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6010 回复:22
发表于 2004-8-7 16:59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9-14 08:58 |
---|
签到天数: 1279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们联想起甲午海战败于日本的故事。
晚清洋务运动的骄傲是建立了一支西方式的海军-强大的北洋舰队。其中有两艘铁甲战斗舰是号称东亚第一巨舰的“定远”舰和“震远”舰。做为北洋舰队主力舰的“定远”舰曾随北洋舰队两次访问日本。当“定远”舰停泊在日本港口时,引起了许多日本民众的围观。巨大的船体,厚重的装甲,威力强大的火炮,使得日本从皇室到平民举国上下敬畏有加,惊呼日本没有一支舰队能够打败北洋舰队。更由于北洋舰队的存在,使得日本不敢轻言战胜中国。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却不动声色。他两次上舰参观之后,不但未赞扬中国海军一句,反而对旁人说,此舰队战斗力有限,若一旦开战,必不堪一击。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了“定远”舰上的主炮没有洗刷干净,而且在主炮上还晾晒着北洋水兵的衣裤!
这位海军大佐的预言不幸而言中了。在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中日同时出兵协助朝鲜政府镇压,日本乘此机会发动了甲午战争,侵吞了朝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击垮,最后在威海卫被彻底歼灭。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洋舰队是世界排名第八,实力强于美国和日本的强大舰队。舰队将领全部是留学英国的精英。在海战中,绝大多数将领和水兵不怕牺牲,奋勇作战。但是,还是败了,富国强兵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这到底是怎么搞的呢?
后人大多把北洋舰队的灭亡一个是归因于腐败的晚清政府。如果照这个说法理解的话,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推理。要是慈嬉太后当时开明一点儿,匀出一点儿银子拿去保养军舰,购买炮弹,那甲午海战岂不是胜负易位了吗?其实哪有这么简单,何况当时北洋舰队并不是没有军费。再一个是中国已经落后了。可是当时日本的国力比中国还弱。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这也不是中国海军失利的理由。我们再看一遍“炮上晾裤”的故事,应该会有新的体会。
虽然当时清朝国势衰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非没有更生的机会。洋务运动正是重新振兴国势,富国强兵的改革之举。但是,这个少数精英依靠皇室支持,企图改变国势衰落的精英运动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没有将富国强兵的理念象当时的日本那样植根于全体国民之中,使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这些精英以为只要开办了工业,装备了重甲,中国就可以象西方一样强大了。完全忽视了振兴国势,富国强兵需要全体国民团结一心,真心实意的参与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所以,表面上热热闹闹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普通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即使是身处洋务运动的象征-北洋舰队中的水兵也同样是这样。他们仅仅是当兵吃粮,不会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觉的和富国强兵联系起来,不可能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因而东乡平八郎看到了北洋舰队没有洗刷干净的大炮,看到了晾晒在大炮上的衣裤。他由此断定中国海军骄傲轻敌,士气不高,训练不够,准备不足。这就是所谓的见微知著。强大的外表掩盖着虚浮的内涵。一旦面临生死存亡的战斗考验,无论官兵们基于民族大义如何英勇,也是无济于事。可以这样说,即使当时北洋舰队有充足的炮弹,方伯谦没有临阵逃脱,邓世昌也没有被鱼雷击中,或许海战不会打的那样惨,但是这支舰队最终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炮上晾裤”的故事引发出来的思考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当我们的国家确立了一个发展目标的时候,就要大力宣传让这个目标深入人心,要用各种方式取得全体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全体人民能够积极自觉的投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既要赋予人民行动的责任,也要给予人民参与的权利。我们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华丽和风光,我们不要去想一口吃个胖子,我们不可以让浮躁的情绪充满了国度。我们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我们需要的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去解决每一个存在的问题。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让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4-11-28 09:07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又是转贴~  |
|
|
|
|
|
|
|
国民素质普遍不高,官场习气已暮,有血性而无奋发,扼腕徒呼奈何。 |
|
|
|
|
|
|
|
确实,扼腕徒呼奈何  |
|
|
|
|
|
|
|
中国近现代的发展总是遇到阻力,让人感觉有如老牛破车,走走停停,人们骂了半天娘,最后总那么一句“中国人的素质不行啊”。
为什么中国人的素质不行?其实关键是中国社会从清末开始至今的一系列变革太过激进,少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过程。
西方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二:
一是古罗马时期奴隶民主制度的延续。希腊的海洋文明促成了西方最早的民主制度,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把这种思想制度习惯保存了下来并制度化。尽管后来罗马发展成了专制帝国,但孕育在古罗马法中的民主火种并未消亡。随着古罗马法复兴,民主的火种复燃,之后的大航海时代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资本主义思想进程。
二是资本主义启蒙思想阶段。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天赋人权是现代资本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和制度基础。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之前,这种思想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大多数国民的意识里,并且逐渐形成一种推动力量。因此之后不久出现在英国法国和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得以一蹴而就。
反过来看我国。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根本不同,东方的大陆文明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封建制度正好能满足农耕社会封闭稳定,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封建制度得以在中国施行数千年。也正因为数千年的习惯,中国的国民习惯了封建制度下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至今仍然非常普遍,常见的“孝”的要求,血缘纽带的社交圈,官本位的社会治理习惯都是封建制度下的思想表现。
中国从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到我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不论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还是无产阶级推翻官僚资本统治,都只注重政权统治的夺取而缺少长期有效的思想启蒙过程。拿鲁迅《呐喊自序》里黑暗的铁屋做比,西方人民是因为知道被关在这屋里的不利结果而主动想办法齐心协力去打破铁屋享受自由;而我们却是铁屋中有几个先醒过来的人忽然认识到了不利后果,然后硬是吵醒了还睡着的大伙,然后大伙就稀里糊涂得一起打破了铁屋继续睡。而且,建国后我们对学术领域,尤其是文科思想领域的严格管制事实上造成了又一次“焚书坑儒”的效果。可以说,我国国民的整体思想素质与清末明初的时候没有多大区别。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治?有多少人清楚我们是因为享有了权利所以要承担义务还是因为履行了义务才得以享有权利?在我们要求依法治国的时候,这些问题不首先向群众普及,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法治。 |
|
|
|
|
|
|
|
中国人的素质不行是因为思想缺乏准备过程?这个观点有点可笑,那么是否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时代做起。西方资本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初期及现在都只是一个资本与封建的妥协而已,换句话说:西方社会的现状只是抛开皇权至尊,也就没有什么变化了。再说一开始就利用马列思想的中国人,在思想先进性上具有很强的认知的。毕竟十个里一个党员,保证了整体思想的连贯。只不过理论上的一夜暴富,可是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却缺乏相应的制度匹配,这就是现状。
不是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法制,而是缺乏那个政治基础!皇帝的梦想可是很吸引人的哦。
北洋舰队的覆灭可能是历史趋势,不过甲午海战的失利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要分清。主因还是满清的腐败,有大炮没炮弹,打个屁阿。次因才是什么万众一心什么全民素质。 |
|
|
|
|
|
|
|
以前不是说转贴来的回复,也要注明转贴的么???  |
|
|
|
|
|
|
|
原文由 以后不能更改 在 2004-08-04 20:51:05 发表
以前不是说转贴来的回复,也要注明转贴的么???  说的是我的发言吗?那不是转贴,绝对原创。
至于7楼的意见,我觉得不排除我国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上形态的跨越发展而引起某些欠协调,并缺乏和目前经济发展想匹配的思想积淀,从而可能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还有,7楼把“法治”说成“法制”,就说明了我们“法治”思想普及的贫瘠程度。如果说这两个概念确实不太好区分,那有人知道“权利”和“权力”的区别吗,至少有人知道这两个词的英文翻译吗?
此贴由 season 在 2004-08-04 22:30:16 最后编辑 |
|
|
|
|
|
|
|
有大炮没炮弹是误传,北洋水师覆灭后,弹药库里还有很多存货,具体请看《龙旗飘扬的舰队》。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和素质问题。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思考问题,也才能变革和打倒旧体制。
此贴由 黑色魔导士 在 2004-08-04 22:53:53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