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有人还知道一个叫赖宁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dwh746    时间: 2004-11-7 18:04
标题: 有人还知道一个叫赖宁的人
今天在和朋友们闲聊中,忽然就怀旧一下我们那时代的名人.
忽然就有人提到了赖宁,他可是曾影响我们的少年时代的一代救活英雄呀.
现在还有人知道吗
作者: 幽谷野百合    时间: 2004-11-7 18:52
螳臂挡车
以前我们老师给我的周记评论,主人公是赖宁。
这个成语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人留在那里,扑打着火苗,那是一个孩子的精神么??
我以后现在我们这代,谁能有这勇气,螳臂挡车的勇气。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11-7 19:56
这就可以扩大到我们长久以来引以为豪的“全民皆兵”思想
一个孩子这样的不幸遭遇,竟然当时的当局还宣扬着要向他学习,真不知道那些家伙是不是爹妈生的
作者: HOPE_环    时间: 2004-11-7 21:45
赖宁是个天才 也是个英雄
作者: shmliy    时间: 2004-11-7 21:56
楼上的话真是……
天才早夭??
作者: 类xiaofeng_yh    时间: 2004-11-7 22:05
学习他的精神
勇敢、正义
作者: HOPE_环    时间: 2004-11-7 22:57
原文由 shmliy 在 2004-11-07 21:56:42  发表
楼上的话真是……
天才早夭??



是的 1988年森林大火中不幸逝世
作者: 沃尔沃    时间: 2004-11-7 23:25

唉~~不好好保护自己啊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4-11-8 09:10
赖宁这个名字是我初中时听到的,当时很轰动,还要大家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写心得。弄得我以前一听说要写学习心得就头痛。
当时还小,觉得这个小同学好勇敢、好伟大。真是我们新一代学生的偶像啊!
现在我却想,如果这件事放在现在,十之八九不会再这么大肆渲染这么个稚嫩的学生了。毕竟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观念。赖宁只适合于八十年代末一代正感迷茫的中小学生,当时是一个没有偶像的年代,人的思想正在努力地寻找一个支点。赖宁出现了。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一朵浪花。
作者: greenflash    时间: 2004-11-8 09:19
非常有道理.我当时才小学,只记得要学习这个人,这个名字,不看大家写的,还真不清楚他究竟是做了哪方面的好事,才牺牲后成名的!
比起这,还是雷锋深刻啊,虽然他不是同时代的人!
作者: wq5710    时间: 2004-11-8 11:03
我家现在还保存着一本《赖宁日记》
不知道被虫蛀了没有,回家翻翻看
作者: 叶子菲菲    时间: 2004-11-8 15:31
学习雷锋,学习赖宁。
我们应该学的是精神而不是行为。
作者: 携手断雨    时间: 2004-11-8 22:19
记得小时侯常说:爷爷学焦裕禄,爸爸学雷锋,我们学赖宁。还在六一节前夕学唱“学赖宁,学赖宁”,在阅读课上看《赖宁的故事》,还在作文中肉麻地写着对他的景仰与崇拜,那个带着眼睛的瘦弱的小男生。一直搞不明白他没事一个人去大兴安岭作什么?又搞不明白他怎么不打电话叫119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思考,用脑远比卤莽行动来得更明智。固然他有勇气,那也是莽夫之勇。牺牲自己也无法阻止国家财产的损失,反而将国家那些的培养付之火海,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不禁又感叹,国家是否还太不发达?为何会有这样的火苗隐患?是管理问题?还是人的素质问题?是通讯落后?还是思维单纯?

对赖宁我听到三种说法:一是书籍,说他在家看书,忽然听说叫着火了,他就扔下书本,火速冲入火海。二是救火者,他们见着火了,一人去通知乡人,一人去取灭火器械,两人在现场扑火。当他们把火扑灭时正好发现赖宁在现场的另一头扑火,即是森林内侧道路上,这说明他在森林内,而非从家出来在靠外向内扑火。接着他们遇到了更大的火灾,是从赖宁背后烧过来的,火势汹涌,速度蔓延很快。在场的人都困火海了。最终报道上说死了几人,又有多少人受伤(几不真切了),其中有赖宁。三是当地农民,说是赖宁在森林里玩放大镜,……

对于第一种说法我一直心存疑窦,种种想不明白。第二种说法可信。第三种没根据的讲法,我保持中立。按第二种说法赖宁确实在森林内部出来,那他是在火灾前进去的还是火灾后进去的?又在里面做了什么?这些都无法考证了。

无论怎么说,从感性上还是要感叹下他不畏凶险环境, 螳臂挡车的勇气。一面要肯定,一面要升华(更好地做法与思考角度)



作者: 劫天    时间: 2004-11-8 23:30
时代是不同了。

从前讲究一往无前,不顾小人顾大局
现在讲究以人为本,力求自保。

前者的精神值得学习发扬,后者的客观行为又符合现代人类价值观。
如今的社会在屏弃从前这种莽夫之勇却也一起丢失了那种时代的精神。

举手之劳可以视而不见,可救人一命却熟视无睹
都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其实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当年的那些被激扬得热血沸腾的孩子现在都长大了,都在干吗呢?
依我看,能保留些就保留点吧,别丢光了就好。

作者: happyend    时间: 2004-11-9 09:15
五月分去过赖宁的家乡四川绵阳,我也问过当地人是否还记得他,结果回答不知道,个人认为:赖宁是个好孩子,很勇敢,但也成了中国共产党过分宣传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的工具,一个人连自已的生命也没有了保护的能力,谈什么保护国家财产呢?快10年过去了,社会的价值观变化得很快,当地人也许不会记得这个孩子,但他的双亲,他的家庭,会痛惜他的离去,还有带着曾有的国家荣誉去生活下去!
作者: 墓地风信子    时间: 2004-11-9 10:23
《赖宁日记》
偶也有的,.....不过现在不知道去向了
偶记得小学时候看的

现在要不是有人提起...偶都不知道谁是谁了
作者: 携手断雨    时间: 2004-11-9 12:35
原文由 happyend 在 2004-11-09 09:15:13  发表
五月分去过赖宁的家乡四川绵阳,我也问过当地人是否还记得他,结果回答不知道,个人认为:赖宁是个好孩子,...


从四川绵阳到大兴安岭……可见这场火烧得多么的磅礴,居然能在万里之外让赖宁丢下书本冲入火海救火,厉害!
作者: happyend    时间: 2004-11-9 14:50
赖宁,幕后新闻
                          孙云晓

--------------------------------------------------------------------------------

  赖宁作为中国20世纪后期影响最大的少年人,已经写进历史。并开始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少年人的道德价值观。

  我作为第一个考察来访赖宁事迹的作家,亲身经历了调查、宣传、表彰赖宁的基本过程。因此,我有责任
如实地记下这段历史,为大家提供一份可靠的史料。

一、接受任务

  1989年初,《中国少年报初中版》(现改名为《中国初中生报》)刊登了一条短消息,介绍了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初中学生赖宁的简要事迹,如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在救火中牺牲等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李源潮同志见此报道,当即做了一段批示,大意是赖宁品学兼优,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牺牲,可派人赴当地考察采访,看能否树为少年英雄。李源潮同志的批示送到了团中央少年都,他们经过研究,决定委派我承担这一任务。

为什么选派我呢?

  也许,他们看我比较擅长写少年人物的报告文学,又对少年儿童的榜样教育有些想法。1985年,在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第三届年会上,我的论文《论树立少年儿童榜样的科学性》(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杂志同年8月号)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再一个原因,他们已调我来准备定于“六·一”召开的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而考察和推出少年儿童的榜样人物,正是会议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团中央少年部的部长与我谈这项任务时,我却没有接受。因为我一向不提倡孩子上山救火和下水救人,也不主张过多地树立这方面的典型,而过去树的这一类榜样已经太多了,引起一些不良的效果。于是,这个计划一度搁浅。

  到了4月上旬,团中央仍希望我去考察采访赖宁,并送给我一些新材料。这些新材料是四川报来的,介绍赖宁酷爱探险,大兴安岭火灾发生时,他奋笔疾书痛斥官僚主义等等。我开始有兴趣了,产生了探究这个山区少年的内心世界的欲望,便决定接受任务。当时,团中央给我的任务有3条。第一,代表团中央考察采访赖宁的事迹;第二,帮助团中央下决心,看能否表彰赖宁;第三,如果认为可以表彰赖宁,提出向赖宁学习什么。

  我是4月15日从北京出发的。

  本来,我应乘飞机直飞成都。可是,我所在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编辑部,委托我绕道走一走太原、运城和西安,做做本刊的组稿与发行工作。我这个编辑部主任,岂能不上心?结果,20日才抵达成都。

  4月21日,在四川少工委干部丁成明的陪同下,我们乘长途汽车赴雅安。22日,加上共青团雅安地委副书记施金间的陪同,我们乘吉普车赴石棉县。上午10点,我们在泥巴山上停车驻足,拔出车上长长的天线,收听了胡耀邦追悼会的实况转播。然后,我们继续出发。

  十分糟糕的是,中途退到塌方断了去路。几百辆汽车被隔在路上,就连最有经验的司机也一筹莫展。

  4小时后,道路勉强修复,我们的车子如赛车一般,抢在前面冲了过去。我的心头一阵轻松,大大赞美了一番司机杜师傅。

二、在石棉县

  经过两整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从成都赶到了石棉县。

  石棉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地区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东城和大渡河中游,是个仅有两万多户人家的小县。当我来到这里,印象最深的便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咆哮奔腾的大渡河。县城所在的新棉镇,犹如一个高盆的盆底,被四周的山峦包围得严严实实。

  想到此行的任务,我心里暗暗纳闷;赖宁生活在这样一个偏远而封闭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开阔的视野呢?如果,按照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的观点,即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及其发展过程,那我的采访还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则拼之吧。

  为了抓紧时间,22日晚上即开始了工作。趁该县副县长谢昌贵(彝族)、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陈兆全等人,来招待所看望我们的机会,我了解了赖宁的基本情况,并商定了紧张的采访日程。我听说赖宁生前写了许多作文和周记、日记,几次提出要尽快借来看。我曾做过9年《中国少年报》记者,加上为创作报告文学而进行过大量采访,深知主人公自己写下的东西是最珍贵的。两位县领导却面露难色,说:“赖宁虽然牺牲已经一年多了,他父母一直很伤心,这些材料也不给别人看。您这次能否看到这些材料,也不一定。”

  从考察采访的角度看,我这次来石棉县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且不说组织的重视与支持,单就无一人与我竞争采访,我也够幸运了。赖宁是在1988年3月13日扑灭山火中牺牲的。同年1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但除了本县号召向他学习外,几乎没有什么采访和报道。据说,四川省曾准备组织记者们来采访,因为记者们不感兴趣而告吹。这就是说,我成了第一个考察采访赖宁的人。

  23日是个星期天,我在施金耀和丁成明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赖宁的家。一进门,并没怎么讲话,已强烈地感受到浓浓的悲痛气氛。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赖宁的父亲弟兄4人的孩子中,唯有赖宁一个男孩子,又曾荣获小学毕业考试全县第一的殊荣,却在扑救山火中被活活烧死!天下哪个做父母的,若碰上这种惨烈之祸,能不心如刀绞?况且,赖宁家又民风淳厚,怎么承受得了如此打击?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约有44岁年纪,中等个,穿一件黑色的呢绒制服,沉默寡言。他是中专毕业生,当过技术员,现为县水电局局长。妻子黄和榕,典型的贤妻良母,在水电局搞财会工作。据邻居后来介绍,她曾把9%的精力放在儿子身上。他们还有一个13岁的女儿赖彬,瞪着一双大眼睛,却也话语极少。赖宁离去一年了,他们尚且如此悲伤,当初是怎么忍受的,我真不敢去想。

  他们介绍的情况很少,似乎没有力量讲更多的话。我说:“我们都很为赖宁的事迹感动,也非常怀念他。如果能把他14岁的经历写出来,让全国的孩子都了解他,学习他,这不是更好地怀念吗?”我委婉地说明了来意,并推出借用赖宁的日记、周记和作文的请求。黄和榕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取出一个蓝色的大纸盒,默默地递给了我。我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我渴望看到的东西,足有十几本之多。此外,还有赖宁的其它遗物,如被火烧黑的一串钥匙,用太阳光烧灼出“春蚕到死丝方尽”字样的木板,放大镜和水晶石等等。我从接过这盒子起,就产生了一种成功的意识。采访中的空隙时间甚至包括不少睡眠时间,几乎都被我用来读赖宁的遗作了。可以说,得到并且精读赖宁遗作,是我采写这位英雄少年成功的关键。

  当然,遗作毕竟是遗作,没让它们活起来,还必须找活着的人。因此,我采访了赖宁的同学、朋友、老师、邻居,并沿着他的足迹走了安顺场、海子山、大渡河、老熊顶等许多地方。在赖宁家里,我把他生前读过的几百册书,逐一翻了一遍,记录下了一部分书名。我还采访了当时担任教大总指挥的副县长(现为县委副书记)凌福栋,并请林业局长送来了那场火灾的调查报告。

  夜以继日的采访,持续了4天。我已获得相当丰富的素材,自信可以写好一个少年人物了。当然,我非把渴望在此地再呆上一个月,一定会有更理想的收获。再说,这附近的名胜如凉山、沪定桥、海螺沟、贡嘎山、峨眉山等地,我连看一眼还没来得及。因为,全国少代会再有一个月就召开了,赖宁又是头一号表彰人选,我不回去怎么行呢?于是,我只好在4月27日离开石棉县赴雅安,原想在那里访一下赖宁的外婆,可只淋了个透身湿,人却未能见到。

三、难题

  在那些日子里,尽管采访任务极为繁重,身体十分疲倦,深夜躺在床上却难以进入梦乡。各种面孔在我眼前晃动,各种声音在我耳边回归:你打算怎样写赖宁的事迹?赖宁是为扑灭山火英勇牺牲的,你难道能不提倡少年人上山扑火?到底让少年儿童向他学习什么呢?

  我和丁成明、施金耀整夜地讨论着,时常争得面红耳赤。17年从事少年儿童工作的经历,使我非常熟悉的赖宁为代表的成千上万的少年人。他们是祖国母亲最忠实的小儿女,就像不惧虎狼的初生牛犊一样,为了保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心甘情愿。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富有希望的象征。
  恰恰因为这一点,我们更应当异常精心地保护他们,使他们的精神与身体一道成长起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基于这一考虑,我不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我以为,赖宁最可贵的并不在于他的牺牲,而是一个小小少年的伟大追求。

  但是,要在作品中表达清楚这个意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部作品不会是一般的作品,它将直接面对几亿少年儿童和广大教育工作着,我必须既明确不提倡少年儿童上山救火,又保护他们和赖宁同样具有的热忱。

  4月30日,我自成都飞抵北京。仅仅外出半个月,首都已经成了风暴之都,听到之处,无不人心惶惶。我这人大概正统了一些,总惦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心想:偌大一个北京城,就我一个人了解了赖宁,我不写谁写呢?不管风云怎样变幻,赖宁总是值得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的。于是,我用5月3日——4日两天,写出700字的通讯《当代少年的好榜样一赖宁》,同时写出了给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的报告。在报告中,我汇报了入川考察采访的情况,认为赖宁事迹丰富而真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值得全国少年儿童学习,建议团中央下决心表彰。

四、《赖宁的世界》

  1989年10月,在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40周年的日子里,由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开展的“全国十佳队员”评选中,赖宁名列第一。此消息于10月12日揭晓。同一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我的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一赖宁》。

  我没料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特别注意这篇文章。12日下午,他在接见优秀少先队员和少先队工作者时,说:“我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十分感动。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这样见义勇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最后英勇牺牲,确实值得我们所有人很好地学习。如果我们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都能象赖宁那样有坚强的毅力,见义勇为,对社会主义那样热爱,对人民那样热爱,我们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我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听他讲这番话的。一年之后即1990年10月13日上午,在终于召开的全国少代会开幕式上,我又听江总书记发表了学习赖宁的长篇讲话。

  当时,我的精力集中到了一件事上,那就是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实现赖宁“写一部20万字自传体小说”的遗愿。靠着对赖宁的充分理解,靠着十几盘当时采访的录音磁带,靠着大量的知识准备,我精心地构思着,力求刻划好一个当代少年的成长过程。为了这部作品的问世,赖宁父母热情地寄来最新发现的材料,并几次打来长途电话介绍情况。赖宁的老师也帮我核对一些事实。

  小说的名字是我在失眠状态下想出来的,即《赖宁的世界》。在我看来,每个人包括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而完整的世界。小说果真写了20万字,于90年3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欢
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长篇连播》节目播出。北京电视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均播出此作。同时,还被译成朝鲜等语言出版。最令我欣慰的,是赖宁的父母和外婆等人认为作品是真实感人的,不久前,此书又被北京市教育局收入《青年文库》。

  由于政治风波愈演愈烈,原定“六·一”召开的全国少代会,被迫无限期的推迟。然而,我的报告和通讯,引起了团中央的高度重视。5月30日,团中央书记处决定,与国家教委联合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并号召全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同学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5月31日下午,团中央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发布了表彰赖宁的消息。我应邀到会介绍情况。想起赖宁,心中依然有说不出的激动。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详细了解赖宁,自6月9日起,我开始写中篇报告文学《14岁的探险家——英雄少年赖宁的故事》。

  10天后,我完成了这部3万字的作品。此作后来被收入《英雄少年赖宁》和《全国十佳队员》等书,篇名改为《英雄少年赖宁》和《不灭的火炬》,发行量近1000万册,并荣获“中国图书奖”。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我在此书的作者后记中写得明明白白,现摘录几段,权做本文的结尾。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呢?坦率地说,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梦: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中国男孩子的世界,一个充满雄性气息的世界,一个具有高气质、高追求的世界。文学界一位朋友曾感慨说,近
年来许多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我以为这是值得悲哀的事实,并一直怀着改变它的勃勃野心。”

  “我以为赖宁最可贵的并不在于他的牺牲!而是一个小小少年的伟大追求。那是一种使人乃至整个人类变得更加高尚和更有力量的追求啊!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被激动得如浪如潮。我自信这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假若,地球上的孩子都具有这种追求,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还会远吗?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将此做为整部作品的主旋律。”

  “我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但最终鉴定其价值的,却是客观公正的历史。”

               1990年10月21日写于
      
                        北京亚运村


 

--------------------------------------------------------------------------------

Copyright (C) 1999 - 2004 Cycnet and Mr Sun Yunxiao.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和孙云晓先生


看清楚了,根本不是大兴安岭!
作者: Pitt    时间: 2004-11-9 22:44
那是80年代的英雄,在现在的人文主义下,是不提倡这种不计后果,蛮干的“英雄”的!


作者: happyend    时间: 2004-11-10 07:42
看清楚了,连赖宁死于哪场大火也没搞清楚,还来发表评论?
作者: 盛装舞步    时间: 2004-11-11 08:28
可怜的断雨兄。。。
作者: 小牧童阿波罗    时间: 2004-11-11 10:39
现在的人都没有这种精神了~
作者: 独一无二    时间: 2004-11-11 21:24
死的真不值!不会权衡当时的处境和后果,当个英雄简单,但英雄当的要值得啊!小时候对他抱着学习的态度,但现在看看,哎~~~
作者: happyend    时间: 2004-11-12 08:24
原文由 独一无二 在 2004-11-11 21:24:25  发表
死的真不值!不会权衡当时的处境和后果,当个英雄简单,但英雄当的要值得啊!小时候对他抱着学习的态度,但...



赖宁是被利用的宣传工具,对他个人的勇敢,我还是很佩服的!
作者: shenxi25    时间: 2004-11-13 11:35
那时候也跟着风潮买了一本《赖宁作文日记选》,记得后来用这本书,每每在考试写作文时收益甚大。
作者: 元宝妹妹    时间: 2004-11-13 15:07
学习精神 但不学习这种行为
   
记得前两年电视里已经报道过  很多小孩子看到同伴落水也不管自己会不会游泳 就跳下去救人 结果自己也死了
其实媒体已经提出来过了  在教育孩子这精神那主义的时候 同样不可以忽略要告诉他们 学会保护自己
作者: 苦沙弥    时间: 2004-11-13 18:37
我不知道赖宁当时脑子里面是怎么想的?
但是我觉得如果他那个时候稍微动一下脑子的话就不会牺牲掉!
怎么大的火就靠他可以扑灭吗?足可以显示他的脑子有多么的单纯。
我并不是或他的精神不好,只是我觉得他是白死的!
森林大火不是想办法搬救兵却是一个劲地钻牛角尖结果只有毁灭!
本来他可以为国家做更加多的事情的,但是现在只留下了个千古流芳的虚名!
作者: 独一无二    时间: 2004-11-13 19:34
楼上的,同感!
作者: happyend    时间: 2004-11-13 21:26
原文由 苦沙弥 在 2004-11-13 18:37:09  发表
我不知道赖宁当时脑子里面是怎么想的?
但是我觉得如果他那个时候稍微动一下脑子的话就不会牺牲掉!
怎么...


说的太好了,我记得前几半有个银行因为被打劫时因为此行职员没有勇敢得搏斗,后来还被处分了,实在过分,难道人不能保护自已的生命而非要与歹徒蛮干吗?
作者: bestgunner    时间: 2004-11-13 21:30
中国人太强调集体了,好像对老百姓很强调集体观念,往往就放弃了个人,当然领导和老百姓是两样的
作者: 蓝色幽忧    时间: 2005-6-20 22:59
我知道!!!
他11岁那年……  我读小学三年级
赖宁,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代表之一
现在的孩子们大概都不认识吧
作者: eros    时间: 2005-6-21 07:45
被人记得这名字已经不错了,宣传也算成功了。因为这名字,已经能代替“少年英雄”了。

少年英雄,有所值,却又不值。

在我个人眼里,所谓的财产,就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并不可少的少部分物质,以及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作用且无法替代的某些生命(所有生命都应该是,除非某些行尸走肉)。而年轻的生命更是社会的财产。如果让我自己在生死关头选择留下自己的生命还是留下比我更年轻的生命,我已经考虑好,我必定选择后者。(这种观念应该是自觉的,不去作为规则要求所有人去参考)

公司来过好几拨比我更年轻的大学生。今年,这个月底,又有40人加入,我这里需要准备的是新人三级教育中公司级教育。生命价值与安全知识是所有年轻人都该深刻领会的。学校中所接受的少年英雄的观点,在我这里不被认同了。

公司着火了,警报骤然响起,人们在慌乱中奔向所有安全门……安全地带有公司老总在焦急地等待所有人的报道。既定时间过了,远处两位员工带着沉重的喘息奔向集合点……

——你们为什么才撤离出来?
——噢,我们在整理文件,因为我们是财务,保护有用材料是自己的责任!所以,整理完才撤离……
——是你们的上级要求这样做的吗?
——不是,是我们自己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
——我并不需要员工在这样的时刻帮我抢救东西,即使是现金,也不用你去用生命换回。
你们两位,请做好最后一项工作:为自己结算好工资之后,不再是公司员工。

类似的事例曾在公安会议上被多次举出,原来其他企业也有相似的情况。总结这样的情况所发生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生命观念与安全知识并非以人为本,这是社会教育和课堂教育的落后导致。

时代需要精神偶像,这话题记得在《三月小雨学XX》中表述过自己的看法。我会为赖宁叫好,他个人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行为;我为之后的塑造工程感到担心……
       

此贴由 eros 在 2005-06-21 21:14:53 最后编辑
作者: 江南飞侠    时间: 2005-6-21 14:23
想当初赖宁和雷锋叔叔是平级的
因为偶那时还在学校里刻苦呢,




[fly]对于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fly]
作者: 真肥    时间: 2005-6-21 18:10
小董的文章,要顶。
作者: appleboy    时间: 2005-6-22 09:58
只记得这个名字,到底什么事迹都忘记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忘记了也没什么的。
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也被裁掉了。
没有什么的。
尊重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
作者: 花依蝶    时间: 2005-6-22 13:26
知道
赖宁一度在我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虽然很久没有人提起他了

作者: bluehr    时间: 2005-6-22 22:47
小学时期,在思想品德课上树立的一个典型形象,
叫了那么几年口号,写了那么些文字,
确始终抵不过雷锋的典型形象。

问一下,现在的小学里有这个“小英雄”的宣传吗?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