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红小札〉简续
写《红楼梦》批评已逾一载,从“大话红楼”到“品读红楼”最后以“读红小札”为定稿,期间共诗词散文一十七篇,分别载于天涯、夜看红楼、搜狐红楼书话、红袖读书频道,并得到了诸多朋友的支持让我倍感欣慰。写红楼的初衷源自两年前不经意的一段对话,后来如何付诸行动的已记忆模糊,只凭着一腔热诚以及对《红楼梦》微薄的认识而写下了散记种种。其中疏漏颇多,希望各家学者不啬雅正。
《红楼梦》是部奇书。它的奇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版本校对上的鱼龙混杂,成书至今流传的可信不可信版本有百余种以上,而能说服大众的,普通涵义上则指《程高乙本》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甲戌两本);其二是参与红楼梦批评的专家学者大师太多,在京城曾有一段不读红楼是“书盲”的阶段,而所成的红楼著作又多又趋于完善,以至形成了“红学”学术上的专题,且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都有民间或者官方的红楼组织,亦是在诸次政治变革中起到了保护文化的重要贡献;而《红楼梦》最大的奇在于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及著书的不完整性,这构成了很多研究《红楼梦》学者的重要主题,也是至今各种流派纷纷扰扰各说其一的“红学”之繁芜。
解读《红楼梦》的难点之一在于文化传统上的颠覆,百年以来生活、习惯、意识、想法和《红楼梦》成书时期,甚至上世纪前半叶差异都是极其巨大的。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揣摩当时的模样,只能在电视剧和书里知道个大概,缺乏体验是读书最大的障碍而隔了几个世纪文化主流已是变了又变,这是一桩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我们的解读无论如何都是带着现代眼光的,这无可避免。难点之二在于《红楼梦》所涉及的民俗、艺术、收藏、审美等等所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举个例子仅仅服饰一节大约就可说上几天几夜。所以《红楼梦》的阅读对于自身国学知识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这些都是饿补不来的,而是一种文化阅读的积累,包括生活。
我的读法是抛开曹雪芹自身身份在于书中的隐射,也抛开所谓的凡名字必索隐的读法,而是用审美眼光来看待这本“小说”的,所涉及一些文化风俗与艺术视角与大家分享,当然一些历史的周遍不能忽略,它亦是构成了《红楼梦》之独特的一朵奇葩,我会在以后逐一解构。
诸多先生的读书参考让人尊敬,胡适,鲁迅,王国维,俞平伯,顾颉刚,周汝昌,王昆仑,邓云乡等等大家都让我受益匪浅,应品论前版主bestgunner邀约所写下的这篇简续,是为鄙人读《红楼梦》初级阶段的一点心得,焚香以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