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讨论]英语如毒瘤,使中国教育遭受毁灭性打击![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4-8-31 14:59
标题: [讨论]英语如毒瘤,使中国教育遭受毁灭性打击![转]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啊。

一、 看看英语是什么东西

先看我们伟大的汉语,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等。

再看看英语,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3万个词汇别想把周刊读顺,英语国家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万词汇。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样,不能靠组词,否则“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从中大家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非常落后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西方国家语言中最难学的一种。

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大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小学生的水平,是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

由于英语词汇太多,因此容易忘记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拿沙士比亚的原著去考考现在国内所谓的英语专家,他们肯定不及格。美国9.11事件后,产生的很多新词汇,连美国自己的国民也有很多搞不清楚的。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

因此可以说学好英语是没有止境的,英语考试可以考倒一切人,不管你是一辈子学英语,也不管你是什么英语专家。

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用于正常的英语交流又很容易,一般掌握1000-2000个单词就够了。美国的农民一般掌握的词汇不超2000个。

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

下面我们看看无知的教育官僚们是如何利用英语考试手段来祸国殃民的。

二、 英语地位至高无上,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看看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

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会是人才,可悲结论啊。

在这种无知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

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英语四级别想拿学位(更有个别头脑发烧的大学,要求英语过六级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四级考过,就准备考六级,六级考过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考托福、考GRE、考雅思。

英语对我太重要了,专业课就对不起您了,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

我国人才的摇篮-高等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多懂几个英语单词,而多懂的这几个单词本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很方便地解决,哈哈,很可笑,也很伤心!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使他们就业更加严峻。

现在都是自费上学,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交了那么多的钱,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高水平,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算一下就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

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每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束之后,常常听到老师们十分遗憾的感叹:某某同学专业优异,此次英语稍差而无法招纳门下。即便有个别幸运者在英语距线一两分的情况下,经导师多方奔走“拉”了进来,但补那一两分之缺须数万元,穷学生背着沉重的债务,又如何专心学业?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以至于,有些“迂执”的老先生们发出这样的牢骚:不用什么招考了,直接到英语系找两个来就是。老先生们的牢骚还没有说出之前,精明的考生们早就在利用他们的优势了。太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优势挤进去堂皇读之。而以我所见,这种情况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见怪不怪。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 “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哈哈,真可悲啊。

三、不懂教育规律,人才选拔如同儿戏,这又是教育官僚们的“杰作”,诺贝尔奖只能与中国说byebye

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出在教育部,这班教育官僚们根本不懂人才培养的规律。

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byebye。如果目前的大学教育不改革,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美丽的诺贝尔奖。
美国人非常重视大学教育原因也许就在这里,这些经验美国人是不会写在英文报纸上让你看的,能从英文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真正的高技术,他是不会写给你看的,国家现在提倡科技发展和创新,创新的东西肯定与英语没有关系(在中国,英语最好的是外语系的学生,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却是最差的,另外现在大家仅仅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自己提升而学习英语,肯定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关),必须靠自己扎实的刻苦的研究才能取得。学别人的,永远是落后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同儿戏的职称评定,各大学都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所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都要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行,他们都是各高校的著名教授,是各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扭曲的评价机制,他们变成了全能的教授。学经济的教授必须看计算机博士生的论文,看不懂怎么办,看看口袋里有没有字条,没有子条看看长像如何。结论可以随便写,即使写错了,你也别想看,是秘密,也没有地方可申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大都只能靠走后门来过论文关,教授论文过关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高级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大学应该是最讲科学最民主的地方,可现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能选出好人才,那天都会哭。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听说,美国东海岸那些跟中国学术交流较多的著名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经常跟他们的成员(多半是访问学者和教授)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许多事情都不用你们做,但有一件事情可要帮忙,就是一旦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来凑个数。为什么?因为研究中心请人来作报告,讲得好人家坐下来听,讲得不好没人听。只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的时候,无论你们愿意不愿意听,都要来帮忙凑个人数。就是说,相对于整个东亚高教界来说,中国内地教授们的水平都是最低或接近最低的。至少西方学术界这么认为。”
教育官僚们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可自己对一些已知,很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不学,只能说明这帮人对教育一窍不通,没有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四、 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英语教育市场的构成,包括,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器材,等等。

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的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以职称英语考试,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

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还高得多。托福考试费800元,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

各类培训机构(个人),也是教育市场的主角。从每小时10元的家教,到费用超过2万元的高级培训,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各显神通瓜分蛋糕。

一个“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每年的教学收入达数亿元,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

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当然成为出版商最喜欢出版的书籍。

另外,以游戏机、学习机、语言复读机等代表的教育器材在市场上抢尽了风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的语言复读机销量为800万台、学习机为750万台、电子辞典为600万台。按一台复读机100多元的价格,800万台就在10亿元左右。


作者: 陈东三    时间: 2004-8-31 17:06
这文章我没怎么看

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英语还是很重要得

如果我英语很好得

那我就可以应聘赛车场志愿者什么得

也许北京奥运会也有机会
作者: 槲寄生    时间: 2004-8-31 17:20
呵呵呵~看了一点~挺有道理~但是无奈的是如今的教育体制下你就是要学英语~无从争辩~还好本人英文也不错
作者: 奈儿香    时间: 2004-8-31 18:14
我们的祖先比黄毛鬼行
可现在的我们。。。。。。
我只能形容这个为:鸡犬升天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8-31 22:16
   英语的强势地位是因为英美文化的强势地位而造成的。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日韩语的方兴未艾昭示了日韩文化开始对当代中国形成了可怕的优势。要明白,八年抗日战争如此困难,中国都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日本能消灭中国人的肉体,却无法使中国文化屈服。而目前日本文化对中国的蚕食对侵华战争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的多。设想一下,100年后,哈日族成为中国人的主体,不用战争,敞开国门迎接日本统治者的到来,多可怕!即使做奴隶,我情愿做英语国家的奴隶,也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

    至于说到作为语言工具,英语和汉语效率的问题,有一个贴我已经表达过自己观点,可被人劈头盖脸一通骂,还是不再重申了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4-8-31 22:58
难道中国甘愿要沦为英语国家,那干脆加入英联邦好了,国旗上也印个米字……………………
作者: 枫红一刀流    时间: 2004-8-31 23:01
我不认为学习英语有什么不对,但是你英语,总得建立在充分掌握母语得基础上吧?NND,现在很多人,说英语那叫溜啊,可叫他翻成中文,烂得一笔,这种人就是废物。

但是回头看看我们的大学,考研究生T.M.D必须要过英语六级,哪怕你考古代语言文学之类的,而除了文科专业,其他的对中文水平没有丝毫要求,这算是培养什么人才?或者说,为了哪个国家培养人才?
本末倒置啊。。。

此贴由 枫红一刀流 在 2004-08-31 23:03:28 最后编辑
作者: 元宝妹妹    时间: 2004-8-31 23:15
现在的问题不是太重视英语  而是太轻视汉语。。。。
重视英语学习没什么不对  毕竟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说到研究生考试 要看英语成绩  这也是正常的  研究学问不可能和世界脱离联系 很多学术资料都是外文的  如果外文好可以直接看懂外文资料  这对与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相对于英语的重视  现在的汉语教学真是。。。。。。单说小学。。现在一年级就要学英语了  可是汉语呢? 拼音只学两三节课。。。这可是学中文的基础啊。。。记得偶小时候 光拼音就上了一学期的课。。。。英语是四年级才开始学的。。。这中间的差距啊。。。。
作者: 他生渡    时间: 2004-9-1 09:48
其实真正的英语教学只需要培养一部分专业英语人才就可以了,大部分人做到普及就可。
学习他国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以至用,可怜现在有些人学了6、7年英语到头来却是毫无所用,一味盲目地学习英语实在是中国人的悲哀
作者: 惊艳一砖    时间: 2004-9-2 17:58
英语——新时代的鸦片


作者: Rainy_season    时间: 2004-9-2 18:18
英语本身没错
学英语也没错
错就错在英语正在对母语侵蚀。

常常听到别国抵制英语来保护母语的,尤以法国最强烈,如果说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和世界接轨,那么如今社会对英语如神般的崇拜则是一种堕落。堕落,请允许我用这样一个词。

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9-2 23:23
楼上的ID看上去好像我的马甲呀
作者: 寂寞的季节    时间: 2004-9-2 23:34

说得还有有点道理的
看来要改变学习英语的态度了
作者: Rainy_season    时间: 2004-9-2 23:45
原文由 season 在 2004-09-02 23:23:28  发表
楼上的ID看上去好像我的马甲呀


当然
如果您愿意
我亲爱的骑士大人,我愿意附宿于您宽厚的披风下。

请保护我,让我这个弱女子避开这论坛犀利的流风吧。

哦……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9-3 22:07
楼上的,好说好说,呵呵
作者: 月光玫瑰    时间: 2004-9-3 22:35
英语,我的弱点,
作者: Guevara    时间: 2004-9-3 23:17
有考博思的吗? 我快疯掉了 对我来说简直mission impossible啊
作者: lucienmars    时间: 2004-9-4 00:00
法国人看不起英语,但是他们还是学英语,我的法国同事都能讲英语,虽然他们的法国腔很重。这是他们走向国际市场所必须的,我们中国的很多产品,很多公司都要走向国际市场,学英语是必须的,只是工具而已。崇拜,现在有吗?这个倒是不清楚。
       

此贴由 lucienmars 在 2004-09-04 00:01:55 最后编辑
作者: 傻强    时间: 2004-9-4 12:50
盲从愚昧的表现
中国教育和发展的又一次弯路
悲哀!
作者: Galaxy    时间: 2004-9-4 14:31
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没有都看完,看到这句,我就有点忍不住了,我想作者一定不知道我国的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多少?!只有2%不到,而台湾好象是7%,还是什么,美国和日本都是2位数的百分比(具体数据记不清了),这能叫重视教育 看看西部的教育情况吧,真叫人心寒啊,有多少小孩子连学都上不了。
关于诺贝尔奖,中国实施的基础填鸭式教育,老师严格按照大纲计划来教,很系统,很全面;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是真的都接受了,就凭考试的分数,实质上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而国外发达国家都是启发性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培养,教育体制的不同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英语是一门语言,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方便,它本身没有错,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形成的,跟英语有什么关系,更多的应该是从人的身上去找问题才对。


此文简直荒唐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9-4 15:53
支持楼上的!
作者: 天才—岳    时间: 2004-9-4 22:53
为期四天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许嘉璐、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五十余位文化界人士与首都数百名大学生参加了论坛。著名作家王蒙发表演讲时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当天王蒙发言的论题为《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王蒙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汉字无论从结构还是含意都非常丰富和复杂,但是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使用的人越来越多,“英语是工具,多掌握一门是好事,但一味提倡说英语而淡化汉语就有失偏颇了。我经常看到一些演讲者在公众场合说话时常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唐突而别扭;我还听说部分小学提倡学习英语而忽略汉语,而北大去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竟要求老师用外语授课,使得有些学生说话、写作常出现欧化句式,汉语水平远不及英语。中国汉语的优良传统与语言优势消失殆尽。”

  除了英语在国内大行其道外,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王蒙指出,特别是当前的一些商品名字与商品标识中都有使用拉丁字母的现象,“如果摒弃汉字原本的规律而不顾,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拼音,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本意。”王蒙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王蒙分析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抵是部分人或在炫技或媚外仰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他同时解释说,他这么说并不是反对中国人学习外语,“而是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如同一些文化舶来品,到中国也会中国化,比如可口可乐与中国的生姜煮在一起就成了感冒良药。”《京华时报》
作者: 独孤    时间: 2004-9-5 08:11
这文章早在一年前就在转贴,我是在军事论坛上看到的,为英语是否祸国殃民辩不出个所以然。国家需要自尊,人民需要自尊,但自尊不需要变着法排挤任何外来,有人在船舰上说,这属于文化侵略……那位老兄的电脑不知道是怎么用的,如果可以的话,是否用毛笔或鹅毛写下拒绝文化侵略的篇章,然后满大街电线杆上,茅厕墙上拼命粘贴,让我们所有人都起来反抗文化侵略……我疑惑那兄弟为什么使用电脑和网络投放了这个稿子。被人点评过他的这篇宣传,他本人被看作是个幼芽的极端分子,极端的文化掠夺分子。

如果,把汉语和英语作着重与否的对比,那是研究人员的责任,学习一方面是为了研究,一方面却是位了将此作为工具,上下动员捍卫汉字根本是片面,口号错误是一回事,接着让人把精神领会错误又是一回事,最可怕的是,领会错误后再一次的焚书坑儒,倒时不好收场了。
       

此贴由 独孤 在 2004-09-05 08:18:05 最后编辑
作者: season    时间: 2004-9-5 10:58
文字首先是种工具,其次才是文化。不论是工具还是文化,如果在历史的进化中产生变化甚至被淘汰,这应该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没必要死撑着。古文不是很优美吗?就是因为它作为文化有很高的价值,但作为工具却太不具有效率,因此被淘汰了。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TW,我觉得保护大熊猫也根本没必要。作为生物进化的结果,大熊猫被认为是生命力很差的物种,它的灭绝更多的是被大自然淘汰的结果。君不见,不管我们多努力屠杀,“小强”们照样野火烧不尽?
作者: 元宝妹妹    时间: 2004-9-5 13:19
原文由 season 在 2004-09-05 10:58:23  发表
文字首先是种工具,其次才是文化。不论是工具还是文化,如果在历史的进化中产生变化甚至被淘汰,这应该是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不是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的
物种的繁衍和文化的传承可不是一回事

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但是无论怎样发展 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汉语永远不可能发展成拉丁语系那样的语言
说古文不适应生活需要? 古代汉语不也已经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发展成了白话文到现在的汉语了吗?难道因为没有效率 我们就要放弃汉语改用英语?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性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承 如果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这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事

话说回来 汉语的表现力之丰富是世界公认的 在华夏土地上传承了几千年 这足以证明 汉语并不是效率低下的语言
另外 因为汉字是图形文字  对与人脑的利用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因此使用汉语的人很少会得失读症这种拉丁语系国家的人很容易得的病

很多人都自认为爱国 以作为中国人而骄傲  
但爱国不是喊口号 就请各位先从爱中国文化 爱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开始吧
作者: 米朵    时间: 2004-9-19 12:47
   英语,我讨厌英语,要不是英语四级和我们的学士学位挂钩,我才不要学呢!
   在英文课上我们教了一篇关于霍金的文章,老师一节课上“这第一段很经典,你们要背下来”这句话重复了N遍,我仔细看看,这段话也没什么啊,不就是多用了几句从句而已!
   想想我们中国自己的语言,那才叫经典,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优美、内涵丰富至极。文字
  
作者: 严子中    时间: 2004-9-19 20:10
原文由 天才—岳 在 2004-09-04 22:53:10  发表
为期四天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许嘉璐、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五十余位文化界人士...



呵呵。。。。
你觉得王蒙很了不起???你了解他吗?

都说历史上文人没骨气,那王蒙就是最没骨气的
作者: 送你忘忧草    时间: 2004-9-19 21:14
学英语没错,错在中国教育逼迫所有人学英语。
这种错不是因为英语学习的出现而错,
而是无能的人掌控了教育的生杀大权。
教学的态度也有错,
不应该必须会什么,
而应该什么才是有用的。

这点我想可能中国在未来十年内还没有希望改变,
因为我曾经参与过中国新推的“完全学分制”研究,
(当然我只是计算机软件支持部分)
这个所谓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也只是在学校内部搞了个类似自学考形式的东东,
就是学了哪些科,才能拿相应的学位证书,
而不是当在学哪个学位时候可以选择要学的课。
根本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改观教育的现状,
可能还会培养更多死读书的人,因为一人多学位成为可能。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