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从明四家仇英到娄东画派看太仓人绘画的贡献 [打印本页]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2 13:32
标题: 从明四家仇英到娄东画派看太仓人绘画的贡献
仇英(明代画家)
[url=]编辑[/url][chóu yīng]

仇英(仇,音Qiú,可参见仇姓),约1498年(一说约1509年)—1552年在世,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中文名仇英


别    名字实父,号十洲


国    籍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太仓


出生日期约1498年,一说约1509年



逝世日期1552年


职    业画家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绘制《桃源仙境图》等传世佳作


代表作品《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介绍
3艺术成就
4艺术作品
5艺术画作
6清明上河图
7艺术风格




1
人物简介编辑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1]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汉宫春晓图[2]、《桃园仙境图》[3]《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桃花源图》、《仙山楼阁图》、《莲溪渔隐图》、《桐阴清话轴》、《秋江待渡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尽量少写文字,为的是不破坏画面美感。因此画史评价他为追求艺术境界的仙人。

2
生平介绍编辑

明 仇英《赤壁图》卷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汉宫春晓图》卷(配图为此画局部)、《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代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3
艺术成就编辑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即1509年,又说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初为漆工,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仇英一生寿命短暂,只活了40多岁。仇英人物图 初为漆工,为人彩绘栋宇,有志丹青,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称誉,知名于时。临摹唐宋名笔十分刻苦,规仿之迹自能乱真。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明画录》谓其:“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惭古人。”画山水以青绿为多,细润明丽而风骨劲峭,董其昌称其”赵伯驹后身,即文(徵明)、沈(周)亦未尽其法”。偶作花鸟,亦清丽有逸致。晚年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家,为之摹仿历代名迹。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为明代工笔之杰。传世作品有《桐阴清话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右军书扇图》轴、《柳下眠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人物故事图册》《莲溪渔隐图》轴等藏故宫博物院;《捣衣图》轴、《松溪横笛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桃源仙境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煮茶论画图》卷藏吉林省博物馆;《清溪横笛图》轴藏四川大学博物馆;《秋江待渡图》《仙山楼阁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女名珠,号杜陵内史,亦擅画。据玉狮老人《读画辑略》谓,尝见其抚李公麟白描《群仙高会图》长卷,款题“仇珠”。 仇英,画师周臣,工山水,人物,女,而格力不逮。特工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丝丹缕素,精丽艳逸,无愧古人。尝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谓绘事之绝境,艺林之盛事也。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洵非过誉。尤工女,神采生动,为明代工笔之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与文徵明合仿李公麟莲社图,藏故宫博物院。仇英早年当过漆匠,并为人彩绘栋宇,后为文征明所称誉而知名于时。后来仇英以卖画为生,周臣赏识其才华,便教他画画,仇英临摹宋朝人的画作,几乎可以乱真,例如《清明上河图》。仇英作品题材广泛,擅写人物、山水、车船、楼阁等,尤长仕女图,擅长界画。

仙山楼阁图[4]



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仇英的好友彭年记载:"十洲少既见赏于横翁(文征明)",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

4
艺术作品编辑
仇英画迹流传不多,现传仇英作品,多为后世之模本,皆市井伪托之作。其作品有:
郭子仪拜寿图

《金谷园图》
《汉宫春晓图》
《右军洗砚》
《职贡图》
文姬归汉图
《柳塘渔艇》
《桃村草堂图》
《上林图》
《观瀑图》
《梅石抚琴图》
《秋江待渡图》
九歌图
《子虚止林二赋图》
《赤壁赋图》
《桃源仙境图》
《陆羽煎茶图》
《孤山高士图》
《王子献移竹图》

明 仇英《兰亭图》扇


《修禊图》

《蕉阴结夏图》
《桐阴清话图》
《桃园意境图》等。
北京翰海2010年于6月5日~7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春季拍卖会,仇英《浮峦暖翠图》以7280万元成交。此作为仇英青绿山水珍品,流传有序,著录清晰,由海外征集回国内,一经露面即引起藏界瞩目。拍卖现场,仇英《浮峦暖翠图》以2500万元起拍,经过几轮百万阶梯的高幅加价,迅速升至5000万元,此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场内的两三位藏家,叫价紧密,互不相让,全场的目光也随着藏家的举牌前后移动,最终经过数十回合的竞价,仇英《浮峦暖翠图》落定在7280万元。香港长风2009年春季拍卖,仇英《文姬归汉长卷》成交价:1.12亿。此件作品为旅美著名收藏家王己千先生旧藏,为当今民间所藏仇英作品中难得一见巨制。经过激烈竞价,最终被香港一位实力强劲的藏家收入囊中。业内人士称,仇英《赤壁图》卷如果再次上拍的话,估价将超10亿,最终成交价或将达到15亿人民币。[1]

5
艺术画作编辑
仇英宫廷人物通景
仇英(约1498年-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该画为绢本,工笔重彩,绘郭子仪拜寿图,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在明人绘画作品中极为罕见,画中山林台观,庭院房舍,人物鞍马,山石花草,繁复精湛,特别是人物线条流畅,神采生动逼真,该作品虽未见前款,但无论从丝绢材料,颜料,风格,人物场景布局都符合明代绘画特征,与仇英风格一致。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




,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院体画”传统,综合融会前代各家之长,即保持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还有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对其评价说:仇 英画“山石师王维,林木师李成,人物师吴元瑜,设色师赵伯驹,资诸家之长而浑合 之,种种臻妙”。明董其昌题其《仙弈图》谓:“仇实父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后继仇英画法者,有沈硕、程环、尤求、沈完等。
仇英流传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就存有二十三幅之多,其中有六幅存疑,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为晚期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落笔乱真。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共十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战(颤)笔,仿周文矩法。《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贵妃晓妆》,《吹箫引凤》二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宋人传统发展而来。惟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6
清明上河图编辑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描绘了明代苏州热闹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该画长达9.87米,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天平山、运河、古城墙,当时苏州地区标志性建筑皆清晰可辨,整个画卷充满山清水绿之明媚。
仇本《清明上河图》流传有序,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
1945年伪满溥仪逃跑时共将包括《清明上河图》在内的多件文物弃置在沈阳机场。1950年,共有三幅《清明上河图》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明上河图》。
以仇英名款出现的《清明上河图》有两本原藏于清内府,《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落款“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本幅即为《石渠宝芨》所著录的。仇英与张择端一样,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画面真实地描述了城郊、城内、宫城在清明时节的不同景象。有荒凉的郊外、也有繁华的闹市;有乡间的草舍茅屋,清静的田间小路,也有布局典雅、华丽的宫城;有达官贵人在宫廷中尽情享乐的场面,也有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画面中共出现人物2012个,还有为数众多的车、船、动物等,其中人物高不盈寸,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表情。此画虽曰摹本,但房屋结构,人物服饰,均已明显地呈现明朝的特点,它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明代江南一带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社会状况。为我们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此画本身也是一份极难得的风俗画杰作。[5]
据专家分析,仇英在创作该《清明上河图》时很可能参照了张择端的构图形式,但茶肆酒楼、装裱店、洗染坊细微处体现的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生活情致,这当中包含艺术家的自身风格。仇本《清明上河图》其艺术欣赏研究价值虽不能与张择端的宋本《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但在历代《清明上河图》摹本中属精品。

7
艺术风格编辑
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




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仇英流传作品较多,仅上海博物馆就存有二十三幅之多,其中有六幅存疑,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剑阁图》,为晚期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仿历代名迹,落笔乱真。连山险绝,崖立如劈,气势奔放,人马沿山腰行走,或隐或现,生动地描绘了蜀道行旅之难。北京故宫博物院更是藏品丰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山水》册为工笔重色人物仕女画。共十页,每页描写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故事。
其中《竹院品古》,人物衣纹,略带战(颤)笔,仿周文矩法。《子路问津》、《琵琶行》、《明妃出塞》几幅,衣纹线条兼作兰叶描,布局、结构、树石等画法,全仿马和之。《贵妃晓妆》,《吹箫引凤》二图,仕女唐妆,形象秀丽,衣纹铁线描,细劲流畅,画法从五代、宋人传统发展而来。惟花鸟画传世真迹绝少,故宫收有一片双钩兰花散页,几乎成为孤本。国内其他博物馆也有一些作品收藏,如天津博物馆藏《桃源仙境图》,优美恬静的山川景色,点缀以人物,增添了布景用意之妙。



作者: tcxxx1051    时间: 2014-5-2 13:33
娄东画派
[url=]编辑[/url]

300多年前,在江苏太仓诞生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不仅统领了整个清代画坛,其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核心的“娄东画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统领画坛数百年的画派,在近现代的地位却曾一落千丈。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康有为、陈独秀、徐悲鸿等一批名宿大家把矛头直指“王画”,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娄东画派几乎成了反面教材。



中文名娄东画派


创建时间300多年前



主要画家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


代表作品《佩文斋书画谱》




目录
1娄东画派
2娄东画派与四王画
3兴起
董其昌
4中坚




1
娄东画派编辑
为什么“王画”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众矢之的?为什么一个发端于偏壤的画派会统领清代画坛数百年?四王的绘画艺术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围绕着这个画派的起落沉浮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

娄东画派[1]


响起一声春雷,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爆发了。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属于美术范畴的中国画会成为重要内容之一。1919年1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撰文,“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因为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
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并非陈独秀首创。最早提出改良中国画的是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1917年,康有为在自己的美术史论著《万木草堂藏画目》的序言中明确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由画论之谬也。请正其本,探其始,明其训。”
也就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后来深深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画的徐悲鸿也发出了“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的哀叹。
在这样一批名宿大家的推波助澜声中,中国的文化领域迎来了一次“美术革命”,美术革命的对象正如陈独秀所言,是要革“王画”的命。
所谓王画,指的是四位姓王的画家———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的作品。
在太湖进入东海的三条主要河流之一的娄江东面,是著名的历史名城太仓,也称娄东。这里不仅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地,也是昆曲和江南丝竹的发源地。300多年前,这里还诞生了一个在中国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派,这个画派的影响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就是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为核心的“娄东画派”。
娄东画派是清代初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晚期一个在江苏的重要画派。这个山水画派不仅仅在江苏地区流行得非常广泛,甚至影响到全国。
娄东画派的代表人物都姓王,王姓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太仓的望族。在中国美术史上,娄东画派和四王是两个相互纠缠和重叠的概念。四王中的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都出生在太仓,王翚则出生在离太仓不远的虞山。王翚年轻时就追随王鉴学画,后经王鉴介绍,到太仓做了王时敏的入室弟子,日后自成一派称为虞山画派

2
娄东画派与四王画编辑
四王在娄东一带,学习和推崇以明代画家董其昌倡导的南宗山水画法,很快就形成了特有的娄东画风。
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娄东画派深受董其昌的影响,他们大量临 摹古人作品,在借鉴古人

王时敏山水画


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夫,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在作品中表现出平淡天真、超逸萧散的文人画审美特征。


3
兴起编辑
一个发端于偏僻的娄水之畔的画派,为什么能够成为统治中国画坛近300年的盟主呢?对这个画派产生重要影响的董其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又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事情还得从清兵入关的时候说起。 清顺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6月,南征的清军已经围城3天。就在不久前,传来了清军在扬州和嘉定屠城的消息。兵临城下,太仓城中有威望的士族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这其中就有曾在明崇祯朝做过太常寺卿的王时敏
天平的一头是名节,一头是全城百姓的生命,孰轻孰重?王时敏在痛苦和矛盾中反复挣扎。
终于,在血色残阳中,王时敏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率领士绅们打开了太仓的城门。
降清之后,王时敏拒绝了满清朝廷的入仕邀请。这位背负着极大精神压力的老人把余生都倾注在了读书作画上。正是因为王时敏寄情于山水的逃避,才有了后来的娄东画派,他的孙子王原祁

王原祁水山画


才能成为引领一代画坛的杰出领袖。

王家四代人从王锡爵开始,历任明清两朝的重臣。权重一时,又是文人世家,收藏了大量的名人字画,收藏之富在江浙一带是屈指可数的。
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就是在名人真迹的浸泡下长大的,从小在他的思想中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
王时敏非常钟爱这个孙子,竭尽所能传授绘画技艺。王原祁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据说曾经有一次,王时敏看到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画,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画的,直到小孙子笑出声来,才惊诧地发现,这幅和自己难辨真伪的画居然是13岁的孙子画的。
尽管收藏有大量的名人真迹,但王时敏指导孙子用的教材,最主要的却是一本他自己年轻时学画用的册页,册页是他的老师董其昌亲手绘制的。
董其昌说到娄东画派,董其昌是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董其昌字玄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做过太子的老师。明代后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南北宗画论。他按照佛教禅宗的分法把中国画分为南北两宗,两宗的主要区别是风格:南宗是文人画,有书卷气,有天趣,是“顿悟”的表现;北宗是行家画,只重苦练,无天趣可言,是“渐修”的表现。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将中国绘画分为南北宗时,将绘画的目的是“为寄”、“为乐”,还是“为功”、“为利”,作为衡量判别一位画家究竟隶属何方阵营的重要尺度。
董其昌崇南贬北的绘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王时敏王原祁,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娄东画派。
当时的董其昌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家,能够得到他亲自传授的人寥寥无几。在王锡爵还在明朝任首辅的时候,由他一手提携起来的董其昌就已经成为王家的绘画教师,王时敏和董其昌的关系实质上是半师半友的关系。
王时敏尽得董其昌衣钵,他又把这衣钵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孙子王原祁
大量学习真迹,爷爷的悉心传授,加上天资聪颖,王原祁很快成长为一名远近闻名的画家。
清代著名画家数以千计,王原祁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有清一代画坛的领袖人物?这和王原祁尽得董其昌的精髓,画风酷似董其昌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就在王原祁出名的时候,北京的紫禁城里出了一位同样是天资聪颖的皇帝,他不仅酷爱书画,而且酷爱董其昌
清康熙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02年。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庙刚刚被整修一新,康熙皇帝带着许多文武大臣一起到东庙参加落成法会。皇帝为庙宇题写匾额是法会上少不了的头等大事,令人意外的是,康熙刚刚为东庙题写完匾额,又提笔专门书写了“谷诒堂”三个字,赐给了随行的一位大臣。
这位地位特殊、备受荣宠的大臣,就是来自江苏太仓的画家王原祁。两年前,他刚刚被康熙钦点进入南书房担任供奉画家。
这一年,王原祁已整整60岁了。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5年,会得到大清皇帝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地位显赫。
王原祁先在康熙南书房为内廷鉴定书画,后来奉旨主持编纂了中国书画史上的一部类书巨著———《佩文斋书画谱》。70岁以后,王原祁荣升翰林院掌院学士、经筵讲官,画名大噪朝野。
作为一位文化艺术素养极高的皇帝,康熙对董其昌可谓是推崇备至。他曾说过“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在绘画方面,康熙也非常赞同董其昌的南北宗画论,以温润平和的南宗画法为正统。康熙的喜好同样也决定了一个时代艺术的走向。
康熙喜欢董其昌,画法和风格都尽得董其昌精髓的王原祁自然就因此备受恩宠。这种恩宠并不仅仅对王原祁,也泽被了以董其昌为指归的整个江南画家群体乃至文人阶层。于是,一个以王原祁为领袖,以王氏家族画家为核心的画派开始迅速崛起和壮大,集结了数以千计以南宗画法为创作
纲领的山水画家。这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自幼就受中原儒家文化熏陶的康熙,当然知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对于巩固大清政权有多么重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汉族文人对政府的抵触和隔阂。
康熙要笼络汉族的文化人,这个时期正好也是他对汉族的文化和艺术很有兴趣,于是就倡导董其昌的字,实际上也是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而对于像顾炎武、黄宗羲这样在学术界有威望而又拒不出仕的人物,康熙也一概包容,从不追究。王原祁的爷爷王时敏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在康熙2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时候,路过曲阜,专门去拜谒孔庙。他带着一行人马,在孔庙门外就下了马,然后走入甬道之后,他对着孔子的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在当时来讲,对汉族的士大夫和汉族的官吏们影响非常大,康熙皇帝用他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是尊重儒家文化,尊重汉人传统所遵从的孔子的这种先知先圣,所以他在拜谒孔庙的时候,同时也给孔庙大成殿写了匾额———“万事师表”,一直到今天这个匾还在曲阜的大成殿里面挂着。
当康熙对着孔子这位汉族文人心目中的圣贤拜倒的那一刻,无数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已经完成了对异族统治者的认同。
重用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使之成为天下画坛的领袖,也是康熙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
康熙自己对汉文化有兴趣,从统治的角度来看,他必须精通汉文化,必须团结汉族的文化精英,他的统治地位才能够巩固。他对娄东画派的爱好,并把其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都是跟他的这个观点和思想是一致的。娄东画派也是因为有康熙的这种抬举和倡导才能够形成力量。
满清统治者对于汉族文人的怀柔政策逐渐得到了认同,满清王朝也迎来了持续百年的康乾盛世,而发端于太仓的娄东画派也开始成为众人追随、引领中国画坛的第一画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统领画坛数百年的第一画派,在近现代的地位却一落千丈。
在西方文化介入近现代中国文化变革,西方艺术成为现代中国艺术的主要参照系的情况下,康有为、陈独秀把矛头直指王画,后来在现代中国画坛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徐悲鸿等人又把这一思想延续了半个世纪,娄东画派的作品几乎成了反面教材,被视为腐朽和落后的代表。这是因为四王代表的是一种对传统技术的集大成,在四王时代已经把所有的传统技法、观念做了一个荟萃。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以博大的胸怀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了的中国画坛才开始重新审视娄东画派,认真品味那些诞生在康乾盛世的伟大作品,王画的艺术和社会价值因此被重新发现。
太仓的文化底蕴,娄东画派的传承,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他在群众之中,在民间。
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明清的绘画,宋元的绘画,我们没有办法超越,我们拿不出一个整套的哲学、文化、美学体系,能够再画出一种新的绘画,能够跟那个时候去相提并论。

4
中坚编辑
王时敏是娄东派的奠基人,就像沈周在吴门派中的地位一样。王原祁则是娄东派的领袖,如同文征明在吴门派中的地位一样。而娄东成为一个流派,是在王原祁取得显赫地位,影响扩大,追随者日多的时期。
应列入娄东派的主要画家,有作为原祁弟子的黄鼎、唐岱、华鲲、王敬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温仪等,还有族弟王昱、王愫,其后之曾孙王宸、族侄王三锡、王玖、王学浩、张宗苍、方士庶、盛大士、黄均等亦为娄东传人。



作者: 龙井花茶    时间: 2014-5-2 13:52
究竟是稠头呢还是斗头还是折头?
作者: 封圣阳    时间: 2014-5-2 15:18
毒头,戆头

作者: 小白一笑    时间: 2014-5-2 15:34
介绍点太仓好吃、好玩的地方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