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原创]从“境界”的探知来谈诗词的美感特质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见公
时间:
2004-3-14 11:14
标题:
[原创]从“境界”的探知来谈诗词的美感特质
我今天在这里伏案书写,其实是十分惶恐的。在这么大的学术界中,如我辈俗人多不胜数,谈及我国的诗词艺术又是一门深而广大的学问,非我们这些正处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所能驾驭和把握的。我不是卖弄什么新词来表达什么意思,今天的落笔,只是将我个人在学习中的一点不敢自是的看法提出来向诸位专家和学者请教。我讲的题目是《从\"境界\"的探知来谈诗词的美感特质》。
我国的诗词是很早就有评判的标准的。什么是诗呢?《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诗是用来言志的。我们看中国的诗人,不管是抒乡国情怀、抒忧民意识,还是抒恋情爱意,都将情寄予在诗歌中。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就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对人生的思索(《园有桃》),对压迫的控诉(《硕鼠》、《伐檀》),对爱情的遐想(《关雎》、《静女》),对性的认识。诗正是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表现(《毛诗序》)。
而词呢,最初只不过是一种民间的不上大雅之谈的俗文化的形式罢了。它是为曲子服务的,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是用来倚声填曲的,是流行在那些流落接头的卖艺女子,或是沦落烟花之地的歌妓,又或是商贩走卒中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的词很难铸入高深的文学意义,有的只是人们对世间的情感,不够典雅却犹如塞外之音别有情趣。这时的词还够不上诗\"言志\"的档次,只是一般人口头的小令或歌女们糊口的工具。但文人是不甘寂寞的,受过高深教育的他们总是善于创造和建设新事物,可早期的一些文人在写词时并没有真正为词建起一种词特有的美感体系来。例如我们看唐中叶的诗人刘禹锡,他在他的《竹枝词序》中说:武陵一带的民歌\"虽伧俗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浣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你看刘禹锡的这首词,他的《竹枝词》就像是《九歌》的续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哪像是句式不拘、表情达意的词,倒是像极了七言的绝句,他其实是在用写诗的笔法和意识在写词。严格地说,这种词还称不上真正的词。我们看这词的特点,它保存着民歌的自然和音乐般明快的节奏感、比兴手法的运用自如流畅、意境的高格显露,全然不像街头走卒口中的小令那么大众化。所以早期的词人只是在摸索和探寻,词的美感体系也并未建立起来。
真正为词建立起美感特质和美感体系的要数温庭筠和\"花间派\"。时至晚唐,出现了词作者日益增多的状况,而且还出现了写有专集的词家。但这时的词似乎已缺少了民间所具有的朴实自然,感情的表现流于苍白的描写,内容狭窄,成了\"石榴美人画\"、\"万千风情书\"了,女人的妖娆、柔情的相思、以及充满脂香粉气的糜烂生活,在这有了大量的体现。我们看这首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梦江南》)。\"这是温庭筠的较好的作品,意境开阔,但虽是写女子的离别情仇,可也没有褪去脂粉气。似乎温庭筠的词总是和女子的梳妆打扮有关系,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词:\"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这一首写了一个女子迟起娇懒的神态,写得着实艳丽。自温庭筠后,出现了《花间派》,以温为鼻祖而创作,有名的有韦庄、薛昭蕴、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阎选、尹鹗、和凝、孙光宪等人。他们大多只是步温庭筠之后尘,欧阳炯在《花间集》的序文中说:\"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花间词派\"的宗旨和渊源道尽无疑。在这样的背景下,《花间集》中大多是写美女和爱情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温庭筠的脂粉之风对后世的不良影响。
真正一改唐代词留下来的艳丽浮糜词风的我认为是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而他的一首《渔家傲》也为他奠定了大词人的地位。我们看他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整首词苍凉穹劲,沉重悲壮,既让人看到边塞秋来的风光,\"孤城闭\"又让人感到词的紧张、快节奏的气氛,将士们想回到自己的故土,可是没有建立功绩又怎可回去呢?这和《花间集》中的词简直天差地别,一改花间派柔糜词风,为以后的苏辛豪放词开了先河。自范仲淹以后,词就脱离了女子、爱情的局限范围。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是怀古之作,刘熙载称王安石词是\"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艺概》)。\"王国维则称苏轼是\"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人间词话》)。\" 两个时期的词风虽然不同,但总体来说南宋词不管在内容、风格、意境还是从美学角度上都胜过南唐,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境界\"上的差别。
我们今天的文学教育中对于诗词的鉴赏只在一个\"赏\"字,而缺少了\"鉴\"。我认为,对于我国的诗词光是研究诗人、词人的笔法、风格、寓意是不够的。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那么也就是说\"境界\"成了一个很好的评词标准,可\"境界\"又是什么呢?
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古典诗词的老师叶嘉莹先生在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对\"境界\"作了相当细致和认真的论述。叶嘉莹先生首先叙述了\"意境\"和\"境界\"的不同,她举了许多的例子:刘任萍的《境界论及其称谓的来源》、萧遥天的《语文小论》、《宋元戏曲考》。这些人对\"境界\"的理解都是合\"意\"与\"境\"之意,即\"意境\"。他们批评了王国维用\"境界\"而不用\"意境\",说他没兼顾到\"情意\",但叶嘉莹先生是极为细心的,她深知王国维治学严谨,决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其间必然有他选\"境界\"一词的道理和理由。叶嘉莹先生在她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对这个词作了认真的考正,追本溯源。她说,\"境界\"一词出于佛家,在其中是一个经典的术语。这个词的意思是\"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何谓\"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势力\"又是何意呢?
\"势力\"非是我们今天的权势和拥有物质的富足之意,而是指的人的各种感知感受的\"势力\",所以我们可以将话补足,叫做\"自家感知势力所及之境土\"。这种含义在《俱舍论颂疏》中有明显的例证。\"彼法者,色等六境也。此有功能者,词六根、六识,于彼色等有见闻等功能也。\"你看,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境界\"一词实在是要依靠人的感知才能产生。\"眼\"能见色、\"舌\"能尝味、\"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身\"能识触、\"意\"能感法,这六根产生六境,正是这六境,才在\"境界\"的范围内。这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呢?答曰凡在吾人内在之意识中确有感受,便为\"境界\"。例如我们在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山川河流、草木雅芳、亭台楼阁,这些事物实实在在摆在世间,但当人未对其感物发怀时,它们有的只是自己的生命,而不具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之内质,没有六境的感发,所以不称其为\"境界\"。可当人对其感发时,它们就有了内在的人生、宇宙的含义。
那么我们谈及这\"境界\"有何意义呢?《人间词话》又有一句,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我们看,\"境界\"和这三句话好象没什么联系吧。第一句,\"独上高楼\"有什么意思?为何要独上高楼?原来词人是感叹\"生之忧苦\"啊!对生活感到芒无头绪,到底人生的尽头在哪,人生的奥意又是什么呢?第二句,\"终不悔\"、\"人憔悴\"只不过是别后相思,让人感到有种执着的精神。第三句,写的是苦苦寻觅,乍见之惊喜。这三句有什么含义?当然它们是联想、是三个深刻的喻意。我们这下很清楚了,第一境界是指词人的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忧虑和苦恼;第二境界,是指词人上下求索的执着和努力;第三境界,是指在长远的思索中,终于领悟到词的真谛、慧门乍开的愉悦和惊喜。如此深僻、如此鞭策入里的深意纵使是古代的大词人也难以完全领会吧!我们刚才引过王国维的一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上面说了,\"境界\"是吾人内在之意识中确有感受,就是人对外物的感发生命的力量。由这我想到了《诗品·序》中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句何解呢?\"气\"是天地阴阳二气,\"物\"就是大自然的万物,\"气之动物\"就是自然的变化。\"物之感人\"呢?就是对于这些变化使人感动,让人对此感发。我们看,这和\"境界\"有多大的区别?简直是异曲同工。\"春去夏来,秋逝冬至。\"设想,如果我们对自然界的山川流水、亭台楼阁、田园农庄、陋室草庐或是对自然界的桃花黄鸟、薄雨浓雾只是描写外表的景,而没有写内心的感动的话,那么这诗只留下了苍白无力的空洞描写,而失去了生命,这样的诗就算再好的文笔也算不上是一首好诗。
谈到这里,我们评诗词的标准也就出来了,那就是诗词中有没有让人感动、感发生命的力量,能否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这也就是我们所论述的\"境界\"的意义。有的人会说,你这样是否太武断了,难道诗词的描写美丽不是标准吗?那么我们来看几首诗词:杜甫的《曲江》诗中有一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我们说这是好诗,为什么呢?一片残花飞落因而使整个春天缺少了完美,而当风将这尘世的千红万点都吹落时,不更加让人忧愁和悲伤吗?我们看,杜甫有如此完美的对美的追求,他欣赏完美的不含悲哀的春天。可当他看见\"一片花飞\"时就使他对这样的情景感动了,他感到美已经残缺了,于是他接着又说\"风飘万点\"使人忧伤,实在是他对花飞花落的感动与内心的担忧的感发天然契合的结果呀!再看他的另一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几句可以说是千古名句了,是说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草木茂盛而人烟稀少,这时杜甫看到了人间如此的惨象,说感时伤别,花也洒泪,鸟也惊心。他用了比拟的手法,将花鸟拟人,写得尤为生动。可是这几句的高妙之处就是因为他写得生动吗?当然不是。原本花和鸟都是赏心悦目的,可是诗人因为国之破碎而忧患以至感动。他看到美好的花鸟时心中有的不是它们的美丽,而是对世事的思虑和苦恼,所以他说花洒泪、鸟惊心,实是自己感时伤别,从而使花鸟赋予人的感情而洒泪惊心。你看,这实在是诗人感动之至啊。所以我认为,好的诗词的第一标准是诗人有没有兴发感动,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首先的是\"情动于中\"啊!
如果这样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一家之言的话,我们就拿两句坏诗和杜诗做一对比,叶嘉莹先生在她的《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评赏》中举了晚唐诗人的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这两句诗写得何其工整,何其漂亮,说一条鱼跳出像白缎一样的水面,就好象一把玉尺抛在白缎上一般,黄莺在丝柳中穿梭就好象一只黄色的金梭在密麻的丝线中针织一样。多么好的形象,描写多么生动,想象又是多么新奇,但我们认为这不是好诗。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这两句诗句中只是看到美丽的外表、漂亮的句子,可没有让人看到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有的只是文字的技巧,而缺乏了诗词的由物及心的真正感发的活动,缺乏诗词的生命,那么这又怎能算是一首好诗呢?杜诗《曲江》的另一首中还有这样两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我们说这是好诗。同样是写大自然中的动物,为何杜甫的诗是好诗,而那位晚唐诗人的诗就是坏诗呢?他们的诗有什么不同呢?你仔细看杜甫是怎么写\"蛱蝶\"、\"蜻蜓\"的。他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穿飞在花丛中的蛱蝶是\"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在水面上点水的蜻蜓是\"款款\"飞。杜甫将它们的情态描写得很细腻,连深在花丛中的蛱蝶都看得见,连蜻蜓点水的姿态都描得细,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杜甫对蛱蝶、蜻蜓的喜爱,因为只有他喜爱,所以他才观察得细致入微。他不是只凭着眼睛去看,他还带着心去感受,去感动,去兴发,这才是一个大诗人的最可贵之处啊!而那一首有这种感动和喜爱吗?没有。所以它是坏诗。
诗词的美感特质其实也依靠兴发感动,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再美的诗句都是空泛做作的,这是我们要牢记的。还有就是看一首诗词的好坏,王国维说以\"境界\"为标准,是否有了境界就是一首好诗呢?这就需要我们去正确理解和认识了。我们拿到一首诗,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可能有的悟性高一点的人可能看到一首不怎么好的诗也会与诗人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而有的人就是再好的诗给他也没有什么感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看待诗词的好坏呢?作为欣赏者来讲,既然讲到\"欣赏\"的程度,那么就要以境界来作为标准。如果有的人无法理解诗词的感发意义,那么这种标准就不适用于他。可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很少的,人最基本的感情就是喜悦和忧伤,感发也是这样,所以一般人对于这种最基本的感情是都能有所响应的。我们看莎士比亚的戏剧,一开始在戏剧院演出时的观众不尽是那些受过高深教育的贵族和豪门,而是一些普通的寻常的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百姓们,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在这种平民化中出名的,这就证明了人的审美观念是大同的。我国的词的流行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张皋文在他的《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赞温庭筠是\"飞卿之词,深美闳约\"。因为他看到了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而我们看王国维是如何评价张皋文对温卿的赞誉的,《人间词话》中道,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惊艳绝人。\"差近之耳。张皋文是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感到温庭筠有弃世之情,好象温庭筠对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是消极的表现。张皋文在温庭筠的词中感动了,这合理吗?而王国维对此又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温庭筠的词境界左右不出闺房,造语虽然细腻精致,但浓艳有余,宏阔不足,不如冯正中的词内中颇具哽咽。温庭筠的\"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也许只是创调,是自然的描写,可张皋文却从中看到了弃世和悲哀,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感动是合理的,不是平白的造作。温庭筠是一个在仕途上不顺利的知识分子,他才华横溢,时称\"温八叉\"。可却恃才傲物,鄙夷权相,非议朝政,以至于自己屡试不中。后来做官时还是一个直性的诤臣,讽刺朝政,最后被罢黜,悲愤而死。这样的身世对于张皋文的感动和理解是对得上号的,所以张皋文的评价也是合理和允许的。那么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评词评诗的人对作者的诗词的诠释可能和当时的诗人词人的意愿是不相符合的,这样不就扭曲了他们的本意吗?这样允许吗?我们认为是可以的。诗词最大的特点是使人感动,随着诗人词人的心灵而去感发生命的意义。只要我们的诠释是有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就行,但这里要注意一个\"度\"字。我们不可以毫无凭据地去乱加揣测,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们说他是发生命感动之意的话就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意。再举个例子,我们看罗汉堂中的济公活佛的塑像,在左边看他好象在笑,在右边看好象在哭,而在正中看又好象是无可奈何。我们可以说他在笑、在哭、在无可奈何,可我们不可以说济公在唱歌在跳舞,这是因为我们要遵循客观事实和艺术的整体感。所以人们看诗词由于角度的不同自然理解也不同,可最终得到的是感动、是兴发的力量,只是有的人感动得深,有的人感动得浅罢了。
下面我们具体来从诗词的\"境界\"的角度来看其美感特质,我们举一首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的这首词如果只看其中的一句或两句或没有全部看完的话,是不能体会词中的深意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什么深意?无非是听歌饮酒,这一句不是很平常吗?是的,如果不和下一句连起来看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当我们连起来看时就妙了,晏殊说我现在在听歌饮酒,可是我所处的地点、气候、空间还是和去年一样啊!这样的解释合理吗?是合理的。古代的诗人词人是离不开酒的,无论李白还是欧阳修都是爱酒之人,魏晋时的曹操还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呢,所以这里的晏殊饮酒抒怀,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感动是极为可能的,在饮酒听歌时看到自己所处的地点、气候依旧时产生一种怀念也是多么自然啊!我们就不说晏殊在第二年来到这里之前的一年中是否在生活上如意、在仕途上顺利、在感情上舒心,单是这人世间的春去秋来,沧桑变幻就使任何一个人感发生命的有限、时间的流逝。\"境界\"有大小之分,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之分,然不以是而分高下。\"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诗和晏殊的不是一个意思吗?只不过晏殊的词比这两句要来得好,他的词句有更大的感受的范围,处在解与不解之间,让人们有更大的发挥思想的空间。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算是上句的结语了,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人说,你这不是盲目崇拜吗?其实不然。你看,晏殊在饮酒听歌时产生潜意识的感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他看到所处的旧地旧景,抒出心中对时光的留恋,也可以是对往日的好的状况的怀念,这状况可以是家道、是感情,更加可以是晏殊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好象晏殊原本是满怀心事的,他因为郁闷所以要听歌饮酒。可是当他真正饮酒是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些不愉快便随着酒的入肠和对景的感悟一块吐露了出来。这时,这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登场了,对上两句作了一个大的总结。今天的太阳下去了,它什么时候还会回来呢?唉,它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虽然明天太阳会升起,可是明天的太阳终究是明天的太阳,不是我所留恋的啊!我们知道,太阳只有一个,我们今天看到的太阳和明天是一样的,但为何晏殊要这么说呢?其实晏殊看到自然的规律时,想到的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思考,而是对\"一去不返\"的留念啊!他惦记的不是原本的太阳,而是已经经过他加工的富有寓意的\"太阳\"。今天的时光过去了,我的年华在一天一天的少去,我的欢乐的时光也不在回来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晏殊对年华消逝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以及他对旧时光的怀念与留恋,他希望它们回来,但这可能吗?不可能。所以他才会失落才会惆怅,才会写出这样哀怨的词来。
下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句又好在哪里呢?\"花落去\"是自然的法则,任你是谁都改变不了,所以晏殊只好\"无可奈何\",他是十分伤感的。花在春去时同样追随而去,将生命带走,留下来的只是一片一片残损的躯体,这样的情景能不让人感到伤悲吗?然而晏殊和我们不同,我们只会在此景中哀伤和苦恼。而我们看看晏殊呢,他竟写下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名句,真是让人叹服。北燕南归也是自然的景象,晏殊将它般出来是什么用意呢?我们不知道这\"似曾相识燕归来\"是\"造境\"还是\"写境\",这里突然出现这两个名词,有必要解释一下。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句话就把\"境界\"分为了\"造境\"和\"写境\"两种。他说,\"造境\"就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境界,\"写境\"就是去描写真实存在的境界,两者是很难分别的。为什么?接下来他就说但凡大诗人、大词人所创造的境界都是合乎自然的,所描绘的真实的境界也都是于理想想近的。古代的诗人词人没有学过怎样的美学、文学理论,可是他们却十分自如的创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为我们开辟了源头,这是很了不起的。在我们的理论上,几时有过纯粹的虚构和写实呢?没有的。古人在写诗写词时所创造的境界是由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心灵的感悟,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他们在写境时也是凭着满腔的热情的,在意识的驱动下,他们眼中的景物已经不自觉地经过情感的加工和提炼了,决不会是呆板的。
我们不管晏殊的这句是\"造境\"还是\"写境\"。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和\"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晏殊说,这个世界本来不就是这样的吗?\"花落去\"虽然哀伤,可不也十分平常吗?人生本来就是如意和失意并行的,宇宙世间本来就是有生有灭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这样颓废和伤心呢?你看看,晏殊心中这如此看得开,是多么难得啊!这就有如他看清了\"万法皆空\"一样,对整个世界和宇宙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这种大智大慧只有在感悟下才能得到啊!我们能说这句词不好吗?似乎没有理由。
许多人在看这首词是认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名句,可他们却忘了这首词的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实这句在整首词中可算是最妙的了,为什么呢?原因是这句词让人们又产生了新的感动和感悟。
\"小园香径独徘徊。\"他在小园香径中一个人孤独地徘徊,一个人的时候最容易使自己身处矛盾之中。晏殊这时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或是猜一猜,他是在怀念旧时逝去的时光吗?不是,因为之前他已\"似曾相识燕归来\"了。那么他是在显示闲适吗?也不是,如果是闲适的话为何又要独自徘徊呢?这里我认为晏殊是处在矛盾之中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晏殊独自徘徊时必然是在想些什么,他好象是左右不定所以徘徊,什么不定才会使自己徘徊呢?当然是思想。他当时在想什么?晏殊当时心中纠葛,那突然生发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顺其自然这时已经开始动摇,晏殊没有办法,他知道自然规律和人世的浮沉本来如此,可是想归想,想法能代替可惜吗?所以他仍然是有悲伤因素在的。这一感情和一理智形成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在晏殊的心中久久斗争着,久久萦绕着。所以晏殊人在徘徊,心也在徘徊啊!
我们看,晏殊的《浣溪沙》能一句句看吗?它是一个整体,任何作品都不能离开整体性的。这首词寓意连贯、内容丰富,让人赞叹,难怪后人称他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令人称道。
再举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间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书怀古之意。开篇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营造了一个雄奇壮阔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这里我们先说一下整首词的译义:大江滚滚而来,滔滔东逝,古今风流的英雄豪杰不正也被浪涛席卷而去了吗?人们指着西边残存的营垒说,这里
就是古代的战场赤壁了。陡峭的石壁高插云霄,让天上的云也崩裂了,骇人的巨浪搏击江岸,卷起层层雪白的浪花。秀美的江山真的好象是一幅画一样啊,只有在这秀美的江山的孕育下才能产生出色的英雄啊!
遥想公谨当年啊,东吴的美女小乔是刚刚出嫁,周郎是英俊潇洒,言谈英发。他一身儒装,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只在谈笑间就把敌人给打败了。唉,要是周瑜重游故地,会关切地笑我:\"你尚未建立功业就已是满头白发了啊!\"人生真是犹如黄梁一梦啊,还是敬一下天地吧!
苏轼确实是大词人,\"大江东去\",苏轼从这景中想到的是什么?只是时光的流逝吗?不。他想到的是古今英雄豪杰的逝去啊!我们可以想象了,在滚滚的长江上苏轼看着江水的东去,头脑中浮现了一个个出色的英雄。这些形象从他的脑中出现,又随着江水慢慢远去。他看到西边残存的营垒,就又想到古战场赤壁了,将人顿时带进了一个龙争虎斗、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这样就很奇妙了,苏轼简单的一句中就有了\"造境\"和\"写境\"两种境界了。你看,长江是实在的景,而古今人物的逝去是感悟,我为何说它是\"造境\"呢?设想一下,我们能从影视的角度去理解苏轼的情意。这里请允许我造一个景象:长江在滚滚向东流动,在江面上浮现薄雾般一个个人物的影象。这里是苏轼的感动,可这景完全是创造出来的,所以我说是\"造境\"。这样的虚实结合是多么韵喻深刻。接下来是详细的赤壁的景,\"石壁\"、\"惊涛\"、\"浪花\"的叙述十分壮阔。苏轼发出感慨,江山多么美好啊,古今的英雄何其出色啊!写到这里苏轼点出一个人物,那就是三国时少年得志的吴国青年将领周瑜。他说,想当年,小乔刚刚出嫁,周瑜雄姿英发。为何这里是写周瑜,为何要点出小乔?是什么用意呢?小乔是东吴老臣乔公的女儿,是东吴的美女。人说郎才还得配女貌,周瑜必有过人之处了,否则怎么能赢得美人的芳心呢。小乔出嫁是正是周瑜春风得意时,十年前,周瑜跟随孙策打赢了皖城战役;十年后,又在此打胜了赤壁之站,人生功绩可谓达到了颠峰。这时的他,已有不朽的功绩,有美女做伴,人生还缺什么呢?所以周瑜英俊潇洒,言谈英发。你看他儒士装束,只在谈笑间就把敌人给打败了,说明了他的临阵自若,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我们看,苏轼是多么敬羡周瑜啊!所以他说,周瑜如果重游故地,一定会笑自己是多么悲哀了。北宋时国力日益衰弱了,苏轼虽是贬官,可他还是关心国家人民的,他敬羡周瑜是因为他希望有一个如周瑜一样的将领来抵御外敌,肃清朝纲,使人民安居乐业。最后,苏轼慨叹人生如梦,还是敬一下天地虽然有消极的情绪,可毫不影响他的豪放词风。这首词是多少豪放雄健,苏轼是个贬官,按理他应是十分消极的,可苏轼竟如此心境开阔,真是难得!所以豪放诗分、词风关键在作者的心境而不在写作风格。苏轼的思想是个大杂烩,也值得探讨。
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了。欣赏诗词主要看它能否给你以感动,你只要随作者的心灵变化而变化,随作者的感动而感动,那么这就是好诗好词。这是\"境界\"的本意,也是好的诗词的本质。我们不可以被诗词的外表所麻痹,认为漂亮的就是好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点见解,敬请诸位专家学者、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指正和批评。
文字
作者:
showmers
时间:
2004-3-14 20:50
此等佳作,提上来.(可惜是教育论文)
此贴由 showmers 在 2004-03-15 08:59:33 最后编辑
作者:
血染の残阳
时间:
2004-3-15 12:18
其实东西写的好不好
只要看真不真诚就够了
作者:
什么颜色的猫
时间:
2004-3-15 17:29
又一个强者
作者:
思语心
时间:
2004-3-17 14:04
花了不少工夫.算得上有点见地,不知可有你本人佳作,期待一观.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