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5777 回复:0 发表于 2013-10-11 09:24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8-1-30 10:51
  • 签到天数: 126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1 09:24: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嘉定新城:有汤有馅的南翔小笼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嘉定在追梦,这个梦就是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化建设中做探索者和先行者,努力打造经济发达、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具有科技特色和高端制造功能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嘉定的城市化发展,不能变成中心城区“摊大饼”发展过程当中的“大饼的边”,更不能做“包子的皮”,而是要做自己的“南翔小笼包”,要有汤有馅、有滋有味。也就是说,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良好的城市功能;既有产城融合发展的格局,又有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质。
    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嘉定新城,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有人描绘未来城市形态:如同一棵棵大树,产业就是无数片嫩绿的叶子,与城市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今,嘉定新城这座绿色城市正在设计着未来的产业,她在思考,用什么样的产业与城市相融合?答案是:这样的产业因人而生,这里的人伴随着产业变化而脉动。
    尽管已经把生产工厂搬迁到江苏大丰,但“剑豪传动”负责人吴剑军依然和嘉定新城保持着联系,不单是因为他的销售中心还在此驻扎,更重要的是,这里存在着一份无法割舍的人情味。4年前,他响应嘉定新城产业发展的要求主动搬迁,然而地址选择、客户流失等问题困扰着他,是新城的工作人员帮他找到了位于大丰的“风水宝地”,如今年销售额已过5亿元。直到现在,他依然把自己当做一名漂泊在外的新城人。
    发展适合未来城市需求的产业,意味着对现有部分产业的舍弃。在新城经济建设中,数百家企业因不符合产业导向而动迁。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企业离开时都带着“微笑”。嘉定新城通过货币安置等方式,为动迁企业弥补损失,甚至还联系周边省市的工业园区,为这些曾经给嘉定做出贡献的企业找“婆家”。
    在众芳村生活了40多年的王建芳在新城建设时,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工作的灯泡厂被淘汰,她又失去了工作。原本是一出城市建设中的“悲剧”,但在她身上,却有着喜剧的结果。政府没有忘记她,她获得了远香舫小区3套动迁住房,还为她落实了社会保险。她失去的工作,又让儿子“找”了回来。工技大毕业的他如今在嘉定电信公司上班,成为一名新城光网的“编织者”,保利家园等不少新城内小区的宽带设备,就有他参与的身影。舍弃意味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但痛过之后,却往往孕育着重生。
    4年前,大学毕业的封朱静选择前往陆家嘴工作,每天6:00起床,匆忙洗漱后,6:30出发坐公交,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公司。并不是这份工作有多好,而是家乡是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地,像她这样的白领没有太多工作机会。这时候的嘉定,对封朱静而言,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早出晚归,在这里只能抬头看星星”。伴随着新城建设的隆隆声,封朱静发现自己身边就有不少白领工作岗位,她在“养乐多”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政工作,她的家就在嘉定新城的另一端,在这座城工作、生活,享受着绿色风景带来的惬意。像封朱静这样的“回嘉”青年已经越来越多。
    诚如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李俭所言,没有产业的新城,只会是一座空城、睡城。目前嘉定新城的都市产业发展正紧锣密鼓。在新城一角,“东方慧谷”产业园吸引了过去繁华都市内才有的服务型企业,东方财富网、携程网、金蝶软件这样的文化信息行业翘楚,不在少数。而在核心区内,一块2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在酝酿着一片上市企业总部聚集区。

    清晨的嘉定新城,微风裹挟着阵阵荷香与鸟鸣声声,轻轻拂过远香湖宽广的湖面,早起的老人伴随着和缓的晨曲,悠悠地打着太极;午间的嘉定新城,匆忙了一上午的白领,纷纷走出大厦楼宇,漫步享受起千米一湖、百米一林带来的惬意;夜晚的嘉定新城,灯光的掩映下,爱好健身的人们随着轻快的舞曲恣然跃动。
    然而,今朝生气盎然的嘉定新城,仅仅在四五年前,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入夜后的住宅小区难觅灯火,即使是大白天里的主干道,也鲜见行人与车辆。城市如何聚拢人气,就好比树林如何引来鸟儿,只有拥有茂密的树木和丰富的果实,才能引来百鸟筑巢。对人而言,提供庇护的茂密树木,就是住宅、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而结出丰硕果实的,就是为后代发展提供资源的文化、教育等公共配套。
    在嘉定新城核心区的规划用地分配表上,有着这样一段话:核心区共60%的土地用于环境、文化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而嘉定新城也确实沿着这样的路子步步前行。远香湖、紫气东来等景观设施相继建成;区妇幼保健院、瑞金医院北院先后落户新城;华二初级中学、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等一批教育配套设施先后开办;区图书馆、文化馆不甘落后,在今年6月就迫不及待地展露风采;台北时尚风情街、保利剧院也将在不久后进入人们的视野。居住新城的市民,在家门口附近,就能享受医疗、教育、文化、商业的一条龙服务。
    在“屋满多房产”从事新城房产销售的叶贸军眼里,购房者从过去对嘉定新城楼盘的犹豫不决,到如今爽快地一锤定音,最能说明新城在民生发展上取得的成效。“所有我接待过的客户,无一例外都关心住房周边的基础配套。”据叶贸军回忆,在他刚来新城从事房产销售时,就曾接待过一位欲购买婚房的黄先生。“当时新城的配套还不完善,医院、学校都还搭着脚手架,不知道什么时候建好,大家心里都没底。”见到黄先生犹豫,叶贸军极力向他描绘起未来蓝图,带着他看了5套房子,但客户最终还是选择去更为便捷的老城安家。“不过从去年底开始,即使住宅均价上涨了一两千,也明显感觉业务比过去好做。”叶贸军深有感触地说。今年4月份,他接待了想买养老房的刘先生,“我带着他去远香湖、瑞金医院北院逛了一圈,第三天他就回复说决定买在龙湖郦城。”
    相比刘先生,在区妇幼保健院工作的吴田英“早到一步”。去年3月,区妇幼保健院搬迁至嘉定新城,因为工作关系,吴田英把住房置换到了新城的“盘古天地”。用她的话说,她既是新城民生发展的参与者,也是受惠者。现在,每天一早,她都会步行送孩子去德富路小学上学。到达医院,穿上白大褂,她又给其他孩子看病诊疗。晚饭后,结束一天忙碌的一家三口,总会其乐融融地漫步在紫气东来景观带。而在周日,夫妇俩又会带着孩子去到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做“书虫”。

    细看嘉定新城的内在,精致而有序,透露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的轨迹。“小联勤”为嘉定乃至上海创造了新经验,新建小区居委会提前筹建打消“买房者”后顾之忧,智能停车系统打破城市停车难题……嘉定新城始终坚持“建管并举”,将城市管理的常态长效机制进行到底,循此路径,一个植入了管理智慧之“芯”的美丽新城正在开启。
    9月末的嘉定新城,秋意袭人,一座座高楼旁、一片片公园绿地间、一条条整洁的道路边,枯黄的树叶在你不经意时跳上肩头,当你感叹这些美好时,是否曾想过,以前那么多工地何时变成了这幅美景?
    为尽量减少城市建设施工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嘉定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强化文明施工管理,推进建筑施工方式创新。比如,实行夜间施工工地周边征询制;对建筑渣土,试点密闭容器装运;要求工程车辆出门冲洗干净轮胎、加装挡板等。
    新城里有很多新开楼盘,但因入住率不达标准,暂时无法成立居委会,众多新居民面临“没人管”的尴尬局面,为此,嘉定新城先行一步,在新楼盘交付伊始便派驻居委会筹建组,帮助入住居民处理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顺利完成职能过渡。
    面对导入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问题,脱胎于大联勤机制的“小联勤”应运而生,发动居民参与,共同推进社会管理,近千名联勤队员到位。由此织成的网络,让尚处建设时期的嘉定新城做到管理服务“无死角”。
    一个一体化的智能停车系统将覆盖嘉定新城核心区,将停车位信息用物联网技术收集起来,公开发布,提高使用率。紫气东来绿地300个地下车位,新城地区所有经营性公共场所、公建配套性场所的3万多个停车位,机关和商务办公楼的停车位均不漏过,一些内部管理得当的小区停车位也能进入该系统,以后在嘉定新城,再也不用“抢车位”了。

    “我们会被赶到哪里去?”当初动迁的消息传开后,70多岁的众芳村村民袁永兴惴惴不安,他所在的众芳村被规划为嘉定新城核心区,在他看来,“这么好的地方肯定不会留给我们。”全村3000多位村民和他持相似的观点。
    然而,几乎就在原地,动迁小区远香舫建起来了,他们成了第一批享受到新城优质生活的居民。“你看,那边就是伲老宅的位置。”袁永兴称自己是新城里的“老土著”。
    “老土著”仍有顾虑:住了一辈子的自然村落,会不会一朝换新颜,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是众芳村90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当初恋恋不舍的重要原因。袁永兴总和别人开玩笑:“以后一出门,都不认识回家的路了。”然而,嘉定新城是念旧的。洪德路没有变成“新城一路”,在原来东云楼村民组原地建起的商业项目取名就叫东云楼,甚至连星罗棋布的小河浜也成了生态的一部分。“当初洪德路两边都是村里引进的企业,可以说洪德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后众芳村的发展。”众芳村村民朱惠忠说,“留下那些有历史渊源的老路名,我们也有个念想。”
    更让“老土著”们感到惊喜的是,在原来王家宅地块,竟然保留了几间江南风格的老建筑,白墙黛瓦,让新城核心区延续了嘉定江南水乡的特质。
    更大的手笔还在进行之中。正在建设的西云楼商业街,将有老上海名人公馆、鱼行、米行、丝织会馆等历史建筑。这些老建筑都是古建筑收藏家黄修志多年来搜寻的建筑孤品。就拿杜月笙公馆来说,在延中绿地市政建设的洪流中,落寞让位,黄修志收购了所有建筑构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复建,只能栖身在吴江的同里,如今却在嘉定新城找到了归宿。负责西云楼开发的易端置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陈宙透露,西云楼将有5000平方米的老建筑,而整个10万平方米的街区都将遵循这种风格,“这与800年古城嘉定一脉相承,新城可以复制,但文化不能拷贝。”
    全国近年来兴起数不清的新城,很多地方,新城的雄伟与老城的破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嘉定没有发生这样的故事。老城与新城建设联动,早就纳入了统一的规划之中。关于老城,规划很明确:从保护嘉定老城和历史文化风貌的要求出发,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城现有的矛盾和问题。
    家住塔城路上的倪天傲用“受够了”来表达他对老城区交通拥堵的无奈。他一度认为这是一个无解的困局,然而,随着老城政府机关、公立医院等慢慢迁至新城核心区,交通状况有望发生根本性改善。而这些腾空的地方,大部分将成为各类服务设施和文化场所。负担过重的老城,这一回彻底解放了。减去的是不堪的负担,增加的则是文化上的传承。秋霞圃公园西侧的新博物馆、环城河边的韩天衡美术馆,使得老城的底蕴更为深厚。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边是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一边是厚重悠久的古典老城,这场“时空之旅”,是嘉定提供给当地居民的丰厚福利。
    来源:《嘉定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