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嘉定教育界人物选介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标题: 嘉定教育界人物选介
龚继章(1925-1969)江苏海门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先后就读于“能仁”,“启秀”,“海门”等初级中学。民国32年,赴江西,考入国立玉山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师专。1949年8月毕业,分配至嘉定县立中学(今嘉定县第一中学)。任三部主任兼教化学。1951年改任总务主任兼生物老师。1955年,在兴建作教室的“和平楼”时,作为教务主任,精心策划,精打细算,力求为国家节省开支,即时在暑假中,也不休息,每天去工地检查督促。
1954年8月,任生物教研组长,为了加强直观教学,亲自剥制鸟,兔,羊等动物标本和许多昆虫标本,积极搞好生物实验室工作,充实生物实验室内容,教得生物,学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还协同兄弟学校的生物教师钻研教材教法,举行校际观摩。
他爱教育事业,又爱学生。1957年,兼任高一(2)班班主任工作,深入班级,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循循善诱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学到真本领,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他知道班上有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生活困难,冬天衣着单薄时,自己花钱买了卫生衣裤送去,为了改善该生的生活,一方面向学生领导作了反映,又想方设法把当时学校里的一头母绵羊给孤儿学生分养,饲养后生下小羊留下,或和学校对方,老母羊仍归学校。
1958年开始勤工俭学,他把学校建议并获得同意,把生物教研组创办的园地,扩大为农场,成为生物学实验的基地,为了办好农场,他以农场为家,与农场职工卷起裤脚一起劳动,还规划农场蓝图,研究作物生长规律,制定师生劳动计划,为提高作物栽培技术,他带领学生三访水稻状元陈永康和徐行棉花高产能手,是年,师生在农场栽培的农产品硕大的成果连同附存图片说明的10幅版面,先后在上海,北京举办的《中学生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会》上展出,1960年11月,龚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者,6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10月11日《文汇报》头版以《嘉一中师生以农为荣,以农为乐》为题,报道该校和龚的先进事迹。
1965年,调上海市半农半读师范学校,任农基教研组组长,为改进教学以及研究如何改造盐碱地而竭尽心力,曾多次去大丰农场取经,引进适合于在改造盐碱地上栽植的品种进行试种。“文化大革命”中,他横遭迫害,含冤去世。1979年3月,上海市教育局为他平反昭雪。并举行隆重追悼会。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徐文谷(1854-1910) 字颂治,诸生,世居嘉定城中。父元熙,以经商起家。乐于公益事业。清光绪三十年,徐文谷花去祖传两家杂货店的一半资金,与志同道合者协办先后在城内和南大街开设中城小学和蒙正小学,坤正女学,自任校董。光绪三十二年,在城内集资创办培本艺徒学堂,为嘉定职业教育之始。学校免缴一切费用。供给学生膳食,延师教读识字,并学习黄草编织和藤器制作手艺,又设立济生善会,施戒鸦片药,推行各种慈善事业,在六七年中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和金钱。被地方人士称颂,曾被推选为嘉定商务分会总理,教育款处董事,他都倾尽全力,忠于职守。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10-8 15:29 编辑
浦泳(1909-1985)原名昌泳,字潜庵。嘉定镇人。民国10年,进入嘉定乙种商业学校,笠年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民国17年高中毕业后,曾任启良小学和上海大华中学教师。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正科。22年,浦泳于上海美专毕业。任启良小学教务主任,笠年任校长。26年日军侵华,11月嘉定沦陷,启良小学校舍被日军炸毁。被迫停办,浦泳在由南翔迁沪的苏民初级职业职业学校,上海第一和第五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私立大光中学学校任教。34年,任嘉定县第一区区长,同年浦泳发起启良小学复校委员会,募集经费,修复校舍,添置校具,延聘教师,招收学生,于9月1日复校上学,浦泳仍任校长。复校后,计有高小2个班,初小5个班,教职工11人,学生205人。当时县城内中学只有县立初级中学1所,规模小,学额有限。许多小学毕业生升学不成,欲至外地就学则受经济能力掣肘,因而社会舆论呼吁,复校后的启良小学能及时设立中学部于是热心办学的浦泳,会同社会名流,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吴蕴初,胡厥文,杨卫玉,高介人等组成嘉定县私立启良初级中学校董会,由廖世承任董事长(后由胡厥文继任)募集开办费5000万元,基金1亿元(法币)经考试录用初一学生2个班,初中二年级转学生1个班,37年,又筹办嘉定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自任校长,一时校舍无着,寄办在启良中学内,一学期后迁出。1949年秋,启良初级中学又招生高一新生1个班,此时,启良中学内又设有幼儿部,小学部和中学部。37年浦泳又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8月任民盟嘉定直属区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被推举为嘉定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当选为嘉定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1978年,得到平反。笠年调至嘉定县博物馆工作。1981年任嘉定县政协副主席。1982年4月任民盟嘉定县支部主任委员。同年被上海文史馆聘为名誉馆员。1984年10月任民盟县委员。浦泳工于书法,正,草,隶皆能。尤以隶书工整秀丽,行草潇洒,飘逸享誉上海书法界。是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墨宝不仅流传于县内和上海地区。且收藏于江浙两省各大名园和海外的上海人。他的诗词。文章,雕塑方面亦劈有造诣。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戴思恭(1872-1958)字伯寅,又字伯行,号敬庵。世居嘉定西大街。清末禀生。辛亥革命后,被推任嘉定军政分府副民政长,协助徐苏民管理全县行政事务。1912年和1918年,2次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22年被推选为嘉定城市总董,1924年,被推为嘉定修志局协撰。戴思恭一生热心公益,尤重教育。曾任嘉定启北学校校长。1920年任启良学校校长。将该校迁于秋霞圃旧园。并发动城区实业界分别认修城厢老街,金沙塔,兴修练祁,蒲华,新泾,华亭诸河。在工程上热心督查,劳苦卓众。对其他公益事业如存仁堂的施诊给药,育婴堂的抚婴弃婴。城中救火会的组织。江浙战争时难民收容所的筹办等。都首先发起,竭力提倡,地方得益匪浅。1930年后,任上海三育中学,夏光中学,陆行中学教员。1953年被娉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擅诗文,亦工书法及绘梅。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潘昌豫(1892-1958) 原字志行,后改指行。娄塘镇人。父潘字伊。秀才,曾任嘉定县公立第三小学校长。1911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先后任教于上海良庄公所小学,市立梅溪小学,1915年起,兼任嘉定县劝学所学务委员。曾参加沪海道属教育行政人员联合会。1918年,回娄塘任第三高等小学校长。鉴于校舍缺乏。发起组织“娄塘教育实进社”集资约4000元。并提出宅后屋基3.5亩为小学校校址。建造2层楼房一幢。1922年8月赴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训育主任兼上海暨南大学国文教授。1926年任嘉定县教育局局长。1928年在县内率先推行中心小学区制。全县划分11个区。由中心小学管辖学区所属小学。中心小学在教学上起示范教育作用。未及2年,全县教育行政管理及教育质量迅速改观。为全国不少地方所仿效。其基本形成延续至今。介绍这一制度的文字,有杨保和,张乃璇合写的《中心小学区制的理论和实际》一书。是年,于青浦,昆山2县的教育局长商定。于安亭兰塘合办昆嘉青三县乡村师范学校。培养3县所需的小学师资。1931年主持江苏省农民银行总务。并任农民银行嘉定分行经理及嘉定商会理事长等职。抗战期间,在嘉定城区筹设私立勤业中学,并担任董事长。在娄塘赞助筹设私立中光初级中学。任常务董事。并未该校题写了“朴实精进,致知力行”的校训。抗战胜利后,支持县立初级中学复校。并将私立勤业中学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县立初级中学。同时,组织担任私立普通小学,高义小学和承德小学等校的董事长。解放后,每学期为普通小学,中光中学筹措一笔教育经费。1953年,集资创办承德初级中学。后又创办人民中学。1952年,经人介绍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1954年起,被选为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和工商委员。1956年起任嘉定县副县长。1958年8月5日病逝。其遗体献给上海中山医院。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10-11 15:03 编辑
黄允之(1878-1931) 名守孚,号佛时。嘉定镇人。清末禀生,后弃举业。在普通中英学社学习英语,算术。清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学成回国。光绪三十三年,任嘉定县劝学所视学兼学务总堂。规划学区,编制学级。颜称洋备。旋应上海集成图书局延请编辑国文教科书出版。以编制新颖祥明风行。国内,辛亥革命后,任嘉定军政分府参谋。后改任司法部副部长。1917年,襄助黄炎培在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任暨南大学国文教授。提倡新文学,被誉为“前进教授”。同年襄助兄长黄宗恒校长筹划扩充普通小学。成为7年制完全小学。他亲自规划设计,不辞辛劳向社会各界筹募资金万余元,在嘉定镇张马弄44号购地6亩。正当新校舍新建之际,兄长不幸病逝,1921年继承父兄遗志任普通小学校长。是年秋,教学大楼先后落成。由黄炎培题校牌,校内设施齐全,有宽广的种植实验园地。化学实验,木工实验工场,室内外体育活动场地,并聘名师执教。完备各种课程,高年级增设英语,化学,增加木工,园艺等劳技课。提倡手脑并用,注重教学和劳动相重,提倡男女同班授课。学生穿短服,养成活泼劳动习惯。使学生在读完7年小学后,可顺利升学或为就业打下基础。故此该校教育教学成绩蜚声全县。成为本邑特色学校。同时以模范学校据称,黄在普通小学任校长之时,虽为国事奔波于沪宁之间,但对校内情况了如指掌。他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发现个别学生轻视劳动时,用关心的态度与他谈心,听取他对学习劳动的想法,从不严词训斥。对每届毕业生指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根据学生本身特点和家庭情况,精心指导。妥善安排,对不少无力升学的,还想方设法通过社会关系安排就业。1924年,被推举担任县教育会副会长。次年秋任江苏省公署秘书,1917年省署改组,谢事归里,江苏省委任青浦县长他以志在桑梓教育和事业,辞谢不就,回里任县教育局董事,并任修志局协撰。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许苏民(1867-1924) 原名朝贵,号稚梅,出生于小店员家庭。祖籍安徽。世居南翔,幼读四书五经。清光绪诸生。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他接受三民主义思想后,加入同盟会。取“以苏民生”之以。更名苏民,积极从事革命事业。中间因遭清廷通缉,一度避难日本。回国后,参加柳亚子等组织的“南社'.继续革命活动。1911年11月6日嘉定宣告独立。推徐苏民为嘉定军政分府首任民政部长。11月26日江苏都督程德全任命其为部长。主持嘉定军政分府工作。在任期间,坚持国民参政。力行地方自治。由于军政分府内部意见不一,历八月后辞职。当官8月,不取俸禄,反而典卖祖传3亩竹园。许认为当时之所以豪绅当道,是因为国民缺乏教育,无法参政议政。回南翔致力于教育事业。1903年创立南翔学会。任总干事。从事学术研究和兴办教育。1905年,被举为县学会所学务董事。于重重困难中,在南翔4个市肖各办小学一所。1907年被举为县劝学会所议员。1909年又创办私立南翔义务小学。为了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学杂费免缴,男女兼收。1920年,经徐苏民奔走募教,力排地方豪绅唆使,云翔寺和尚的刁难,在寺内筑成义务小学北部楼房一幢。即化银洋7000元,1923年秋,南翔义务小学更名南翔公学。分设初中,小学,学生增至900多名。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甚至上海市区。其中寄宿生100多名,其规模为当时全县之冠。徐苏民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改造社会。每逢纪念日组织学生集会,演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不做书毒虫,而因关心国家大事。1923年起,徐苏民积劳成疾,健康严重恶化,出入需人扶持,但他仍在校办公,不愿离校回家休息。终于在第二年7月30日病逝于南翔公学。徐苏民生前为创办学校而募集经费不下银元五六万元,他擅长书法,所得润资,数目亦可观。在任南洋公学学监时,所得月薪(折合大木)10石。凡此,除徇留家用外,均涓滴冲办学校资金。自奉节俭,布衣素食,行无车轿。死后连丧葬费都发生困难。1925年,江苏省教育会和教育厅代表黄炎培,江问渔等发起联合联合地方社团共同募捐,在南翔公学为许举办隆重和简朴的公葬仪式。筑墓于南翔公学操场西北面。“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6年重建,占地170平方米。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黄世祚(1871-1942) 名虞孙,号勤之。自号补拙居士。嘉定镇人。他从小聪明好学,又受父兄的教育和熏陶,文学造诣很深,他30岁中举,初任申报记者,1906年,在上海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任图文教员。该校几经改组,由于他具有真才实学,教课认真负责。得到校方器重,被连聘图文教员。至1927年春止。历史21年多。曾得到上级机关授予嘉奖。光绪三十二年,兼任县学务公所学务总监。第二年,县教育会成立。被举为第一副会长。笠年被举为会长。1927年回乡后,被委任为嘉定县城市行政局长。后又任县修志局总撰。和同里黄天白等编撰《嘉定县续志》。1933年受聘于上海三育中学。任国文教员。3年后,他因年逾花甲,辞职回家。回县后,又被委为第一区长,1937年11月,嘉定沦陷。日伪统治者要他维持地方秩序,被拒绝。他改名,闭门不出。当时有人在上海《文汇报》上以《疾风见劲草》为题,赞扬他的高风亮节。
另,他还受聘于普通小学,企云小学,承德小学等私立学校校董,其所著文章甚多,尤工书法,大部分藏书已由家属捐赠给嘉定博物馆。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15 19:22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10-15 19:22 编辑
陈奉璋(1902~1974) 名熙瑞.娄塘镇人。幼时在娄塘两等小学读书。民国9年(1920),考入江苏省立第四中学读书,时值“五四”运动爆发.波及全国.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宣传工作,读完中学,又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攻读英语,1924年修科毕业。后又在家研读政治,经济学等类书籍。1926年,任嘉定县立女子职业中学校长。第二年,该校并入嘉定县立初级中学。由潘指行推荐,任该校校长。他在该校工作岗位一直服务到1952年调至安亭中学止。期间学校因日军侵略曾两度停办,两度复校。“一二八”之后,校舍、设备均遭破坏。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学校停办,举家避难沪上,1939年,入上海晓光中学当总务主任兼历史教员。又在东亚中学兼课。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孤岛,遂离职返回娄塘闲居。1945年2月应葛石熊之请,合力筹办娄塘私立初级中光中学。垫出开办费银元50枚。并将参与经营的娄塘教育实业社房屋划出一部分作为校舍。任校长兼英语教员。抗战胜利后,辞去中光中学校长职务,复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复校后,因校舍遭受战事破坏,向在沪经商致富的校友宣宝濂募捐,得黄金300两,兴建大礼堂,取名“锦生堂”。解放前夕,陈奉璋任校长时,掩护过不少进步人士,由她亲自安排在学校任教。
解放后,他任嘉定县第一~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又被聘为政协委员。因病,他退职返乡,每逢政协开会,不顾寒暑体弱,参加会议,晚年生活在上海,义务为居委失学青年教学,又担任老年之家读报员。直到1974年10月26日逝世。
他对英语造旨甚深,抗战前,县立初级中学校友办的刊物《雁》他翻译的世界名著《简爱》,他的零星著作,散见于抗战前的嘉定各出版物。
作者: chinaspirite 时间: 2013-10-23 21:02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10-24 09:48
现在教育产业化了,读书无用论又泛滥了。
作者: teenager80 时间: 2013-10-30 13:22
说到教育,中医教育是否也算呢?
吕炳奎(1914-2003),上海嘉定人,十五岁初中毕业,拜嘉定县名医汪志仁为师,勤奋刻苦,十九岁即挂牌应诊,不久便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口皆碑的年轻名医。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血气方刚的吕炳奎弃医从戎,毅然投身抗日队伍。他于1938年变卖家产组织嘉定外冈游击队,是当时上海郊县三支抗日武装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之后还领导苏北海防纵队,曾缴获了敌人一艘坦克登陆艇,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拥有的第一艘现代舰艇。
吕炳奎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留下了腿部的残疾。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电影《51号兵站》就是根据他的经历创编的。
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又重返医林,担任了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和中医师资进修学校。在省委书记推举和老中医的极力要求下,吕炳奎亲自挂帅,出任校长。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中医人才,编写了全国第一部中医系列教材。1956年,吕炳奎受命出任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司长,成了中医界的最高领导,被广大中医同仁亲切地称为“中医司令”。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刮起了一股歧视、排斥中医的歪风,面对这股歪风,吕司令拍案而起,奋起抗击,慷慨陈辞,据理力争,英勇地保卫中医国粹,保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珍贵的历史遗产,立下了不朽之功。1958年,吕炳奎主持起草了《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标志着吕司令领导指挥的“中医保卫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吕炳奎自1933年悬壶,迄今60余年,门生遍四海,桃李满天下。一生救人无数,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治疗温病、肾病、肝病和疑难病,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的建树。1984年,为致力推进民办中医药的发展,不顾晚年高龄体弱的他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并建立分校34所,培养了3万多名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胡军编著《生死判官誰來當》
题外:发现嘉定是个和中医蛮有缘的地方,上面说到的吕老,是新中国卫生部第一任中医司长,感觉应该是副部级吧,主管中医。而目前卫生部主管中医的副部长也是嘉定人,希望嘉定的医疗水平能越来越好吧。
作者: 已域寻踪 时间: 2014-3-11 17:17
chinaspirite 发表于 2013-10-23 21:02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
支清海知道吗?
作者: chinaspirite 时间: 2014-3-11 20:18
不认识
作者: mjj1223 时间: 2014-10-29 12:16
司长为部下面的”司局“级,吕炳奎享副部级医疗待遇。沪剧”芦荡火种“中陈天民”开方授计“那场戏就是根据吕炳奎的经历创作的。
作者: 光影使者 时间: 2016-6-15 12:32






作者: 相儒023 时间: 2017-5-22 14:19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