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查看:1993 回复:8 发表于 2007-6-6 15:04

该用户从未签到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1:4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如何写书评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写书评为最难,如果打个比喻,写介绍好比跳街舞,写书评好比跳芭蕾,书的介绍可以参照书中的序言与目录,只要明明白白告知读者书包括哪几部分内容,书中的主要观点、主要特点是什么即可,当然,把把握书中的特点也不是容易的事,而这一点也是书评的基本要求。写读后感要难于写介绍,因为,书的简单介绍既使没有细看全书也能介绍,而读后感则不行,只要认真细读,读后有启发,有收获,方能写出好的感想。一般写读后感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对书进行整体的评介,只要写出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就行了。而书评首先要写出书的主要特点,还要认真分析书的地位、价值与意义,分析书的写作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没有认真研读写不出好出评,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既是写出来的书评往往只停留在读后感的层次。


写书评大概结构

自我简介:书评完全是自己在阅读后的感想,因此简单的自我介绍可以很好的衬托出作者的经历。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观点绝对客观,一个介绍多少可以算作补充。
对自己的帮助:每一本书,只要认证看完,我们一定从中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在此把这些东西列出来,最大的好处就是1年后当你希望在书中查找信息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书评立刻找出来。“出版是最好的记忆”。
书籍大概结构:大概有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句话概括一下内容。关键的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回想一章的时候,哪些内容是最能想的起来的,哪些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

阅读建议:从自己的角度,推荐不同的读者采取的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是一个书评中对别人最有帮助的部分。

问题和建议: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在文章最后提出书籍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不仅对读者有帮助,而且还能对出版社有一个反馈。出版社的编辑们真的会用心去看的。这里的任何建议和批评一定要有足够的操作性。打个比方:与其说“翻译水平差”,不如说“297页第三段开始的那句话反映了翻译断句的水平有待提高”。这样译者才能知道你的困惑,他才能有所改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1:48:59 | 只看该作者
獨立的書評在哪  

   
    獨立的書評對於一個社會出版業與文學的健康發展功不可沒。然而目前國內的書評處於一種邊緣的、零散的存在狀態,沒有專門的書評人才和規範的行業組織。當寫書評成為一件為需要而臨時湊個數的行為時,我們更需要呼喚獨立的書評。  
  


  

文/蒙木

    有了語言,作假就多了一種至關重要的道具,王朔說用文字撒謊像放屁一樣順暢。有了作為職業的文人,我們就從來不缺少文過飾非者,正如程子質問,“務為悅人非娼優而何?”有了手機和網路,我們已經難得把持現實倫理的底線,畢竟我們和前輩聲討吃人的禮教的壓迫已經這麼久。語言的分寸感,源於人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存在的體認;評論的分寸感,就是評論的良心。

    稀缺有力量的書評

圖書評論的讀者越來越少,而惹人厭的書評又實在太多,普遍喪失了這種分寸感。劣質的書評大概有兩類,一類是耽于沒有節制的頌揚,一不小心就把作者捧為當代的沈從文,就有中國的馬爾克斯;一類是執著于立異的謾罵,於是到處是大陸的李敖,再生的尼采。無論什麼東西,也許是乍窺門戶,也許是老太太月經,倒都能找出個最或第一來。無知無畏、無恥無格被拿來與勇氣和才情對等;而欠缺深度和厚度的,都被大言不慚地冠名為後現代,壞了後現代這一鍋好湯。

    評論文字爛到這個程度,首先是因為它們來路不正。作者攢了一本書,馬上廣為散發,寄給朋友,夾個條條說寫篇評論的文字,到時會有大餐消受云云。於是朋友就寫了,無論是基於廝熟的情面、蝦蟹的誘惑,還是圈內人的彼此捧場呢。而朋友又可能轉托,或者找他們的學生練筆應付。這如何保證一篇書評的品質?媒體的大量讀書版面都當櫃檯出租給了出版社,再由出版社圖書宣傳人員策劃圖書評論和話題,除了製造點噱頭,誰能勇於批評身邊同事的成果?何況圖書鋪開程度和賣書的業績又關涉到組織者自己的獎金。於是大量的書評成了赤裸裸的廣告叫賣,其吹捧圖書的肉麻程度讓人想起了賣成人保健品的傳單。

    僵化的“書評八股文”

    從書評作者角度來說,他們或礙于情面,或為了煙酒錢,靠著自己的聰明,不斷傾瀉文字,也找到了自己的寫作程式,這種程式往往使得自己讀沒讀圖書都不再重要。總結起來,書評的新八股大致如下:

    八股一、是教科書式。也就是作者簡介加中心思想。該程式的秘訣是給序言後記改頭換面,同時粘貼幾個作者的妙句或者來幾則網路上的材料,就拼湊成了千篇一面的書評。

    八股二、是敘舊式。大致是在某某境況下,瞥見了某某書,如何如何地受用;或者大談和作者的幾個機緣,人是如何如何地,文章也就不會差吧。夜鶯的歌聲如此甜美,肉也應該很香的。

    八股三、看一反三式。粗粗翻兩頁,找個熟悉的話題,抓住某一點就開始海闊天空地自由發揮,根本不必真把書看完;這個倒需要點博學和串通的功夫。

    我們不能直接說,哪種程式就絕對品質低下,因為僅僅把握中心思想也不很容易的。八股一往往匱乏想像力,但它屬於基本素養,如果我們對作者根本不了解,對書的中心把握不準,怎麼可能寫出好的評論?八股二容易不著邊際,都是與書沒關係的話;不過即使邏輯紊亂,倒也有些誠\實吧,它利於寫點譏誚的文字。八股三不小心就臨著水仙花獨語了,但如果寫好它也能夠讓書的觀點向深處走。但現在流行凡寫書評就套用這三大程式,成了書評複製軟體或生產車間,倒也省時省力,效率驚人,但大多面目可憎,讀之味同嚼蠟,空謀\殺讀者時間。

    喚獨立書評人

    書評,書評,往往是品頭論足別人的崽子,難道果真要天生做妾?如何讓書評富有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呢?書評必須被納入為一種書寫,像羅蘭巴特所指出的;還必須像錢穆所強調的,文字書寫背後應是一個獨立的人。現在有種獨立書評人的倡議,獨立書評人,即他既不隸屬於圖書作者,也不隸屬於出版社,他自重身份,有自己的趣味和標準,為自己的語言負責,為自己的名字自豪,拒絕匿名和化名,有獨立的立場和批判的能力,這是我們所需要的。

    什麼樣的書評才是合格的書評?首先書評人必須告訴我們被評論的圖書面對的問題是什麼,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解答。如果書評人能夠理出問題的譜係,在這譜係內對作者的解答做出定位和合理評價,那就是比較優秀的書評了。如果書評人對該問題能提供自己的探討,就是上佳的文章。至於書評人是不是真的吃準了作者所表達的,完全可以通過書評人自己的語言看出來。如果書評人在作者的魔圈裏打轉,擺脫不掉術語的禁錮,不能以聊天的形式,把自己的認識和評價通俗地談出來,那麼,他就還需要接著多讀幾遍書。沒寫清楚,就是沒有想清楚。能夠深入淺\出,無疑屬於別一個境界的文字了,是書評中的上品。

    鋻於讀者需求層次的差等,還有一類書評,也有其存在的價值。那就是書評人完全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切身地談談自己因為讀該書所受到的啟示和依然的迷惑。這類寫作是屬於書寫的,修辭立其誠\,往往折射出一種理解圖書的角度和趣味。當我們的學識不足以整體把握作者所面對的問題時,應該立足這類體式的寫作,揚長避短,以免於貽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2:21:53 | 只看该作者
观察了一下一般书评的写法,现归纳如下。
第一段:介绍出版背景信息,书的由来等。
第二段:介绍作家,书的内容。作家越大牌,这段就拉的越长。
第三段:引用书中段落,具体分析。
第四段:引用各处报纸杂志,名人评论,第四段的位置正好是文章的“腰部”,所谓“撑腰”,当然要找最权威的说法,否则怎么撑的起来?
第五段:发一下感想,总结一下意义。
书评大体分这几个部分,可在合理范围内打乱次序。除去第三段和最后一段需要作者少量发挥外,其他部分均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中用强有力的搜索工具搜到。书评大概千字,作者自己的原创想法能有200字已经不错。
是不是可以在语文教科书里加上这个“实用文体”了呢?
再认真点作者就可以满世界搜各国语言文字的资料,下足这200字的功夫,这差别就大了。感兴趣的人可以试一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2:43:03 | 只看该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而要使理想的书籍成为打开人们智慧的钥匙,往往要借助于书评,供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和它交朋友。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给少年儿童更多的课外读物》一文中对书评的作用作了形象的概括,他说:“一篇精要精当的评介文章登出来,好的读物就象长了翅膀,飞到广大读者心灵的窗户前,等候开窗欢迎。报刊有义务使好的读物长翅膀。”

什么叫“书评”?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自己的感受、见解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书评”呢?

首先,要认真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序、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序和跋,可以大致知道书的内容。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主要谈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请别人(多半是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主要是介绍或评比本书的内容和特色。有的书的前言,实际上也是序的性质,有些书的后记,实际上与跋的性质类似。序一般是放在书的正文之前,有个别的放在正文之后,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自己的巨著《史记》写的自序,就放在《史记》的末尾。序、跋是读书指径人门的向导,写书评,不可不读。

其次,要学会写内容提要。唐代散文作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我们读书要学会在深刻领会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以后,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大意简明扼要地概述出来。写书评,不可能把原著的内容从头到尾复述一遍,学会写内容提要,就比较能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主题抓得准,书评也就“有的放矢”,不至于文不对题。所以,练习写内容提要,对于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很有裨益。

再次,要联系实际。读了一本书,感想、收获也许很多,这就要抓住书中使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结合自己所想到的、所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受到的启迪。比如江西师院附中高一学生吴岚写的《我爱〈红岩〉》一文,获山西《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学生书评征文一等奖。文章从“我”和《红岩》的联系中,紧扣着一个“爱”字来写。先写《红岩》是“自己最爱看的一本书”,然后详细叙述爱的原因——“还是这本书给了我前进的力量、生活的勇气”,作者诉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分析了《红岩》一书中的许云峰、华子良、江姐、小萝卜头等几个主要英雄人物形象在自己心中引起的震动,回忆了妈妈的嘱咐,最后概括了《红岩》一书如何帮助她从厌恶生活到热爱生活,书评写得情理交织,娓娓动人。

最后,要有独立的见解。古人云:“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要多思考,善于问,在正确理解原著的本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比如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文情并茂的散文。内蒙古乌兰浩特一中丁少华同学读后写了一篇书评,文章就郭老提到的李自成杀李岩的举动,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李自成杀李岩犯了双重错误。作者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作出了种种“设想”,然后逐一加以论证,指出李自成既轻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又轻率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这就尤其使自成的错误又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最后得出李自成杀李岩实属“失策之举,鼠目寸光”这一结论。丁少华同学的这篇书评立论求新、求异,论据不贪多求全,论证过程摆事实、讲道理,紧紧围绕论题进行推理,作出判断,力求以理服人。虽然文章的个别观点还有待商榷,对李自成听信谗言的思想基础以及杀李岩的阶级界线还缺乏必要的分析,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胆识和论辩能力,实在值得称道。

写书评,贵在有独立见解,最忌踏陈习故、人云亦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2:43:44 | 只看该作者
书评作为一种文体或者一种文化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就多数人而言,对书评的认识一般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较少理性的思考。那么,书评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认识和利用它呢?



书评的含义有两种,其一是在对书籍的内容和外在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写成的文章;其二是指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和评论的文化行为。书评所面对的是以整体形态出现的书籍,因此,它不同于诗评、文评、剧评、史评等。书评可以对所评论的对象进行由内到外的综合性评论,也可以有所侧重地评其一个或几个方面(包括书中的某一首诗、一篇文章等),不过,视野必须顾及全书。在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书评可以追溯到《诗大序》,而其真正得以发展,则是在我国报纸、杂志事业兴起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出现了专业书评刊物——《图书评论》和《读书月报》等。



书评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后的成果,因此,它不同于图书广告、图书介绍,也不同于一般的书话、序、跋之类的文字。不过,有些书话、序、跋是以对书籍的评论为主要内容,或者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在里面,它们也可以划入书评的范围。就常见的书评模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一、介绍性书评。这种书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主要是简单介绍某种图书的基本内容,常常带有广告色彩。二、评介性书评。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子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三、专业性书评。这种书评是从所评对象的专业角度来写的,其篇幅要相对长一些,对该书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它尤其注重该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四、阐发性书评。进种书评比专业性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有时它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一问题继续作深入的探讨,有时它也对所评对象中的某个论点进行反驳,还有时它以所评对象为引子升发开去,大谈某些个人见解。五、书话。这是一种散文化的书评,它评论书的内容,也评论书的编辑或装帧,更喜欢谈其作者或相关的掌故,篇幅不长,但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除具备书评的一般功能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书评还不同于读后感。因为,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升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情况,甚至可以仅仅把阅读对象作为引子,然后就大谈其感想、大发其议论、大抒其情怀。



书评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服务于读者;其二是服务于作者。书评就是在这种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而书评只有体现出这两个方面来,才可谈得上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值得强调的是,书评服务于读者不应是被动的、工具性的行为,而应该是主动的、能够发挥书评家主导作用的行为。因此,我们说书评作用于读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这就要求它把图书的基本内容介绍给读者;其次在于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行为实施






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这又要求它点明图书的精要所在;最后在于它的导读功能,此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读者在阅读时,对所读图书进行价值判断提供参考,二是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这自然就要求它必须准确地反映书的内容,并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遴选书评的对象。



书评还有一种功能是其在服务于读者和作者的同时显现出来的,那就是对图书的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引导。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讲,书评应该对图书市场进行监督,即以社会主义精抻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为准则,对那些不健康的、粗制滥造的、甚至违反有关法规的图书,给予及时地、严厉地批评。同时,这种监督还要体现出一定的积极色彩来,那就是对创作和出版界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当然,






我们并非要求每一篇书评都要把其所有的功能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强调,书评作家们的意识当中一定要始终有这些东西。



在我国尽管书评业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尽管也有一支书评队伍,尽管出版了诸如《读书》、《中国图书评论》、《博览群书》、《书屋》、《文景》、《书品》、《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有一定影响的读书、书评类报刊,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每年出版十数万种图书的出版大国,对于我们这个即将步入学习社会的泱泱大国,这些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欢迎更多的书评读者,同时也呼唤权威性的书评家的出现,呼唤更多的书评报刊的出现,呼唤更多的具有导读价值并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众化书评的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2:44:5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固然有道,但不宜探求过深,求之愈深,兴许就失之愈远了,不求道反倒有了道的意思。读书是读得越细越好,写文章就不一定了

  书评应该怎么写

  ——谈止庵新著《拾稗者》

  大多数时候乐趣是与所下的功夫成正比的

  专谈翻译作品的集子,《拾稗者》是止庵的第二本,第一本是《罔两编》。“罔两”即“影子的影子”,止庵说道,“谈论对象,均为翻译作品,较之原著,顶多算是影子;所谈纯系一己之见,则是又一重影子也。”这种意见照搬到《拾稗者》上亦未尝不可。如此说来,给《拾稗者》作评论,岂不是“影子的影子的影子”吗?《庄子》说影子“无特操”,即俗语所谓“没准谱”,止庵说影子的影子更难免此讥,我这几句话之说与不说两可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书评该怎么写,止庵自己已经表达过意见。在《向隅编》之《我的书评观》中,他认为写书评须有三点,多读书,要有感受,会写文章。不妨一一坐实来看。从《拾稗者》涉及的篇目看,止庵入眼的大多是经典之作,大家都很容易找来读的,虽然各人读同样的书兴许就能读出深浅差别来,不过第一条似乎就落了空。但一本书要读得好,并不只是读一本书的事情,止庵说过,“如果把这个议论的范围扩大到该书作者,至少要读点他别种作品才行,否则说话依据不足”。止庵是尽量去读一位作家的别种作品的,“最近偶然找到十五年前关于迦尔洵小说的一份笔记,当时我很勤奋,每读一篇便写一则,他的全部作品一共只有十七篇,我的笔记都写到了”(《疯狂及其他》),“最近把家存的所有蒲宁小说的译本找出来重读了一遍”(《谈温柔》),“他的中短篇小说翻译过来将近有三十篇,我都读过,其中如《红笑》、《七个绞刑犯的故事》等还读过不止一遍”(《写小说的诗人》),……也只有在多读的基础上,作出“疯狂”、“温柔”与“诗人”等论断才会使人信服,毕竟这种论断是针对作家而言而非具体作品。

  止庵还说过,“若要做出评论,那么还得再多读些书,横向上应包括其他作家的同类之作,纵向上凡对此书有影响者皆应涉猎”。米兰·昆德拉的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乃是借用狄德罗的小说《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里的人物、情节而来,若是没有读过狄德罗的小说,固然仍然可以对昆德拉的剧本发表议论,但难以产生“昆德拉另辟蹊径,乃与前辈作别”的心得。所谓“有影响者皆应涉猎”即此也。至于横向上“其他作家的同类之作”一语,再举一例以说明:止庵认为迦尔洵“仅仅是上述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过渡者,或者说是某种新的文学信息的一个不太完整的传递者而已”,正是在将迦尔洵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和安德列耶夫等人作了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名字,是想注解一下止庵所说“横向阅读”的范围。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读书虽然终究只是闲事,但既然去读书,总是想从中得到某些乐趣,消遣性的阅读或许稍为轻松,可大多数时候乐趣是与所下的功夫成正比的。

  饱满而丰富的感受,是书评的真实使命

  再谈感受。止庵书话写得好,最难为人所及的地方恐怕还在这个感受上。他写道,“你且想象崇山峻岭之上有座雕像,平日我们只是遥望而已;终于长途跋涉至于跟前,发现那雕像原来正在写作。这就好比是尤瑟纳尔”(《缺席者的使命》),“读《没有个性的人》时始终有这样的印象:我躺在一间可能属于自己的茅屋中,忽然看见一座无比巨大的城堡正自天际飘忽而过”(《穆齐尔与我》),“卡夫卡,我想也许他是这世界人散灯灭最后那个锁门的人”(《卡夫卡与我》)。这些感受有人不以为然,某几处的具体论述我也不能赞同,但不可否认这都是饱满而丰富的感受,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恐怕要比那些“正确的废话”多些,说到底这才是书评的真实使命所在,假如说书评确实有使命的话。

  最后说说“会写文章”这四个字。以往也曾经跟朋友谈到过止庵的文字,都觉得固然是好,但失于绵密细致,太讲求把话说得完满,显出小心翼翼的相来。止庵说过他是私淑废名的,但我觉得他与废名那股子泼喇喇的野气离得有点远。说句妄自揣度的话,这可能与止庵太会写文章有关。有时我想,文章固然有道,但不宜探求过深,求之愈深,兴许就失之愈远了,不求道反倒有了道的意思。读书是读得越细越好,写文章就不一定了,近两年止庵出了几本书,多用力在“罔两之事”上,《如面谈》那几篇“怀人之什”中所含的欲言未言、言之不尽之意实在是违之久矣。

  上面只是我作为止庵的读者的遗憾而已,在止庵就未必是个事儿。因为“读书才是正事,文章写成固为一得,写不成亦谈不上损失也”,他早有这个意见在这里。而且话说回来,像止庵这样认真读书写文章又读得好写得好的人,如今又有几个。

  《拾稗者》分为两部分,“从作家到小说”与“从小说到电影”,后一部分论及的电影我均未寓目,不敢乱说话,不过止庵也说“着眼点仍在小说方面”,像我一样没看过电影的读者亦可照前面来读。此书系“自选集”,部分篇目与其他集子重复,最早的两篇收进过1997年度的《如面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07-6-4 12:45:1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评论一本书
很久以前(大概有一年了吧)一位淡大研究生曾经写信给我,询问如何评论一本书.这事儿说来话长,我手上又忙,并没有明确回覆他.趁这个机会,让我言简意赅的谈一下.
评论绝对是主观的.所以书籍作者不必因为看到几篇好评就沾沾自喜,也不必因为看到几篇坏评就难过得想自杀.一本书究竟贡献度如何,要经历时间这一关,以及大众口碑这一关.
然而在主观之中,做为一个评论者,要尽量找出客观的论点与支撑.「直接情绪映射」与「专业书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你不能以自己的需求来「想当然耳」别人的需求.直接情绪映射就是:
* 这本书没有我要的,烂!
* 这本书一大堆我不要的,烂!
* 这本书写这麽浅,给谁看呀,烂!
* 这本书写这麽深,给谁看呀,烂!
专业书评则是:
* 这本书没有我要的,但它的书名是什麽
* 这本书一大堆我不要的,但它设定的读者层在哪里 有没有明白示之 (不看序,不看导读,不看前言,可就不要蒙着头瞎说啦)
* 这本书写这麽浅,但是浅中带有观念吗 还是光只 step by step 的白痴教学法
* 这本书写这麽深,但是有没有深入浅出 有没有适度的铺陈 或者有没有 bibliography
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论点.至於客观的支撑则是,如果要说一本书哪里不对哪里不好,就举个实证,一翻两瞪眼,没人会有第二句话.(像「结构松散」这类评语,倒真的很难实证.这是总体观感)
一本书,不是写给一个人看的,是写给很多人看的.每位可能的读者背景都不尽相同,作者的立场便是在预设的读者群内异中求同.如果都不需要铺陈,不需要趣味,不需要方便,不需要前导,那就像一出戏只有主角没有配角,要怎麽看呢到底 如是,那麽套句 dyliu 的话:『去 download tech. spec.,免费的,慢慢看吧!』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场演讲或一本书或一本期刊杂志,如果其中有50% 带来帮助,那真是托天之幸;有 30% 派得上用场,那已是百中挑一.我的华邦朋友 hunter 对我说,他订阅一年份的 MSJ, DDJ,只要其中某一期的某一篇文章带给他工作上帮助,就值回票价了.他说,第一,读物非针对我个人而写,第二,读物真的对我的 project 带来帮助,我哪会在乎这些小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07-6-5 22:05:58 | 只看该作者
有了套式,便没了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5:04:21 | 只看该作者
总有个条条框框的看看..
不然怎么下手
即使写了,成了不像读后感,又不象论文,,,,
难..自己找的资料,放这儿看看,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