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阅读张爱玲--女性怀疑主义者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7-12-27 17:29
标题: 阅读张爱玲--女性怀疑主义者
近日读了张爱玲小说选集《倾城之恋》,书中收录短篇小说16篇。关于张爱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发出议论。诚然,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和他的人生经历、性格、品味等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文字中所透出的思维意识和作者在生活中的状态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字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它多多少少是理性的产物。

小说体裁更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是说故事,这个故事如何讲?怎么卖关子,吊读者胃口?怎么开始,怎么结尾?对话、议论、心理描述、情节叙述之间的关系如何?语感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是小说成败的关键。然而现在我们在谈论小说作者时,总是偏向于意识形态,这种讨论多了,就给我们一种错觉,即把作品看成是作者为人的直接反映,所以针对作者的反面意见就会直接演变成谩骂,甚至是辱骂。

但是我也不赞成把“为人”和“为文”完全割裂开来,例如张爱玲曾经的亲密战友胡兰成先生,他文字中显现出的油滑、琐碎、花哨估计就和他的为人有关。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并不是全都想好了再写,大多数时候是边想边写,想是积聚,写是流淌,写作是自然流露和理性设计的结合,设想一个性格浮华的人,是写不好“内省型”的文字的。所谓文字中见真性情,是指一个作者把自己的心性、人生体验和经验、看待事物的观点用相适应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透过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仍能看出她的些许性情、观念、态度,但这不意味着我在品评她的“为人”。

书中的16篇小说,没有一个我喜欢的人物,我想张爱玲自己亦不喜欢他们,她的“冷静”也就体现在这里,她把她笔下的人物置放到那样一个混乱无序、荒唐无稽的现实背景中,脱去他们的伪装,直接把他们暴露在(有时是私密的)生活细节中,这样,逃无可逃的现实境遇,悲剧的生命走向就一览无余了。在小说《花凋》中,开头就说女主人公的墓碑,碑文以当时新式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如天使般可爱但早夭的女孩子,但是张文紧接着上面的碑文写到:
“全然不是这回事。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全然不是那回事!这句话可以说是张文一贯的态度,仿佛在反驳世人异口同声所保持的一个谎言。她说,我来告诉你们是怎么回事--接着她就开始叙述她所看到的现实。

作为一个女性作者,有着那样一个显赫的家族背景,生活在中国新旧交替、内忧外患的时局之中,这些因素给张文以怎样的影响?和同时代的作者如巴金、丁玲等人相比,张的态度就暧昧多了。在巴金的《家》《春》《秋》中,主人公的名字“觉新”“觉民”,以及他们和旧家庭之间的关系,就已然清晰地反映出作者(新型知识分子)寄希望于国民的觉醒和新时代的来临。反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两篇虽然折射了旧式大家庭的压抑人性、阴暗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寄希望于儿女们的出走和独立。事实就是如此,家(国)是破了,“新世界”也并不干净多少。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核心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相互之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温情,《金锁记》中的母亲曹七巧,“三十年戴了黄金的枷锁”,并把她所遭受的苦难,心理的失衡与变态全都一一赠给了自己的儿女,终于落到“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的地步,半疯癫地走向终老。《倾城之恋》中,兄嫂花光了白流苏的钱后,就开始嫌她吃白食。《茉莉香片》提到了父亲,20岁的聂传庆在父权的暴力胁迫之下,被压抑成了一个暗藏变态暴力的懦夫。然而新式家庭又如何呢?《心经》里面的一对“新式”父女,竟发展成了一种畸恋,但是道德伦常都会让小寒对父亲的爱恋走向一个悲剧的收场,结果仍是要离开家庭。

这一系列小说中,《倾城之恋》的确具有代表性,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背景在当时英属殖民地香港,这也是张爱玲小说中一再出现的地域背景,仿佛就暗示了作为个人的国人,必然走向那样一个漂流、孤独、悲哀、面目不清的尴尬境地之中去。其实,白流苏和范柳原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他们所乘的不过是动荡时局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倾覆。能“倾城”的,也并不是美人,而是那不可理喻的现实,所谓倾城倾国,只不过是女人作为历史人质的虚饰说法罢了。

现实之混乱和不可理喻这种观点,多次出现在张文中,其实,人生也是不可理喻的,这恐怕源自于张爱玲对一些言之凿凿的东西彻底的不信任,被一个女人视为归宿的婚姻,她第一个不信任,然而她的大多数小说都是围绕着这种不信任而展开叙述的。细读张爱玲小说,其中最重要的坐标便是女性视角,女性和男性之于婚姻的态度之间的分别,连带着才是情感态度的分别,两性之间的误解、摩擦所造成的叙事张力,也是张爱玲小说比较重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张爱玲放置在同时代的文人中间作比较,马上就会发现她是比较特殊的,相对于和旧时代决裂,将文艺作大旗挥舞的新知识分子,她显得沉默、态度暧昧;但是她小说所透出的东西,相对于古老中国的道德、社会传统,乃至文化传统,其实是惊世骇俗的。为什么她给人以这种印象?我觉得起码有两点原因,第一,她是一个非常清醒的女性作者,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政治文化冲突和家庭成员冲突,很难说谁高谁下,谁更重要。事实上,历史上哪一件灾祸、苦难、战争当初不是有一个貌似真理的借口?而这真理,大多由男性发明,难怪张爱玲保持着一种清醒的不信任了。第二,她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家(而非学者思想家),小说、戏剧是原初意义上的诗,鲁迅也在《娜拉出走以后怎样》一文中说到:关于娜拉出走以后怎么样,易卜生本人没有义务回答,他作《玩偶之家》也不是为了解放女性,“他不过就是要作诗”。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张爱玲不过就是要作诗,就像一朵花开放并没有理由,她就是要开放而已。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话虽然花哨,但基本是对的,张爱玲小说是一个镜像,里面反映的,是这个世界的痴男怨女,万般复杂的心绪,难以承受的现实之重都能在其中找到它的形影。最后,我想用张爱玲在《谈女人》一篇中,所引用过奥尼尔戏剧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春天总是回来了,带着生命!总是回来了!总是,总是,永远又来了!--又是春天!
--又是生命!--夏天、秋天、死亡,又是和平!(痛切地忧伤)可总是,总是,总又是
恋爱与怀胎与生产的痛苦--又是春天带着不能忍受的生命之杯(换了痛切的欢欣),带着
那光荣燃烧的生命的皇冠!”(她站着,像大地的偶像,眼睛凝视着莽莽乾坤。)
(《大神布朗》)

作者: 小雨中的回忆    时间: 2007-12-27 22:17
我坑坑洼洼地读了几遍.这是我见过的最另类的评价.

2段谈到小说。..小说不一定就是这么模式化,如何叙述,怎么发生之类。..

说到张,要谈到旧上海的蝴蝶鸳鸯派,张,多少是继承的,所以张的小说,跟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作家们,是不同的。她的小说,大多讲一些风花雪月的故事,不会去谈什么革命什么的。她只是据说着那些旧上海的平凡的女子的情感故事。.把华丽的袍子上的虱子指给人们看....

说张是胡的亲密战友,委实不敢苟同, 张只是胡的爱人,妻子, 但是张不是汉奸,不是胡的战友

对于你谈到张小说中没有家庭观念,对婚姻的不信任,我想,这跟张的从小的家庭生活遭遇有关。 她的家是落没的,母亲在家很小时候出国的,她没有母爱,她父母婚姻也不好.

金锁记.锁的是什么? 是情欲. 为什么曹七巧会变态,因为压抑的情欲.为什么情欲压抑,因为她嫁的男人是个残废。为什么她要嫁个残废,因为那男人家有钱?为什么要假有钱?! 因为曹七巧家里穷!她没得选择。.
她变态,导致什么结果? 亲手扼杀女儿的幸福.故事冷不冷?,很冷,可它就那么合理那么现实.
《倾城之恋》,一个已经离婚过的女人,再结婚.再取得幸福。在她那个年代, 是几乎IMPOSSIBLE!,可流苏就凭着她聪明,她得到了爱。女人怎么没有出路。离婚的女人就没权利去爱了吗?.
所以,我以为,张,还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最后,看我头像,这种姿势,这种气质,只有她有..哦...偶的偶像啊..

       

此贴由 小雨中的回忆 在 2007-12-27 22:19:05 最后编辑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7-12-28 08:30
谢谢小雨的回复,关于“亲密战友”一说,是我开的一个玩笑,确实有点油滑了,这是我的错。
关于张胡之间的事,还有胡是个什么人,我没有资格作出议论,也没有什么兴趣。
另外,女性怀疑主义者,不是指张怀疑女性,而是认为张是一个女性的,怀疑主义者。这也算是一种说法吧,认同不认同的,不必在意。
作者: 小雨中的回忆    时间: 2007-12-28 13:35
噢,我对 胡 的情况也不了解,只知道他是个汉奸

我就是觉得看不大懂女性怀疑主义,原来是这个意思,,,我还是有点同意的
作者: 夏菀霏霏    时间: 2007-12-28 13:44
我也喜欢张爱玲,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看她的书,《倾城之恋》现在就在我的枕边,很久没有看了,因为最近的心情不符合。
张胡恋我也不是搞的很清楚,但是我相信张爱玲爱的肯定很苦闷,所以她笔下的的故事才会这么细腻,并且有一丝丝冰凉。。。
每一次看完她的小说我都会想到李清照,另一个时代的才女,一样才华横溢,一样悲悲凉凉!
故此,我从小就立志决不做才女,要做也要做富婆
作者: 小雨中的回忆    时间: 2007-12-28 13:57
张胡恋..胡辜负了张,胡是个很花心的男人,胡本来就有妻子,在南京一杂志上读到张的小说,在他人引见下见到了张,胡的才情在张之下,胡是个旧式的文人..胡比张大多少?反正很大。那时胡已经离婚。.. 胡张结婚的,,考虑到胡的背景..到时候他们只结了一纸盟约,写着8个字,什么什么现实安好之类

局势变化后,胡开始逃难,先到武汉,与一个18岁的护士好上了,后又逃难,逃难路上,又跟别的女人好, 后引渡日本,又跟另一个女的...

张是很爱胡的。. 后来张经济也不好了,但还是把大把大把的稿费给胡..,,具体建议读读<今生今世>,,或者看看电影<滚滚红尘>新中国立后,张是特例独行,被没招安,,后到美国,一直孤居住.晚年闭门谢客人。.晚年不怎么好,她在美国有第2个丈夫,, 可是,也还是不幸福....

听说,张与胡恋爱了,那时写的小说比较有点爱情气息,好象是 半生缘...

才女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很多还是天生的.与身具来的气质..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才女都很悲凉枯涩。.也有例外的.


       

此贴由 小雨中的回忆 在 2007-12-28 13:57:37 最后编辑
作者: yeshuwei    时间: 2007-12-28 22:16
大陆评论界,一直是把《金锁记》的地位捧得极高,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文中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有点鲁迅作品的“战斗性”了。但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让她一直如战士般斗争是不现实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她那个荒芜的世界里去。
我发觉无论是书香还是品论,谈张爱玲必谈她的几部小说。张的全集我也拜读多回了,相比小说,我更爱她的杂文。这些妙手偶得的作品,处处透着生活的幽默,与她荒凉的小说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楼主好文!距上次在简爱一叙也有些日子了,不知何时可以再度阔论一番。
作者: 小雨中的回忆    时间: 2007-12-28 22:23
嘿嘿,如我所料,此帖必然YE大会来..

恩恩恩, 把《金锁记》推得很高的,也有非大陆品论界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7-12-29 10:43
谢谢叶兄,小雨兄,简爱有观影活动,大家可以借此机会聚聚

另外,这篇评论只是节选,前面还有些内容,是谈语言的,我一并发这里了吧。
-----------------------------------
这几年对于“名家名著”我都尽可能地换一种眼光和心态找来认真读了,多数都与早年的印象大相径庭,就像张爱玲小说,其实是对接了章回白话小说传统和“五四”新文学运动潮流,小说语言到了她那里,方显得圆润婉转、爽利机智,一扫新文化运动初期文白混杂的夹生感,和文人作文的艰涩沉重。我初读张爱玲小说,立即想起《红楼梦》,原因就是书中大篇幅出现的对话,例如《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几篇,甚至可以不必看她如何描述小说人物的穿着打扮长相(张爱玲在这方面亦是出色),单凭对话就可以清晰地想见人物形象、性格、心境流转。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极其经典的传统,那就是《红楼梦》,而张爱玲晚期也曾写过关于此书的新解《红楼梦魇》(此书只粗粗翻过,不好评价),所以我们不难设想,《红楼梦》一书至少在写法上早年是给过张爱玲以决定性影响的。当然,除了传统的影响,我还隐约看出一些当时美国文学的影子来,尤其是《等》一篇,仅仅只是描写了几个等待推拿医生服务的妇人之间的聊天,却也写得暗藏机锋、生机盎然,而且非常了不起的是,在候诊室等候这一短暂的时空中,几个妇人的性格,乃至各人的婚姻(生命)状态都在散漫而自然的对话中渐渐显露出来,这种简约和试验的风格,明显带有同时期美国短篇小说的烙印。



早有学者论述过,张爱玲对于文学写作有充足的准备,她不单是对于白话文写作传统很了解,而且对于文学的趋时性亦在意,这也是她的小说兼具通俗和高雅两方面读者的原因之一。如果拿张爱玲和“鸳鸯蝴蝶派”相比,似乎在题材上有一些类似,同样是男女情场恩怨,又或者是旧式大家庭里面的人际纠缠,但是细细读来,张文在话语机锋之处显示出两性之间永恒的误解和纠缠,矛盾剧烈之时,尤为触目惊心。而对于旧中国大家庭(旧时代)的态度,亦显示出纠结和怨愤相互糅合的复杂心理,她出生于斯,深知旧式大家庭的阴暗和压抑,甚至是变态,然这是她的过去,她的背景,在某种程度上,她的写作得益于这种复杂的背景与心理扭结,如果她对旧时代旧家庭持以猛烈抨击的单一态度,那她就不是张爱玲了。上述的两点是张爱玲与“鸳鸯蝴蝶派”的根本区别,也是与传统白话小说的根本区别。



在阅读张爱玲时,我时时惊异其语言上敏感与成熟,她爱用修辞,但是我们看不到惯常的那种陈词滥调式的“比喻”,而是以女性作者特有的触感、观感、想象力,来表现日常生活中那些特殊的氛围,例如“微雨的天气像只黑色的大狗,毛茸茸,湿溚溚,冰冷的黑鼻尖凑到人脸上来嗅个不了。”这样的句子,从“微雨的天气”到“冰冷的黑鼻尖”,其中的转换简直是“意识流”的手法,然而却恰当好处地表达了小说人物的心理现实。令人惊讶的是,比喻也仍然是比喻,并未因为比喻意象的天马行空,而偏离了叙事的轨道。在这样的句子里面,色彩感,氛围感,还有方言口语的运用,都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说到方言和口语,有时候我也比较困惑,比如《倾城之恋》里面,白家人是上海人,然而对话的语感基本都似北方,例如“咦!七妹,你打哪儿钻出来了,吓我一跳!我说怎么的,刚才你一晃就不见影儿了。”这种话,是《红楼梦》里面的感觉,当然,彼时的名门望族,即使是像白家这样的破落户,也会有好几个地域背景,况且在那样的一个战争时局里面,举家由北到南搬迁也是常有的事,这也与张爱玲个人的经历有关,总之,在她的小说中,北京、上海、香港、天津等地的方言土语都被恰当好处地运用起来,所以读上去非常丰富,充满着红尘俗世的生活气息。






作者: 小雨中的回忆    时间: 2007-12-29 12:05
好文,我个人觉得这谈语言的部分写得更好.

张爱玲一生最爱的一部书.就是<红楼梦>了

受之影响很大

作者: 三色封印    时间: 2008-1-2 21:16
这次我很同意小叶先生的,相对于张爱玲的小说,我更喜欢她的散文一类的,有些稚纯之态。

我为人懒得很,鲜少看书两遍的,也只有<红楼梦>看了好多遍,还是意犹未尽。
作者: 我爱悠闲    时间: 2008-1-4 21:48
LZ写的评论很好,很详尽,看来LZ对张爱玲可谓是有一定研究,可惜我基本没看过她的小说,只是稍微浏览了点节选,读了个开头基本没兴趣看下去,且不管张爱玲如何心思缜密,观察入微,故事情节也不太了解.光那文字的腔调就是读的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有不少人喜欢张爱玲,在我看来她的小说也就是些靡靡之音,张爱玲无非就是对女性心理的把握达到了及至,包括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理解当代无人出其右.其他我觉得一无是处.
作者: 丝易文    时间: 2009-7-2 10:02
恩,张爱玲说过,大致意思哦..没有一种爱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作者: pepe    时间: 2009-7-29 18:15
根本都不懂她的~~~~~也在谈论她~~~~~~~~~~


只看她与胡的一段感情,就晓得她内心是个大女子主义的人,,所有的表现也反映了这点~~~~

其实,她到死都么能明白感情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冲击后较早的SB之一~~~~~~~~
读书读傻的那类~~~只会写点YY文字无病呻吟~~

么有自我思想造成了她对感情根本就么具体的目标~~~~~
作者: 丝易文    时间: 2009-7-30 22:15
什么叫大女子主义啊??


作者: pepe    时间: 2009-8-2 23:31
她渴望自由~~~

但是不管是当时国内的环境----中国还么走出封建思想的统治,到现在还是封建思想占主导~

国外的环境----对于中国人并不认可的~

每一次文化的冲击~都会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影响~~~~

连现在的女人,谈自由,,根本就不合适~~~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合适~~~~~

因为中国的文化和人口决定的~~~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9-30 13:52
ls这位在旧社会一定是造成这类惨剧推波助澜的一伙人之一
还好发展到新社会了
你的意见伤害不了别人
自由的人呼吸的空气总有些人永远吸不到
作者: pepe    时间: 2009-10-4 13:54


无知别充有智~~~~~~~~~~~~
作者: 丝易文    时间: 2009-10-5 12:06
你又不是她,怎么知道她到死都不明白感情是怎么回事。呵。
作者: pepe    时间: 2009-10-7 13:39
看看她的生平简介就可以咯~~~~~~~~~~
作者: 丝易文    时间: 2009-10-7 18:47
笨。。。看生平。。
切,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0-7 20:02
老有人以为长了张嘴巴就能成批评家
作者: 箫六七    时间: 2009-10-7 20:32
要保留井底之蛙蛙鸣的权利……
作者: 加州99    时间: 2009-10-30 23:57
顶一个~~
作者: 丰庄黄老师    时间: 2009-11-1 16:09
    这是我上嘉网以来在《书香》看到的最好的评论,是一篇真正的文学评论,只有作者对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深刻研究以后,才能写出如此好的文字。佩服作者的功力。此文真的太好了。
作者: 燃瞳    时间: 2009-11-1 17:12
点击保留区
你会看到更多好的文章
作者: pepe    时间: 2009-11-3 09:21
原文由 丝易文 在 2009-10-07 18:47:51  发表
笨。。。看生平。。
切,


小丫头片子,又来和哥哥我捣乱~~~~~~~~~~
作者: 丝易文    时间: 2009-11-7 21:22
看这篇文章,我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觉得很难过,很乱,理不了
作者: paradisekeeper    时间: 2009-11-9 17:09
原文由 丝易文 在 2009-11-07 21:22:50  发表
看这篇文章,我有种说不清的感觉, 觉得很难过,很乱,理不了



你看不清她而已~~~~~~~~



她就一思想迷茫的家伙~~~读书读傻的类型~~~~~~~
作者: 我是美术家    时间: 2009-12-10 17:38
我喜欢她哦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