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694 回复:8
发表于 2006-5-3 23:04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7-11 02:34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坐在一个不隐蔽的角落,,眼睛一直看着窗外,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那些仓皇的无法解读的内容冲散。又逢着一个晚间有雨的破天气,洗了把澡,神清气爽,拿了把伞,却不用来遮掩落叶的萧条,在17:00以前走出家门,起风了,有一点凉。暂时打完了手边积下的文档,越看越觉得垃圾,挺累的,忍了整整三天没沾酒,当然也没写字,总以为写字是甜蜜又痛苦的过程,其实打字犹甚。刚刚落比写下日期时才恍然想起今天也算是某个纪念日,隔了两年的时差,煽不动情了,一切变得失重而模糊,如果时间可以倒退回那刻,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让彼此更快乐。胡思乱想了,有朋友说我该写些轻松点的东西,难道如此荒唐的生活诸君看了还不觉得可笑吗?我不是故意要这样的,只是码字的初衷于我就是表达,从不为取悦任何人,所以看不下去的还是别看了,写不下去,我也会不写的。有人也说我关于电影的东西写太多了,相比之下,电影总是远的,因为隔阂而安全,于是它成了一个松软的平台,我轻轻踏在上面,收集坑坑洼洼的印记,然后记下。昨天终于有幸看了Olive Stone那部著名的电影《Natural Born Killers》(《天生杀人狂》 1994年),向往已久了,虽说我不爱暴力型的文艺作品,不过看完之后,血脉喷张,全身毛孔绽放,如此逼真地直面一片一片枪林弹雨,然后毫发无伤全身而退,真爽!
当米基带着50磅生牛肉的外卖按响梅乐莉家的门铃,她知道她的英雄来了,哪怕自己一身低俗古怪的装扮,在有情人眼里都是那么可爱。她义无返顾地随他而去,却惧怕家人的阻挠,她盼望着他能给她自由带着她远走高飞,果然没有失望,男人像个野马王子顶着龙卷风来解救他受难的公主。米基不是罗密欧,不是哈姆雷特,他在自己童年受虐的暴力阴影中理解并爱上了这个姑娘,两人连手杀死梅乐莉变态的父亲和无能的母亲,携手而去,从此幸福而残忍地亡命天涯。杀戮是一针剧毒的兴奋剂,他们举起枪对准每一个随机的目标,无冤无仇,只为那些陌生人惊恐的表情和四溅的鲜血把情与欲推向最高潮,每一个邪恶的细胞都打开,当血液与血液相连成为一种默契的盟誓,蝎子与蛇的纹身是刻在他们身心的图腾,无法回头也不愿回头。三周52条人命,很快,米基和梅乐莉成了警方和媒体的焦点,也误打误撞成了民众闻风丧胆有趋之若骛的偶像。莫不是那次“响尾蛇之劫”,或说是以毒攻毒,他们依旧感觉良好地逍遥法外。因为爱所以不舍,结果让一个叫杰克的警官捡了个便宜,轰动一时的“美国狂人雌雄大盗”米基与梅乐莉被擒入狱,一关就是一年多。可暴力并未休止,在高墙内在俗世中,暴力不是为某一类人定性的客观标准,好人坏人的界限淡化了,中立方也疯狂了,于是死的人越来越多,血腥气味越来越浓。警官杰克死了,记者伟恩死了,监狱长杜埃急得直跳脚,而米基与梅乐莉在众目睽睽之下漂亮地完成了胜利大逃亡。故事还没结束,导演摒弃了“恶有恶报”的传统,电影尾声,米基与梅乐莉开车载着他们的几个小孩灿烂地扬长而去,是讽刺,是另一场甜蜜噩梦的开始,我们不得而知。
故事算是简述完毕,其实电影仅是这般浅显的警匪情节又岂能挑起观者那么多回味,然而编剧十分着重地加入了第三方——媒体,以伟恩为代表的媒体力量,他们疯狂的热点追踪引发了一连串民众畸形的疯癫的追捧。电影里刻意用画面营造一种全球轰动的效果,当米基与梅乐莉像明星般出现在电视上,他们的“事迹”被扭曲地神化,万千青年人纷纷用“cool”用“好样的”来形容他们,所谓的道德感被随意颠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也许你并不会真正效仿他们的行事作为,但作为一类“特例分子”唤醒心目中恶性的因子,死是别人在死,罪是别人在领,看的人爽了,即使达不到“楚门的世界”那样的逼真,也依然能过尽隔岸的瘾了。媒体的力量还表现在米基上庭前接受访问的那次,当他把一头金发剔光,当他貌似臃懒地说出煽动式的言论,意料中的暴动发生了,尸体踩过尸体,那只是铺垫,垫着米基通向解救梅乐莉的路。毙杀了“恶棍杰克”,他俩日夜思念的唇终于贴在一起,他俩相许一生的拥抱再也不愿分离。电视,竞争重重,从50年代起它便象征日益兴盛的“快餐文化”袭击大众审美的取向,各种各样的花招使尽,收视率与收益挂钩,道德感在哪里,社会责任感在哪里,于是越来越多的投机分子舍身融入,你能不能拒绝,我至始至终觉着是一种警示,于今现状的警示。
从前有个善良的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蛇苏醒后却咬了农夫,农夫十分气愤不解地问蛇为什么要这么做,蛇轻蔑地回答:“因为我是蛇啊!” 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则小故事——农夫和蛇,小时候老师用它当作经典的恩将仇报的反面事例教育过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电影里有两出巧妙地影射了这个寓言。当米基与梅乐莉在沙漠中遭遇困境,一个好心的印地安老人帮助了他们,气氛有一种神秘的诡异,时常穿插进一些意识流式的意象画面,使人产生极其不祥的预感。疲累的米基酣然入睡,却被接连不断的恐怖梦魇惊醒,然后随手操起身旁的枪对着那个印地安老人射击,老人应声倒下,死去。这是梅乐莉与米基唯一一次为了原则性问题而发生争执,她指责他不应该如此冷血地对待帮助过他们的好人,米基也表现地十分懊恼,自己都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像“鬼上身”似的,大概这就是一种所谓的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出于生存需要或自我保护的杀戮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动物性的表现,在人的社会里,这方面劣性的冲动往往通过一些法律规范来约束,而他俩在决定踏上这条血腥的不归路时就已经渐渐脱离任何体制范畴的束缚,他们是边缘的,甚至是逆向而行的,他们追求的自由是用对抗破坏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与其说那是一场意外,不如将它看作是米基自然属性的曝露和社会属性的沦失,而他的这种转变与梅乐莉相比,是更先行又彻底的。至于结尾处两人成功越狱,连手杀死了与他们一同血战的记者伟恩,这就更容易理解了。伟恩原本与这次事件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一心追求节目的收视率和轰动效应甚至不惜牺牲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私欲,他的立场是如此混乱,他伤痕累累枪弹横飞掩护他们出逃,只为换得全程跟拍直播。这行为里没有丝毫“仗义”的成分,当然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仗义”可言,在道德感极端扭曲的状态下,或许某刻他也杀红了眼,但他始终没有忘了自己的使命,做一个“伟大”的电视节目,然后在业内平步青云。所以说伟恩同米基、梅乐莉从没处在同一阵营,只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等危机过去,他自然成了他们现成的鱼肉,以恶治恶,以命抵命。
这是一部冷酷的电影,唯一一点点温情就是米基与梅乐莉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我不知道这份爱的根基是什么,如果真有书里写的“一见钟情”,这应该能算了吧。当米基带着梅乐莉逃出那个地狱般的家,他们来到桥边,女人把随身带的物品统统抛下高桥,欢快的毫不犹豫的,象征着一个“旧我”的消亡和“新我”的出世。然后他向她求婚,银幕外的我们是见证,除下自己蛇形的戒指套在她的无名指,割破彼此的手掌紧握在一起,血液与血液相融,这真是一种极尽浪漫、直接又彻底的结合。女人白色纱巾在空中美丽地翻飞,他们抛弃了众人的世界而在只属于两人的天地里惺惺相惜相亲相爱,像两个心理发育未健全的超龄孩童,从此只拥有彼此,只忠于彼此。然而身体的偶尔出轨还是有的,我们看到米基对街边挟持的一个陌生姑娘心猿意马,梅乐莉报复式的在加油站与一个小工偷欢,其实整部电影另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的性意味相当浓,但在表现上却更似意淫式的甚为简单,没有裸露的镜头,没有夸张的动作,全凭观者在想象中填充那些留白的空间。电影里梅乐莉利用过三次她的性感,第一次是手段,是他们商榷好的打劫伎俩;第二次是报复,她对他想入非非的报复;第三次是陷阱,是她杀死杰克警官逃出监狱的前奏,结果那些受惑的男人都不得善终。如果说性只有与爱相结合才是最完整的,那么故事里的他们成功地诠释出了这层意思,尽管里面对少含着暴力攻击的因素,可性与爱本身是纯洁无罪的,他们享受着,而我赞美着。
起码有两次我几乎以为他们要死了,一是两人身中蛇毒,一是两人血拼逃狱,若说前一次鉴于情节铺展而不可能终止,最后拼杀里,都负了伤却险象环生,终于还是有惊无险,“好人”没有长命,“坏人”也没能让我看到报应,不知道是我太幼稚或是编者太牛逼。着实替他们捏了一把汗,我虚弱的道德观被导演顺利地带着被动而游移,潜意识里相当矛盾,既不想看到米基和梅乐莉分开,同时又想看到他们罪有应得,谁说这不是教人揪心、激动又不断置疑的拉锯呢。另一个让人新奇的是这部戏的画面,线性叙述的情节,干净流畅的镜头,而在其间加入不少野生动物和电视节目的元素,都是具有意象性的,十分有冲击力和想象力,视觉语言相当丰富并有引导作用。这是我第一次看Olive Stone的作品,曾看过几篇关于《天生杀人狂》的电影评论,所以早就有了些既定的轮廓。两个主演很不错,伍迪.哈里森英俊彪悍中隐透出冷酷的原始凶残,朱莉叶.刘易斯娇弱单薄的身躯里蕴涵着随时爆发的恶毒和歇斯底里,我不想费心猜测这些是否与本色有关,但他们的表演是有说服力的,是能获得观者认同感的,非常棒!
在爱的名义下共跳蛇蝎之舞,有爱,有血,有性,当邪恶入侵,分裂出的变异个体,人间与地狱无别。能物以类聚也是有幸的,我羡慕他们的“知遇”,在茫茫人海里凭一眼坚定,不在错过辜负。米基说:“杀戮是纯洁的。鄙陋的是别人的干扰。”多么无赖而推委的说法,生命不分贵贱,每个人的命都是脆弱而宝贵的,将自己的痛快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谁赋予你们那么自私独裁的权利,或是西部沙漠气候将你们的良知统统蒸发,我只是在12年后隔着屏幕抱不平。关于电影的东西差不多写完了,分两次,依然有些艰难,但比起前篇《断背山》的随笔文字要爽气许多。生活每天都在变,虽然我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四月底,今年第一次穿裙,气温逼近30度,昏昏噩噩的,酒精只是诱因。有时也在想,如果给我一把上了躺加满子弹的枪,我是用来扫向别人还是结果自己呢,欠了一点点愚勇,故事始终是他们的故事,在现实里,弱质的我估计是把它上缴去邀功吧。
(2006 4.27——4.29)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16-3-3 12:11 |
---|
签到天数: 20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L版,什么时候能写篇短点的,好让人看不那么累。
哈哈 农夫与蛇,这个故事从小就喜欢的 。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7-11 02:34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6-5-1 13:15:18
|
只看该作者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2-10-30 13:54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很喜欢LZ的文字!  |
|
|
|
|
|
|
|
鄙视美国人拍的片子
他们永远不明白如何用温和委婉来表达自己
如果没有 极端的 强烈的 无回旋余地的东西 他们就失去了用电影阐述观点的能力
用暴力去抚平因为暴力而产生的伤口 只会伤上加伤
最终它什么也改变不了 什么也挽回不了 什么也拯救不了 到头来只是再一次把人性曲解
我们可以冷静的想一下暴力中无奈形成的畸变到底又能对我们存活着的人有多大意义的启示?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7-11 02:34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 09:29:0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whitestone 在 2006-05-02 00:58:52 发表
鄙视美国人拍的片子
他们永远不明白如何用温和委婉来表达自己
如果没有 极端的 强烈的 无回旋余地的东西 ...
其实很多欧洲电影,不论是北欧还是西欧,他们的电影人在表现尺度上很多远远都超过所谓的美国片 |
|
|
|
|
|
|
|
也许不该说鄙视美国人拍的片子
毕竟美国人也拍过《死亡诗社》那样可爱的电影
当时写的时候只是想着
《邦尼和克莱德》..
还有《低俗小说》和《搏击俱乐部》
大多所谓的美国好电影都是这个调调
也许美国人太过单一的依附于摇滚文化了
相比之下 虽然欧洲也有暴力 情色
但欧洲片还有很多别的
|
|
|
|
|
|
|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7-11 02:34 |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
8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6-5-2 16:47:17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片比较狭隘,有很多类型都不喜欢看,其中包括暴力片
《春风化雨》是部好电影,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另一部罗宾.威连斯的《心灵鼓手》 |
|
|
|
|
|
|
|
原文由 whitestone 在 2006-05-02 14:09:56 发表
也许不该说鄙视美国人拍的片子
毕竟美国人也拍过《死亡诗社》那样可爱的电影
当时写的时候只是想着
《邦...
《死亡诗社》我曾经极力推荐过。倒不是哪国人拍的电影必定好看,文艺这种东西,是需要天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默契一致的。从电影向绘画再递进一层,或者从绘画再递减一层,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领悟,是文艺整体性的字我修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