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闲话“小囡桥” [打印本页]

作者: yeshuwei    时间: 2005-5-30 14:20
标题: 闲话“小囡桥”
    英文字母区区二十六,中国字却能码成千万,若要从中拣一个最钟爱的,我必选“囡”字。细加端详,酷似襁褓中的女婴张着粉嫩小手憨态可掬的模样。只是这个“囡”字罕见于官方文案,多闻于民间俚语,似难登大雅之堂,真正理直气壮用作正式官名的,恐怕还得算是“小囡桥”。

    小囡桥位于嘉城正中偏南,自外观看去,水泥的墩,平直的面,黄漆的栏,与一般公路桥并无区别,周围也寻不到幼儿园、托儿所之类的“囡堆”,这个“囡”字安得多少有些牵强。于是向年长尊者请教小城掌故,方知此“囡”颇有来历。

    相传古时,一对穷苦夫妇逢难流落至此,为图生计,在桥边搭起一间简陋的小酒铺,每日靠几个酒水钱勉强裹腹。无奈当时的桥两侧地属僻远,市井惨淡,小铺门口罗雀,渐渐难以为继。某个寒冬的晨曦,铺外蹒跚走来一位饥寒交迫的女童,向夫妇俩乞食。见小家伙寒风中瑟瑟发抖,涕泪凝冰,二夫妇大动恻隐,塞给孩子两张饼,还给了她一壶酒暖身。女童两口酒下肚,小脸顿时通红,高兴得唱起了童谣,夸赞夫妇俩酒醇心善。自那以后,铺中原本普通的水酒竟变得奇香无比,引得八方食客纷至沓来,小铺立时财源滚滚,很快翻新扩建为大酒家,夫妇俩也随之腰缠万贯,锦衣玉食。
    多年之后的某个下午,酒家大门外忽然聚了一群孩子,伸手向老板娘讨酒喝。此时已是脑满肠肥的富婆,不但失了当初的怜悯,一声怒叱下,竟呼喝伙计将孩子们一顿毒打。小娃娃们遍体鳞伤,哭喊着逃出酒家。凄惨的童谣演化成对恶夫妇的声声痛诉,店中香醇的酒也变得酸涩异常,从此无人问津,酒家也随之倒闭消匿。

    初听乍闻,这是一则说教意味颇浓的“善恶有报”的故事。那群孩童大约是仙童下凡。据老者介绍,早年桥上存有一组石雕,刻画了孩子们被虐打后的惨状,斑斑血泪,栩栩如生。石刻后被移走,“小囡桥”却因此得名。

    “小囡桥”的传奇,实则是中国人传统道德观念的演绎。在儒家的立身规范里,要求君子重仁义而轻财货,故而中国人对“执财货者”历来缺乏道德层面的认同。加之华夏素以农业立国,农为本、商为末。耕播结实而出的,是仁义之财。而商人被视作寄生群体,投机盘剥而出的,乃不义之财。重农抑商的文化道统丝丝渗入社会意识,是谓“商人重利轻别离”,暴富者的丑恶嘴脸,经典成酒家夫妇贫富前后的道德反差。有学者曾总结道:在中国,穷人的悲剧是物质层面的,而富人的悲剧是文化层面的。与之相较,后者似乎更值得同情。

    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此君真的是金玉如山,富可敌国。朱元璋气之不过,先是小诈一笔,逼得万三捐出银子重修金陵城墙,尽管他对工程恪守不怠,又献财不吝,可最终皇帝还是利用手中权力将沈家肢解消亡,财物悉数充公。而民间对政府的此般恶行几近冷漠,拍手称快者也不乏其人。时值今日,周庄百姓仍要将“万三蹄”煮得酥嫩烂透,食万三之肉,嚼万三之骨,何其快哉?
    西方的富商巨贾们则幸运得多,即便在中世纪,商人们也早早地成为尊贵的城市议会成员,国王领主们的战争、探险均要仰其鼻息。阿拉伯的商人也够走运,《古兰经》并不排斥甚至鼓励商业赢利。

    “小囡桥”传说的焦点,其实在于富人的“施舍”行为。在西方,富商的捐赠被视为慈善事业,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而在中国,有钱人的捐赠则更多地看作是对“为富不仁”的赎恶,有限的施舍不足以化解道德对财富的深谴。而打家劫舍、杀富济贫之举,虽嫌血腥暴力,却很合小民的胃口。这大抵又是中国人根植于黄土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情结在作祟。

    在下曾有幸聆听社科院某教授的讲座,此翁大谈中国商界“诚信”的缺失,言至激愤处,大有咬牙切齿之感。我忍不住要冒犯一下权威,中国社会向来缺乏的恰恰是对商人文化价值的正确解读,商人诚信的形成,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营造,在一种和谐的商业文化形成之前,片面地指责“为商不诚”,未免失之偏颇了。

    孤立于“囡桥”之首,回溯掌故旧典,不合时宜地为“恶商”们话出几句公道,止为茶余清谈。诸君他日自桥畔过,不以“丧失劳动人民立场”责我,已是笔者大幸了。
       

此贴由 yeshuwei 在 2005-05-30 14:21:22 最后编辑
作者: ast0741    时间: 2005-5-30 15:33
yeshuwei兄的文采很不错 佩服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5-5-30 16:47
知识分子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总会很用感情的。并不是单独针对“商”的。虽然自古以来,中国还没有把商业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实际上,包括农业工业都没有得到这种地位,大多数的人一旦在一些行业里“成功”后,总会想方设法的进入仕途)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不是纯粹的因为中国的商业诚信度太低,导致商业没地位,也不是简单的因为中国商业阶层的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引起普遍的诚信度缺乏。诚然,西方社会商业文化较为成熟,但这是经过长期社会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从中世纪起至今已有数百年,但老实说,中国的成熟商业从明代中后期刚刚起步,就被外来势力意外地中断了。并且,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商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商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也必将是“中国特色”的。
作者: 小囡囡    时间: 2005-5-30 16:53
原来小囡桥有这么个故事啊


囡,意味着孩童,天真无邪。


我想拥有孩提的天真,故名小囡囡

老朋友的本事真大,这么久远的故事都能挖掘,佩服
作者: 孙嘉嘉    时间: 2005-5-30 17:02
jj是老太婆了。还想小孩子。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5-5-30 19:20
小囡桥边住了10多年,才知道它的来历,惭愧惭愧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5-5-30 20:33
好象在那里看到过这篇文章的。。。。。。
作者: yeshuwei    时间: 2005-5-30 20:36
原文由 天才—岳 在 2005-05-30 20:33:17  发表
好象在那里看到过这篇文章的。。。。。。

天地良心,昨天写到十二点才完工,如有雷同,纯属对方抄袭
作者: luciyaok    时间: 2005-5-30 20:39
天才,这篇文章你哪里看到的,把链接贴出来么,让大家看看是不是同一篇呀,呵呵,我觉得这篇还是蛮有楼主特色的,如果天下有和LZ写的一样的文章出现,那也可以请他一起来加网品论一番么........
作者: 猪猪爱花香    时间: 2005-5-30 21:14
曾奇怪于“小囡桥”之名,想来有故老相传什么的典故,今天算是知道了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5-5-30 21:31
原文由 yeshuwei 在 2005-05-30 20:36:13  发表

天地良心,昨天写到十二点才完工,如有雷同,纯属对方抄袭
好多年前在某本书上看到过。。。。。。。内容基本如同
作者: luciyaok    时间: 2005-5-30 21:49
商人在中国一直地位不高,虽然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的,但是他们一旦有了MONEY以后却想不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甚至还会BS他们,看了LZ的文章后才突然发觉到商人地位不高缘于此.

相比国外,的确商人一旦发达了以后就会热衷于慈善事业,有人会说这是一种炒作,这可能的确是一种炒作,是商业广告的另一种模式,但是每年捐个几百万美金这也需要一种豁达.如果国内的很多商人也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也许商人在国人的眼里会比较崇高.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给自己的二个小孩子各留一百万,其他他们都将贡献于慈善事事业,这种事不要说国内的商人做不到,就算是一般家庭的父母也做不到,特别是我们加定人,呵呵,我们的父辈母辈一辈子辛劳,自己从来想不到要享受,但是为了子女,他们什么都愿意做,甚至有的父母到六七十岁,还为了自己的子女背了一身的债(这一扯也扯远了)

另外,造成这种局面也可能是国内一部分商人的学历并不高,诚如LZ所说的,有时候他们比物质贫穷的人更可怜.他们的精神生活更贫穷.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想说,学历不高的人往往有拼搏精神,学历高的人往往更想稳一点再稳一点,有时机会来了也不会去抓住,这是一种矛盾........

不过矛盾总比不矛盾好,因为有了矛盾,我们才有了发展,不是么........
作者: 江南飞侠    时间: 2005-5-31 13:54
终于知道这桥的来历了,真是佩服楼主,半夜“现宝”,让人一夜无眠!
作者: zhaoyelily    时间: 2005-5-31 15:44
大开眼界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5-5-31 16:18
这个故事真牵强
我在什么少儿读物上读到过
真地,不骗你
作者: breezy    时间: 2005-5-31 16:23
其实这个我读的时候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曾经见过,但是不知道它还有这么一座石桥作为文化载体,今天以楼主的文笔演绎出来,故事便又从记忆中活了。
西方商人的“乐善好施”是有他们的宗教文化根源的,具体的不太记得清 但是记得的一点是,他们从商的目的好像不是仅仅要把自己的口袋装满,所以别人的商业能够做大。这个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一番的,不仅是其道德上的意义,还有它的商业经济上的意义。
惭愧,立论基础不怎么记得清了,那位板油可以提示一下。
有时间我再查一下
作者: 邵芭欣    时间: 2005-5-31 18:16
上学的时候学嘉定历史就听过这个故事了,现在只有桥墩子了吧?!
作者: 花猫猫    时间: 2005-5-31 20:36
好人会有好报的
作者: liaoliao    时间: 2005-5-31 22:17
是哪儿抄袭来得吧!

作者: 子子    时间: 2005-5-31 22:51
我很少读完一篇乍看下不太感兴趣的文章,破例了   
作者: yeshuwei    时间: 2005-6-1 07:50
原文由 liaoliao 在 2005-05-31 22:17:13  发表
是哪儿抄袭来得吧!

"小囡桥"的传说当然是掌故志上记载的,否则我也不能空穴来风地自己编造一个出来.但整个故事经我重新文字上整理,而且后半段关于商人阶层的评论完全出于我个人的思考,如果您认为我是抄袭的,请将原文取来与我对质,我即将此文删去.
作者: 花猫猫    时间: 2005-6-1 08:58
如果是抄袭的作品,就应该拿出真凭实据出来说明,否则,歪曲了事实,对写作的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作者: linna    时间: 2005-6-1 09:29
一直觉得“小囡桥”的名字怪怪土土的,原来这背后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另外:小刀的笔锋好利哦!
作者: 如意在心    时间: 2005-6-1 18:37
楼主的文采真好,看过楼主的很多文章,篇篇精彩,谢谢楼主,住了嘉定几十年才知道这个典故,楼主关于商人道德的议论其实中国早就关注了,中国的商人很少肯捐钱的,很多私人老板还偷税漏税,对于这些国家应该有健全的体制来督促他们实行,
作者: 魔界心碎天使    时间: 2005-6-1 20:11
佩服
作者: luciyaok    时间: 2005-6-1 22:29
楼主,我家彩姐大半夜叫我一定要跑上来看你的贴,我快晕死了,你和她到底是啥么关系呀,虽然您的几篇大作我都读过,虽然对您是佩服的很,可是我家主管说我看了您的贴不回贴的话就是不道德的,可是最好奇的是你俩是什么关系??

另外小囡桥的来历原来是这样子的呀,那么多年都不知道来历,谢谢楼主啦.

刚翻了一下,原来我家JJ前面已经回过您的贴.........看到你说现代商人的话,倒是有必要说说今天我家JJ上班时给我说的一个人,就是蒙牛的牛老根了,JJ说此人从小是被别人收养,以前是个放牛娃,后来进了伊利,再后来到了蒙牛,从基层做起,到现在做到了蒙牛的老总,姐姐说虽然此人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各方面的素质却可以与国外的优秀的商人相比.他现在是蒙牛最大的股东,他说等他退休那一天,他要把所有的股份都送给那个继任者,这个继任者将会是能带给蒙牛更好未来的人,而他的家人将每个月只能得到相当于上海北京广州这三个地方差不多的生活费而已.JJ说,此人最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国内的商人,因为他追求是一份事业的维持,而不是传统商人只要赚到钱的结果.......

呵呵,好像也有点跑题,不过LZ放心,如果中国多出几个牛老根的话,中国商人的地位一定会提高的,如果大家都去注重一份事业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只为了钱,大家一定可以看到各多高素质的商人.

愿楼主健康,等着看您的十五篇相亲日记呢,呵呵



作者: 小香    时间: 2005-6-2 12:41
高手
作者: greenflash    时间: 2005-6-3 09:02
不好意思忙的来不及仔细看,不过大致我也知此来历。
把知道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再讲给大家听,当然不属抄袭!

我也知道清河路来历,想必楼主也知道典故,不过怕一说又引来抄袭之议,不如不说!
作者: 冰封的火    时间: 2005-6-3 10:17
一直想看看这座桥的,这个传说好像跟我听过的版本有些出入,不过也雷同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下次来嘉定,有人接待我的话,可以考虑带我去看看这座桥。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5-6-3 12:57
这桥越看越新,实在找不出一丝历史的沉淀。倒是左看右看,还有一些过去年代的影子。中下塘街,一听名字就能想到有多老了。
作者: Shirley82117    时间: 2005-6-3 14:54
从小长在那里,玩在那里,很深刻地还记得小时侯我还在那座桥那里摔了个跟头呢!

以前听我父母亲说,他们小时候,桥附近的水很清澈的,洗衣服啊都是到桥边洗的,家里还养了许多只鸭子,让它们到河里去划水呢!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6-3 15:19
想当初在认识小囡囡之前,在键盘上尝试了N多遍也没打出“囡”这个字。

小囡桥,很早就有听说,但是还有这故事到是没听说过
作者: 紫沫    时间: 2005-6-7 16:01
看到过,好象是有哦。
作者: 猪路一扎    时间: 2005-6-8 10:09
看过很多次~不知道原来还有这里面还有这玄机啊~浅陋咯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