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原创]廊桥不再遗梦---游荡在秋日的浙南山区 [打印本页]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1:47
标题: [原创]廊桥不再遗梦---游荡在秋日的浙南山区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5 编辑 <br /><br />秋日,暖阳,国庆,我们在去浙南的山路上,早就想去拜访这样一处优美的风景,也早就想探询那些隐藏在深山中的历史,就这样上路吧,JEEP,驴友,在秋日阳光的呵护下,泰顺,楠溪江,天童寺,东钱湖,浙南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1:54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5 编辑 <br /><br />不知道为什么,廊桥总让我感觉是和浪漫划上等号的。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1:58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也许是那本著名的美国小说和电影“廊桥遗梦”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相信不光是我,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02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泰顺真的有太多的廊桥了,名副其实的廊桥之乡,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经意的就可以在山路边发现一座漂亮的廊桥。


[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09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初见廊桥,是在泗溪镇的一个小村,汽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急驰,翻山越岭。对走了青藏线的我这本不算什么,但是同样见惯了江南温婉缓和的山和路,没想到在浙南也有这样的山区。一路风尘,下午3点多终于来到泗溪。车停在小镇的一个十字路口,人不多,路也不宽,但是路两边的树枝繁叶茂,绿意浓浓。
第一座廊桥跃入眼帘,相比于其他有名的廊桥而言,这个廊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还是给我们带来了震撼。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15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廊桥做为中国古代桥梁史建筑的典范之一,而我们,只为了虚无的“浪漫”,格调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十几座廊桥走下来,没什么浪漫的邂逅,更没有遗下什么廊桥梦,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18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但这里的桥,这里的古民居,包括这里纯朴的人,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似乎对泰顺,对桥的感情也褪去了小资的外衣进而升华为一种对祖先崇敬的情结。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22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文化的东西,总有他磨灭不去的痕迹,无论岁月沧桑,时空变迁,留给后人总能有无限暇思。漫步古屋小巷,我的脑中几乎没有停过想象,那种错觉,幻觉让我仿佛与百年前的我跨越时空进行了一次约会。



作者: 小恶魔    时间: 2006-10-8 22:29
本帖最后由 飞越巅峰 于 2015-5-1 11:36 编辑 <br /><br />偶抢到沙发啦。HOHO [s=13]

[
作者: 小恶魔    时间: 2006-10-8 22:30
好象还是别人抢先了嘛。郁闷
不管,老陈,加油发哦
等待ing
       

此贴由 小恶魔 在 2006-10-08 22:31:20 最后编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40
下午的阳光依然晃眼,奔跑的孩子们的笑声那样真切,一切都象做了场梦。koko不住回头眺望杂草丛生的路口,似乎整个村庄会象聊斋里狐仙的居所一样在清烟中消失。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44
谁也不清楚是什么无形牵引着我们的目光。村中最象样的一条路也就2米多宽,在周围坚实高大房屋的夹击下形成一道幽深小巷。而每块踩在脚下的石板都象冲洗过一般泛着青光。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46
想象一下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倾泻在青石路上的光芒是不是能给人很多灵感呢?这样充满诗意的地方,难怪出了众多文人雅士,难怪古时贤人都倾慕于泰顺的山水而隐居在此呢。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49
青石板传来笃笃的木杖声把我的思绪拉回,跟随挑担老人的步伐,来到一座宽敞的三合院前。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52
院子里柴垛整齐,一位老人正在装配打火机,看到呼啦啦进门的人,用善意的微笑迎接我们,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2:55
面对镜头,布满皱纹的脸有幸福的羞涩,辛苦一天只能装配九斤打火机,而每斤只有九毛钱。百年老屋虽未经有效的保护修缮已显破败,却仍可见当年奢华威风的气派。koko在求教如何装配打火机。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02
一户农家墙上贴着已经斑驳的双喜,门口墙放了一个晒谷机,笤帚簸萁靠在一边,周围没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没有纸张垃圾,没有饮料啤酒瓶,甚至没留意到是否有烟蒂。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06
默默的用镜头寻找自己心灵的共鸣,原来这里竟能看到如此原始的干净。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10
我们就这样坐着打火机老太的家里,倾听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思绪仿佛被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作者: 小恶魔    时间: 2006-10-8 23:20
打火机论斤卖?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20
一位过路的老伯也乐呵呵的上来和我们搭讪,给我们介绍这桥的历史,讲他的父辈们当年赶桥会的热闹场面,
这里没有自来水,一切的水都是山上的溪水,用管子引到家里。

作者: 幸福crys    时间: 2006-10-8 23:25
中国劳动力 就是这么廉价~~
哎  感叹一下下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30
初见有名的廊桥,是在泗溪镇。第一座廊桥跃入眼帘,据说是全世界最美的廊桥”。这座就是姊妹桥中的“溪东桥”。
       

此贴由 老陈 在 2006-10-09 00:25:22 最后编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34
暗红色的桥身显的朴素不失高贵,飞檐翘角高昂着插入云霄。但是也许身在闹市吧,周围局促的民宅农田学校马路新旧不齐,让溪东桥有点欲飞不能的尴尬。
       

此贴由 老陈 在 2006-10-09 00:26:03 最后编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37
我想换个环境,她一定会更美。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42
传统的建筑特点在廊桥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再加上桥身的优美形体和古朴色彩,好似长虹卧波。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52
幻想着在这样美丽的廊桥上,古代的男女谈情说爱的浪漫,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54
我们中的人恨不得回到几百年前去。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8 23:56
继续前行5分钟,似乎要出了镇子,墙上的标语不知道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02
貌似七十年代的理发铺子,师傅耳朵上面夹着客人给的香烟,用热毛巾捂热客人的脸,然后用生锈的刀深一刀浅一刀的刮着客人的胡子,客人到也不疼。
这样的情景使我想起了陈逸飞的理发师,想到了陈坤---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04
大片农田让眼睛开阔不少,就在一条不起眼的田埂旁,顺小路走入田间,近了河滩,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06
一株繁茂的樟树后,北涧桥便隐于此。桥两端和一些民居已经融为一体,纯木质民居的古朴衬托了桥的俏丽,小溪流水的意境越发使她透出的宁静悠远吸引人。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10
一点点在桥上搜寻与众不同之处,在樟树的阴影里,桥的轮廓象剪影一样清晰突现。突然发现北涧桥顶的廊檐之上是两条龙,而东溪桥上则是两只凤,雕刻的细致入微,历经百年风雨依旧色彩形态完好无缺。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17
抚摸着这座古朴而美丽的廊桥。桥下溪水潺潺,桥边1200多年的樟树依然生机盎然,远处山野朦胧,看着它,仿佛觉的几百年来它就一直在这里等着我们。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23
一圈兜下来已是艳阳高照。在气炉上烧几杯咖啡,或者泡杯茶,嘬一口,品一品,抬眼就是廊桥,身旁小溪流淌,这样潇洒悠闲的时光人生能有几回得?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31
美好的东西总不能太轻易看到。每座廊桥的里面都有神龛,供着观音菩萨。
流连在如画的廊桥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35
闭上眼睛,让山风吹过你的耳边,听到的只有树叶的沙沙声和流水的潺潺声,还有自己脚步在廊桥古老的木板上留下的回响----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39
只能对这样的美景挥一挥衣袖,却不带走一丝云彩---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00:48
一路走来,最美的水和最美的桥,人与自然的最美的结合在这里!
越是偏远的地方,越珍存着人性深处可贵的东西,越能给我们心灵的冲击,提醒我们生活的意义,我想我们的生活追求就缘于此吧。

后面的照片更精彩。


作者: blue_smiling    时间: 2006-10-9 10:26
虽然我不喜欢泰顺这个地方

甚至还非常讨厌它

但老陈的帖还是要顶的说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0:36
西西,人家是爱屋及乌,
而你是恨屋及乌,
我发觉你钻入了一个怪圈了,
要及时调整。
泰顺山美,水美,廊桥更美,
连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你竟然还要讨厌,
可见,你应该多出去呼吸新鲜空气了。
作者: 冷_水    时间: 2006-10-9 11:35
老陈特色游记,图文并茂.分身跟老陈也去了趟廊桥,适意适意~~~
作者: oO闲Q虫Oo    时间: 2006-10-9 14:02
西西,过去的,总有一天会淡去的......

泰顺,是一个平静的地方,与人无关,OK?

用最原始最真诚的心,去欣赏这片美丽,相信,你会觉得欣喜.
作者: 征岚    时间: 2006-10-9 14:34
    去年暑假的时候本打算一个人去泰顺看桥,顺便去丽水遑遑的,可听人说泰顺的桥是美,只不过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挺远,靠两只脚是很难尽揽;丽水呢,因为那里的名声不是很好,也消了此念。憾之。要是有私车就好了。
  看了老陈的帖子,也算过了下眼瘾吧....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5:39
泰顺恬静秀丽的山水风格哺育了泰顺人朴拙自然的性情。我们所到之处,总是憨实的笑容,羞涩的目光或者豪气冲天的爽朗。这不,一群人在邀请koko打牌,可惜不是上海这边的打法,我们只能凑合着看看。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6:03
从泗溪镇到筱村镇,
远方群山绵绵,起伏不断,
此时的盘山道也愈加险峻,
往往是连续180度的转弯,
道旁便是深达千尺的溪沟,让人胆战心惊。
这里的风光无限,山体高大,峡谷纵横,沟壑遍地,
蛇行的道路直达山巅,
正值初秋,登高以望,
蓝天白云,似手可探之,
纵有千种不快,到此也可尽舒胸臆!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6:08

     翻越了5座高山后,地势渐平,筱村镇便显现在眼前了。泰顺的乡镇除罗阳、三魁、雅阳外,其余大致规模都相同,多在大山深处,镇上只有一条大街,没有高于三层的楼房,绝大部分居民生活都处在温饱状态。也许山高林密阻隔了经济的发展,但值得万幸的是,很多古貌苍颜的村庄、长龙卧波的廊桥才得以保全。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6:18
这座桥叫“东阳桥”,十来米长,整座桥是平的,没有圆弧,非常别致。桥身的木板在几百年风雨的浸蚀下已发暗发黑,但风韵依存。桥的一头就紧靠在山脚下,一条小溪绕着山脚悠然而过。我想东阳桥一定是要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的,不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在这里建这样一座桥呢?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01
一边连村,一边跨山,时有农夫拾柴而过。桥西一面漂亮的二十级石阶,其上杂草丛生,由于年久失修,石阶破碎甚多。桥上黑瓦,中覆以灰廊,下临清溪,倒也不失幽雅二字!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07
如此美景,令人徘徊良久,呆坐半响,不忍离去----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14
廊桥全部的丰姿不仅仅是印入了我的眼眸,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我想说:“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徐志摩的诗中,我找到了我对廊桥的爱。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19
直到过了很久,才依依不舍,依原路返回,途中美景,难以言表!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29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离镇2公里,沿小路步行15分钟即到。穿过村里的一个2栋房子的小村落。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31
穿过一个制作面条的农家,这个是啥东东?有人知道吗?
就能看见这座中外闻名的廊桥。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35
文兴桥之闻名,在于她的不对称之美,从正面望去,左缓右陡,左低右高。相传建桥时是由两个不睦的木匠分别从溪岸东西造起,木匠们自恃本领高强,相互不服气,各按各的意见,至接拢时,才发现桥两边高度不一样,至此已不能更改,只好接成斜的。传说毕竟是传说,已建成150多年年的文兴桥从此以斜桥闻名于世,当我们看惯了一座座精美对称的廊桥时,也许从文兴桥上我们知道了另外一种另类的不对称之美!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40
廊桥全部是用原木搭建而成,桥下全以海碗粗细的木梁错位搭成,没用一根木钉,从桥下仰望,以桥心为线,依左右排开,木梁虽纷乱交错,却也井井有序,如蜈蚣脚,所以当地又称廊桥为“蜈蚣桥”。温州有意把泰顺廊桥作为浙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请。
       

此贴由 老陈 在 2006-10-09 17:46:56 最后编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7:46
四处荒凉,寥无人烟,天空一碧如洗,两岸群山秀丽。文兴桥静静的卧在小溪溪上,是那么的宁和、安详。其实廊桥之出名,绝大部分在于桥梁的制造方法,非常独特。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8:25
一抹淡云,一轮斜阳,一缕清瀑,一对温馨的蜻蜓,不由得对这里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作者: 在黑暗的河流上    时间: 2006-10-9 18:35
好久么来过则,过来晃下,但是今年还是没有时间出去了......
       

此贴由 在黑暗的河流上 在 2006-10-09 18:36:46 最后编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18:36
泰顺多高山、深涧、急流,古人有感于行路之难,往往在交通要道修建碇步、桥梁和凉亭。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采用中原早已失传虹桥技术修建的木桥,至今在崇山峻岭间,还保存有33座木拱桥,而造型迥异,各有千秋。但为了适应浙南地区山地的气候特点,加盖了一层桥屋,故称“廊桥”。在桥的中间都拱有菩萨。

作者: goo    时间: 2006-10-9 19:25
55楼的架子
可以晾面条

当然萧山的话,
就晒萝卜干咯~


作者: summerblue    时间: 2006-10-9 20:14
拍打稻谷的?  (不至于这么落后吧,被自己的想法
还是晒面条,杠豆干,萝卜干有点像。

作者: 依恋红尘    时间: 2006-10-9 21:01
好美,美得让我忘了呼吸.今年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看一看廊桥!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28
桥屋中立有专设的神龛,供乡民祭祀,
来往的乡民们焚香磕头,在此寄托精神,
祈求风调雨顺,渴望平平安安,
这也是劳苦人民最平淡的理想!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35
从文兴桥出来,我们去寻找徐岙古村落,
我们的汽车在筱村镇的路上开始寻觅。
没有地图,只听我在自言自语般低语:
沿筱村一条大路笔直走下去,不多远,
有个不起眼的杂草丛生的岔路口---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38
迈进村口,没有一点不经意间跌落的感觉,反而为村口那烟雾缭绕的小手工作坊,还有新立起的一块石碑而感到失望起来。我在想,这样的地方还有狐仙么?
    正在猜疑之中走进村子,恍惚间,一切都变了。青瓦木墙,卵石铺路,一个三面环山,错落有致的古村落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44
直到今天,我还是想说,真是喜欢死了那种充满古意的感觉。青石板的小路在几百年的积淀下显得亮亮的,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51
一棵棵大树,好似一把把巨伞呵护着古村落。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53
一幢幢古宅静美得如同水墨画,在向你做着无言的倾诉。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1:58
望着静静的猫咪,我的心仿佛也和那猫儿般宁静,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01
屋前幽幽的水塘,院后青青的翠竹,残破的门边悄悄垂挂出一枝艳艳的小花,一条在小巷里跑过的小狗,几个披着蓑衣的农民,一个背着婴儿的少妇,都会让你的思绪飞去很远很远。或许,这就是跨越了百年时空,一次不经意间的跌落?我若有所思。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04
随意迈入一家老宅,问起历史。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06
那个正在杀羊的中年人说,我不是这里的主人,你们还是去另外两个院子看看吧,那可都是状元们的老宅啊。听罢,我们饶有兴致地按着他指的方向寻了过去。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10
拐过弯没多远,见一院落,门楣上悬挂的牌匾“文元”二字赫然在目。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12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的家,一座气派宽敞的三合院。迈进院子,只见一堆稻谷晾在院中,几个老人含笑着迎了上来。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13
我们一边用相机拍摄着那带着尘土瓦砾的精美木雕画,一边和老人询问这幢老宅的情况,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17
得知,现在这里只剩下两个看房子的老人,他们正想把房子再翻修一下,好让这座百年老屋能尽显当年的奢华与威风。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21
那天的下午,那个在秋日之中的徐岙对今天的我而言,就像一场梦幻。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23
那间能避风遮雨长长的屋檐,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25
那个吊着竹篮的院落,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27
那几把冰凉的竹椅,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30
那高高的院墙边一登一登突起的拴马的石头,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32
还有那个耳朵听不见声音的老太,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34
这一切,仿佛在恍惚之间消失了。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39
在我走出村口的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徐岙,就像是狐仙遗留的一块宝石,我看见了它,我触摸了它,却带不走它,就像那廊桥一样,留在心里的是一段尘封的往事。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2:53
从筱村的徐岙古村出来,继续我们的廊桥寻梦。向三魁镇前进,途经一个无名的廊桥。
泰顺地区的大小村落都是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同姓杂居一村,有共同的祠堂,廊桥也是每个村落先祖们集资建造,所以作为后代子孙的村民们对古桥的热爱是根深蒂固的,在廊桥照壁、天花上,贴有各式劝人为善,爱护古桥的格言,何年建,何年修,何人出资的记事碑在桥头两侧不时看到。对于破坏古桥的行为,也有专门的处罚规定,以警后者!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04
来到这座桥桥时,已近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斜斜照着桥身,也斜斜照着周围一方方金黄的麦田。桥内神龛的香火烧的正旺,一向有些迷信的koko岂能错过这个机会,也没看清是哪尊佛,就鞠躬,我们的远道不辞劳苦和虔诚也许真的打动了桥神,一阵“哗啦啦”过后,koko摇出了一支中签!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10
koko抽到的三十三签。
内藏无价宝和珍,
得玉何须外界寻,
不如等待高人识,
宽心独且更宽心。
据说koko的名字里面有个玉字。
大家各抒己见,看看这个签说得是啥?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24
当夕阳的光在拉车人的身上开始变得斑驳起来的时候,我们收拾起行囊告别筱村,向三魁镇前进。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31
位于泰顺县三魁镇闹市中的薛宅桥,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英姿。由于地处繁华之地,四周建筑林立,将这座古桥掩没在一片噪杂之中。溪水已不见清澈,满眼都是垃圾,让人悲叹。其实,薛宅桥是最精致的运用虹桥技术所建造的廊桥,横跨两岸,长51米,净跨28米,水平标高16米,有桥屋15间,两边的檐角巍峨挺拔,可谓大气。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33
原先的周边环境相当完美,桥的一边是溪滩,古树苍天,茂竹成林,另一边则是数百年古镇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40
现在,人口的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薛宅桥所处的环境,在泰顺这么多的廊桥之中,薛宅桥的保护也是最差的!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42
古树苍天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47
桥的旁边有山民在晒谷,koko好奇心大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50
这一下至少也有20来斤,koko手也不抖把稻谷举了起来,脸上还带着甜美的微笑。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53
这台器具,是将空壳从前面摇出,稻谷从侧面到筐里面,她摇得倒也有几分神似。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9 23:59
由薛宅桥再往北,过上、下武垟,便可至战州永庆桥了。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永庆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和是石拱木屋桥,很是古朴、雅致。后面远山,前方沃野,两旁树林郁郁葱葱的,倒也别有一翻滋味!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10 00:04
桥的上面的房子是供菩萨的地方,当中的门可以打开,打开后,老远就可以看见菩萨端坐其上,一个老伯看见我们,兴奋异常的为我们讲解桥的历史典故。

作者: 老陈    时间: 2006-10-10 00:10
回镇上的路上,遇见一座迷你的廊桥--三柱桥,看见吗,桥底用三根柱子撑起了廊桥,此桥虽小,没有名气,但是小巧精致,玲珑可爱。

先到这里,更漂亮的廊桥在后面,稍后继续发pp。

作者: 红子蜻蜓    时间: 2006-10-10 07:25
清爽,宁静,祥和,向往”这世外桃园“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