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冰未然(主ID:showmers)——《红楼》作品集 [打印本页]

作者: 猪猪爱花香    时间: 2005-4-4 23:49
标题: 冰未然(主ID:showmers)——《红楼》作品集
冰未然——《大话红楼》作品集

                    《读红小札〉简续
  写《红楼梦》批评已逾一载,从“大话红楼”到“品读红楼”最后以“读红小札”为定稿,期间共诗词散文一十七篇,分别载于天涯、夜看红楼、搜狐红楼书话、红袖读书频道,并得到了诸多朋友的支持让我倍感欣慰。写红楼的初衷源自两年前不经意的一段对话,后来如何付诸行动的已记忆模糊,只凭着一腔热诚以及对《红楼梦》微薄的认识而写下了散记种种。其中疏漏颇多,希望各家学者不啬雅正。

    《红楼梦》是部奇书。它的奇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版本校对上的鱼龙混杂,成书至今流传的可信不可信版本有百余种以上,而能说服大众的,普通涵义上则指《程高乙本》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甲戌两本);其二是参与红楼梦批评的专家学者大师太多,在京城曾有一段不读红楼是“书盲”的阶段,而所成的红楼著作又多又趋于完善,以至形成了“红学”学术上的专题,且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都有民间或者官方的红楼组织,亦是在诸次政治变革中起到了保护文化的重要贡献;而《红楼梦》最大的奇在于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及著书的不完整性,这构成了很多研究《红楼梦》学者的重要主题,也是至今各种流派纷纷扰扰各说其一的“红学”之繁芜。

    解读《红楼梦》的难点之一在于文化传统上的颠覆,百年以来生活、习惯、意识、想法和《红楼梦》成书时期,甚至上世纪前半叶差异都是极其巨大的。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揣摩当时的模样,只能在电视剧和书里知道个大概,缺乏体验是读书最大的障碍而隔了几个世纪文化主流已是变了又变,这是一桩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我们的解读无论如何都是带着现代眼光的,这无可避免。难点之二在于《红楼梦》所涉及的民俗、艺术、收藏、审美等等所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举个例子仅仅服饰一节大约就可说上几天几夜。所以《红楼梦》的阅读对于自身国学知识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这些都是饿补不来的,而是一种文化阅读的积累,包括生活。

    我的读法是抛开曹雪芹自身身份在于书中的隐射,也抛开所谓的凡名字必索隐的读法,而是用审美眼光来看待这本“小说”的,所涉及一些文化风俗与艺术视角与大家分享,当然一些历史的周遍不能忽略,它亦是构成了《红楼梦》之独特的一朵奇葩,我会在以后逐一解构。

    诸多先生的读书参考让人尊敬,胡适,鲁迅,王国维,俞平伯,顾颉刚,周汝昌,王昆仑,邓云乡等等大家都让我受益匪浅,应品论前版主bestgunner邀约所写下的这篇简续,是为鄙人读《红楼梦》初级阶段的一点心得,焚香以记。
                                   (showmers自序)



01
大话红楼《但有一枝堪比玉》

02   
大话红楼《高级丫鬟》

03
大话红楼《奴将去,楚云湘江水》

04
[大话红楼]禅意瘦人      

05
[大话红楼]问白海棠说诗社   
  
06
[大话红楼]可卿之死   

07
[大话红楼]问世间情为何物




[B]showmers——《品读红楼》作品集[/B]

01
[品读红楼]问药

02
[品读红楼]水边双艳(一)

03
[闲读红楼]潇湘诔

04
[读红小札]戏说说戏

05
[读红小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06
[读红小札]国画中的红楼梦

07
[读红小札]醉问舍家孰种杏,梅花尽处稻香村

其他相关作品
素衣女子

[粗评散言--春暖花开纪念海子征文小评](附获奖作品)



       


此贴由 猪猪爱花香 在 2005-06-18 19:13:06 最后编辑


此贴由 月光玫瑰 在 2005-08-20 22:52:18 最后编辑
       

此贴由 月光玫瑰 在 2005-08-25 21:53:02 最后编辑
作者: 蓝正龙    时间: 2005-4-7 00:44
额……

以前还有个阿贵给他顶贴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8-20 19:55
showmers的大话红楼系列让我又爱又哀,好文共品,猪原有的帖子,不想再开一贴了,把最新的编辑上去了,希望猪不要介意,各位板油共品呵。
作者: 司徒鲲鹏    时间: 2005-8-20 20:03
我已经越好shoemers写序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交稿
作者: showmers    时间: 2005-8-20 20:27
好的,我马上去写个小序,以后红楼的作品就砸这里了.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8-20 20:32
强烈欢迎
作者: 司徒鲲鹏    时间: 2005-8-20 20:32
我走的也心安了。
作者: showmers    时间: 2005-8-20 22:13
       《读红小札〉简续
  写《红楼梦》批评已逾一载,从“大话红楼”到“品读红楼”最后以“读红小札”为定稿,期间共诗词散文一十七篇,分别载于天涯、夜看红楼、搜狐红楼书话、红袖读书频道,并得到了诸多朋友的支持让我倍感欣慰。写红楼的初衷源自两年前不经意的一段对话,后来如何付诸行动的已记忆模糊,只凭着一腔热诚以及对《红楼梦》微薄的认识而写下了散记种种。其中疏漏颇多,希望各家学者不啬雅正。

    《红楼梦》是部奇书。它的奇是多方面的,其一是版本校对上的鱼龙混杂,成书至今流传的可信不可信版本有百余种以上,而能说服大众的,普通涵义上则指《程高乙本》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甲戌两本);其二是参与红楼梦批评的专家学者大师太多,在京城曾有一段不读红楼是“书盲”的阶段,而所成的红楼著作又多又趋于完善,以至形成了“红学”学术上的专题,且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都有民间或者官方的红楼组织,亦是在诸次政治变革中起到了保护文化的重要贡献;而《红楼梦》最大的奇在于它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及著书的不完整性,这构成了很多研究《红楼梦》学者的重要主题,也是至今各种流派纷纷扰扰各说其一的“红学”之繁芜。

    解读《红楼梦》的难点之一在于文化传统上的颠覆,百年以来生活、习惯、意识、想法和《红楼梦》成书时期,甚至上世纪前半叶差异都是极其巨大的。我们现代人已经无法揣摩当时的模样,只能在电视剧和书里知道个大概,缺乏体验是读书最大的障碍而隔了几个世纪文化主流已是变了又变,这是一桩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我们的解读无论如何都是带着现代眼光的,这无可避免。难点之二在于《红楼梦》所涉及的民俗、艺术、收藏、审美等等所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举个例子仅仅服饰一节大约就可说上几天几夜。所以《红楼梦》的阅读对于自身国学知识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这些都是饿补不来的,而是一种文化阅读的积累,包括生活。

    我的读法是抛开曹雪芹自身身份在于书中的隐射,也抛开所谓的凡名字必索隐的读法,而是用审美眼光来看待这本“小说”的,所涉及一些文化风俗与艺术视角与大家分享,当然一些历史的周遍不能忽略,它亦是构成了《红楼梦》之独特的一朵奇葩,我会在以后逐一解构。

    诸多先生的读书参考让人尊敬,胡适,鲁迅,王国维,俞平伯,顾颉刚,周汝昌,王昆仑,邓云乡等等大家都让我受益匪浅,应品论前版主bestgunner邀约所写下的这篇简续,是为鄙人读《红楼梦》初级阶段的一点心得,焚香以记。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8-20 22:35
谢楼上的
以后就等着看红楼了

此贴由 月光玫瑰 在 2005-08-20 22:36:23 最后编辑
作者: 司徒鲲鹏    时间: 2005-8-21 09:18
提个建议,不如以showmers的名字发个序的帖子。以后文章的连接由管理员续上。比较好,要不其他人的帖子,挂上showmers的文章,加精还是他人的。有点不伦不类,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 不知管理员和居士一下如何啊。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8-21 15:03
在问过作者之后再考虑
作者: 树静风息    时间: 2005-8-25 13:40
链接不对嘛
跳首页上去了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5-8-25 21:54
谢谢提醒,嘉网由org升级到了COM,没有更改这里的连接

现已更改
作者: Legolas    时间: 2005-8-30 15:35
一本破书,耗费了那多人力、财力、物力,还搞出了那么多什么鸟会。请问,这书给咱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了没!?
纯粹是一本YY过头的书,竟惹了这么一大群人来集体YY。什么鸟事儿。
作者: 幽谷野百合    时间: 2005-8-30 21:26
还是蛮多人收集和看红楼的书的,为社会主义创造了不少财富,包括精神财富。


作者: yeshuwei    时间: 2005-8-31 08:26
我想看《红楼》呀,我想看《红楼》,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书。我想看《红楼》呀,我想看《红楼》,可是有了书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作者: 树静风息    时间: 2005-9-5 22:58
原文由 Legolas 在 2005-08-30 15:35:25  发表
一本破书,耗费了那多人力、财力、物力,还搞出了那么多什么鸟会。请问,这书给咱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了没...

很实在的话
PS:
树只能与树相交流,
那是风。
风是有自己独立根系的树木之间的对话,
只有相同的高度才能抵达。
看完大汗了一把

此贴由 树静风息 在 2005-09-05 23:01:29 最后编辑
作者: HOGWARTS的猫    时间: 2005-9-14 10:03
介属于泄露个人信息吧,品论改上娱乐头条了不成
作者: 叶风    时间: 2005-9-14 14:14
原文由 Legolas 在 2005-08-30 15:35:25  发表
一本破书,耗费了那多人力、财力、物力,还搞出了那么多什么鸟会。请问,这书给咱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了没...



正所谓人的品味各不相同

自己不喜欢,也没有必要去否定别人的价值。


至于什么社会主义建设,呵呵。
人的精神需求也是需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既然有那么多朋友喜欢看红楼,那也反应了物质建设的确是有不小的发展了。


ps:本人才疏学浅,红楼之文很难看懂,也提不起这个兴致。可是我总觉得自己不爱看,并不代表这本书就不好。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