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09.9征文)刘胡兰怎么死的 [打印本页]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9-22 12:13
标题: (09.9征文)刘胡兰怎么死的
                     刘胡兰怎么死的

    中秋节到了,小林的宝贝疙瘩小宝在幼儿园里,小林头痛了,要不要给老师送月饼?每个老师都送,实在负担不起。那么,不送吧?“小宝可能被人冷落”,甚至被欺负,将来老师写些不好的评语,走出幼儿园找不到好学校,再将来……想到这些,像鞭子抽在心上,像刺刀逼在眼前,没有退路啊!唉,送吧!
    不知为什么,看到这里,我脑海中蓦地跳出好久以前看到的关于刘胡兰死因真相的报道。那个报道时时震撼着我的心,刺痛着我,令我不能淡忘。我们都知道,刘胡兰是被铡死的。那么究竟是谁铡死了十四岁的小闺女刘胡兰?那报道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反动派铡死的,而是他们用枪托击打几名老乡,强逼他们去铡刘胡兰。没有退路了,乡亲们恐惧、颤栗、无可奈何,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
    当然,这个报道并没有否定刘胡兰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事实,历史的鲜活细节摆在眼前,绝不是为了代替历史本身,却 给了我们历史以外的启示。
    乡亲们举起血淋淋的铡刀时,心里一定明白,这一刀绝对是不应该的,绝对是犯罪。那么,不铡下去吧?刺刀逼在眼前,自己可能要死。如果乡亲们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他可以下令反动派放人;如果乡亲们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可以号召天下反对铡人。可他们什么都不是,他们是平头百姓,只能下手了,忍着心下手了。
    我怎么把充满人情味的送礼和血淋淋的杀人联系起来了?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
    在公权力的压力下,为某个私利去违心送礼,毫无人情味可言,是错误的。这大家都知道,如果这也要讨论,那简直是非不分了。可明知不对为什么还送呢?就像云周西村的乡亲们这一刀不铡下去行不行啊?小宝受欺,评语不好,找不到好学校,再将来……如果我是那些老师的领导, 可以不送,如果我是什么明星, 可以不送,可我什么也不是啊,我只能咬咬牙,忍着心疼,把那铡刀按下去。可你想没想过,这一刀下去铡的是正道之风啊!
    不送是正道,送是野道。人们不走正道,要走野道,除了上面说的两个“如果”,细细分析起来还有许多理由。
    一、方便。让孩子自己努力,抗争欺负,考上好学校,争取好出息,跨过高墙去,难!罗纱一提,轻盈地从围墙小洞一钻,确似隐身穿墙,方便啊。
    二、优越。正道虽好,没有神秘感,大家都会。好像武术,你斑竹教,他马甲帮,我大怪路子,江湖异人,字不管对错,句不讲文法,文章没有章法,走的是野道,你们比得上我吗?傲视天下,满身优越。这里似乎透着点创新的味道。
    三、随风。大家都送的啊,云周西村那一刀,大家都按 ,我只伸小指一根啊。这风是香的臭的管我什么事……看来送的理由很多。
    云周西村乡亲们在举铡刀时想的那两个“如果”距离现实太远,我们都是平头百姓,只能说平头百姓的话。按照事物的规律,路是无路的地方踩出来的,本来无所谓正道野道,等到社会道德、法律确认以后,才有了正野之分。如果现在我们还要混淆正野,逐渐令正道让位于野道,将来我们的宝贝疙瘩“小宝”们无正道可走,只能走野道,要吃尽苦头的。铡刘胡兰的乡亲们,有的精神失常了,有的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惩罚,下场都苦不勘言啊。
    为了正道野道是非分明,为了天下正道通畅,为了灭尽野道,我们咬咬牙,受一点鞭打心头肉的疼痛,坚决不送。我想起那句公益广告语:“爱上海,从我做起!” 爱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也 从我做起吧!


作者: yipinkoo    时间: 2009-9-22 19:13
黄老师收过礼吗?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9-22 19:44

    那天,我情绪坏透了。凌晨,女儿突发高烧,急匆匆上儿童医院,医生诊断 急性肺炎,验血,吃药,吊针,忙了一早晨,上班就迟了。走进教室,里面乱哄哄的,我把学生骂了个狗血喷头,个个垂头丧气。谁让他们不遵守纪律 ,老师有这个权利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
    回 办公室,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和家长联系,处理突发事件……东奔西走,忙忙碌碌。当我再坐到办公桌前时,天色渐渐暗下来,忙了一天,我 精疲力竭 ,早晨的坏情绪也丢到了爪哇国。
    突然,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那 漂亮令人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盒子下  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黄老师,我们不守纪律,害你发了那么大火。我们知道你女儿病了,大家都说,这东西挺补身子的,喝了它,你女儿肯定身体棒棒的。最后签着“学生马慧英”三个字。我心头一热。
     马慧英是班长,回族人,寄宿在上海姨妈家,经济条件并不好。多好的学生,买这东西干嘛。我为早晨的事后悔了,说实话,班上捣乱的也就二三个学生,我却不分青红皂白把全班骂了。
     回家,我打开一小瓶,给女儿慢慢喝下 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女儿当天晚上又进了一趟医院。医生告诉我,那瓶营养液在 女儿体内正好起了反作用,原来稳定的病情又爆发了。回到家,我把它扔了。
    第二天,我把钱还给马慧英,告诉她,我女儿病好了,下次别费这钱。她高兴地说:“那营养液真好!我担心了 一整夜呢。” 以后我再没有滥用批评这个班主任的权利,它在我心里有点像那盒营养液 ,以前我一直以为它适合所有病症呢。


    (实话实说,这是我做教师唯一的一次接受礼物。如把那盒营养液还给马慧英,我知道她难以处理,只能收下。以后再有学生送礼,我就以此为例,告诫他们:“别害了我女儿!”至于月饼,鄙人生来不吃,至于原因,以后 再告诉你。)


       

此贴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09-09-22 19:46:21 最后编辑
作者: 冲动一时    时间: 2009-9-22 21:10
看得出,黄老师有很强的正义感,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一是一,二是二,做事绝不含含糊糊,能历经沧桑,依然保持公正无私的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实在是难能可贵,学习了!
作者: 天地行者    时间: 2009-9-23 07:26
有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
作者: yipinkoo    时间: 2009-9-23 15:40
呵呵,很巧妙的回答!佩服!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9-23 20:39
    天地兄:为人处世,凭良心做事吧。我写的《刘胡兰怎么死的》也不过就原则而言,如果我孩子的某任课老师和我特谈得来,交个朋友,吃盒月饼,又怎样?如果那老师以月饼送与不送为标准,来对待孩子,那么赶快让孩子转学吧!这种教师,不配称教师,也不配做人,只配做专吃月饼的虫豸。您以为如何?
    老师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称呼,就像会修鞋的叫鞋匠,会锯木的叫木匠,会画图的叫画匠,会教书的叫教匠......只是个职业名称罢了。
作者: 天地行者    时间: 2009-9-24 21:25
是的,有许多学生是看老师学习的。(小学)
那个老师有吸引力,这个学生对这个科目的成绩就好。反之就差。

我喜欢自由又不拘束的文化,我这种想法只是个人的行为,不代表别人的意愿。

老师也是人要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传到了学校里。我和你都改变不了。老师其实有时也是无奈。
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坏人。只是坏人得事罢了,好人没法。

自己活着不害人就行了。能自由走走看看就行了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9-9-24 23:38
想象力有点丰富。但总觉得并不非常有可比性。
如果说刘胡兰牺牲的事果真如此,那么,那些手握铡刀的乡亲们同样是受害者,甚至,他们必须同时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由此而得到的下场,可能更加可悲。而关于眼下是否与时俱进的送礼,并不至于如此的陷入绝境,最多是一个左右为难而已。如果你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大不了也意思一下,尽自己的力量罢了,多了双方都承受不起,这样,双方在心理上都会觉得理所当然。如果你看不惯这类风气,大不了不去理会,从自身做起,把心思放在教育下一代的正事上。虽然近期可能会,可能会有所影响,但对于一个孩子健康的成长,更有价值。毕竟没有刺刀搁在面前,用不着太紧张。
总体来说,写得不错。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9-25 19:53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名的医生,给病人看病,诊断后对病人说:“你子宫内长了个瘤,最好立即动手术。”病人感谢医生,幸亏遇到良医,保住了生命。她躺上手术台,医生打开病人腹部,突然他全身一震,刀子停在空中。他看到子宫里不是肿瘤,是一个胎儿。
    如果下刀,然后告诉病人,肿瘤摘掉了,他仍然是良医。如果立即缝上,告诉病人,他诊断错误,那么他成了庸医。
    他面对的是灵魂的决斗,和云周西村的老乡面对的难题是否可比?
    在原则面前,灵魂的煎熬是相同的。这里,我们讲的是原则,不仅仅是月饼。送一盒月饼是小事。问题是:面对的这个老师以月饼为标准线,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面对的是以他为代表的恶劣社会风气,这就不是我送得起还是送不起月饼的问题了。
    上面故事里的医生,最后选择缝上刀口,然后告诉病人:“对不起,我诊断错误,你只是怀孕,胎儿很好。”病人和家属气愤极了,把他告上了法庭,他破产了。 我尊敬这样的医生,却鄙视“同样是受害者”的云周西村的那几个举起铡刀 铡小闺女的人。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9-9-26 11:03
我想,大多数老师还是有码的师德的。不会以一点点的蝇头小利,来区别对待自己的学生。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也不用如此费心了。这样的人,能教给自己的孩子什么东西。
还是把心思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更有意义。毕竟,家庭自身的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虽然不是什么领导明星之类的,只是一个P民,但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也应该是孩子所要敬重的人。言传身教,胜过任何什么道。
有时候,想得简单一点,就行了。自己的路最终都要自己走。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0-2 19:37
    四月先生:人要见微知著,事要防微杜渐。送礼风不是某日突然吹起,它是渐渐形成,慢慢成风,如不现在声讨,将来平头百姓不送礼便无路可走,到时叫苦也晚。这样一想,就觉得不能“想得简单一点,就行了。”
    看到过这样的故事:有家裱糊店,常有鼠偷吃浆糊,店主以为 浆糊天天要调,吃点无妨。于是鼠愈来愈多,终于成患,不堪重荷,思搬家避之。一日不调浆糊,第二天,见所有欲裱和已裱之画均遭鼠咬,家产全毁,陷入贫困。
    如不欲家产全毁,走投无路,还是现在就高叫反对送礼歪风!虽说人微言轻,比随风推波助澜强。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0-5 15:51
同行的一个女子有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儿,国庆放假之前一直在忧愁这件事,她女儿上私立学校,送礼之风更甚,送吧,普通了就埋没了,送重了,这么多老师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干脆不送吧,又实在怕老师给孩子穿小鞋。

我们给她分析,换位思考,如果一个老师四十个学生都送礼,因为根本不用还礼的,所以老师也不太可能用本子记谁送了什么,顶多脑子里有个印象,哪几个学生家长的礼送的最重,平日照顾也就是上课多注意些,平时多关心些。其他送的普通的,或许连谁送了谁没送都不知道。而她女儿作为一个普通孩子,上不达三好,下不会犯错,送个礼无非想要老师关心,这样一个普通小孩,再关心又能关心出什么来?干脆不要送了。
作者: 朴志诚    时间: 2009-10-8 18:37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我首先谈谈关于给老师送礼这件事情

给老师送礼,曾几何时开始流行的我就不想追溯了,我只想说明一下我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当然排除了个别对不起“老师”这个重如千斤的称号的败类之外的大多数老师其实根本就不在乎家长送不送礼,送的什么礼

作为一个老师,关注地更多的还是学生的成绩,我承认现在的教育太功利化,但是没有办法,中学,大学都是要靠分数拦录取线的

因此,成绩之外的第二点才是孩子的成长,包括身心健康和身体健康以及做人

学校中也确实存在个别老师看不起某些学生的情况

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看不起?

哪个老师会看不起成绩好的学生呢?

哪个老师会看不起学习刻苦努力的学生呢?

我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自己从自身的角度学找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刮起这样一股风,可是我知道正如黄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并不是怕老师给孩子穿小鞋,更多的是想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行方便”

鄙人小学也有这样的情况,某学生的家长经常借老师录像带看,老师对孩子的确很关照,考试前总会给孩子开小灶,透露点内幕,因此孩子的成绩很好,可是到了毕业考,这孩子考得怎么样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吧,考卷不是老师自己出的。

插入一段:
很多时候老师不肯收还不行呢,有些家长如同天要掉下来一般的夸张,让孩子带不行,便自己送,再不行就上门送,再不行想方设法托人带给老师的父母,总之一定要送出去,老师不收就像要世界灭亡一样不安

说了那么多,可能比较乱,只是我的随性而言

总结下来一句话:送礼的这股风气是家长自己造成的,所以别拿送礼来说事,你们压根没这资格

下面说说文章本身:

乡亲们不铡刘胡兰那是铁定要死的

但是家长不送礼那是不一定会有事情(其实是肯定没什么事情)

我不知道黄老师为什么会把这两件性质相差那么大的事情放到一起

文章文字描述没有问题,依然是很朴实的文字,普通中透出不普通。虽好,但是选择的事例不是很好

可能,我说的是可能

可能在LZ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面,也认为不送礼就会。。。。。。。。。。。而这部分的潜意识被老师的强烈的师德责任感而掩盖,只在偶尔的一霎那间偷偷窜出来一下而又马上被压抑

因为选取的两件事情性质相差太远,可比性不高,所以,我给这篇文章的打分不会很高:80分(满分100)



此贴由 朴志诚 在 2009-10-08 18:41:58 最后编辑
作者: 红雨妖刀    时间: 2009-10-8 18:54
对于黄老师的这篇作品,我也是比较纠结的。从文中来看,作品是不错的。但是,细细推敲下来,又有论点似乎是那么站不住脚。就像刘胡兰的死和送礼有什么大关系。我知道黄老师想表达什么,但是,黄老师,您不觉得,您的表达,要传递给读者的思路,在你的笔下已经转过弯了么?

最终评分:80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9-10-9 13:16
八十分可是中上等的分数了。黄老师,恭喜了!
作者: 冲动一时    时间: 2009-10-9 19:05
这篇征文,语义晦涩,说理牵强,思路不清。
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表现手法相信黄老师比我们懂得多,我在这就不班门弄斧了。
但为什么黄老师没运用这种手法,而拿了个和送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故事来做类比阐述呢?
我想,这可能和黄老师自己的老师身份有关。毕竟这篇征文直指老师送礼现象。这种敏感性话题,对当事人来说,是很难驾驭的。

建议:1,避开此类作文。
      2,实无可避,则实话实说,如后文的‘送药’故事。

评分:40分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0-10 08:36
水平高低么文字里都能看出来。

读书的时候,作文课有小组交换给分数的情况,这时候的分数就和交情相关了,潜规则里的事情,甭多说了。
       

此贴由 燃瞳 在 2009-10-10 08:43:35 最后编辑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0-11 14:43
是不是潜规则,没有证据,不好说。但是,连文字都看不懂,就来评论,还指手画脚指导别人,这就有点蚍蜉撼树不自量。“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对文章评第一第二的本身是很不以为然的,再说“文无定法”,除了错别字,可以用字典作评判标准外,篇章结构何来标准?特别像杂文,其文法更是千变万化,无一定之规。所以,打分纯属主观,可以理解;但是,评语应该慎重,不然被人笑话。
作者: pepe    时间: 2009-10-11 20:31
钝刀子割人~~~~~~


老二之言,秃驴之言害人~~~~~~~~当前的认知,早已是世界范围内的认知,这样的理论,早就不适用于现实中国了


看看全球,统治者(发达国家)的和平是建立在自身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的~~~~~~~~~


仍然受封建思想统治的中国,造就了麻木不仁的民众,,,


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啊,,思想方面的教育~~~~~~






作者: 我爱悠闲    时间: 2009-10-12 10:46
虽然黄老师将例子与主题尽量靠拢。但还是略有牵强。
作者: asdf1980    时间: 2009-10-12 11:39
笔者抓住了“送礼”和“刘胡兰死”之间的共性:形势所迫。
而这两个所迫之间却又有不同之处。刘胡兰的死,是敌对的胁迫;而“月饼”是迎合的迫。前者的群众是受害者,后者的群众确实这种现象的助推者。
两者出发点不同,但实际效果放大的话,造成的后果又有相同之处:那便是对人性的危害。
笔者能以社会风气的形成为出发点,用“刘胡兰死”暗示结果的严重,隐隐间的意喻可谓深刻。
正道和野道之分,有个电视剧叫:人间正道是沧桑。确实,正道沧桑,有多少人愿意沧桑着走完正道?正是写出了当今社会的人,在理想道德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偏差。精神家园的沦丧,作为社会的人的我们,是感叹世风日下?还是有勇气从自己出发去改变这种现象?这是一个问题。
笔者委婉,从细处入手,刻画了这样一幅世间百态的画面。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当今社会集体思维泛滥的情形下,提出这样的一个思考,可谓是一篇好文章了。
我给的分数是:90分。因为笔者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其中体现了思想。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0-12 12:13
黄老师
这回才叫有人认真看明白了

此贴由 燃瞳 在 2009-10-12 12:24:33 最后编辑
作者: 史零    时间: 2009-10-12 12:27
说实话,本也想参加一下,但是看到题目我就放弃了。但是看到黄老师的文章,我真的没有想到,能把一个进退两难的题目写的如此巧妙,心底真是佩服。
第一次看黄老师的文章,还是要感谢这次征文比赛,十分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本人十分看好黄老师的写作风格。
分数也只是一个形式!鄙人不才,打分92分。
作者: 箫六七    时间: 2009-10-12 12:46
认真看完,很欣赏.牧惠先生的风格.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0-12 20:14
    看到史零等人这样看重拙作,而且竟然看得这样透彻,好高兴,骨头也轻了二两。总算嘉网上还有认真读读比较认真的文字的人,不然,写出来的东西 无人看得懂,还写它干嘛?有人为嘉网原创哭泣,我也为嘉网原创失望。现在看不必如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打分可以主观随意,评语敬请认真一些。
    一般人看中秋送礼,都认为只是习俗,做老师怎样收,做家长的怎样送。我不这样看,这是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发展下去,无礼不能做事,人有了一点公权力,就成了贪官,贪污受贿满天飞,全社会抓不完的贪官,这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世界?我们痛恨贪官,怎么可以对恶劣的风气推波助澜呢?怎么可以促使贪官生长呢?所以,别以为只是送两盒月饼这么简单。好好的一个社会被你送我送葬送了,这难道和铡死可爱的小闺女有什么两样吗?有人说,举铡刀是被刺刀逼着,送礼可没人逼。没逼,你会送吗?哪一个傻瓜买了月饼自己不吃,去送给应该尽心尽力为我服务的“仆人”?问题是我们被逼了,却 看不到 逼的力量来自何方,其实这逼的 力量比刺刀还厉害,它是看不见的一把软刀子。请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此贴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09-10-12 20:52:07 最后编辑
作者: asdf1980    时间: 2009-10-12 20:57
当这种“逼迫”来自我们自身时,就像电池被短路,我们已然无路可退,而自己却还不知道,这个就是最大的悲哀。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0-12 21:19
我读书时,哪来家长送东西给老师的,只有老师求家长让小孩多读些书。我初中毕业,在班主任做家长工作后,继续读了高中,高中毕业,在老师动员下考了大学。我不是特别突出的好学生,只是一个中不溜秋的学生,就像燃小姐分析的那种容易被老师忘掉的学生。听起来,肯定有人不信,但事实就是这样。现在的社会竟会变成这样,社会风气好了还是差了?是老师的责任?是家长的责任?都不是,也都是。是你,是我,是他,是所有人的责任。不要小看了这把软刀子!
作者: 天地行者    时间: 2009-10-12 22:34
送礼可没人逼。没逼,你会送吗?哪一个傻瓜买了月饼自己不吃,去送给应该尽心尽力为我服务的“仆人”?问题是我们被逼了,却 看不到 逼的力量来自何方,其实这逼的 力量比刺刀还厉害,它是看不见的一把软刀子。请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这是我最为欣赏的文章中心目的,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时的感受,其实写文章就是写社会和经历,也如我在谈09年6月高考坐弊的潜在心里说道(教育上的失败,表面看没什么可怕.其实它是整个民族精神上的失败,它没向杀人放火那样暴力更不向权力腐败那样令人敏感,其实它才是万恶之源的真正动力. )


       

此贴由 天地行者 在 2009-10-12 22:40:01 最后编辑
作者: yipinkoo    时间: 2009-10-12 22:48
其实原本向老师,长辈送礼应该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礼尚往来,尊师重道,孝敬长辈,都是值得发扬的中华礼仪。可是,由于送礼人不纯洁的动机,部分收礼低俗的思想境界,加上无良商人的推波助澜等因素,导致送礼之风变的那么叫人恶心!
黄老师在前面的贴子里回复我的那个小故事,在我们童年时也曾发生,非常的纯洁,令人感动。目前想要找到这样的情节,已经很难了!
作者: 朴志诚    时间: 2009-10-13 11:16

我不是很认同“形势所逼”这个共同点

因为乡亲不铡小刘是肯定会死,这是必然

而不送礼不一定会因此而有不良后果,这只是送礼者满足内心的“欲望”——想得到一些优待,或者其他如文中所说的

总之,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没有说服力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9-10-13 12:29
我也支持朴老师的观点。
送礼等恶劣风气,虽然很可恨,有时候还有点逼人的势头,但这种气势,大多却是由自己的内心生出来的。
我不相信,不趋炎附势,就一定会有什么下场,自己还是自己。但被敌对势力逼着,下场是明摆着的,而且这个时候要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刽子手手中的一把刀罢了,作为一个人,已经死了。
回到本来的话题,我在前面就声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在这里,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家庭教育可能还要重要。所以,作为家长,平常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其对自己孩子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如果你坚持抵制一些你所认为的不良风气,我相信,对你孩子的教育意义远比一些顺大流的行为来得重要。
在此,也不必看得过分深远了。虽然透过现象能看到本质很不错,这份忧国忧民的思想很让人敬佩,但正如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口号一样,从我做起,这才是更实际,更有用的。
因此,我还是原来的观点,黄老师绝对是一名有良知的老师,家长们,虽然你有千万条理由去做些迎合的事,但也请切记,家长同样是孩子心中的一名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榜样。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0-13 16:01
原文由 天地行者 在 2009-10-12 22:34:37  发表
送礼可没人逼。没逼,你会送吗?哪一个傻瓜买了月饼自己不吃,去送给应该尽心尽力为我服务的“仆人”?问题...


顶天地这些话

送在前面的礼大多带了今后需要兑价的味道。

正因为人性中贪小或者认为礼小无伤大雅,才会让送礼之风渐行渐长,如果收的人无论如何都不收,这礼总归是送不出去的,送礼总不可能还有人学雷锋不留名吧
作者: 朴志诚    时间: 2009-10-15 18:18
原文由 燃瞳 在 2009-10-13 16:01:54  发表


顶天地这些话

送在前面的礼大多带了今后需要兑价的味道。

正因为人性中贪小或者认为礼小无伤大雅...


共识
作者: pepe    时间: 2009-10-16 00:47
一群LJ~~~~~~~~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0-17 18:10
    世界只剩下一只青蛙呱呱叫,这还算是世界么?即使是愤青也不必舞起大刀,横扫天下,把所有人打成“一群LJ”,是不是?

    人们总是喜欢就事论事看问题,不从人的本性上去看,就事情表面讨论问题,怎么讨论得清楚啊!
    你看人家大学问家怎么看人性的:
    “着急贪求,表见了人类的卑微;歆羡涎流,显露了人类的丑陋;忍耐不下,烦恼苦愁,见出了人类的无用。”——录自《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他还说,“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制与受制是一)。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
    好深刻的见解。如果这样来看送老师礼的社会恶劣风气,就看到了本质。
    我特别赞成“1980”先生的话:“这种逼迫来自我们自身”,“而自己却还不知道,这个就是最大的悲哀”——说得太好啦!       

此贴由 丰庄黄老师 在 2009-10-17 18:16:20 最后编辑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