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为什么当国家、民族、人类有难,挺身而出的总是太仓人
[打印本页]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4:46
标题:
为什么当国家、民族、人类有难,挺身而出的总是太仓人
本帖最后由 tcxxx1051 于 2014-5-5 12:48 编辑
作为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参加曼哈顿计划,吴健雄先生并非是类如倪萍阿姨那样打酱油凑数,也不仅仅是奥本海默、赛格瑞、费米等国际著名科学家对她的欣赏,而是因为吴健雄博士轻松的解决了原 子弹爆炸过程中的连续问题。吴健雄博士以自己的实验室结果证明了这一过程中的难题并把这个难题解决,在曼哈顿计划之前,费米、奥本海默、赛格瑞等人,已经把这位女物理学家当做世界权威专家看待了。吴健雄不仅善于独创性的开拓新境界,而且还善于实践新境界。解决核爆炸的连锁反应,就是吴健雄自己在实验室证明出来的。她发现在核爆炸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惰性气体“氙”,这种惰性气体会阻止核爆炸的连续反应——不仅吴健雄先生发现了这一难题,更关键是她同样解决了这一难题。
——————————————————————————————————
在实验室阶段,科学家小规模的爆炸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原 子弹,但是这颗原 子弹爆炸的并不顺利,看起来爆炸是想要毁掉整个实验室,但是却没有,因为爆炸被终止了,随后数天内,爆炸再度开始【不过这并不符合大规模武器的需求,需要改进,以求一次性完成爆炸,爆发武器的杀伤力】。尽管如此,这也让这些关心世界和平局面的科学家十分开怀,因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很多,先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于减少正义战士的死亡很重要。面对日本武士道武装起来的日本士兵,极其顽固。美国在二战中动员上千万人参战,其中很多战士就牺牲在了战场,留下了孤儿寡母等,这又将是美国财政的一大难题。为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不必要伤亡,避免在日本本土与日军决战,导致几百万战士的伤亡,盟军急切寻求一种大规模威慑性的武器,已经是科学家揪心的问题。
——————————————————————————————
原子 弹爆炸后,爆发能能量巨大,但是费米随之发现,原 子弹自行停下了核反应——为什么呢?费米百思不得其解。赛格瑞是吴健雄博士的博导,他知道自己的学生已经完美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是就告诉费米…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4:51
标题:
为什么当国家、民族、人类有难,挺身而出的总是太仓人
本帖最后由 tcxxx1051 于 2014-5-5 12:47 编辑
1942年6月,一个被称为“曼哈顿”的原子 弹制造计划正式开始。这个在美国开始并改变人类历史的科学计划,集合了当时同盟国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在这些投身计划的科学精英中,也有一位杰出的中国物理学家,那就是吴健雄。1944年3月开始,吴健雄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资深科学家,并且获特殊的保密许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参加当时美国最高机密的、制造原子 弹的“曼哈顿计划”。
一个初到美国不过几年,不具备美国国籍的中国人,凭什么得到特殊的保密许可,参加如此机密的一个国防科学计划的核心工作?
原来,吴健雄在原子核物理研究上,一开始便有极其重要的成就。
吴健雄曾经独立地在铀原子核分裂产物碘中,观察并且确定出两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氙的半衰期、放射数量和同位素数量。吴健雄的工作使得由东岸回来的西格里大为激赏,认为她已经是可以独立做出一流工作的实验物理学家。
奥本海默对于吴健雄在核分裂方面的深刻认识,也十分清楚,每次开会讨论核分裂及原子 弹相关问题时,他总是会说:“去叫吴小姐来参加,她知道所有关于中子吸收截面的知识。”
吴健雄的加入,她关于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横截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曼哈顿计划”的顺利进展,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第一颗原 子弹试爆成功。它惊人的威力,使人目盲的闪光和巨大的蘑菇状云层,象征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三个星期后,投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 子弹,终于促成了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有人认为,吴健雄对“曼哈顿计划”的贡献,对中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贡献。因为,日本的提早投降,使得中国战场上少牺牲了不计其数的中国人。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5:18
为第一颗原 子弹作出贡献的华裔科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的老师塞格瑞建议费米去找吴健雄,因为他知道吴健雄在中子吸收截面方面,已经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于是费米就发电报到纽约,尼柯斯上校接到电报后,去找吴健雄,表明费米和塞格瑞希望要她在相克莱作实验的那篇文章。吴健雄并没有立即给出,其原因是吴健雄和塞格瑞早已商定,那篇文章虽然已在《物理评论》发表,但其中的关键结果,则要等打完仗才发表。尼柯斯上校没办法,只有去找理论组组长莫菲教授。莫菲还约了和吴健雄熟悉的墨汶斯一起来看吴健雄,经过他们的再三恳求,吴健雄才在墨汶斯作保守秘密的保证下,同意提供那篇实验结果的数据。文章最后通过尼柯斯转送到洛斯阿洛摩斯去了。
吴健雄这篇关于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横截面的资料,对"曼哈顿计划"的顺利进展有相当大的帮助。直到现在核能电厂的铀燃料用锆金包起,也是为了防止这种吸收中子气体溢出而阻碍连锁反应。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斯哥州的一个沙漠中,人类第一颗原子 弹试爆成功。三个礼拜之后,随着两颗原子 弹的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结束。有人认为,吴健雄对"曼哈顿计划"的特殊帮助,对中国抗战胜利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贡献。战后吴健雄从事的是纯物理的研究。对于原 子弹的摧毁性,她感到极其痛心。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6:24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对“宇称守恒”定律,正式提出怀疑。可是怀疑归怀疑、理论归理论,能否得到确认,必须得到实验的证明。而此举非吴健雄莫属。经李、杨的恳求,吴应允。但她深知这实验的艰巨,她所在的纽约没有这设备和技术力量,还要到华盛顿求助国家标准局。不仅如此,她还要放弃即将起程回国的安排,毕竟与祖国、亲人阔别20年之久。但最终她还是答应帮助杨、李成全此事。从1956年5月至1957年1月,她每周从纽约乘火车赴华盛顿4天做实验,另两天再赶回纽约为学生上课。这段时间正是顶着酷暑寒冬、日日夜夜、可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整整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实验成功。千年的定律被推翻,震惊了全球物理学界,从而使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吴健雄的艰苦实验成果,也就谈不上杨、李的诺贝尔奖,至少要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吴健雄在任何场合、任何学术会上都力挺这两位学弟,说:“既是他们先提出的理论,又从始至终都有他俩的参与,我只是帮点小忙”。这样的谦让,再加上美国标准局某些人的忌妒,终使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后来,在数十位顶尖科学家的举荐下,直至1978年,她终究获得“沃尔夫奖”。业内人士都知道,此国际奖挑选的标准是与诺贝尔奖齐名的,所颁的十万美金还略高于诺贝尔奖,而且是沃尔夫亲自为她颁奖。但吴健雄并未申请该奖项,由于她得过多种大小奖项,对此,也并不特别兴奋。她常说:一个科学家总想着名和利就完了。
不图虚名
吴健雄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随后赴浙大、科学院上海分院任职,1936年8月赴美,1940年5月获博士学位。由于她的博士论文对美国即将全面开展的原 子弹研制提供了核心价值,所以她不久也成了“曼哈顿计划”(制原子弹)的核心成员。二战结束时,她已闻名美科学界,而她的职称,直到1952年才被授予副教授的学衔,整整12年。1957年由于她推翻了“宇称守恒”的实验,轰动了全球物理学界,1958年她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不得不提她为正教授。从知名的副教授的扶正又花了六年时间。这就是说从她获博士学位后的18年才获得教授的职称。这其中有美国社会歧视华人及女性的因素,但美国著名大学对晋升要求严格也是事实。为此多少学者为吴抱不平,也经常有记者提问,认为她的职称与她的实际水平和贡献没有同步、严重脱节!她对此总是一笑了之,好像没有任何委屈,她甚至说:“我常想到李时珍,你称他为博学家、生物学家、医药家、植物学家都可以,乃至称他为中医的泰斗也不过份。可他毕生不停地行医采药,阅书800余部,写成《本草纲目》52卷。可是他有什么职称头衔呢?依我看一切职称都是虚名,不可追逐。”
实事求是
上世纪80年代初,不知从哪儿刮来的风,吴健雄被某些报刊誉为“原子 弹之母”、“原子 弹助产师”、“原 子弹药剂师”等等。1982年5月吴回母校参加80周年校庆,在斗鸡闸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人们又颂她为“原子 弹之母”。她突然站起来,很严肃地说:“先生,你不能这么说,我只是在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中做过一点小小的贡献。”接着她就在黑板上把她所贡献的公式写出来。据我观察,在座的外行人谁也看不懂这公式,她解释得轻描淡写、好像无足轻重。其实行家认为,并非如此简单。早在1941年4月26日,美国西部很有影响的《奥克兰论坛报》就对吴健雄有过专访,其标题是“娇小的中国女生(指吴)在原子撞击研究上出类拔萃”。因战时体制,对吴的具体贡献没有细说。可“曼哈顿计划”一成立,吴健雄就被召去作为核心成员,就在原 子弹试制最困难时、可以说在难以进展时,吴健雄又一次提供了极其关键的贡献,缩短了成功应用的时间。可事后,她总是非常谦虚,她说:“像曼哈顿计划这样庞大的工程,参加人有10万之众:从总统到工人、从将军到战士、从顶尖的大科学家到普通技术人员都有,集中了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就有两千多人。我的三位老师(劳伦斯、奥本海默、塞克瑞)都参加了,怎么能轮到我称王挂牌。希望诸位以后多多爱护我,不要再用‘原 子弹之母’这些文字上的夸张语言,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
重视学风
从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吴健雄夫妇第一次回国后,他们又先后回来九次,不是讲学就是作学术报告,每次跟学者演讲,吴健雄总是强调端正学风:如学习基础要宽厚扎实、实验要安全和保证质量、要尊师爱生、要经得起名利的引诱、要耐得起寂寞经得起挫折等等。吴健雄最厌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学术上的恶劣作风。1955年,吴健雄的两个研究生(鲁比和罗斯塔)做了有关β衰变的实验,他俩没有经过再三验证,也未经过正反地复核,而是匆忙地作结论,又迫不及待地写了文章寄到《物理评论》杂志刊载。开始吴健雄并不知情,后经友人提醒“实验可能有误”。这时吴健雄方知出于自己的研究生,于是她按文章的叙述,亲自做了一遍实验。果然发现数据有错,结论不实。她寝食难安,因为是出自她的实验室、而是全美物理学界最信得过的实验室。吴健雄未想到她的学生竟这样草率、掉以轻心。她决定取消这两位学生博士学位的资格。不仅如此,她后来根据自己实验的结论,又重新写了一篇文章,寄去同一刊物———《物理评论》杂志订正。她在文中没有一句批评学生,而是承担了全部责任、再三表示歉意,指出原因总结教训。出乎意料地,文章发表后,人们对吴健雄、对她的实验室更加信任。
逝者如斯,大师吴健雄已离开我们13年,留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她的音容笑貌、科学奉献,更是她的学术风范。
(作者系《吴健雄传》的编著者)
本版照片由校史博物馆提供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7:40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对“宇称守恒”定律,正式提出怀疑。可是怀疑归怀疑、理论归理论,能否得到确认,必须得到实验的证明。而此举非吴健雄莫属。经李、杨的恳求,吴应允。但她深知这实验的艰巨,她所在的纽约没有这设备和技术力量,还要到华盛顿求助国家标准局。不仅如此,她还要放弃即将起程回国的安排,毕竟与祖国、亲人阔别20年之久。但最终她还是答应帮助杨、李成全此事。从1956年5月至1957年1月,她每周从纽约乘火车赴华盛顿4天做实验,另两天再赶回纽约为学生上课。这段时间正是顶着酷暑寒冬、日日夜夜、可谓“风刀霜剑严相逼”,整整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实验成功。千年的定律被推翻,震惊了全球物理学界,从而使杨、李获得“诺贝尔奖”。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吴健雄的艰苦实验成果,也就谈不上杨、李的诺贝尔奖,至少要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吴健雄在任何场合、任何学术会上都力挺这两位学弟,说:“既是他们先提出的理论,又从始至终都有他俩的参与,我只是帮点小忙”。这样的谦让,再加上美国标准局某些人的忌妒,终使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后来,在数十位顶尖科学家的举荐下,直至1978年,她终究获得“沃尔夫奖”。业内人士都知道,此国际奖挑选的标准是与诺贝尔奖齐名的,所颁的十万美金还略高于诺贝尔奖,而且是沃尔夫亲自为她颁奖。但吴健雄并未申请该奖项,由于她得过多种大小奖项,对此,也并不特别兴奋。她常说:一个科学家总想着名和利就完了。
不图虚名
吴健雄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随后赴浙大、科学院上海分院任职,1936年8月赴美,1940年5月获博士学位。由于她的博士论文对美国即将全面开展的原 子弹研制提供了核心价值,所以她不久也成了“曼哈顿计划”(制原 子弹)的核心成员。二战结束时,她已闻名美科学界,而她的职称,直到1952年才被授予副教授的学衔,整整12年。1957年由于她推翻了“宇称守恒”的实验,轰动了全球物理学界,1958年她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不得不提她为正教授。从知名的副教授的扶正又花了六年时间。这就是说从她获博士学位后的18年才获得教授的职称。这其中有美国社会歧视华人及女性的因素,但美国著名大学对晋升要求严格也是事实。为此多少学者为吴抱不平,也经常有记者提问,认为她的职称与她的实际水平和贡献没有同步、严重脱节!她对此总是一笑了之,好像没有任何委屈,她甚至说:“我常想到李时珍,你称他为博学家、生物学家、医药家、植物学家都可以,乃至称他为中医的泰斗也不过份。可他毕生不停地行医采药,阅书800余部,写成《本草纲目》52卷。可是他有什么职称头衔呢?依我看一切职称都是虚名,不可追逐。”
实事求是
上世纪80年代初,不知从哪儿刮来的风,吴健雄被某些报刊誉为“原 子弹之母”、“原 子弹助产师”、“原 子弹药剂师”等等。1982年5月吴回母校参加80周年校庆,在斗鸡闸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人们又颂她为“原 子弹之母”。她突然站起来,很严肃地说:“先生,你不能这么说,我只是在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中做过一点小小的贡献。”接着她就在黑板上把她所贡献的公式写出来。据我观察,在座的外行人谁也看不懂这公式,她解释得轻描淡写、好像无足轻重。其实行家认为,并非如此简单。早在1941年4月26日,美国西部很有影响的《奥克兰论坛报》就对吴健雄有过专访,其标题是“娇小的中国女生(指吴)在原子撞击研究上出类拔萃”。因战时体制,对吴的具体贡献没有细说。可“曼哈顿计划”一成立,吴健雄就被召去作为核心成员,就在原 子弹试制最困难时、可以说在难以进展时,吴健雄又一次提供了极其关键的贡献,缩短了成功应用的时间。可事后,她总是非常谦虚,她说:“像曼哈顿计划这样庞大的工程,参加人有10万之众:从总统到工人、从将军到战士、从顶尖的大科学家到普通技术人员都有,集中了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就有两千多人。我的三位老师(劳伦斯、奥本海默、塞克瑞)都参加了,怎么能轮到我称王挂牌。希望诸位以后多多爱护我,不要再用‘原子 弹之母’这些文字上的夸张语言,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
重视学风
从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吴健雄夫妇第一次回国后,他们又先后回来九次,不是讲学就是作学术报告,每次跟学者演讲,吴健雄总是强调端正学风:如学习基础要宽厚扎实、实验要安全和保证质量、要尊师爱生、要经得起名利的引诱、要耐得起寂寞经得起挫折等等。吴健雄最厌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学术上的恶劣作风。1955年,吴健雄的两个研究生(鲁比和罗斯塔)做了有关β衰变的实验,他俩没有经过再三验证,也未经过正反地复核,而是匆忙地作结论,又迫不及待地写了文章寄到《物理评论》杂志刊载。开始吴健雄并不知情,后经友人提醒“实验可能有误”。这时吴健雄方知出于自己的研究生,于是她按文章的叙述,亲自做了一遍实验。果然发现数据有错,结论不实。她寝食难安,因为是出自她的实验室、而是全美物理学界最信得过的实验室。吴健雄未想到她的学生竟这样草率、掉以轻心。她决定取消这两位学生博士学位的资格。不仅如此,她后来根据自己实验的结论,又重新写了一篇文章,寄去同一刊物———《物理评论》杂志订正。她在文中没有一句批评学生,而是承担了全部责任、再三表示歉意,指出原因总结教训。出乎意料地,文章发表后,人们对吴健雄、对她的实验室更加信任。
逝者如斯,大师吴健雄已离开我们13年,留在我们心中的不仅是她的音容笑貌、科学奉献,更是她的学术风范。
(作者系《吴健雄传》的编著者)
本版照片由校史博物馆提供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8:08
1398曼哈顿知否?你个土鳖!太仓人脚下的狗屎!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09:41
1398你个大傻瓜到底知五知曼哈顿?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12:31
太仓人拯救了全世界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12:40
明朝时三个太仓男人没能挽救大明:
第一个太仓男人大明宰相王锡爵:
我们知道“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也”,而王锡爵是万历朝最后一位真宰相,随着王锡爵的离去,标志着局势的进一步失控,从此以后,天下将不可收拾。
第二个太仓男人辽东经略王在晋:
王在晋在1622年到了辽东担任辽东经略,他一到辽东就采取了防守的策略,加固山海关,减少各项用度,团结附近蒙古部落,首先把山海关变成天堑。王在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和措施,是因为他在上任辽东经略之前,负责过整个辽东的军需供应,官职是“总理户、兵、工三部侍郎”。在任期间,他发现辽东吞噬了朝廷大量的财政收入,好比一个无底洞,所以他立志,一旦当上辽东经略,一定要削减辽东的开支。此外,王在晋在军事上也是个内行,并且非常懂得军事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他在兵员和费用的使用上比孙承宗高明很多。王在晋则是在当时唯一一个真正能挽救大明王朝的人。
第三个太仓男人庶吉士张溥:
一介书生 张溥,成长于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
张溥在政治上以天下为己任,有兼包并蓄的组织才能,成为“在野政党之魁杰”。
周延儒再为宰相,实际上完全是张溥为其奔走效力、利用复社倒薛(国观)的结果,也是延儒与张溥等人互相利用的结果。因此,延儒被召复起,“溥等以数事要之。延儒慨然曰:‘吾当锐意行之,以谢诸公。’既入朝,悉反体仁辈弊政”,多用复社之人,朝政一新。“此皆溥之力也”,是张溥在“遥执朝政”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产物。
张溥一死,全国性的复社顿时失去了领袖。周延儒的身边就被吴昌时辈包围了,他们开始为所欲为,最后不但自己丢了性命,也促使了明朝的加速灭亡。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12:41
但这次太仓人拯救了全世界!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5 12:45
从古到今,为什么当国家有难、民族有难、世界有难、人类有难,挺身而出的总是太仓人?
王锡爵、王在晋、张溥、吴健雄…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