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一直误导着大众。你怎么看? [打印本页]

作者: 依呀    时间: 2015-3-14 10:26
标题: “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一直误导着大众。你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依呀 于 2015-3-14 02:29 编辑

       总能听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空气质量指数是最差的,但还是那么多人在晨跑。
      心率和寿命成反比,运动导致心率加快,新陈代谢就加快,细胞的分裂和老化也必然加快。
    大象的心率每分钟40次,寿命 80年;陆上速度第一的猎豹,寿命却只有 20年;乌龟的心率 10,寿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钟的心率 900次,寿命却只有 2年)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

静养不排斥适当的锻炼,比如太极、瑜伽等,快走也可以,但千万别奔、别跑、别跳,也别被自己练出来的一块块“发达的肌肉”给迷惑,那其实是提前挥霍了的一年年的寿命。



















.

作者: onyxcc    时间: 2015-3-14 11:24
我一直也这样认为,运动适度就好,运动过多细胞新陈代谢加快,老化速度同样也就加快,所以你看基层部队你三十多岁的看起来和五十多岁的差不多。运动过少身体虚弱器官容易衰竭,身体抵抗力差,体弱多病就这么来的
作者: 龙井花茶    时间: 2015-3-14 11:49
适当运动有益身心
作者: 都市嘉定    时间: 2015-3-14 11:54
图片上的姑娘我还是喜欢多运动,管他长不长寿
作者: 曹公王侯    时间: 2015-3-14 12:03
心率和心态都要好,不熬夜,不酗酒
作者: 依呀    时间: 2015-3-14 12:08
都市嘉定 发表于 2015-3-14 03:54
图片上的姑娘我还是喜欢多运动,管他长不长寿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
作者: modernfessfy    时间: 2015-3-14 13:08
我也一直纳闷那些5点起来锻炼的人是怎么想的

你要锻炼么下午实在不行么晚上也行


作者: 都市网在线领导    时间: 2015-3-14 20:25
做任务路过
作者: tvtumama    时间: 2015-3-14 21:56
从来没有相信过,因为知道女运动员45岁左右就断经了,男劳力者长寿的很少。
作者: 叶落归根59    时间: 2015-3-15 09:10
听天由命
作者: siyanzhaohua    时间: 2015-3-15 09:12
生命在于静止嘛
作者: go_yjj    时间: 2015-3-15 09:57
短命的都是运动员。
作者: tvtumama    时间: 2015-3-15 10:02
siyanzhaohua 发表于 2015-3-15 09:12
生命在于静止嘛

生命在于能常常歇着。
作者: siyanzhaohua    时间: 2015-3-15 10:09
tvtumama 发表于 2015-3-15 10:02
生命在于能常常歇着。

今天下雨天,肯定能歇着了吧?
作者: tvtumama    时间: 2015-3-15 10:11
siyanzhaohua 发表于 2015-3-15 10:09
今天下雨天,肯定能歇着了吧?

边办事边咖啡店里歇着。
作者: siyanzhaohua    时间: 2015-3-15 10:12
tvtumama 发表于 2015-3-15 10:11
边办事边咖啡店里歇着。

贵人事儿多
作者: lisa.ni    时间: 2015-3-15 10:13
生命不息,龟息不止
作者: tvtumama    时间: 2015-3-15 10:15
siyanzhaohua 发表于 2015-3-15 10:12
贵人事儿多

反正不是体力活忙点就当玩吧。
作者: arrowing    时间: 2015-3-15 10:19
这太扯了。。。。
作者: glen0213    时间: 2015-3-15 15:07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少动  看看长寿的龟就懂了
作者: glasseslu    时间: 2015-3-16 15:53
ding  顶  心率 代谢速度决定寿命

作者: arrowing    时间: 2015-3-16 15:59
1.龟是冷血动物啊,它不吃不喝一个月都没问题,你能行么?
2.运动员短寿是因为激烈和超量的运动,属于过犹不及。

作者: cgfhhd    时间: 2015-3-16 16:16
适度的运动有益健康的
作者: 邪恶光环    时间: 2015-3-16 18:40
早死早超生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