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353 回复:1
发表于 2005-11-20 10:43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
宁波天一阁闻名天下,登楼观书者皆历代大儒,更多名声斐然的学者被摒于门外,百年之间就开放了那么几回。偏偏明时有奇女子钱氏,为看天一阁的书而下嫁范家,一时传为美谈。“书痴”的确让人抚掌,让人哂笑,比及今日所谓“才女”倾泄情绪,取材发肤可爱了不知几倍。“书香”也并非出版了几本诗集,一部小说一言可以蔽。印刷品的味道闻久了都一样,而翻转书页的手呢,向慕神往的心呢?可否在阅读之余获得别是一味的香气?我闻佛国有香积净土,楼台,饮食,行之所至,目之所及皆有香气萦绕,是谓香积众菩萨皆清净,由此可知清净而生香,“书香”亦是。
二
王世襄的《锦灰堆》纵有千金而不可得。一直纳闷如此奇书出版社何以吝啬版本,想来孔文兄在作怪,藏者以稀为贵,而学术呢?一边在嚷喊着学术沦丧而另一边则筑起高墙让人看不到好书,鼠辈横行与翘脚郎君,奇观如是。说到王世襄此人,倒真绝了,一手书画,两国语言,三养鸟、犬、蟋蟀跟玩似的,还能把明清家具拆卸攒回如同小儿搭积木。妙人常常不用赘述,他能用最天真简单的话道破艺术的种种玄机。小册《刻竹小言》把竹刻艺术分析的脉络分明,看完已无必要去请教什么专家,什么高手了!嘉定竹刻之乡,大概研究此书的不在少数。常人从师,都会吃几年“萝卜干饭”(只看不教),而王世襄恰恰相反,他亲自请教那些老篾匠,老漆匠却能得到他人的倾囊相授,这绝非仅仅只有诚意就够的,大约由于此人身上超拔的艺术与美学的见识让别人激动了,折服了,种种天机,苍天知道。
三
清人书法家包世臣青年时书拙不忍目睹,后来勤学苦练终成大家。他的《艺舟双辑》所喻之体都趣中带玄,诸如以“担夫争道”,“上水撑船”来解释北朝人书法中的峻和涩,所籍之体平常惯见却偏偏让人读着心无余力,何况担夫和竹篙撑船的场面今日已为鲜见,这番说艺实在楼阁过高,实难摘攀。还有说古人笔法见于画之两端,清人取中截,时至今日,当取何地?至于口授“指实掌虚”也没什么意思,至少简捷了当的说些手腕的运行路线啊,发力和收力的实用技巧就行了。然古时谈艺必不能横冲莽撞,直抒其怀,否则惹同行笑柄不说,传薪下去自己也面色有愧。高妙理论往往曲径通幽,时人又惰性偏强,加上面厚无知之徒整天出“速成法啊,简约法啊……”如此高手和庸手的面目将继续模糊下去。
四
少时买了《花经》来读,中有插图,然后按图索骥,平常游历中自是生了一分花草之心。数年之内江南花木皆无陌客,后远涉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诸多花木无从分辨,乃知花木博大,而己知鄙陋。亦喜亲种,裁剪、插扦、分根皆有无限趣味,也暗知各花各卉的性子。清人多有爱花雅士,瓶供的见地也高,摘剪来读,益进且愉快。不少散文大家都摘引过《瓶史》,争议颇多,大多只说不种,嘴皮功夫。周瘦鹃评的最恰当:“袁氏雅在知花木情,俗在分师友婢。”余读袁文三千字,只喜两句“苏州人送酒,门僧解烹茶”,可谓清香忽来,人之快意,涉及于花,妙在不言。
五
说到趁心如意,《浮生六记》最得我辈庸人欢喜。看起来也毫不费力,都是寻常人,说的也都是寻常事,偏偏看地爱不释手,怕被人夺走似的。生活从来都是中立的,懂的人事无巨细皆是滋味,调得匀和恰当了无痕迹,懂得用感情生活而并非用情绪生活。读到“芸竟真的没了”,直是伤感到了肺腑,之前划船、品香,会友、还有女扮男装种种,竟成了追忆。沈三白祭妻之文,却写得欢娱情洽乐观达然,真懂情之人!自古鹣鲽薄命,怨偶白头,皆是造化弄人。沧浪亭人家都植花草,摆盆景,习俗颇久,老来浑不乏味寂寞,既丰富了己身,又省了晚辈的孝心,亲情的疏密不在维系,而在香鼎于心的清淡。后沈三白孑然一身,纵情于山水,掌玩书画花草,都是宜然。真性情如此,好比题字苏扇,收如骏骨,舒如春水,得了人间真滋味。
六
叶君健的《西楼集》是我接触最早的文学批评书,十岁左右的样子,刚能看懂《叶圣陶童话》那阵。读的是糊里糊涂,只记得里面有说儿童剧的,名字很好玩,叫《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也是一位北欧作家写的。一直都很欣赏那些给孩子写好书的人,他们完成的是无数孩子树立品格信念的基础。北欧有平原、有山脉,有无数岛屿连接的海湾,有漫长的黑夜,有皑皑的白雪……的确是孕育童话故事的好地方。多次听闻北欧空气好绝,人口数量少,想来小隐于彼地感觉定是不错。
七
众人著《八大山人传》,得笔者只黄苗子一人。“痴人”于世,那份荒诞的绮丽绝不在法度之间,何况又是落魄王孙,书画双绝。作传的人既不能老实,也不能文采典美凭空造境,需有真性情,又要带些粗疏健忘,方能配合八大生平,所以黄苗子作来有宾主同法,各司其情的潇洒。最喜八大出家后的还俗,藐视宗教礼法却又合乎大乘妙谛,“和尚如何如采薇”说痛了所有遗民的心。“乡人赠我一尾鱼,我馈乡人一鱼画”那种行止浪荡中的尊严融在血液里了,远胜于所谓门客僚人。八大疯过,青藤疯过,石鲁也疯过,余以为他们既非真疯,也非假疯,而是一种遁藉,阮籍的“穷途而哭”形容他们最是恰当,天地生人,却遇穷途,疯比呐喊还要有力。
八
莎翁前十册喜剧、正剧、悲剧在高中前就完成了阅读。第十一册的诗集在高中时才找到。都说朱生豪先生翻译的比较有才气,所以专挑朱的译本。好多年过去了,很多故事和俏皮话,还有诙谐的无伤大雅的荤段子,都渐渐忘了,只记得用“双重的衣服和里子”骂过人,现在想来真是少年不谙事。不少人推荐读英文原版,初衷不错,只是英语的变革更加剧烈,莎翁那时的笔法差不多是古英语了,与他同时代的乔叟更是需要英语语言专家翻译成现代英语才能被人阅读的,这道门槛,普通读者大可不必亲自跨越。莎评之风又大于红评之风,曾风靡一时,我英语浅薄,只能枉为看客,一笑了了。
此贴由 showmers 在 2005-10-31 08:43:31 最后编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