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都市网

标题: 上海第一桥乡——金泽(附芦墟游记)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标题: 上海第一桥乡——金泽(附芦墟游记)
5.1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恰逢国际劳动节,那天天公作美,一扫前两天雾霾,阴雨的天气。天空蔚蓝,碧空如洗,适合出游。
早上从嘉定出发,抵安亭,步行至白鹤一村庄,坐青浦村村通,到达青浦一动迁基地——民惠家园。在这里坐上去青浦城区的公交车。这条线路是嘉定往返青浦最经济实惠的线路,我曾多次用这种方式往返于嘉、青之间。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31 编辑

一路换乘多辆公交车,至金泽汽车站。因当天客流实在太大,以至于那天也吸引有些人的出现。在朱家角汽车站,一名刚下车的老妪发现她的钱包已经不翼而飞。急的哇哇大叫。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33 编辑

同站换乘同方向的青金线,5分钟后抵达芦墟(上海)公交首末站。不知不觉已到了苏州市吴江区,这是我去年10月来过吴江,半年之久,第二次抵达吴江。那里已经有汾319路等在那里了。还有5分钟就要发车了。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35 编辑

坐汾319路,15分钟后抵达临沪客运站,在那里换乘去芦墟老镇区的汾301/302路。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36 编辑

汾湖位于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交界,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3公里,一半属浙江、一半属江苏。汾湖古称分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分界湖。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汾湖文化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湖就是吴、越的界河,乃兵家必争之地,留下了“胥滩古渡”的千古绝唱。原黎里和芦墟两大古镇至今文化古迹随手可拾,石桥流水,亭阁流芳,古宅流彩,千古流传的文化余音在这块土地上绵绵不绝。柳亚子曾感慨:“芦墟是文学的渊?”,文化的渊源非常深远。
这是芦墟老镇区浦南路繁花的街市。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38 编辑

先到古镇逛逛。沿泰丰路西行至泰丰路623号。是陆宅为民国初期的建筑,宅门口的简介牌上面一块刻着:“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陆宅·吴江市人民政府1994年公布·芦墟镇人民政府2005年立”等字样;另一块写着陆宅的简介:“陆宅,原为芦墟豪绅陆荣光(映澄)府第,建造与民国初年(1912—1913),共三进,前二进为楼房,后厅为平房,整幢建筑仿照苏州拙政园三十六鸳鸯厅的布局,进行缩小提炼,揉进西洋建筑元素,堪称中西合璧,二进与后厅间,原有九曲桥、亭子。”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8:52 编辑

陆荣光,(1899~1974 )字再云,坛丘乡大谢村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留校任教2年。15年,供职国民政府交通部,先后任会计科长、会计长、会计局副局长。25年3月,陆荣光在大谢乡创办“大谢乡绸业运销合作社”。合作社就地收购机户绸产,仅收取绸价的1%作为手续费,使农民免受绸庄、领投的中间剥削。对资金短绌的农民,合作社发放无息贷款,或出具担保,银行给予低息贷款,净收益作为红利分给社员。合作社还开办农业仓库,储押米粮,兴办夜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合作事业停顿。35年2月,陆荣光主持大谢乡合作社复业。同年11月,在他的推动下,吴江县织绸运销合作发起吴江同乡会,并在家乡建5孔石板桥名太平桥,方便乡民过河,今桥犹存。他还任盛湖中学校董,解囊相助建校。解放后,陆荣光在香港经商直至病逝。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1 编辑

观音桥,本名泰生桥,初建时间已无从考证,1770年里人吴之湄出资重建,当时桥北有小庵,供奉观音,故
又名观音桥。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2 编辑

沿老街往南走,抵人民桥。人民桥一带都是摊贩聚集区。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4 编辑

人民桥往西,有一条小巷,叫西栅。怀德堂就在那里。怀德堂为五开间,三进深,建筑面积1471.16平方米,坐北朝南,贴临西栅港。第一进为平房门厅,其屋顶向前披下,形成有别于江南一般廊棚的廊街,与东侧的骑楼(骑楼为南方多雨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通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故名“骑楼”)连成一体,绵延至街口。第二进、第三进均为楼厅,分别名为“玉树堂”和“怀德堂”,第一、二进后面均置有天井,另建有备弄和后院。据现居住在第三进西侧的王仲煊老先生介绍,其祖父叫王小圃,清朝末年,在芦墟九曲弄口开设“王太原棉纱庄”,因精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后置田数百亩,恰逢风调雨顺,收租顺利,积累了不少资产。到其父辈时,因人丁兴旺,便酝酿建造新屋。先向左邻右舍买下小屋,后又买下北边的张家旧房,接着,于民国十五年(1926)开始建造怀德堂。建造前,去各地参观了不少名宅,建造中,又延请了吴县香山帮名匠。历时一年有余,才告竣工。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5 编辑

怀德堂由于建造前准备充分,加上名匠操手,因此,建得很有特点,颇具中西合璧神韵,同时,文化气息也很浓。梁上雕有“八骏图”和《三国》、《岳传》等好多幅戏文故事图案,幅幅惟妙惟肖,形神有致。仪门头上也雕有大幅《三国》故事图案“长坂坡”,更是栩栩如生。楼上楼下均置着落地长窗,长窗上安装着进口彩色玻璃,楼上围有环廊,上面置着铁制花纹栏杆。

  第三进“怀德堂”抱柱上所挂对联,均出自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庠之手。有人说,陆润庠早在民国四年(1915)就去世了,而怀德堂建造于民国十五年(1926),怎么能为怀德堂题写对联呢?看来,这些对联可能是当年堂主从他人手里购得而挂上去的,也有可能是陆润庠在世时应邀书写,怀德堂建成后才挂了上去。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7 编辑

沿老街一直往南走,路的尽头就是登云桥,重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桥面石上刻着“八宝纹”图案,颇具特色,桥身上的对联也很有文学色彩。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48 编辑

登上登云桥向南远眺。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0 编辑

跨街楼是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一种特殊建筑。以前,芦墟镇区的商家民宅大多面向市河建造,大门临街,街面到河边的驳岸上也建造楼房,且上层与正屋相连,形成宽窄不一的街路。
许氏跨街楼在西南街。该宅坐落于芦墟十字形市河交汇处,坐西朝东。临河是芦墟唯一的“淌水河桥(埠)”,两边石驳岸台阶宽阔低平,方便泊船、堆物(旧时是米行)。临河轩已改造成库房。跨街楼原本正屋为四进五开间。其第二进与众不同:是超高的单层建筑,因而厅堂显得高爽、明亮。许宅南侧封火墙完整,北侧封火墙有缺损。北侧备弄原名西裕弄,后名西安弄。可惜第三、四进房屋遭受火灾,仅存若干断墙残壁。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1 编辑

许氏跨街楼沿河石驳岸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3 编辑

沈氏跨街楼位于芦墟东南街。该建筑坐东向西,面向市河、背临后河。从宅前临河的水阁起算,为五进五开间。正门前建有八字河埠,跨街楼大体完好,第二进的砖雕门楼尚好,题额“棣萼联辉”,寓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沈氏兄弟同科考中秀才。第三进门楼砖雕因建阳台外观受到影响。第五进在后河驳岸上,后门的八字河埠上的两侧建有木栅栏。南北两边的封火墙基本完好。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5 编辑

在汾湖大桥上。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7 编辑

在车上抓拍大渠荡生态公园。大渠荡生态公园湖面东西长800米,南北宽约400米,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湖中有生态岛。沿湖任何地方都能入园欣赏园内美景,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休闲胜地。春日的午后,在很远处就能看到大渠荡生态公园人头攒动,五彩的风筝在天空飞翔。草坪上,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坐在那里野餐聊天,或直接躺在阳光下闭目养神,享受这难得的惬意时光。吹着舒适的湖风,看那早已泛绿的婀娜垂柳,沿着湖岸慢走,会不自觉地放松神思。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6:59 编辑

在芦墟(上海)公交首末站,正好一辆青金线驶离,我向司机招手示意停下,司机欣然同意。约5分钟后抵达另一个古镇——金泽。
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部、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是上海的西大门。东与青浦区朱家角、练塘两镇毗邻;南濒太浦河,与浙江省嘉善县丁栅、大舜两镇交界;西、北与江苏省吴江市芦墟、昆山市周庄、锦溪三镇接壤。全镇总面积为108.49平方公里。
金泽镇,江南水乡,历史悠久,有“兴于宋(朝)盛于元(朝)”之说。宋时,金泽曾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虹桥,就是指这个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镇区内有42座古桥,堪称水镇桥梁密度之冠了。如今还留有万安桥、普济桥、迎祥桥、天皇阁桥、如意桥、放生桥等10余座。这些桥造型美观,结构精巧,为国内外桥梁专家和学者所注目,在古桥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江南第一桥乡美誉。
金泽的桥,大都建于宋、元两代,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庙里有桥,桥里有 庙”的俗谚。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1 编辑

万安桥

  万安桥在金泽北首,桥名得于“万世安祥,风调雨顺。万民安业,五谷丰登。”的诗作。这是金泽最大的石桥,有“金泽四十二虹,万安桥居首。”之称,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桥长29米,宽2.6米,历经五六个朝代,还雄姿勃勃,横卧江南,堪称中国造桥的奇迹。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3 编辑

普济桥

  万安桥向南300多米,是普济桥,它与万安桥非常相似,故称之为姐妹桥。普济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拱圈大,桥面较窄,坡度平缓,具有宋代桥梁的特点。此桥石拱的顶圈镌有:“咸淳三年”四字,由于历代修复较少,故全是紫沙石。每逢蒙蒙细雨,这紫沙石在雨中显出晶莹之光,闪烁发亮,绚丽多彩,真像是“宝石桥”。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5 编辑

迎祥桥

  在镇南市梢,是江南少有的元朝桥梁,其式样古朴,为六柱五孔梁式石桥。此桥特点为砖、木、石组合结构,造型优美,远望如“长虹卧波”,桥身极薄,结构精巧,为全国少见。更独特的是桥面没有桥栏,据说,元代蒙古族骑兵,经常要疾驰过桥、故桥面铺砖无桥级、无桥栏。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6 编辑

天王阁桥

  在金泽下塘街,南北通向,桥堍有天王阁庙,以庙定桥名,此桥桥身高大,是江南少有的三孔连拱石桥。此桥的桥面上,有许多浮雕:有“轮回”、有“宝幡”、有“莲座”等图案,唯妙唯肖;还有“鸳鸯剑” 、“芭蕉扇”、“葫芦”等八仙过海图象,栩栩如生。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8 编辑

如意桥

  位于金泽镇南首的东胜港口,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桥,长20.8米,宽3.2米,由一色打凿整齐的花岗石砌成,桥拱倒影碧水,成虚实相接,恰成一圆形,有诗云:“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影落长河中。”由于重建年代较近,故有新建之感。整座桥体称得上是一座完美的工艺品,也是金泽现存古桥中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29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09 编辑

普庆桥

  在金泽普济桥的北面,约100米的地方,是美国为拍摄电视片而造的。以《清明上河图》上汴水虹桥为模本所建。此桥东西跨向,是单孔木拱桥,桥长16.8米,宽4米,是当代桥梁复古的杰作,严格按古代造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没有榫头,不用钉子,64根拱圆木,5根横梁,全部用捆绑式结扎起来,连成一片。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0 编辑

-塔汇桥位于金泽镇上塘街的市中心,横跨北胜浜,跟天王阁桥隔河相望。建桥年代较久,明嘉靖年间  
重建,系单孔石梁桥,桥畔原有圆通庵,规模很大,常年烟火萦绕,香客不绝,为古镇的闹市中心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2 编辑

林老桥在金泽镇北首,是单孔石拱桥,桥北对着关帝庙,故又名关帝桥,建于元代(1264~1294年),明  、清两代作过重修,故桥身保养较好。桥长24米,桥高4米半。因年久,桥面青石十分光滑,显得古朴典雅。桥名林老桥,据《金泽小志》记述,此桥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资所建,为纪念这位老人,故称该桥为林老桥。林青,元代金泽人,官至宣慰使,好学多智,为人谦恭,家多藏书,对金泽的造桥、建庙,倾囊而为,对建镇作过重大贡献,重建杨爷庙,重修万安桥,他亲笔作词,题写碑文。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4 编辑

放生桥位于金泽镇南端的放生桥始建明代,公元1628年重修。放生桥在如意桥之北,约50米处,因桥下有放  
生河,故称放生桥,又因桥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
此桥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5.2米,桥高4米,在明清以后多次重修。桥石采用花岗石和青石,质地较坚,桥柱上刻有楹联,清晰可认,系后来修建时所加。楹联曰:“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表明此桥连接如意桥,通向康庄大道;桥下清水,流向淙淙小河。这副楹联既写出如意桥的气概,又写出如意桥流水美丽清秀。古人的楹联,抒发了热爱古桥的思想感情。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5 编辑

颐浩禅寺,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相传为宰相吕颐浩故宅,故得名。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奉旨升院为寺,更名为“颐浩禅寺”。寺内有各朝名人撰写的碑刻15方,有唐吴道子画、元赵孟頫书《金刚经》及其所画的“不断云”等手迹、石 刻,当时颐浩寺规模宏大,殿宇凌空,其后迭经兵患,屡毁屡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规模已不及当初。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四,寺大部毁于日军炮火,仅存天王殿、大山门。1958年拆移,仅存“颐浩禅寺记”碑一方,古银杏树,“不断云”石刻断石14块,殿宇柱脚16块及少许假山石等。颐浩禅寺于1992年修复后,建造石碑坊一座,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寺额“颐浩禅寺”。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7 编辑

颐浩禅寺大雄宝殿及古银杏树。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18 编辑

金泽古镇保留了格局完全不同的两条长街:下塘街、上塘街,是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因金泽有许多古庙,所以旧时商业很盛,最多的是茶馆,酒菜店、香烛店、南货店和百货店。昔日的繁华不再,如今这条长街已成了普通的民居,不过明清商业街的模式却在这里完好地保存下来。
这是金溪路上塘街入口。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20 编辑

王氏住宅(上塘街101-103号)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23 编辑

陆家厅(上塘街5弄)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25 编辑

许家厅(下塘街124弄)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26 编辑

朱氏住宅(上塘街271弄5号)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28 编辑

陈家仓库(下塘街14-16号)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30 编辑

重建杨震庙,是金泽民众的愿望。金泽镇人民政府接受了乡民的要求,动迁了“金泽中学”在东岳庙原址上重建杨震殿,坐北朝南。前有山门,四周围墙,中间有很大很长的广场,靠东面有一条小河,建有东岳桥,过桥向东是庙的边门,烧香完毕,可以从边门出去。
杨震殿在广场尽头,单檐翘角,黄墙黛瓦,高大宽敞,气势轩昂。庙檐下匾额:“杨震殿”三个大字,字体庄重,威严肃穆。

  沿石阶而上,进入殿内,有杨老爷塑像,头号戴金纱帽,身穿金线袍,腰围玉带,脚穿乌靴。杨老爷一脸黑色,明光闪闪。塑像面前,有幕帘和长桌,桌面陈放祭品和鲜花,两旁有两根红漆的大柱,贴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清正廉明畏四知而辞金”。下联为:“反贪反贿受群众而爱戴。”上下联简明深邃,写出杨震的“为官准则”。他的思想与日月共辉。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32 编辑

总管庙在古镇南首,放生桥北堍,建于明代,坐东朝西,庙前有两课古树,浓荫蔽日。庙门两侧有圆形石鼓,因年久了,这石鼓非常光滑,如一对护门的石狮。

  庙堂红漆大门,方形窗户,单檐屋顶,屋角高翘,是典型的江南庙宇。庙堂不大,但很高爽。

  庙堂中间,有总管老爷塑像,头戴有两翘的官帽,身穿绣金刺花的官袍,腰扣玉带,脸白须长,堂堂正正的清官形象,一旁总管夫人,头上珠花,身穿红底金凤绣衣,脸慈祥秀美。

  老爷塑像面前,有幕门、垂帘,有雕花长桌,桌上置放香炉、蜡扦,有果品鲜花。

金泽总管庙,因年久失修,于50年代佛像毁,60年代庙屋改为金泽村仓库。

  90年代,古镇改革开放,百废俱兴,经青浦县批准,重建总管庙。在原址的南面,新建庙堂,坐北朝南,庙屋高爽,重塑总管老爷和总管夫人坐像,佛像清新,新帽、新袍,恢复了原来清正为民的气概。

  新建总管庙,跟放生桥紧紧相连,外有围墙,庙堂前有一片广场,有大型的香炉、蜡扦,供进香者点燃、焚香。广场四周种植树木,树荫相映,伴有花草,绚丽多彩,景色幽雅。

  广场前有一条小河,名叫放生河,河流湾湾,流水清清,水下有鱼,正自由游动。站在广场,真正能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那美丽景色,让人留恋,让人陶醉。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34 编辑

金泽塘上一游船缓缓驶来。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37 编辑

远眺天主教上海教区金泽圣若望堂。刚刚过世的金鲁贤主教曾在这里发表一段耐人深思的讲话。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15 20:49 编辑

二王庙,原名二爷庙,民间俗称二王庙。清代 建造,解放后曾做工会会址,后作粮库,1970年新建粮库拆除。2003年4月民间人士王金宝,周兴观重建原宅北侧。2012年9月重建于原宅南侧。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40 编辑

金泽耶稣堂位于青浦区金泽镇下塘街109号。金泽耶稣堂建造于1920年,原属基督教卫理公会。1993年4月,恢复宗教活动。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41 编辑

在返程的车上抓拍淀山湖的魅影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5 16:30
本帖最后由 shendawei77 于 2013-5-5 17:42 编辑

金泽特色状元糕和金泽豆干。金泽状元糕为青浦著名特产之一。1861-1879年(清同治年间),糕以状元命名有两种说法:一以状元糕为馈赠佳品,科举时考生都带糕应试,取吉利之意;一说江南地方农历正月十五旧称上元节,有赛花灯之举,人们以火炙糕作夜宵,称“上元糕”。而具有百年生产历史的赵家豆腐干以其独特品味,鲜香爽口吸引游客。据了解,赵家豆腐干有着悠久历史,于清末首创。改革开放以来,在金泽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赵家豆腐干的第三代传人赵善徕传承祖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使祖传的配方科学合理,成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绿色食品。


作者: jdqianli    时间: 2013-5-5 19:11
图文并茂,热心介绍。顶一记!
作者: g120j    时间: 2013-5-5 20:00
这个要顶一下!
作者: hanzhi2000    时间: 2013-5-5 20:38
涵之前来强力支持77一把。。。

这个必须顶。。。

作者: yuan1398    时间: 2013-5-5 20:39
三年前骑车去过,金泽=-辛塔-周庄-锦溪-石浦-赵屯,还走过冤枉路,碰到湖边没有路了,后来跟到吴江的公交车走的的
作者: 昂昂兔    时间: 2013-5-5 20:45
很受感动,LZ功课做得一级棒,顶一下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6 12:13
金泽芦墟显然没有邻近的周庄朱家角商业气息浓,幽静典雅,适合游人游玩.
作者: zhph1228    时间: 2013-5-6 12:53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8 12:31
yuan1398 发表于 2013-5-5 20:39
三年前骑车去过,金泽=-辛塔-周庄-锦溪-石浦-赵屯,还走过冤枉路,碰到湖边没有路了,后来跟到吴江的公交车 ...

莘(shen)塔
作者: 乐石    时间: 2013-5-8 13:19
shendawei77 发表于 2013-5-8 12:31
莘(shen)塔

支持原创。安亭走到白鹤挺远的吧。估计从曹安路或绿地大道或者更南的地方开始走的吧
作者: 暧昧的少年爱    时间: 2013-5-8 13:45
很用心,支持。
作者: shendawei77    时间: 2013-5-8 17:46
乐石 发表于 2013-5-8 13:19
支持原创。安亭走到白鹤挺远的吧。估计从曹安路或绿地大道或者更南的地方开始走的吧 ...

错,安亭6路坐到墨玉南路安礼路,沿西元村一条村道,走300米到白鹤1路新联村终点站。




欢迎光临 嘉定都市网 (http://www.jiading.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