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6859 回复:25
发表于 2005-11-9 00:39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经历了20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我党又将面临来自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的挑战。进入21世纪,举什么旗,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旗帜的树立,能帮助我们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新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从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典范。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常青不衰的关键,就是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与时俱进等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的品质,更是马克思主义能在这150多年中,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变化中不断发展,并且能被用于新的实践的决定性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并不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篇篇”中,而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将深刻总结得来的经验、教训上升而来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
伟大的实践创造了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来自于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作为其指导,伟大的理论反过来指导着伟大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实践发展产生理论、实践发展呼唤理论,理论指导来自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螺旋式的上升中,理论不断的得以创新,实践不断的得以发展。
如果没有一代代共产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超越,没有将其结合我国实际,使其中国化,我们怎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怎会取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每一次深刻的理论创新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前途紧密联系,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数代人所渴望并为之奋斗的和平、独立与统一的理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它还比较成功的解决了中国这一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通过和平的途径,从新民主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这一历史性的课题,完成三大改造,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从世界格局和时代主题的变化、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新变化、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变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出发,审时度势,确立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心和基点,依靠改革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把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建立在依靠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之上,在对外开放、积极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之路,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世情在变、国情在变、党情在变。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中蕴藏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和不进则退的严峻挑战。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时期。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发展之路的初步探索,十二大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这一论断,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全面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改革与开放的深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的改革,从经济的改革到科技、教育、军队、政治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铺开。党的十三大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南方讲话回答了一系列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我们国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国力已经相当可观,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中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了比较好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加深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这些实践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势而生,从实践中发展而来,顺应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这些变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次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同实现新世纪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为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解决千头万绪的问题,打开了思路,开拓了境界。
实践赋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过来也指导了我们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指路明灯,它将带领十三亿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使中国人民强起来。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个政权存在的合理性也恰恰是通过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来衡量的,所以政权应该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和。
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第一位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离开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只是一句空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即代表着当时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而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一定的反作用。特定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了特定的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不同的阶级社会也有不同的反映其阶级特征的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理论,它在重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强调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6)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直接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他们所向披靡,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如果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了物质文明建设的问题的话,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则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关键。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都十分重要,但它们本身还不是目的,无论是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而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8)
中国共产党的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在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人民利益的要求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吃饱穿暖的温饱阶段,而是物质文化等多方面满足的高水平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的深化,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展开,一系列的变化使我国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的出现,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在制定的时候都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要以此作为衡量党的全部工作的最高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植根于民的政治立场,将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将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作为共产党员的最高准则,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标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与性质。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通过贯彻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真心拥护。也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人民认识到党所代表的是自己的利益,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实行的土地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调动了几亿农民的革命积极。农民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力军,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深得人心,调动了十几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水平。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党的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劳动、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合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也将带动起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9)
[注释]
(1)(2)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第12页,第1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第3页
(4)江泽民 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 第二部分 1997年9月
(5)(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新世纪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 第10页,第1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283 P285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9)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第7页
***********************************************
舞月注:比较无聊,发篇旧文。估计看到题目就有很多人摇头了,能坚持看完的人是圣人。hoho!!看到这里,你有共鸣?还是你想拍砖? |
|
|
|
|
|
|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3 18:54:2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1029 在 2004-01-23 18:52:48 发表
唉~让我说什么好...
拍砖 或者 共鸣 随便说
你不会今天吃哑药了八? |
|
|
|
|
|
|
|
没人再相信“共产”理论,要实现的话,人类就只能向后倒退30万年...重新再来一遍... |
|
|
|
|
|
|
|
回家发现咖啡壶坏了
房间的味道变了,该死~
在中国一党执政我总觉得要出问题~
此贴由 1029 在 2004-01-23 19:00:08 最后编辑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3-7-24 15:05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从新时期这个大背景来讲...(别拍砖)
三个代表目前的工作重心依然是围绕着城市进行。而广大农村的管理工作还未能达到要求。 中国有八亿多农民,还是要先照顾他们的利益。 |
|
|
|
|
|
|
|
原文由 BOBO 在 2004-01-23 19:02:30 发表
从新时期这个大背景来讲...(别拍砖)
三个代表目前的工作重心依然是围绕着城市进行。而广大农村的管理工...
呵呵,是9Y多了吧~~ 想当年,我也是农民出身~~: )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3-7-24 15:05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原文由 1029 在 2004-01-23 19:05:33 发表
呵呵,是9Y多了吧~~ 想当年,我也是农民出身~~: )
老兄农民出身,现在不一样是城市耕耘者? 新生类涌入城市,就是都市人了不是。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7-5-6 22:24 |
---|
签到天数: 372 天 [LV.9]以坛为家II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