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4902 回复:0
发表于 2014-4-28 10:23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7-17 11:4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老百姓发生纠纷不到官府打官司,而通过械斗解决,官府应该如何应对,怎样消除百姓械斗?梁恭辰,福建福州人,清朝文学家,曾任温州知府等官,著有《劝戒四录》等笔记体小说。梁恭辰在其《劝戒四录》中记载了福建漳州知府李赓芸引导漳州人消除械斗恶习、诉讼解决纠纷的事迹。
械斗盛行
李赓芸(1754—1817),字生甫,号书田。江南嘉定(今属上海市郊县)人,系著名学者钱大昕入门弟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考取进士第二名。嘉庆二十年(1815)李赓芸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
当时,福建省漳州械斗盛行。李赓芸到漳州担任知府之后,决定改变这一状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从根本上扼制械斗,李赓芸决定调查清楚当地老百姓有了纠纷为什么不选择到官府打官司这一正常渠道,而舍近求远,选择了冒风险的械斗?
座谈调研
李赓芸找来当地的乡约、里正,请他们到官府喝酒,和他们进行当面座谈。知府大人和乡约、里正平起平坐,进行座谈,乡约、里正受宠若惊,非常感动。一五一十、开诚布公地对李赓芸说,有了矛盾纠纷,老百姓本来也愿意选择打官司这一正规渠道。但是,打官司的关口很多,手续很烦琐,有的官司打了好几年,还没有着手。即使着手处理,也遥遥无期,很长时间没有结果。因此,导致老百姓既费钱,又费时间、精力,老百姓痛心疾首,再也不愿意去官府打官司。
知府新策
李赓芸听了乡约、里正的发言,当场拍板,说以后老百姓打官司,可以直接到知府衙门找自己,不用花一分钱。而且,自己要当场作出决断。如果老百姓对于自己的处理有意见,也可以当场当面指出来。李赓芸要乡约、里正告诉老百姓,让他们相信官府,打官司解决问题,而不要继续械斗。
同时,李赓芸要乡约、里正告诉辖区老百姓,如果有人继续械斗,将严惩不贷。不仅要将械斗的首要分子法办,他们有房子的,还要将房子全部烧毁。让众人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即使是行贿,找关系也是无济于事。
严惩械斗
乡约、里正听了李赓芸的话,耳目一新,非常重视,回去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当地的老百姓。但是,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老百姓看惯了官府的衙门作风,对于乡约、里正转述李赓芸的说法,也是一笑了之,认为不过是官府骗人的谎话。因为老百姓对于李赓芸打官司的说法将信将疑,在发生纠纷之后,也仍然有人不愿意打官司,而继续选择以械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械斗在漳州继续存在。
为了从根本上扼住械斗的歪风邪气,李赓芸没有心慈手软,而是言必行,行必果,按照自己此前宣布的坚决予以严厉打击。真的派出衙役,将械斗的首要分子抓到官府法办,并且将他们所有的房子全部烧毁。的确也有的人心存侥幸,妄图行贿、走后门。但是,李赓芸铁面无私,没有一丝一毫的松动。老百姓看到械斗的后果如此严重,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在发生矛盾纠纷后,只能按部就班的去打官司。
方便诉讼
对于前来打官司的老百姓,李赓芸果然也是说到做到。原告到衙门告状,李赓芸就立即确定处理的时间日期,丝毫不拖延,马上派出人员随同原告去找被告。如果在确定的时间日期,被告不按时到官府,李赓芸就找原来前去通知的衙役追究责任。由此,衙门风气大大改变,老百姓的告状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老百姓也不用花一分钱。
因此,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再也不愿意冒险去械斗,而是自觉自愿地去官府打官司。甚至于附近县份的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也找李赓芸去打官司。对此,李赓芸也并非简单的拒之门外,而是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转交相关县份处理。漳州的民风因此大为改观,械斗现象彻底根绝。
流芳百世
在黑暗的封建王朝,如此清正廉洁的李赓芸,还是免不了因故被人诬陷。就在调查处理李赓芸案件的使者到达福建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纷纷上书,为李赓芸鸣屈叫冤,摩肩接踵,感激涕零。李赓芸担心狱吏诬辱,自杀身亡。李赓芸死亡后,当地老百姓自发修建祠堂,纪念李赓芸。 《清史稿》 第478卷 《循吏》(三)就有李赓芸传。李赓芸的著作也有 《稻香吟馆诗稿》 七卷流传于世。
时至今日,告状难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矛盾纠纷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不可避免,我们不能回避矛盾纠纷,而要及早发现矛盾纠纷,及早治理化解。对于人人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治安琐事,必须及时处理,防微杜渐。
而今,聚众哄抢行为频频发生,从执法方面寻找原因,就是因为对于群体纠纷的特殊对待和放任自流,形成倒激励机制。对此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惩不贷。这就是李赓芸引导漳州人从械斗到诉讼给我们的启迪。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