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690 回复:4
发表于 2005-8-17 13:07
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3-2-3 19:26 |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阿拉\"声此起彼伏
过去几年,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相当高,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总数超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数量,除了日常教学,上海话更是成为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小赵老家在贵州,到上海读书刚满一年,一口上海话已经说得有模有样。说起拼命学习上海话的原因,小赵表示,一方面是上海同学很多,平时通过日常交流,对沪语耳濡目染;另一方面是,只有学会上海话,才能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因为食堂的师傅、宿舍楼的阿姨都讲上海话,自己刚进学校那会儿,因为语言不通,打错饭菜的笑话可不少。
\"嘟嘟\"的闹钟声划破宿舍楼的宁静,\"八点,糟了!\"小王赶紧起床。\"你这么早起来干吗?\"室友睡眼惺忪地问。\"惨了惨了,睡过头了,图书馆又要没位子了。\"小王边穿衣服边埋怨自己。\"你傻啦,今天是星期六,图书馆都没什么人的。\"小王这才想起来,周末上海同学大多都回家了,整个校园到处空空荡荡的,无论是自修教室还是食堂,人均密度都下降了至少一半。就连平时7点要去占座的图书馆,一到双休日过了9点还有不少空位。
提醒小王的小李老家也在外地,今年大三。三年级的基础课大大减少,专业课也就几门,所以小李的双休日比较空。通常他都是选择睡到中午,然后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一天很快就打发了。小李无奈地向记者坦言,自己并不想虚度光阴,如果双休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些,他很乐意参加。但学校通常不主张在双休日举办活动或讲座,因为很多学生都回家了,活动的出席率和反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学校里的上海\"情结\"如此深重,难怪近来复旦屡屡为澄清自己是\"复旦大学\"而不是\"上海复旦大学\"而头痛。
\"阿拉\"为何越来越多
以往通常情况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30%。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就成为不少名牌高校的\"要务\"。可是这对于一些人口大省,比如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都没有全国知名度非常高的大众多考生不免感叹--太吃亏了!太不合理了!
确实,地方政府每年对本地的全国重点大学都会有不少投入--但这能成为\"多分配招生名额\"的理由吗?重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来自全国纳税人,招生规则当共同确定。学校受制于人的难处我们能理解,如果招生政策仅仅有些倾斜也就罢了,如果一个地区压过全国的人数,就未免照顾过头了。地方政府对全国重点大学的投入,是不能与\"招生名额多少\"挂钩的,只能视作为对其他资源的支付::全国重点大学落脚于某地,会给该地带来多大的人文辐射,人才资源、人文氛围、人气凝聚等等。这些才是地区长远发展真正需要的精髓。
记者从复旦大学招生办了解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源质量虽然不差,但相比北大清华,仍然有不小差距。上海学生拼命往复旦挤,外地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才考虑复旦,如以鲜明的对比,也是学校乐意多招本地生源的重要原因。
但是,本地生源的质量,并没有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可。老师们说:\"大学是一个需要各种思想火花碰撞的学堂,与高中完全不同。但本地生源一高,招进来的学生都是\"本帮菜\"的料,教师们也深感,要发掘并融合各地特色,拓展学生视野和阅历,这些年来越来越难。\"
作为最大的受益人群,上海考生和家长居然也觉得不合理。虽然在上海考复旦并非轻而易举,但相对其它省市来说,难度确实小了很多。可是,记者碰到的不少家长仍然表示,复旦的分数线太高,每个专业招生人数太少,应该再多给上海学生一些照顾。
上海学子的本地情愫可谓由来已久,每年教育考试院都为外地院校招不满计划数而心痛,多数上海学生宁可在本地读专科,也不愿意去外地上本科。加上上海的全国重点院校不如北京那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牢牢锁定的只有复旦和交大,报考人数年年水涨船高。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了解到,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填报复旦,一个学校的报考人数就超过了700人。
\"阿拉\"一多问题更多
本地生源连年看涨,其弊端也从大大小小小各个层面暴露出来。
首先,上海学生过多,无形中是对于外地学生的一种排挤和冷落。小赵的双休日特别孤单,因为同寝的三个上海女孩都回家了,连个聊天的对象也没有。就是在平常,四个女孩子寝室夜话,经常夹着上海话,难怪小赵的沪语功力突飞猛进。
而从之前的一些个案中,也不难发现,培养全面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地上学,他完全有自由选择不住校,不离开父母,不参与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预备阶段,不利于个人独立。而在大学阶段的校园文化,集体生活,独立判断力等等,这些都和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在本地上学的关系,只是在大学校园内学习,而不是真正的生活,那与高中相比,个人的发展也谈不上质的飞跃。
对于复旦大学而言,今年正逢百年校庆,学校都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在世界名牌高校都以国际学生多为荣,虽然这两年复旦大学留学生比例大幅提升,当来自东亚、北美、欧洲、非洲的留学生成为复旦一景的时候,上海学生的招生比例仍然居高不下。生源的单一化着实不利于学校发展。
对于上海来说,扩大本地生源,短时间内对于提高本地的人才质量有好处,可是对于一个上海的未来发展不是好事。人才的同质性太强,质量会逐步下降。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一起,不同的风格会产生碰撞,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同一学校毕业的人再在一起工作,工作关系上会盘根错节,对地区发展不是好事情。
名牌高校招生\"本地化\" 固化了大学的地方依赖,矮化了大学精神。同时也不利于海派新文化的革新与发展。一个人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会形成新的人际交流网络,这种交叉,会产生新的文化,而没有外界注入新的活力,新文化很难形成,这与上海一贯的\"海纳百川\"风格也不相符。
显然,在包括复旦在内的多所名牌大学,招收大量本地生源之后,还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强化了褊狭的地域认同,阻碍了\"共同的国民感觉\"的形成。\"共同的国民感觉\"所包含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共同的国民感觉\"一个很重要的\"共享意识\"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上这个国家最牛的大学---而招生地方倾斜则阻碍了这种感觉的形成。
名牌高校与所在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么高的比例也属无奈,要想真正成为名校,应该兼收并蓄,广收生源。否则,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全国重点高校在学科、师资、教学水平上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与地方院校有什么区别?
复旦想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生源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2-9-28 15:0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上锁前占个座  |
|
|
|
|
|
|
|
招上海人多么就说明上海学生整体水平就比外地的高。作为一所全国重点的大学,它不可能不把生源的优劣考虑在其中。与其挑选那些被北大清华挑省下的二流还不如在本地多招点一流甚至是超一流,这样学校的成绩和声誉都有保障啊 |
|
|
|
|
|
|
|
高校的成绩是什么?
学校的声誉与学校的虚荣也是不同的。
据说今年在某省只要第一志愿是复旦,过了重点线就可以上了,因为很多成绩优秀的考生没敢报。也难怪,复旦在该省的招生人数区区一打多而以,有几个考生和家长敢用十年寒窗苦来冒险。但这并不说明该省几十万考生找不出十个人够格上复旦。楼上的难免有自我膨胀之闲。
生源比例问题关系到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公平。 |
|
|
|
|
|
|
|
此帖在2005-08-18 13:52:25由当值管理员锁定
锁定原因:
------------------------
本版不能发表纯转文章。经管理员提示加注后,楼主未能在24小时内对主帖进行增改,故予以锁定。
------------------------
如果你有疑问,请先参阅《嘉定网友会管理条例》及版面公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