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09.9征文]浅谈中秋礼品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diear    时间: 2009-9-18 15:41
标题: [09.9征文]浅谈中秋礼品文化
按照中国的惯例,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大家都会看望自己的父母,给老人送去几盒月饼。许多人开始往领导家里“跑”,一级跑一级。无论送的礼品再多,月饼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是中秋节的特点。
那是不是应该给老师送礼呢?送礼之风逐年盛行,而我们又不得不这样做。现实的无奈,就怕不送礼自己的孩子被“另眼相待”。归根纠底, 给老师送礼就是一种私欲引起的。


邻居乐乐妈说,她家乐乐去年开始上幼儿园,刚开始不适应,老感冒,每月至少休息一礼拜,三天一咳嗽,四天一感冒的,还是朋友点拨她说,想让老师用心照顾乐乐,最好送点礼。于是乐乐妈送了张百联卡给老师。此后,也不知是乐乐适应集体生活了,还是老师细心照顾,乐乐很少再生病了。乐妈说:无论孩子在上幼儿园或是上小学、中学,家长都要与老师搞好关系,送点礼物是很必要的。

《礼记•学记》写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道尊严何在。师道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家长送礼,学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机会就会越小。
什么时候法律能明确禁止给教师送礼这一行为呢。


又有人说老师要是真想着收你礼,不会对孩子好成啥样的,都是说一套做一套,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真有师德,不送也会对学生耐心友好。

可是,就现在这社会风气,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所谓的“潜规则”一词,大概就是这样出来的。真是玷污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节日送礼,简直成了一场“暗战”。本来单纯透明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变得如此复杂和难以琢磨,家校之间的信任减弱,而孩子能否得到公平对待,真是担忧加剧。
如果给老师送礼,孩子是否就能够在老师那里‘得宠’呢?
如果给老师送礼,老师不喜欢或看不上眼怎么办呢?

社会如此,咱就跟风吧。谁叫咱也喜欢赶时髦呢,送点无所谓。只要老师能用心对待孩子,那也值了。大概这也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礼品文化吧。

作者: 天地行者    时间: 2009-9-18 21:16
第一个顶
作者: 萌芽    时间: 2009-9-21 16:39
了解了。。。
作者: 天地行者    时间: 2009-9-23 07:48
文章好。
从一个送礼的角度去关心社会的现状,同时反映了民众的各种心理
作者: 我爱悠闲    时间: 2009-9-27 18:27
不错!
作者: diear    时间: 2009-9-27 23:32
谢谢支持
作者: 法号七水    时间: 2009-9-29 11:26
嚼蜡文章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9-29 14:57
搬个小矮凳来看看...
作者: zhangwei1987    时间: 2009-10-1 18:13
既然你们都说好,我发表下意见,本文章直白了点,叙述浓重,试用隐晦的手法会更好.
作者: 朴志诚    时间: 2009-10-8 18:57

可能我的评论会比较直接,令人难以接受,先打个预防针,呵呵

文章有多处用语不当

首先:按照中国的惯例,每逢佳节倍思亲

完整的一句话是这样子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也就是说,这句诗只针对独自远在他乡的人,用在这里显然不是很合适

其次:“中秋时,大家都会看望自己的父母,给老人送去几盒月饼。许多人开始往领导家里“跑”,一级跑一级。”

显然刚说到看望父母,给父母送月饼,马上又跳到往领导家里跑,既没有过渡,角度也完全不同

一个是送礼,一个是看领导,这两件事情似乎不是很适合放到一起

一个是给父母送礼,另一个是给领导送礼,这样子或许比较好些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文字的表述上,尚欠火候

其实这篇文章更像是一篇很好的评论,也非常直观、真实地表露了当今社会给老师送礼的风气之盛

只是作为征文比赛的作品来说,太过于直白,让人隐约之中见真章或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终我给的评分是:78分(满分100)
作者: 史零    时间: 2009-10-12 15:13
直来直往的一篇文章,但是确实也反映了这个社会此风的不正,对于全文并无出彩之处,属于中规中矩,最后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办法,比较消极,鄙人不才,评分:80.
作者: asdf1980    时间: 2009-10-12 15:52
笔者题为简谈,确实挺简。
《礼记•学记》写道:“...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希望现在的老师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我的评分:70分。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