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原创]诗二首 [打印本页]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9-19 14:20
标题: [原创]诗二首
《甲午》 (祭甲午海战110周年)
  
儿时已读诗百首,惟我李白醉逍遥。
故时可遍万千水,惜我澎湖不曾游。
大海汹涌泛空舟,祭我英烈百余年!
两岸红旗怎相异?悲我九州仍未同!

《红花绿叶》 (送给那些身在国外或即将出国的同学们)
  
一支红花压秋霜,万千骄爱争相来。
西方美酒犹人醉,故土绿叶在东方。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4-9-20 16:48
勇气可嘉!
作者: 费鼎    时间: 2004-9-20 18:49
可敬,爱国主义使我热血沸腾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9-21 16:39
看来爱国人还是有的啊!!!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4-9-22 12:17
不过建议楼主最好还是先看一下近体诗的一些基本常识,写出来后会更好些。因此,我说,勇气可嘉。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9-22 16:07
近体诗过于八股了,我只是借鉴了唐诗的文体,将现代诗融合在里面。毕竟这已经不是唐代,时代也在发展,马列主义也要进步啊!!!
作者: 四月愚翁    时间: 2004-9-23 08:47
呵呵,真有个性。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9-24 06:46
过奖了!!!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9-26 12:37
有意,可惜不符格律
同意四月愚翁的说法,先了解一下格律
不过,诗本就意为先,不错~~~

另外,既要写近体诗就不要说融合现代,呵呵
虽然说别具一格的创新,但却违反传统,犯诗之大忌
弄得不伦不类总是不好

不过,说实在的,楼主是个人才~~
呵呵,本人说话过直,望见谅
作者: 任来风    时间: 2004-9-27 00:03
马列主义要活学活用么,要与时俱进么~~~
不过读起来吃力点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9-27 16:51
马列主义也不是这样发扬D~~~~~~~~~~~~

作者: 云令扬    时间: 2004-9-27 19:58
不错啦!呵呵!我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呵呵!不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睡觉去了!
作者: a2love    时间: 2004-9-27 19:59
是打油诗。。。。。。。。。。。。。。。。。。。
作者: LYDIA    时间: 2004-9-27 20:39
原文由 a2love 在 2004-09-27 19:59:41  发表
是打油诗。。。。。。。。。。。。。。。。。。。
是啊,听着有点滑稽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10-5 18:59
谢谢各位的指教啊!!!
作者: 雪夜的猫儿    时间: 2004-10-6 14:49
好奇怪的东西  想起了语文课上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4-10-6 20:51
看过
不错
不过,韵脚没有押准
破坏了作为一首诗的感觉
呵呵,愚见愚见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7 00:23
何止韵脚没压
连句中平仄的调子都没按规矩呢~~
读起来起伏感觉不重~~~
没有了吟的腔了
作者: 独孤    时间: 2004-10-7 21:52
不信比来轻戍客,
临风高唱大江东。


一同感受一下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4-10-7 21:53
英雄…………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8 11:21
原文由 独孤 在 2004-10-07 21:52:36  发表
不信比来轻戍客,
临风高唱大江东。


一同感受一下


这个还可以
可惜能不能写全?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4-10-8 15:00
原文由 独孤 在 2004-10-07 21:52:36  发表
不信比来轻戍客,
临风高唱大江东。


一同感受一下


什么东西?
没头每尾地抛出一句
看不懂

请指教--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8 20:38
平仄安排的可以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4-10-8 21:30
平仄这个东西怎么讲的?
我平时读诗的时候或偶尔写写的时候
都很少去关注这个平仄
一首诗的平仄是什么样子的?
"欣水寓言"来说说
行吗?
作者: 独孤    时间: 2004-10-8 22:19
平仄这东西不是很好理解的,以前这里有个版主叫梳子的,此中行家,有过一个帖子我们曾经讨论过(我只是在那帖子中瞎掰了几句),你未能和他交流实在可惜。

那两句话,也只是见了楼主诗文后自己对诗文的感想,或许又是楼主诗文的另一种豪迈之情……
或许,秋夜之中提了春风笔,不当之处还请谅解……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8 22:53
我就引用这话“天子圣哲”
此四字分别为平、上、去、入四声
我们小学学的时候是分别学为第一声、第三声、第四声、第二声
不知gogoorc可否记得,其中平即为平声,其余三声都归为仄声

写近体诗对平仄要求很高,这是从唐朝开始流行的,之前还不是很讲究
写律诗和五绝还讲究对仗,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写近体诗每一种诗体都有规定的平仄格式,这里就不细说了
其中主要讲究逢偶则变
就是一句句中2、4、6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而且下半句中的2、4、6字必须与上半句的平仄又相反
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且一句的句末必为平声,这样是为了押韵
1、3、5还可容忍,即使没按照正规格式(拗句),在同一句或者是后一句中也可救回来,这被称为(救拗)
这话说来真的好长,其实网上资料真的很多,你可以去查一查的
我就不讲详细了,口渴得


我说“不信比来轻戍客,
临风高唱大江东。”
就是因为偶字和句末符合《平水韵》的平仄了
作者: 冰未然    时间: 2004-10-8 23:26
入声和第几声一点关系也没有,主要是看其发音是否短促,开口呼音、齐齿呼音、撮口呼音在古诗词里可通押。
第一句句末不平声和压韵一点关系也没有,那只是一种句式,如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何况还有仄韵诗呢)
五绝必须对仗是第一次听说。拗句在同一句中可救也第一次听说。拗救真的很难说清楚吗?其实就简单一句话:诗中平仄音的数字应该是一致的。
平水韵其实是件简单至极的东西,没那么重要,诗写地好就够了。(诗写地好不好也没什么关系,人好就够了)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9 11:49
呵呵
愚人学识浅薄,尚未听说过仄韵诗
“句末不平声和压韵一点关系也没有”确实,是我昨晚疏忽
因回帖之时,寝室即将断电,不敢多留,才出此错,致歉

“入声和第几声一点关系也没有”,我重新查了一下资料,是我本人当初研究资料时弄错了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分别应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愚人上帖误人子弟,在此再致歉

五绝确实不必对仗,看来也是我记错了
拗句在同一句中可救,据我所知确实可以
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

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本人写诗就是按照《平水韵》写的,你说简单我不发表意见
我只是拿了它来要求了“不信比来轻戍客,临风高唱大江东。”而已
这也有错?我并没说这重要

我并没说楼主诗写得不好啊~是不是朋友你想多了
我说过他写得不错,只是提了些个人意见,以宣扬我国传统
这有错?

(诗写地好不好也没什么关系,人好就够了)
呵呵,做人当然如此,写诗只是一种兴趣而已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4-10-9 21:14
看上去好难啊
不过好象看懂了一点
先谢了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10-10 13:40
押韵诗虽好听,但感觉太八股了,我想这也就是唐诗指能叫"唐"诗的原因吧!!!现今的社会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文章和"诗"!!!不能老抱住四大名著,就象中国近代老坐在四大发明的椅子上一样.总之时代需要进步,文明需要进步,文学就更要进步了!!!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10 14:30
进步依赖于传统,知道吗?
这几百年的习惯不是说变就变的,能形成这种传统也是经过前人不断的改进的,这自然是有道理的
你要进步也要有进步的理由,所谓进步也不过是改进,把不好的去掉,加上好的,楼主你说格律八股不好?
押韵怎能算八股呢?这又不是刻意的做作
我不苟同哦~~
作者: gogoorc    时间: 2004-10-10 22:22
我觉的如果要写这种古体诗的话
诗的韵律是一定要的
要不然那还叫诗吗?

当代诗我比较喜欢一些英国诗人的诗
象艾瑞特这样的
有魔幻象征手法在里面

总之象谁说的那句话:
一切思皆是诗.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10-13 11:41
我也没说不依赖传统啊!!!但是不能老说自己是个什么讲究传统的国家,在改革的路上应该更大胆点。当今的国际社会已经是西方文明占有绝对的优势,我们在保持自己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必须要拿来主义,这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说了我这也不是古体诗啊!!!
作者: 欣水寓言    时间: 2004-10-13 18:13
呵呵
但是形状写成了近体诗的形状了
而且是七绝和七律的形状
难免我们读者是要误会的
呵呵
不过很好,继续努力
作者: lytimstg    时间: 2004-10-17 10:48
同道中人过奖了!!!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