫极为不满。他看到了“恶”,看到的是人之“恶”,而不是美之“恶”,因而说出“去彼取此”的话来。同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他看到在漂亮、雄辩的言辞下掩藏的阴谋诡计和个人私欲所说的。他看到“美”被“恶”利用,“美”成为了“恶”的庐盖,于是说出“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话来。例如他又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大巧若拙,大辩若纳”等。由于老子这个思维过程的发展,发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美”、“恶”的相互转化,所以他嫉世厌俗,表现在自己身上是一种“闲适”、“淡薄名利”的思想,求一个“取低调而不张扬“。这个转化的过程和西方美学中的”美有时代性“是一个道理。
    我的另外的一种观点,就是老子他本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有待我们讨论,老子认为什么是“美”,什么不是“美”。例如仍是那段话中的贵族的畋猎娱乐,“令人心发狂”,老子难道认为这是一种“美”吗?我们今天认为的“美”,我个人认为和那个时代有一定的距离,非天然契合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用今天的观念去要求古人。否则,就违背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了。
    总之,叶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上对老子美学研究中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还可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可在文字上妄下结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