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6456 回复:63
发表于 2011-4-3 15:46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游忆
前段日子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玩了一转,置身如画美景,心旷神怡,远离红尘,如入仙境,悠然陶然,那种感受非俗世凡人可与言者。回想自己平生酷爱山水,也曾周游,每见美景,多有感喟,可惜未曾形成文字。现已退休,闲来无事,略记数景,与同好分享。
幻化鲤鱼登龙门
游昆明,登西山,攀龙门为终程。路已尽,却景无限。
一路上,二三知己,谈谈说说,徒步攀缘于峭壁绝崖,沿石阶梯道,一边草木扶疏,一边悬崖陡峭。爱赶潮流的,跟着导游赶鸭子的三角旗,气喘吁吁,混在俗世洪流中。我们几个不愿随波逐流,“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前面的美景让那些气喘吁吁的先得吧,只要与美景谋一面即知足,后一步又无妨。
穿过苍崖层楼屋宇,经三清阁,走罗汉崖,转蓬天阁,紧跟汗流浃背席地而坐的游伴,我们登顶龙门。
三清阁前见一牌坊,高约数丈,牌坊匾额书曰“三清境”,左右两边对联曰:“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乡在上人。”此处已如玉清、上清、太清之仙境,渐远红尘,渐入佳境,可惜对联俗气,扫人情趣。何谓“须向高处”?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诱惑,也是对此仙境的讽刺。乡里人以“鲤鱼跳龙门”道贺擢拔、升任,正是恭祝人向“高处”攀爬!
自龙门俯瞰滇池,六百里一览无余。郁郁森森,波平浪静,如一面天镜,镶嵌凡间,专门映人灵魂。此时才真正体会到“鲤鱼跳龙门”这句话深刻含意。
鲤鱼跳龙门,跃到高处,兴许为了把滇池看个真切吧?它看到了什么?水波相拥,水天互接,真正亲密无间;水是仁者,宽广无边,敞开胸怀,把天地包容其间。鲤鱼在高空自豪地翻入水中,快乐得把水波向四处泼溅。我回头看看坐在地上擦汗的游伴,龙门已经到了,可是,他们能跳吗?
距龙门不远处,又见一副对联,“乾坤浮一境,日月跳双丸。”好大气魄,一下把我此时此地的心境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登到龙门,天地豁然开阔,日月世界好似一颗小丸子。人更是小丸子上一粟,人所日思夜想得到的“高处”,则更渺小如尘埃。滇池,多气派,多豪迈,多壮观!如果不是登上龙门处,胸怀焉能如此开阔?心灵何能如此净化?此种胸襟,真善美都在其中。此种真善美只属于优哉游哉的你我。
此贴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10-09-06 12:09:57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1-12 16:06 |
---|
签到天数: 73 天 [LV.6]常住居民II
|
何为高处?人若浮尘。
一面天镜,自映心灵。
黄老师心态很好,保持保持啊,有时间多走走祖国大好河山,心胸开阔精神爽啊。 |
|
|
|
|
|
|
|
美景谋面便知足,后退一步又何妨。好!
人老心不老者,可跳
人老心亦老者,可游
无跳、无游之念者
尽在远处亵望
另:乡下人的执念,有时候是很可怕的
静待另一游忆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9-6 08:15:55
|
只看该作者
沉思苏州五人墓
苏州虎丘要多热闹有多热闹,沿街密密麻麻小商铺,游人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欢声笑语,噪声盈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置身其间,让人深切体会天堂的氛围。
我挤出海涌桥,沿着山塘街踽踽独行。过拱形桥,行人渐少,几无小店,临街小河,舟楫悠然,耳根清净,无一丝城市喧嚣,似已远离红尘。我不觉放轻脚步,深怕惊醒沉睡中的精灵。
又过一座小桥,临街祠庙大门敞开,粉墙黛瓦,寂静中更带落寞,庄重里又生肃穆。当门一块巨大石碑,一人多高,上书“五人之墓”。相传是年仅八岁的韩馨所题,和现在上台表演的相比,这孩子才是真正的“达人”。这里安葬着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为反对魏忠贤而被朝廷斩首的颜佩韦、周文元、杨念如、沈扬、马杰等五人。
正是柳青烟花三月,风和日丽,园门前了无一人,笑容可掬的售票姑娘,放下手中的毛线,撕票给我。绕过石碑,头顶一横匾,书“义风千古”,两边厢房不大,灰蒙蒙,暗沉沉,沿墙壁几个玻璃橱柜色彩黯淡,陈列着图片文字,介绍五人和葛贤的事迹。
转到后院,豁然开朗,一人多高石墙,巨石砌就,五块刻着烈士姓名的石碑镶嵌墙中,墙顶荒草凄凄,枯叶飞舞,阴风飒飒,下面就是五人埋骨之所。旁边是葛贤墓。四周空无一人,墓碑寂然,我心颤栗。
五个烈士的事迹,我是在学生时代读张溥《五人墓碑记》时知道的。记得当时读罢激动万分。文章写得好极,不愧《古文观止》的压卷之作。魏忠贤派警察(缇骑)到苏州捉硕士生(进士)周顺昌,党人敛财送行,众人哭作一团,与警察发生冲突。打死官方警察一人,长官中丞躲进厕所,才幸免。朝廷镇压,按诛带头五人。后来政风转向,朝廷粉碎“魏人党”,魏的那些故居、生祠辉煌不再。苏州的这所魏忠贤生祠便成了“五人墓”。
至于葛贤,我一直不知其人,后来读了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才知原来是一个带头破坏和谐安宁、杀朝廷警察两人的织工。我想,如果没有读过这两篇文字,我绝对不会知道这几个人,更不会到这个魏忠贤的生祠来。
世上读过这两篇文字的毕竟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在红尘中忙忙碌碌,谋得生存,尚且颤颤惊惊,能得浮生半日闲者,就到虎丘这类天堂之地,热闹一番,谁会顾得着寂寞地躺在地下的这几个人呢?
忽然心头浮起一句不知谁说的话:当有人用庄严伟大一类道理说生命应该为某种“神圣”的东西献出时,你千万别信!
|
|
|
|
|
|
|
|
5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0-9-6 08:24:58
|
只看该作者
人老心不老,这是违背天道的;人老心先老,是必然。
人之执着,说得好,叫坚毅;说得不好,叫固执。
这是人之痼疾,不分城里人、乡下人。
再说,人,不必以居住地域来分等级。 |
|
|
|
|
|
|
|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0-9-6 12:08:05
|
只看该作者
虎丘塔下思英雄
先是绳圈,后用布拦,再筑竹篱,都挡不住游人的脚步,几次游虎丘山都看到塔门吊着一把大锁,窗棂紧闭。
从头山门进去,海涌桥、断梁殿、试剑石、千人石、剑池、双吊桶……景色一处胜过一处,游到山顶,谁都会情不自禁产生上塔顶,一览全景的欲望。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主持开凿山前塘河,筑白公堤,游虎丘“一年十二度”(白诗),难道不是为了阅尽“吴中第一名胜”?我和妻子看着塔门,直嘀咕锁门人不近人情。
我站在远处仰视宝塔,青砖白石,七层八角,峥嵘峭拔,雄伟兀立,何曾见崩塌迹象?记得进二山门,见翠绿掩映中,“塔从林外出”,昂然林梢,也未有倾斜之态。是谁这么无情封塔拒客?
我趴着门缝往塔里瞧,如砖如木,结构奇特,似影似幻,神奇莫测,强烈的探秘欲望吸引着我。
一个当地游客告诉我,宝塔确实崩塌堪虞。据测量,倾斜度已经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斜塔,但要观察到,却有一定的角度,比如在致爽阁前可略见一斑。
多年来,我每次游苏州,必定要看一看虎丘山上这座多灾多难的宝塔。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开始,建塔两年,人们花费多少心血!北宋建德二年(公元961年)落成后,屡遭火灾,连烧七次,塔内能烧的全烧掉了,层檐毁坏,铁刹失踪,历尽劫难,如今宝塔仅剩下砖砌部分,再也容不得人们折腾了!
我问,谁是第一个发现宝塔倾斜的人?
妻子笑嗔道:“你管他谁发现,不让人上塔总令人遗憾。”
我说,宝塔已经倾斜裂损,如果人们继续登临游乐,造成塔毁人亡,后果岂不严重?由于他的忠告,管塔人采取封塔措施,保护了文物,保障了众多游人生命安全,挽救了芸芸众生于无形中,这比救人于危亡之中,其功德更加大。人们只看到洪水泥石流下救起了多少多少人,却没有想到那些保护自然的人的功德。殊不知那些在灾难发生前就采取措施的英雄,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人们应该好好褒扬第一个发现宝塔倾斜的人。
当地游客愣住了,回答不知道。
看着山道上如织游人,我心头忽然一亮,第一个发现宝塔倾斜的,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她,更可能是一群人,是一群不希望毁了虎丘塔的人,这个人就在你我之中。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5-19 12:3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老来童心,不是很好吗?易经《蒙》卦里不是提到老蒙,大吉。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9-18 15:11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黄老师好悠闲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5-19 12:38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楼上的爱上了黄老师?  |
|
|
|
|
|
|
|
老而童心未泯,是有修养的人,修仙得道者如最近在上海出尽风头的李敖才做得到的,如我一类,能平凡而普通地度过一生,愿已足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