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唯一 于 2014-1-16 10:04 编辑
嘉定登龙桥又名州桥,跨练祁河,由嘉定知县王选在南宋淳佑五年(1245)始建,由于它在原来的县衙前面,元代嘉定县升为州,因此习惯上称州桥。从县署到孔庙,如果没有登龙桥,要绕孩儿桥才能越过练祁河。而且早已形成的南大街以及城南一大片地区到县暑办事也感不便,因此王选到任后的第二年就建造了登龙桥。 登龙桥地处城中心练祁河与横沥河的交汇点,城内四条大街的交汇点,县衙门与孔庙的中心点,周围聚集了许多商号,上世纪60年代之前,桥面两侧都布满商户棚屋,中间只留两人擦肩而过的信道,后加宽桥面,从南大街到北大街,鳞次栉比的都是大小店铺,是嘉定古城区有名的闹市地段。 嘉定县成立之初,有三万户约十万人,到元代初年,有过两次人口调查,至元十八年,(1281)经过编查,共有69425户,338552人;至元二十七年再次编查,有95795户,373755人,按照明当时规定,四万户以下为县,四万户至五万户为“下州”,嘉定县户数已接近十万,达到“中州”的条件,所以从元贞二年(1296)嘉定县升格为嘉定州,仍属江南浙西道平江路管辖。到明代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属南直隶省苏州府管辖,嘉定称州不过73年,但是衙署前的登龙桥却留下了“州桥”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登龙桥成为城内热闹的商业中心,却是仅一百多年来的事,是太平军小刀会退出嘉定城之后才逐渐姓陈的。 嘉定城内四条大街,索有“南富北穷,西热东冷”之说,富户都集中于南城,待小刀会撤出县城,十室九墟,富室尤甚,于是谋求与衙署较近的位子逐步重建家园。再说到清代末年,官衙的威严已不复如昔,才有商店在州桥周围落脚。辛亥革命之后,县衙不复存在,商业进一步发展,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更使得州桥日趋繁盛,为顺应商业交通的需要,民国初年八座桥的桥面改成了缓坡形,桥面与两端的路面相同,都是弹石面层,这样不但走路省力,自行车、小推车也可自由轻松的通行,大大有利于南北大街的交通有利于州桥地区的商业繁荣。以至于周围一带沿街房鳞次栉比,全是大小商店,商店门前凡事可以设摊的地方都常年有人占据着,形成了一个“洲桥头”商业圈。经营的行业有酱园、绸布店、百货店、中药房西药店,旅馆书场、书乃至剃头店、大饭店、小酒店、湖广店(专卖馄饨面店)、烟纸店,五行八作都有,并一直扩散到更远大街的两侧这种场景延伸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作者: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