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宿迁的黑白影像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7-4-19 13:23
标题: 宿迁的黑白影像
宿迁的黑白影像
  —关于城市的三篇散文
  
  照相师
  
  那时宿迁还是个小县城,属淮阴市管辖,我记得拍第一代身份证的时候,我父母亲都曾被安排到淮阴学习拍摄身份证的技术方法。那时候,我们这里彩色照片还没有普及,我父亲的照相馆里只拍黑白照片,他要不时跑一趟淮阴,宿迁,因为显影粉,照相纸,胶卷这些东西要从城市的摄影公司进货,等后来有了彩色摄影,大概他就要两三个星期跑一回宿迁了,我们没有彩色扩印机,只好拿到宿迁去冲印彩色照片。可以说,我父亲是我们家最早频繁接触城市的人,所以我对城市最初的想象与印象,难免带上他的印记。
  
  现在,我要来谈谈他的照相技术,在黑白时代,他的影室用光,暗房技术都很讲究,用这种方法拍出的照片,明暗层次会很丰富,高光集中于受光面的某个点上,中间的灰色层次一直过渡到最深的暗面,当然,他不能把人脸的暗面拍得过深,暗面的区域过大,通常是正面偏左一点打个主光源,然后影室上方,左右,后面再补数个次光源,这样的话,人的面部会呈现大部分的亮面,亮灰面,一小部分暗面,暗面也不是很暗,因为那里补充了一个光源。在早的时候,顾客会嫌自己的照片中的面孔,被明暗两大系统分割成了两部分很难看,当然不是所有人都适应这种用光,“阴阳脸”的名称相必就是对这样用光的无情嘲讽,所以我父亲就调整了光源,他知道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用光方法,比如有的人面部的线条很分明,如果需要强调这种分明,或减弱这种硬线条的感觉,自然需要不同的打光方法,那时候没有反光板,伞灯这些便捷实用的工具,一切就靠那几盏灯的布局,这反而会带来一种耐心和细致,而且拍下来的底片到了暗房里,则是又一番周折,他必须要自己在心中把握底片冲印和照片显影的时间,他得在心里默默数着:一,二,三……,然后影像在显影液里面慢慢显现出来,这个显现的过程,包含之前的一切努力,所以这个最初的显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时的机械,却仍然是人性的投射,那个时候拍出的片子,现在看来每个人脸上都带有一种和日常生活中不一样的神采,因为影室中灯光的聚焦,面对的那个庞大而精密的照相机,照相师傅脸上的神色,在快门按动的一瞬间,我想,被摄者灵魂的影像一定被拍了下来,当然,也有僵硬而缺乏生命力的例子,而且这种照片在我父亲晚年的时候,越来越多地出现,而彩色摄影的出现也冲击了黑白摄影,没有人愿意自己出现在照片中的形象,还是那个高尚的,可笑的,傻呼呼的黑白影像,人们希望来点儿色彩,轻松一点儿。
  
  我先不谈人们在彩色照片时代来临的心理状态,我还是愿意再回顾一下黑白时代我父亲的黑白摄影,那时候,人们对幸福有着朴素的向往,除了有肖像特点的照片外,人们愿意在布景前面照相,我甚至觉得人们后来越来越依赖于布景,以至于所有的风景都被他们当作了布景。当然这是后话了,最初的布景应该是水粉颜料画在浆过的棉布上的吧,这些棉布上出现的风景,大多是关于城市的,城市的办公内景,窗外是一个公园,墙上挂着画,办公桌上有墨水瓶,瓶里面放着蘸水钢笔,我们还会在这幅布景旁边放一个黑色古旧茶几,茶几上放着一部假电话机,顾客就站在茶几旁边装作打电话的样子连同布景被拍摄下来,这样的虚实结合,倒也好看……在这里我之所以不厌其烦讲述照相馆里的黑白时代的照相技术,实际上是我自己想找寻一下我对于城市的那种冷灰色想象的源头,我发现,贯穿于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向往,几乎都是针对城市的,那时我们并没有亲历过城市,在照相馆内的这个虚拟的在场,实际上源于对幸福的单纯想象而已,城市即是幸福的代名词,而我父亲,这个小镇上的摄影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即是使人们一次次虚拟地到达那个幸福所在的引路者。
  
  宿迁
  
  我常常想象一个寂静的城市,它犹如一张黑白照片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存放了多年,这个冷灰色的城市印象,实际上是缘于我首次到达宿迁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冬天的某个早晨。。
  
  这么多年过去,我所亲历的城市生活显然和那个黑白想象很不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我会寻找这种异样的原因,照相馆是个源头,而从照相馆出发的下一站,显然就是宿迁。
  
  宿,迁,包含了休息和出发的意思,它是一个暂时的停顿,却也是一个出发的站点,让我重新回到这个如休止符一样的地方……我父亲到宿迁买照相材料的时候,有时会带我去,记忆中这样的机会总是难得的,很兴奋,当时进县城的班车很少,要天还没亮就起身出发,到影剧院门口广场上等班车,而整个镇子都还在沉睡中,我感到寂静清冷的空气四散飘移,我为了一段即将开始的旅程兴奋莫名,但是,我身体和意识还有一部分还迟迟不愿意从刚才的睡眠中醒来,我就处在这种奇妙的状态里等来了公共汽车,因此,这段旅程的开始就有了做梦的性质。
  
  那时的公共汽车又大又破,座位上的皮垫子靠背都已经脏得看不清原来的颜色了,窗户也关不紧,车开动的时候,一股刺骨的寒风就吹了进来,吹到人的脸上,身上,由于坐着不动,脚一会儿就冷得麻木了,然而车窗外快速移动的风景却会使我忘却了身上的不适,天在出发的时候慢慢亮了,光线充溢在天地之间,人们的房子,池塘,晨雾漂浮在田野的上方……我当时就喜欢上了坐在车里看远处的风景的感觉。
  
  县城里的摄影公司,当时好像也叫照相馆,只不过那个照相馆很大,一部分照相,另一部分卖照相器材,他们还接受彩色照片的扩印业务,职员不少,似乎最初也属于大集体性质的单位?这个照相馆里的主要照相师傅是我父亲的朋友,他们之间的交情也延续了多年,当时我坐在前厅的长凳上东张西望,这个照相师傅的三儿子就来逗我说话了,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我没有听懂,他重复了好几次,我才明白他是问我上几年级了,原来城里人讲话跟我们还不太一样,他们卷着舌头讲话,语速很快,显得满不在乎似的,他们穿的衣服也和我们不一样,和父亲也不一样,他们就在照相馆里走来走去的,这个和那个开句玩笑,那个和这个互相拍打一下肩膀。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在我后来的梦境中,城市的风景和物被留存了下来,而满城的人好像就那么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使我安心,并可以温暖地触摸到的影像:灰色的水泥楼房,白色的窗户,窗户后面是一张大的黑色办公桌,老花眼镜躺在桌面上流淌着琥珀色的光芒,蘸水的钢笔,墨水瓶,信纸,书籍,风吹走一张信纸,它飘出窗口,落在悬铃木的枝丫间,道路两旁的悬铃木,公园里的白色长椅,油漆斑驳脱落,自行车的铃声响起,谁的围巾掉在了地上……那不是宿迁,那就是宿迁,这个沉寂之城,实际上是小镇与照相馆的投影,并在书本与文字之间被建立起来。
  
  老式28自行车或皂河的宿迁(作为补充的另外一篇)
  
  德克萨斯的巴黎,这是维姆文德斯在1984年拍摄的电影的名字,我也照样拟了一个散文小标题:皂河的宿迁。皂河是我出生的镇子,皂河镇属于宿迁市,其实没有关系,这段文字也可以叫做宿迁的皂河,都一样,就像你的心灵,总能从这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把异乡认作故乡,把故乡当作异乡。
  
  小时候我曾多少次在寂静的夜里想象城市的样子,距离我们三十公里外的宿迁肯定是人声鼎沸灯火辉煌吧!呵呵,你几乎不能相信我所说的话,你一定认为我在信口开河,因为我曾说过我所想象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冷灰色的寂静之城,这前后矛盾,但是我告诉你,我的确在那些满天繁星的寂静之夜想象一个灿烂的城市,这和我在梦中看到的寂静之城并不矛盾,城市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想象的存在,为什么皂河不能出现一个灯火辉煌的宿迁呢?
  
  从皂河去宿迁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路,我们称一条为里路,另一条为外路,外路是一条市级公路,我们只不过是路上的其中一站,前面后面都还有其他一些镇子,而里路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是终点,也是起点,中途有一些小乡村,和大片的田野,路的一旁就是大运河,毫无疑问,我们理智上会选择外路,因为外路的班车多,离去和归来都很快捷,但是我们的内心都倾向于里路,我至今还喜欢骑自行车走里路去宿迁。
  
  我学自行车,是用父亲的老式28自行车学的,那车子好大,是凤凰牌的,结实耐用,但是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辆自行车也未免太笨重一点儿,关键是车子的坐垫和车把之间还有个横杠,这给初次学车的上车姿势设置了较高的难度,我记得当时我就很头痛这跟杠子,我老也学不会像杂技演员一样,一条腿站在脚踏板上,另一条腿高高向后抬起越过坐垫,然后屁股就稳稳地坐在坐垫上这个高难度的技术,我宁愿一条腿斜插到那边的脚踏板上,然后就这样侧着身骑,也好像一个杂技演员,那个时候有好多我这样的小杂技演员,女式轻便自行车还尚属罕见,谁家也没有多少闲钱,众小孩全都是骑着父母的老28自行车满镇子乱窜。
  
  我们都是星期天在沙谷场上学自行车,有时候即使跌倒了也会撞在晒谷场的草垛上,一点也不疼,那个时候,每到星期天下午晒谷场上就全是小孩在老28自行车上驰骋的身影,直到太阳下去了,黯淡的光线不足以熄灭孩子们心中的热情,他们还在骑,还在跌倒,在草垛之间转圈,只有在天快要黑之前,小孩们才会慌慌张张骑回去,夜色迅速笼罩晒谷场,雾气和月亮同时在晒谷场上升起,田野上传来了第一个虫子的鸣叫。
  
  我们最大胆的举动就是结伴骑自行车去宿迁,走的是里路,当然,我那时总算学会了跨过那跟杠子,屁股已经可以坐在坐垫上了,腾云驾雾似的,生怕摔下来,那个三十公里的路程,我们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那是很漫长也很兴奋的过程,每过一个两里路看到一个里程碑,我们穿行在乡野和大运河之间,运河上的拖船传来了一声悠长的鸣笛,我们始终弄不清拖船走的究竟是慢还是快,每当我们和拖船并排行驶时,我们一会儿就会超过了拖船,一旦我们春风得意吹着口哨看着路边的风景时,却一扭头发现拖船又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路边的乡村人家,总给人多年未曾有人居住的感觉,尤其是用青砖青瓦盖的房子,即使有阳光照在屋顶,那房子也给人以寂静暗淡的感觉。
  
  我只能记起路上的感觉了,至于我们费了老劲骑到宿迁又看到了什么,第一眼看到城市展现在眼前又有什么感受,就一点也没有印象了,基于此,还不如说说有关于宿迁的另一个记忆,那次我和哥哥,哥哥的几个朋友说是要去宿迁看焰火,虽然我不知道焰火有什么好看的,但还是跟着去了,大家骑着自行车,到了的时候天色已晚,没有看到焰火的影子,只有满大街的人走来走去,黑糊糊的看不清面目,于是大家又失望地骑回去,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路上除我们之外再也没有别人了,大伙儿只好编故事,讲笑话,痴人打妄语来驱散夜晚的寒冷与由此感受到的,与生俱来的孤寂。
  



作者: 刘大侠    时间: 2007-4-21 09:05
写得不错,与我的童年很相似。记忆中的28式自行车,老街上的黑白照像馆.....一直想找些时间写写自己的童年。期待你的下一篇。
作者: 渔舟唱晚    时间: 2007-4-21 09:24
原来我们还是老乡了:)
作者: 猪猪爱花香    时间: 2007-5-4 15:49
很荣幸能在嘉网文学见到楼主的文字
作者: a2love    时间: 2007-5-7 13:27
苏北这个地方,人都不怎么样,土地是咸缄地..
我寝室里一个宿迁人,就是一派苏北人腔调,令人十分厌恶.在社会上也经常遇到苏北人,都是被我们所讨厌,所唾弃的.苏北人就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体现.

所以看了楼主的问题,我就觉得十分恶心
作者: 这个杀手不太冷    时间: 2007-5-7 13:29
苏北阿3,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来骗人偷东西,特别多.
解放的时候就是苏北全都是强盗.
现在也是,苏北阿3不讲理,说翻脸就翻脸,做生意的么没有信誉.等等...
这些种种就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的中国人的败类----苏北人
作者: 书简文乱    时间: 2007-5-9 10:53
当你用灵魂走路的时候突然被披上了件皮囊其实也是挺恶心的事情
作者: 小康街53号    时间: 2007-5-10 12:04
晕死,文盲也来看贴
可怜这些地域歧视的煞笔
作者: showmers    时间: 2007-5-10 12:30
文盲和美盲一样可怕.
"眼睛睁的大有时是瞎子",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 静*火    时间: 2007-5-11 21:21
这个不是地域歧视,苏北人确实是被上海人嗤之以鼻的.
作者的写作动机使人觉得和纯真的笔锋格格不入......文章自然令人无法阅读.

此贴由 静*火 在 2007-05-11 21:22:47 最后编辑
作者: Live    时间: 2007-5-11 21:27
奥运2008,最后全国火炬传递,为什么不经过苏北呢?
作者: a2love    时间: 2007-5-14 15:48
文章写得汗牛充栋,一看就令人想起两个苏北人经常说的字“装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文章除了标榜自己有学问还有什么?也只能写给文盲来看来收藏
作者: 格尔尼卡    时间: 2007-5-15 21:59
楼上的兄弟,俺觉得你的“汗牛充栋”就用的相当的“有学问”,俺书念得少,看不大懂,就先“收藏”了。(呵呵!不怕大家笑话,俺这可是头一遭鼓足了勇气在人前说句话,而且还套了件羊皮马甲呢!因为俺总是害怕一开口就让人家听出了俺是从乡下来的,也会瞧不起俺,再说,那个 那个奥运火炬好像也不打俺们村过
作者: HOGWARTS的猫    时间: 2007-5-16 22:16
好久没进来看,竟然吵起来了,争论的焦点还是这么没趣的,没意思.

依我看人是哪儿的都没所谓,高尚的地方生养的人未必就高尚,低俗地方生养的人未必都低俗.

我们总不该讥讽别人对故乡的热爱吧?在哪儿出生是无法选择的事,难不成LZ只有变成了一个厌恶故乡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别扯这没营养的话题了.
作者: 桃乐思    时间: 2007-5-17 21:31
敢问那些看不起苏北人的朋友,您是来自于?

要是您是上海人的话,还真形象描绘了上海瘪三的样子
作者: 刚豆    时间: 2007-5-18 09:38
楼主文风不错是我很喜欢的那一种,平淡委婉而见真性.讨厌一些情呀爱呀分手啊我该怎么办呀一个女孩呀还有什么伤感忧郁什么字眼的,可现在小屁孩就喜欢这么写个个语句优美辞藻华丽,唉真受不了.
       
PS 我反复看了几篇,自认文采和楼主比起来差的太远了自卑中.楼主是做什么职业的,好奇.想像中楼主应该27-28,中等身材.短发三七分.皮肤略黑.指节有点粗.嗓音低沉.爱穿黑白蓝色的衣服.呵呵,如果楼主看到回个贴看看我猜的对不对.

此贴由 刚豆 在 2007-05-18 09:48:25 最后编辑
       

此贴由 刚豆 在 2007-05-18 16:40:40 最后编辑
作者: 箩澜    时间: 2007-5-18 15:36
语句优美辞藻华丽,ls对那些情呀爱呀分手啊之类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么,可您怎么又会受不了呢...
作者: 刚豆    时间: 2007-5-18 16:40
语句优美辞藻华丽 另一种意思就是金玉其外 说粗一点的就是一个西装格领内裤三年不洗的伪君子外加一个一身LV说着中国洋文的站街女.(本人讨厌装B装纯装嫩装忧郁的伪君子但不歧视任何职业女性)
       



此贴由 刚豆 在 2007-05-18 16:46:56 最后编辑
作者: HOGWARTS的猫    时间: 2007-5-18 16:54
装讨厌装B装纯装嫩装忧郁的伪君子但不歧视任何职业女性的也挺招人烦的
作者: 箩澜    时间: 2007-5-18 20:32
原文由 刚豆 在 2007-05-18 16:40:07  发表
语句优美辞藻华丽 另一种意思就是金玉其外 说粗一点的就是一个西装格领内裤三年不洗的伪君子外加一个一身LV...



请问哪本字典上说语句优美辞藻华丽另一种意思就是金玉其外...“语句优美辞藻华丽”与“金玉其外”只是一个转折关系而已,就“语句优美辞藻华丽”本身来讲,他肯定没有“金玉其外”的意思。


ps:偶们老师在偶很小的时候就这么跟我们解释拉,幸亏那时侯偶上课比较认真。  

PS2:您的“粗一点”很幽默,只是幽默的太过生硬。


PS3:不知道会比ps2会有哪点进步?
作者: 刀笔小吏    时间: 2007-5-20 19:21
原文由 小康街53号 在 2007-05-10 12:04:00  发表
晕死,文盲也来看贴
可怜这些地域歧视的煞笔

哎,风雅高洁之人,博闻强记之士,在这里骂大街了可不好。
本人一向没什么地域歧视的,凡我同胞,皆是兄弟嘛。只是苏北水土一方,养育出来的儿女多被他省另眼相待。
倒不是因为穷。穷,穷不过安徽凤阳。
也不是因为蛮。蛮,蛮不过陕北疆藏。
冠以苏北人“另眼”的,多为上海本地市民,历史上苏北流民大量涌入,居于“上只角”。上海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口净增加了490万,主要靠的是外来移民,从一层意义上说,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的发展,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都不得不归功于这些外来移民。
其实不光是对苏北人,对来自不发达区域外省同胞的歧视,是上海人心理上的一道坎,从嘉网许多帖子可以看到,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突破这道坎。哪一天我们可以放开胸怀摒弃这些不和谐的眼光,上海人才可以无愧地说自己是“大上海人”。
作者: a2love    时间: 2007-5-23 19:26
读楼主的文章,想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文人所标榜所渲染的故乡。对于故乡的感情就被楼主一番口吐莲花竟然投诸笔端以言惑众。
我觉得,对于故乡的感情,文字只是给这份感情的托盘上加了一个颇具分量的砝码而已,而不是大言不惭。
,就那篇文章,我读了一半就觉得作者无非是为了标榜自己,当然,文人的标榜,自古皆然。可我不得不怀着无法避免的地域歧视去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觉得越加恶心。
上海人大都憎恨苏北人,改革初期苏北人来偷窃诈骗,也因为地域近吧而且苏北的咸碱地难以耕种于是难民都跑到上海来,上海为什么90年代开始住宅区到处都是防盗窗,当时就是为防止苏北人。现在,有些单位在一些招聘用人时苏北人和河南人不招收。社会上处理一些事情的时碰到是个苏北人共事的话,往往就觉得这件事情没奔头了。这种观念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
所以,读罢此文,令我无法不嗔然对之:“无聊空洞至极!”作者从白天写到梦里写到马路照相馆,真的是汗牛充栋,结尾又现实非现实的说其实什么也想不起来不知道。不过我觉得这几篇文章的意境到有点像像爱尔克的灯光,因为整篇都在描写过去的、落后的小城,我几乎无法看到作者的热爱,作者似乎是在对于宿迁这个地方的一种批评和落后的感叹,读者误以为作者也是充满想离开这个迂腐的小城的感情才对。anyway,作者这些种种的目的也就是——不遗余力的自我标榜了一番,可败絮其中的文章也就引来了这些版主的好评如潮,像恶狗护主一般乐此不疲,那些版主只会妥协,这也太没激情了,记得布莱尔说人年轻的事情是保守派,那就太没有激情了;人年老时候是激进派,那就太不成熟了。  我想,这儿都是年轻人把,何必这样圆融变通、与时俯仰呢。
前几日是傅雷先生诞辰99周年纪年日,再回过头看看他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再想想现在我们的读书人,我觉得文人要学到一点傅雷和巴金这样的有棱有角就很了不起了,我们的国家也才能有希望。
这里的版主也就是就是一股穷酸气,这样子,很傻、很呆。

另外提一点,上海人在骂苏北人,苏北人在喷淮北人,见过么?那才够劲儿。。。。

此贴由 a2love 在 2007-05-23 20:18:18 最后编辑
作者: 烟雨江南    时间: 2007-5-24 07:39
本人反对地域歧视,反对说粗口.
文章写的怎样不重要,互相切磋嘛.
做人还是最重要的.
作者: 露珠儿    时间: 2007-5-24 08:45
同意烟雨江南的


那些骂苏北人的朋友们,当你用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别忘记另外四个手指是对着你自己的


喜欢看就多欣赏几遍,觉得楼主写的烂,大可把自己的大作发上来供大家消遣
作者: HOGWARTS的猫    时间: 2007-5-24 09:59
2十三楼法眼,连穷酸气都能看出来,旧时代的秀才可不就是又穷又酸.
想平步青云容易,不要脸就成了.
李鸿章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所以黄景仁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见得书生都是不会做官的,即便不幸做了,也做不好,因为死心眼,因为认死理,因为直肠子.
给LZ扣个文人的帽子,规矩便也多起来了,文人骂不得人,骂了人便是文人没有文人的样子,别人骂得,文人便骂不得,挨了骂惟有忍着,不辩,便是词穷,便是理短,辩了,便是被说中了,恼了.真是左也不对,右也不对,横也不是,竖也不是.给人扣帽子,也算是中国的国粹,传承了这么些年,越来越发扬光大.

作者: showmers    时间: 2007-5-24 23:21
    有个笑话以前钱钟书说起过,再提提,某人因天下雨,找到一块布和棒,他就是申请专利,然后别人递给他一把伞.
    至于傅雷,他一生最崇拜黄宾虹,至于为什么,不打算扫盲了,更或者巴金,我可以认真地告诉你,他是个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引用的时候要注意了.
作者: 墓奴靛    时间: 2007-5-25 13:59
不吵不闹,我们需要的是安静
作者: 尚祭瓶    时间: 2007-5-25 14:22
小靛懂事,心欢喜生.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