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老头子变的,还不只这一款。
2000年的波波维奇还很执拗。会训球员,会抱着“别找欧洲后卫”的偏见。他相信老头子,2007年马刺夺冠时,阵中除了邓肯、帕克和吉诺比利,剩下的是33岁的芬利、35岁的巴里、35岁的鲍文、30岁的埃尔森、31岁的奥博托和、36岁的霍里和31岁的沃恩。算是年轻的,也只有帕克、尤杜里和邦纳——这一点,他和里弗斯是一样的:“我们的体系太复杂了,小屁孩懂个啥!”
但现在,他宽和了。他肯用莱纳德和格林这样的毛头小子,肯在季后赛让约瑟夫进主力轮换,对斯普利特不离不弃。如果吉诺比利如今那些妖异投篮和传球被2003年的他看见,非把吉诺比利全身的毛都拔干净了不行。如果帕克这般无休止的绕掩护跳投被2004年的他看见,非把帕克做成华夫饼不行。但现在,他允许了这一切。
实际上,波波维奇是个好老师,更加是个——这点不会有人提——伟大的学习者。他是布朗的弟子,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和邓肯、吉诺比利与帕克,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而是逐渐彼此影响的。回到2005年,他对吉诺比利有这么段评价。
“他让我相信,你可以做那些怪事、不可预知的事、偶尔脱线,但还是让积极的事儿发生。无论他做什么,他只想赢,他有乔丹那样的天生竞争欲。”
("He's made me believe that you can do the strange and unpredictable and be out of position once in a while yet still make something positive happen. Whatever he does, he does only to win, because he has the exact competitive nature of a Michael Jordan .")
波波维奇和布福德,都主张把电视、广播、酒精、药物、评论家们踢一边去。纪律、义务、诚实的交流,然后追求宽容的态度、为团队牺牲,获得乐趣,彼此信任,到积极的态度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之后是维持化学反应、制订行动计划和目标,最后开始团队合作。环环相扣,房屋要建于牢固的基础上。而选人和制定球队轮换时,当然也要建立在此基础上。
小将军艾弗里·约翰逊所以得球队之宠,在于他的责任心和态度:在飞机上,他都会跑来和教练一起看录象做比赛准备,并负责传达;大卫·罗宾逊在职业生涯后期,担任起了球队发言者的作用:轻声慢语的祈祷,俨然牧师做礼拜般的赛前开场白。马刺需要这样的人:上战场为兵鏖战,下战场化身白魔法师,负责鼓舞、施法和补给。波波维奇以前很执拗,但越到近年,他选人的方式越宽泛:你得有竞争欲,而且融入团队。2007年那支冠军队由平淡到绚烂的转折点,就是2007年1月,波波维奇试图让吉诺比利重回替补,正想词说服他呢,吉诺比利先说了:“怎么才来找我?快让我替补吧!”
赛季前的话,关于邓肯:
他不算缺钱;他36岁了;他已经有四枚戒指,是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为什么还要签三年3000万,继续打球呢?
今年季后赛前,邓肯说了段访谈,大致意思是:
“我喜欢打篮球。我喜欢和队友们在一起。我喜欢一起去客场旅行,一起训练、赢球的生活。”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马刺一直在变,自上而下,每个细节,只有一点是不变的:他们学习,而且改变,试图成为一个更好的团队。打好一场比赛是一个晚上的事,打好一个赛季是一整年的事,而保持十余年,不断学习、适应、默契与改变,对有些人来说太难,所以,马刺这个团队,也许只适合某一类人入驻。他们愿意把生命投进这么件事情里,领钱,打球,学习,和团队一起旅行,训练和比赛。马刺比赛里,最动人的部分是这样的:暂停结束,他们一个挨一个或坐或站在技术台边上,偶尔想起什么似的,讨论几句。有时邓肯和吉诺比利会摆开两手,连比带划跟队友们解释,解释完了,邓肯拍拍队友的头。你就知道,下一回合,马刺会打出一套很流畅的“挡、切、传、投”套路,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