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我们的财产安全吗?》--另类评富士康索赔事件 [打印本页]

作者: 送你忘忧草    时间: 2006-8-30 10:32
标题: 《我们的财产安全吗?》--另类评富士康索赔事件
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
http://news.qq.com/zt/2006/fsklg/



富士康事件最近炒得沸沸洋洋,让无数人关注其中,
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没有人知道。
所以也就不评论谁更加有道理了。

而从事件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个人财产的冻结”。
案件中,很多东西都没有证实,但凭企业一面之词,法院就执行了冻结。
那是不是说,未来中国人打官司就是比谁的钱多?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大型企业凭借自身的一些优势,只要找个借口(甚至无事生非),把对方财产冻结,
再搞个垄长的官司,凭借雄厚的财力,一拖再拖,打上个十年半载。
对于弱势的个人,经济收入单一,一点点的积蓄更加为了防身、办事用的,
如果一冻结,不单没有能力请到好的律师,也无法应付生活的其它压力,
办红白喜事,生病住院,子女学杂费用,在中国都是需要钱来应负的。
另外,为了应付官司,必定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也就影响了收入来源。
这样一来,必将承受不了,甚至于主动放弃而败诉。

那我试问?公民的个人财产安全吗?
为什么法律没有严格规定,或者执法者没有严格执行财产冻结的必要手续呢?

社会竞争公平吗?
是不是只要冻结了竞争对手的财产,就肯定能够投标成功?

无数个为什么,提醒我们~健全法律机制的必要性,
保护公民利益,是法律的最重要准则!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6-8-30 13:33
就是胡闹。不睬这种事最好。没人关心了自然就没人做这种事。
作者: 蓝熊    时间: 2006-8-31 00:52
虽然富士康的做法很不合理,也很不恰当,直接指向报社的记者。

但如果从法制健全来说,冻结查封个人资产,这正是法制越来越健全的表现,也是趋势。只是我们无法去适应这样的状况。


   新浪科技讯 8月30日晚10点,富士康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和编委侵犯名誉权并索赔3000万一案出现戏剧性转折。消息称,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今晚紧急召开高层会议,决定将索赔金额降为1元人民币,解除对两名记者的财产冻结,并追加《第一财经日报》为被告。

   进一步关注中。。。
       

此贴由 蓝熊 在 2006-08-31 01:14:05 最后编辑
作者: 送你忘忧草    时间: 2006-8-31 07:25
原文由 蓝熊 在 2006-08-31 00:52:04  发表
虽然富士康的做法很不合理,也很不恰当,直接指向报社的记者。

但如果从法制健全来说,冻结查封个人资产...




冻结查封个人资产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法制是否健全的标志。
法律的第一目的是保护公民利益,如果这点也达不到,怎么能说是健全呢?
作者: iamdavidxu    时间: 2006-8-31 07:47
为什么不是报社而是个人呢
作者: 真肥    时间: 2006-8-31 09:27
好来。解除冻结了,变成1块了。
作者: 蓝熊的麦兜    时间: 2006-8-31 10:30
原文由 送你忘忧草 在 2006-08-31 07:25:07  发表




冻结查封个人资产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法制是否健全的标志。
法律的第一目的是保护公民利益,如...


当然它是手段,但如果这样的手段也没有,你能说法制是健全的吗?查封或者冻结,也不是没收你的个人财产,仅仅是采取的保留物权的手段。

在这个案例中,唯一让大家不觉得合理的是,一标的过分的高,二没有把报社作为第一被告,就象有关专家提出的,如果不是3000万,二是3000或3万,也许就没有人有那么多争议了。

不过现在好了,又出现新变化了。
作者: 夏侯    时间: 2006-8-31 13:09
没反对“冻结财产”这样的手段,问题在于法院的审核制度体现在哪里?连诉讼对象都有误,就单方面执行手段了?!
即使是现在的一元钱,依旧是不合正规法律程序的表现。
说大家把焦点放在3000万上,不过是富士康转移视线的一做法而已。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