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八股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欢乐英雄
时间:
2006-12-15 13:13
标题:
八股文
1905年,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很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东西,很坏的东西。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只因五四后,很少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在此,谨以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张中行先生的《说八股补微》、金克木先生的《八股新论》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的一书为大体,摘录其要整理一下。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启功先生说曾遇到用这二字为贬义词的人,有的竟不知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更不说八股为什么那么坏的理由。我很久前在网上寻师访友时,便曾遇到一位误认为文言文就是八股的朋友。
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不但它本身不必负责任,还可以说八股实在冤了。
八股文的异称——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又因为相对它相对两汉唐宋的\"古文\"来说,所以又叫\"时文\";可能有人嫌\"股\"字不雅,便称八股为\"八比\",殊不知八比便是十六股了,名实不符;明代出第的题目也有出自《五经》中,但主要还是出自《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特别是清代,所以八股又叫\"四书文\";那时皇帝的命令称为\"制\",八股是皇帝命作的文艺,所以又叫\"制艺\"、\"经义\"、\"制义\"。
八股文的最大特点——八股文的体制,是要\"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哪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要符合朝庭的意旨,且以朱子所注《四书》为准绳。这就是前面所说\"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的意思,更不准发挥自己思想,所以有人称八股只是\"敲门砖\"(指只是求官的途径),诚然,那时的文人多不屑写八股。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确立于明代,是明、清朝的科举考试主要文体。八股本是元朝和明初开始定为考试科目的\"四书文\",溯源于宋朝的\"经义\"考试。创始者的文章据说是政治家王安石,但此事还不能确定。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题目多出自《四书》,也就是以四书中的某字某句为题。少数字的题(大约十字之内),称\"小题\";多数字的题(大约十字外),称\"大题\"。也许是怕重复以前考过的句子,也许是为了增加难度,后来出的题多是东一词,西一句,比如取《大学》一句\"日日新\",又加一句《孟子》中一句\"君命召\",就以这六字为题了。这在我们来看,有些不可思议。
八股文的基本形式——或者说是八股文步骤,还并不怎么复杂。首先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是起讲;最后便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破题\"——从破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有\"解开\"、\"分析\"的意思,就是要开篇先把题义点明。也就是说出这次要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性质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谓文章的\"主题\"。但有规定,第一是只能用两句话;第二是这两句要概括题义、解释题义,只是绝不能直说题义。从实质上说,这种破题方法,和作谜语极为相似。进一步来讲,整篇八股文就是谜面,题目便是谜底。而且破题是作八股文最重要的一关,破题好坏直接影响到整篇。有一篇题为《子曰》的八股文很有名,其破题是--匹夫而为天下法,一言而为天下师。前句破\"子\"字,后句破\"曰\"字,真是才华横溢。这也是最标准的破题。再有一列笑话,题目是《三十而立》,其破题是--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坐也。前句破\"三十\",后句破\"而立\"。
承题——便是进一步作主题的补充,类似\"副标题\"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使命,以三句为标准。
起讲——较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内容大意,最多不超过十句。
四比——四比就是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者说是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比分为八股,就是逐条分析,正面如何,反面如何等等,可以说就是正文。较难的恐怕就是这四比了,因为每两股必须成为一副对联,共四联。按对子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试想,一句诗找出可对之句,毕竟不是很难,若是长篇大论的句子,句句都对上联,就不太容易了。
收合——收场结束语,一般约八句之内。
以上略谈八股,言有未尽之处。个人以为八股很有趣,原本生活中还存在着八股,不说文章,便是口头也有八股,只是没有那么严谨而已,最后以一段生活中的八股结束。
如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今天游燕京八景。\"(破) \"八景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历史\"(承) \"它们有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很方便\"(讲) A景,B景 (提比) \"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小比) C景,D景 (中比) \"卢沟加了新桥,旌门换了碑址\"(后比) \"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都看了\"(收)
试问,哪个旅游人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呢?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7-1-25 09:53
八股文确实不太懂。转贴一个据说是清末最后一次科举的题目,有兴趣的朋友看看能中举否?
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还真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最后一题不太吉利,有亡国之兆。)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