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原创]爱是难以治愈的霍乱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8-5-12 10:15
标题: [原创]爱是难以治愈的霍乱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是爱情。

如果说马尔克斯用他对历史和现实的体察,结合他瑰丽多彩的想象,在《百年孤独》中完成了对祖先的追思的话,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真正走入他哥伦比亚母土枝叶繁茂的生命之路,爱情,降生,死亡,一个永恒的生命循环。

  

改编电影《霍乱时期的爱情》,撷取原著的精华部分,使阿里萨、费尔米纳、乌尔比诺的三角之恋,呈现出清晰的主题关系。

对于真正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人们来说,爱就像霍乱一般,它突如其来地紧紧抓住你,然后又突然放手。但是对于这个具有浪漫诗人气质的男人(阿里萨)来说,霍乱呈现为一则不能被治愈的病例。

显而易见的是,费尔米纳得的并不是霍乱,而且这种青春期对于爱的狂想症,需要乌尔比诺医生来帮她消炎,他引领她走出了病症,于是二人成为夫妻。

应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仅表现阿里萨对爱的狂热,而且也重点表现了费尔米纳和乌尔比诺的夫妻之情,用他们夫妻之间灵与肉的结合,对比阿里萨爱与欲的极端分离。

当然,这一组对比并不带有任何是非判断。

  

电影中年轻的阿里萨初见费尔米纳时,她穿着白色衣裙坐在窗下,在热带绿色植物的掩映中,费尔米纳就像一朵待放的白色山茶花,而阿里萨也正是用白色山茶花来作为他们爱情的象征。

有意味的是在医生乌尔米诺的眼中,费尔米纳却是“一朵美丽的红玫瑰”,而且乌尔米诺第一次见费尔米纳,就接触到了她的肉体(为她看病)。

山茶花和红玫瑰,两种不同的意象。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阿里萨的爱情带有太多理想的成分,这种理想化的爱意不容许半点瑕疵存在,当然这正是阿里萨的爱情之所以遭遇失败的原因。原著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就是费尔米纳和女仆逛“代笔先生门洞”(一个底层市场),被阿里萨看见了,于是他对她说:“对戴王冠的仙女来说,这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费尔米纳就是被这句话所惊醒,意识到她对他的爱,只不过是一场幻梦。

电影也呈现了这一情节,只有一点处理得略有不同,即它使阿里萨在说那句话的时候的表情,看上去是在开玩笑。但原著中的阿里萨是认真的,而且脸色苍白,表情紧张,他的确认为他心中的“戴王冠的仙女”不该出现在那种地方。

费尔米纳怎么就不能出现在“代笔先生门洞”呢,也许她只是无意中逛到那里的呢。原因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里萨的态度,是把心目中的爱人完美化了,甚至是“圣化”了。而且我们知道阿里萨是一个私生子,特殊的身世,特殊的境遇使阿里萨成长为一个苍白瘦弱敏感异常的少年,诗人的气质更使他对于爱情有种理想化的狂热,没有人比阿里萨更需要爱,也许正是由于一种先天的失落感,迫使他后来苦苦追寻这种看起来毫无希望的爱情,那就是对于费尔米纳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的原因。

在费尔米纳和乌尔比诺结婚之后,阿里萨自我放逐于远航之中,电影用一个场景暗喻了他的处境,阿里萨的船和一个“霍乱之船”相遇,那艘船上仅剩的一个活人挥舞着黑色旗帜向他们求救,但是没有人会救他……我想这就是被爱所击垮的阿里萨的像喻,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他,他只能独自处在一种永远的病症之中。

“灵魂的爱情来自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来自腰部以下”。应该说在远航中的一次“奇遇”,使阿里萨感受到了无爱之性,那是一个连面都没露的女人,只在黑暗中把阿里萨拉到房中,几乎是强奸式地完成了性。特别有意思的是,影片用另外一个意象来指代这种“无爱之性”,那就是战争,阿里萨的第二次性爱经历--与寡妇上床,就是在枪林弹雨的背景下完成的。

与寡妇上床—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内容,那就是关于夫妻关系的讨论。乌尔比诺曾对费尔米纳说:“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这话听上去似乎说婚姻关系就是一种责任,一份契约。但乌尔比诺死后不久,费尔米纳才领悟到,幸福其实更多产生于稳定。这很微妙,对此我可以这样理解,(这部小说所说的)婚姻重点在于两个人的全面结合,灵魂与肉体,包括生活琐事、争吵,细微的感受,这一切构成了幸福的基础,维持幸福的重要元素乃是稳定,乃是牢牢拴住两个人那些“不自由”的东西。如果抛弃了这些,那将得到另一种快乐,自由,肉体之爱,同时又会空虚,幸福感从何而来,与阿里萨做爱的那个寡妇在高潮中喊道:我很高兴,他已经死了。

问题是阿里萨的灵魂之爱和肉体之爱极端分离,五百多个女人,依然填补不了爱的空虚,灵魂之所向,依然对准那朵白色的山茶花,这个可怜的人,活成了一个影子,在颠沛流离的命运之海中,只有费尔米纳是他的灯塔。马尔克斯让阿里萨等待了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乌尔比诺终于死了,阿里萨向费尔米纳表白了半个世纪的爱情,依然用书信的形式,最终获得了费尔米纳的心,属于阿里萨的轮船升起了黑色的旗帜,那是霍乱之旗,高扬着爱的颂歌漂向远方。这个结局的处理,大概是诗人马尔克斯对这种不顾现实的,狂热的,矢志不渝的爱情的偏向与祝福吧。

我不知道此片的拍摄背景,但我认为电影公司能投拍《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非常有眼光的举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然更有名,但会很不好拍,只有这部小说是很实在,很流畅的。应该说改编电影大体获得了原著的神髓。

该片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有独到之处,扮演阿里萨的是贾维尔.巴登,(就是在《老无所依》里面扮演变态杀手的那个)黑色的毛发,粗大的骨节具有强烈的拉美气质,似与原著里面那个文弱的,诗人气质的阿里萨形象有所不符,但细想想,有谁比贾维尔.巴登更适合扮演这个敏感到病态的爱情狂人的角色呢。扮演乌尔比诺医生的是本杰明.布拉特,没有意外,他的英俊,贵族气质确实适合这个角色。

而扮演费尔米纳的劳拉.赫利,我有所疑惑,觉得她并不太漂亮,眼睛大而无神,在片中的表现也似可商榷,尤其是对年轻时的费尔米纳的塑造,没有灵魂,很难令人信服。

个人最为欣赏的是该片的色彩、摄影、音乐方面,深黄,金黄与湖蓝,暗绿形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南美热带那种浓烈的色彩印象。使人联想到河流、海洋、植物、太阳。数次出现的葬礼,影像又呈现出黑、灰、白的色调组合,与前者对比,给人以生与死的联想。而浅吟低唱的音乐,其悲哀之处,和阿里萨的爱情一样无望,竖琴诉说心事,使整个电影叙事镀上一层回忆旧情的光晕,而木吉则奏出拉美风情。

热带雨林,奔涌的江河,蓝色的加勒比海,雄奇的山脉烟雾缭绕,全景镜头中的这些南美风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内在的困境和所处的风景氛围合二为一,因而在最后的远航中,风景的衬托下,费尔米纳和阿里萨的结合更加感人至深。

作者: zeng    时间: 2008-5-12 10:25
先顶贴再看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8-5-12 11:32
:)问好,给嘉网的朋友请安
作者: 我爱悠闲    时间: 2008-5-14 16:35
这篇算影评吧,写的不错,虽然我没看过这部小说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